搜索
首页 其他

陆游的诗歌艺术特色

1. 陆游的诗歌艺术

陆游的诗歌艺术

1.陆游诗歌艺术特点及分期

首先,陆诗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此相联系,陆诗中的人民性倾向、人道主义性质,也为学界关注。

如张国光(爱国诗人陆放翁和他的诗》((新建设》1955年第i期)、程千帆《陆游及其创作》(《文学研究)1957年第1期)、朱东润《陆游的思想基础》(《光明日报》1957年7月19日)、喻朝刚《陆游的生平、思想及其创作》(《文学论文集》第2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诸文均不乏这方面的论述。李易在《陆游诗选·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中说:“陆游诗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反映了南宋一代我国人民坚决反抗侵略的意志和要求。”

作者认为在陆游身上,“对于祖国的热烈的爱和对于人民的深厚感情原是相一致的。”钱钟书的《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版)将陆游与宋代其他爱国诗人相比,指出陆游“不但写爱国、忧国的情绪,并且声明救国、卫国的胆量和决心”,“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A},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击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她的梦境之中去。

其次,陆诗的艺术分析主要集中在创作道路及创作分期的探讨上,这一方面是基于陆诗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以及陆诗的现实主义创作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与当时陆游的基础研究取得很大的成就有关。年谱方面有欧小牧的嵘陆游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于北山的《陆游年谱》(中华书局1961年版),传记方面有齐治平《陆游传论》(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年版)、(陆游》(中华书局1961年版)、朱东润《陆游传》(中华书局1960年版)、欧小牧《爱国诗人陆游》(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特别是有关陆游的传记类著作对陆诗的分期研究更为具体、深人。

关于陆游诗歌创作的分期,赵翼《瓯北诗话》早、中、晚的“三分法”向来为研究者普遍接受,程千帆《陆游及其创作》、朱东润《陆游研究·陆游作品的分期》(中华书局1961年版)、齐治平《陆游传论》虽各期起迄不一但均持三期说。欧小牧《爱国诗人陆游》重点就放在对陆游三期创作的描述上:公元1152年一1189年为第一期,是陆游少年至中年时期的创作,主要是留居西蜀及“起知严州”阶段的诗歌创作;公元1190--1201年为第二期,老年时代的前期,主要是奉祠家居时期的诗歌创作;公元1201年一1210为第三期,老年的后期,主要是家居的诗歌创作。

2.陆游诗歌的主要特点

陆游的诗主要有两类,一类表现民族意识和爱国感情,一类写景物和日常生活。这两类作品在艺术上也有不同的特色。

民族意识和爱国感情是陆游诗歌的主旋律。这类作品主要由两方面的主题构成,一方面是表现许身报国、恢复中原、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一方面是表现壮志难酬的苦闷、报国无门的悲愤。这两方面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这一类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借助于梦境的描写来表达恢复中原的愿望。不对某一事物作静态细致的描绘,而是注重自我情感的宣泄。第三,语多豪壮。这些特点构成了陆游诗豪放浪漫的风格,接近唐代诗人李白,陆游也因此有了“小李白”之称。

描写日常生活及景物的诗歌往往从平常的景象中体悟出特别的意味,因此写得意境优美,耐人寻味,在平淡自然的风格中,时常可见对语言的精心锤炼。

扩展资料:

陆游著名诗歌:

1、《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我原本来知道人死之后就万事成空了;唯独使我痛心的是我没能看到祖国统一。等到朝廷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举行家祭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赏析: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

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

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直上青天。金兵占领区的百姓把眼泪都快流尽,他们在企盼王师北伐中又熬过一年。

赏析:

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

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陆游

3.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

1. 陆游的诗既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又具有浪漫主义的色调,是二者的完美结合。他的诗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南宋社会的生活面貌,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被称为一代“诗史”,这方面他主要是继承了杜诗的现实精神,但在反映现实的手法上,他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同时他又常常通过奇丽的梦境和幻想来表达爱国情思,极力突出诗人的自我形象,情感炽热,神采飞扬,被称为“小太白”,与李白的浪漫气息相当接近,但陆诗的想象和梦幻中的内容,都与抗金复国的理想有关,具有一种悲壮、崇高之美,比李白的诗具有更为坚实的现实基础、更为充实的社会内涵、更为强烈的战斗精神。

2. 陆游广泛师法前人,兼容多样风格,杜甫之沉郁顿挫与李白之飘逸奔放对其影响尤大,他善于把这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有机地熔为一炉,并铸造成自己的独特诗风: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

3. 陆游的诗无体不备,各体皆工,尤其擅长七言诗的创作,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很高。其七古诗内蕴丰富,气象阔大,“看似华藻,实则雅洁;看似奔放,实则谨严”,最能代表陆诗的特色。其七律诗对仗工整,使事熨贴,气格高昂,意境警拔,在南宋当推第一。其七绝诗笔致流转,富于神韵,颇具唐人风味。

4.陆游诗的语言不拘一格,爱国诗多雄壮豪放语,农村诗多平淡古朴语,闲适、田园诗多清新精致语,但这些诗的语言又具有共同的特色,即明朗晓畅,精炼自然。

满意请采纳

4.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立足于时代,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人将他与杜甫媲美,称为“诗史”。

陆游一生力主抗金复国,始终忧国爱民,誓死抗战,特别是在志不能用的情况下,以他的大量诗歌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对抗金复国、收复中原的信念,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抨击主和派苟且偷安,不恤国难的种种罪行,对处于民族压迫下的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从深度和广度来反映时代,例如《北望》、《夜泊水村》、《书愤》等诗。

陆游的诗歌想象丰富,英雄气概,大气磅礴,热情洋溢,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风格接近李白,所以又有“小李白”之称。例如他的《长恨歌》、《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与青城道人饮酒作》等诗。

陆游善于学习古人,他的诗歌风格集诸家之所长,形成悲壮宏丽、雄浑奔放而又清新圆润、明朗流畅的风格。

陆游的诗歌各体兼备,古体、律诗、绝句都有佳作,而特别擅长七律。不足之处是由于创作得多而快,有些作品显得率尔成章,气势有余而含蕴不足,还有雷同的现象。

5.陆游的诗艺术风格是

陆游爱祖国、爱人民,也热爱生活。

他热烈地歌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流露出亲切淳厚而又真挚的感情,他的诗作题材也十分广泛,一草一木、一虫一鱼,无不剪裁入诗,真是所谓"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如《过灵石三峰》:"奇峰迎马骇衰翁,蜀岭吴山一洗空。

拔地青苍五千仞,劳渠蟠屈小诗中"。陆游对民俗民风的热情礼赞,是陆游诗中人文精神的表现。

《游山西村》诗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稽山行》诗又云:"禹庙争奉牲,兰亭共流觞。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

写民俗民风的还有《社日》中的社戏,《赛神曲》中的祭神等。淳朴的民俗民风开拓了陆游美好的心境,同时,也丰富了陆游诗歌的精神内涵。

如果没有伟大的爱国情怀和人文修养,又如何能写出如此脍炙人口的诗句呢。

6.【《关山月》的抒情手法陆游那首】

《关山月》这首诗较好地体现了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比较完美的作品. 这是一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品,作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 1 7 7),陆游5 3岁.这时陆游因力主抗金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刚刚在淳熙三年被加上宴饮颓放的莫须有的罪名,免去职务,他满怀报国热忱,却没有用武之地,眼看着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置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于不顾,一味的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内心十分愤慨.于是他在《关山月》这首诗中如实地描写了由南宋朝廷长期执行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表达了对外族侵略者的无比仇视,对统治集团的愤怒谴责和对要求抗战的爱国战士、遗民的同情.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全诗十二句,共分三段,四句一段,一段一层意思: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第一段从南宋统治集团写起.戎——是古代对外族的称呼,这里是指金国侵略者.和戎诏——是宋朝皇帝向金国侵略者求降的诏书,宋孝宗隆兴元年(1 1 6 3)于福力大败,而向金国下了求和诏书,从那时开始到陆游写这首诗时,一共十三、四年,说十五年是举其成数.从那时起,将军虽统帅兵马驻守边境,却无从发兵,无事可作.空临边——是白白地到边境去.指将军不得作战,不是不肯作战,为什么将军不战空临边呢?这因为南宋统治集团只顾自己的安乐,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 “朱门”一句,沉沉——形容屋宇深遂.按歌舞——指依照乐曲节奏载歌载舞.这一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他们妥协、投降的实质,在大敌当前,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际,统治者却是一味追求灯红酒绿,争歌逐舞的享乐生活.他们贪生怕死,向敌人屈膝投降,采取不抵抗政策,下什么自欺其人的“和戎诏”,致使那些养来抗敌的战马,用来杀敌的弓箭,死的死,断的断,而且马是肥死,弓是朽断.这是多么惨痛的现实呀!“厩马肥死弓断弦”是对“将军不战空临边”的补充,这两句都与和戎下诏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第二段由写南宋统治集团写到边防战士,与“将军不战空临边”一句照应.“戍楼刁斗摧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这两句是写战士苦闷悲愤的心情,由于统治集团的投降政策,北方失地不能恢复,战争没有终结,他们也就长年累月地驻守戍楼不得与亲人团聚.他们迫切地要求驱逐敌人统一祖国,可这愿望却长期不得实现,他们只得在刁斗报时的声音中,让时光白白地流逝,于是,每当明月之夜,他们就情不自禁地怀念故乡的亲人.战士们用悲凉的笛声来传达自己不能以身报国的苦闷和悲愤.然而朱门之中的统治者们,还在依照他们自己的乐曲去载歌载舞,哪里会听到并理解笛声中的含义呢?于是活着的战士熬白了头发,死去的烈士空流了鲜血.夜空中传来凄凉的笛声,明月徒然地照着留在沙场的尸骨.所以诗人说: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这是描写空怀壮志的苦闷和激愤的心情,是和戎的投降政策贻误了战机,使他们进不能杀敌尽力,退不能还乡会亲,而只能遥望天边的月亮,守着同伴的尸骨,听着哀怨的笛声,前途未卜,国家无望,内心何等的凄凉.这是第二段.诗人的感情也是悲痛难忍,情绪激烈的.“空照”、“谁知”等词语是他这种心情的写照. 最后四句是第三段,从写边防战士转到写人民,写在敌人统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谓遗民.“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这两句是说,北方自古以来就遭受过外族的侵略,但是统治者从来不可能在这里长久地占下去,诗人坚信总有一天敌人会被赶走.这是一层意思;这两句同时可以理解成是对统治者的谴责.中原自古以来就遭受过外族的武装侵略,但都没能够让他们站住脚,如今在南宋统治者和戎投降政策下,金侵占中国,侵占中原至今,已经传过四世,统治者只顾自己苟安,早把沦陷区的人民给忘了.遗民们深受异族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支持他们的精神力量,就是盼望宋军能够挥戈北上,恢复祖国统一的局面.然而遗民们期待北伐,盼望恢复的愿望无法实现,他们只好空望着南方,伤心落泪.这就是结尾两句“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的含义.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关山月》这首诗虽然既写了统治集团,又写了将士、遗民,但是从头到尾贯穿着一条线索——南宋王朝下诏和戎,这是诗的第一句指明了的.正是因为下诏和戎,将军才不战空临边,战士才不得趁年轻力壮上阵杀敌,遗民才不得从外族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出来.诗人的思想倾向是非常鲜明的,这就是诗中所表现的对南宋集团妥协投降政策的谴责,对抗敌爱国的将士和遗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正因为表现了这些思想,所以我们才说这首《关山月》集中体现了陆游爱国诗歌的进步内容和精神实质.陆游诗歌爱国主义精神还常常表现为他壮志未酬的愤懑.在《关山月》这首诗中,虽然不像《书愤》等诗那样直接表现这一点,但是在“将军不战空临边”,“厩马肥死弓断弦”,“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等句子中间也隐含着自己倾音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诗人与抗金的将士们是息息相通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关山月》诗不仅有着深刻的思想,而且有充沛的感情,丰满。

7.谁知道陆游的诗

陆游(1125~1210)中国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图片生平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几学诗,又受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影响较大.他20岁时与唐琬结婚,夫妻感情甚笃,但被其母强行拆散.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因居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竟在复试时被除名.秦桧死后,孝宗即位,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方被起用.但由于张浚举兵北伐失败,陆游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而罢黜还乡.后屡次上书求职,乾道五年(1169)得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小官.乾道八年主战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他襄理军务.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即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他收复中原的希望也就此破灭.此后,陆游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 、知州等职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五年春,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得到重用 ,孝宗派他到 福州 、江西 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奏请开仓赈济,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陆游在家闲居 6 年后,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他赴京受命,写了有名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十五年,陆游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锐意进取,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计有12年之久,在幽静清贫的生活中度着晚年.在这一时期,陆游曾应韩侂胄之请,为他撰写了《南园记》,希望他“勤劳王事”.嘉泰二年(1202),宋朝因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尚未完成,召陆游入朝修撰,次年修毕,即辞官还乡.此后犹赋诗作文不辍,但身体却逐年衰弱,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85岁的老诗人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诗歌创作 陆游集中存诗共约9300余首.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最长(约 30 年),但集中现存诗却最少,约200首左右,这是因为他将早年那些“但欲工藻绘”的作品尽行删去的结果.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这一时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奠定了他作为一代文宗的地位.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 年,现存诗约近 6500 首.这一时期的诗作最多,当是由于晚年未暇删汰的缘故.诗中表现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在这一时期的诗中 ,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在陆游 3个时期的诗中,始终贯串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他的诗“言恢复者十之五六” ,抗敌御侮一直是 最能触发他创作激情 的思想主题 .陆游的“一片丹心”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不能不常常感到压抑和愤慨,在诗中也就表现为在激昂的基调中又鸣响着悲怆 .如《书愤》、《金错刀行》、《关山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特别感人的是,陆游在临终前夕,还不忘收复国土,在有名的《示儿》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以上这类诗最能体现陆游创作精神.陆游同时还对腐朽无能 、苟安求和的统治当局发出愤怒的谴责,痛斥那些不恤国难 、唯知奢靡享乐的官僚.如《 感愤 》、《 夜读范至能〈 揽辔录〉》、《追感往事》等诗.对处于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下的人民,陆游也在诗中表现着深切的关怀.并且对被迫反抗的人民怀着不寻常的同情.在《两獐》、《疾小愈纵笔作短章》等诗中,他对“盗贼”的看法已经冲破一般文士的观点,“吏或无佳政,盗贼起齐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总之,忧国、爱民、誓死抗战,是陆诗的最大特色并能传诵千古的原因.除此以外,陆游还写了很多别具风采的诗.这些诗或抒发生活感情,或描写山川风物,呈现着自然流畅而又清新俊逸的风格;其中还有些作品将诗情和哲理艺术地交融在一起.如《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万里关河孤枕梦 ,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月色横分窗一半,秋声正在树中间”(《枕上》)等.这些名作名句,或壮阔雄浑,或清新如画,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流走生动,不落纤巧.除七律外 ,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 ,《 示儿 》、《剑门道中遇微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楚城》、《小雨极凉舟中熟睡至夕》等,都不愧是“视唐殆无愧色”的绝句.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来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所以有人将他和杜甫媲美,誉之为“可称诗史”.陆诗无论在思。

8.陆游的爱国诗有什么影响陆游的爱国诗歌对后世有什么深远的影响

陆游的诗歌创作是我国古代爱国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在他一生八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爱国激情始终不衰,是体现在他那近万首诗歌中的主线.也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精神,不管是早年的渴望恢复中原,积极支持张浚北伐;中年的从军南郑,在军事前线谋划进取之策;还是后期的调任闲职、长期赋闲家居,他始终念念不忘恢复中原,以至在垂暮之年还出山从政,支持韩侂胄所主持的开禧北伐,在其绝笔诗《示儿》中“但悲不见九州同”,切盼“王师北定中原日”.他对祖国命运的无限关怀,对祖国的土地、人民和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爱,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始终占据着主要的位置.渴望抗金、恢复中原,渴望自己有机会去赢得胜利,以身报国的满腔激情,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动力,支持着他一辈子“位卑未敢忘忧国”,并使他对抗金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念:“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雄浑磅礴,气壮山河.在他的诗中,或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或歌颂抗金战斗的胜利,或沉痛地表达沦陷区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愿望以及对他们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或斥责主和派大臣出卖祖国土地的可耻行径,或控诉投降派排斥抗战将领、贻误国事的罪恶勾当,或抒发自己无路请缨、壮志难酬的无比悲愤,无人跳动着那颗火热的爱国之心,无不洋溢着忠于祖国和人民的诚挚之情.他的诗歌不愧是感人肺腑的爱国诗,他不愧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陆游在南宋诗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南宋初年,虽然局势危急,但士气尚盛,诗坛风气变得颇为振作.但随着南宋小朝廷偏安局面的形成,士大夫渐趋消极,诗坛风气变得萎靡不振,吟风弄月的题材走向和琐细卑弱的风格倾向日益明显.陆游对这种情形痛心疾首,有诗说:“尔来士气日靡靡,文章光焰伏不起.” (《谢张时可通判赠诗编》)陆游高举起前代屈、贾、李、杜和本朝欧、苏及南渡诸公《吕本中、曾几等)的旗帜与之对抗,以高扬爱国主题的黄钟大吕承担起振作诗风的历史使命,并对南宋后期诗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江湖诗派中的戴复古和刘克庄都师承陆游,戴曾登门受教,刘则为私淑弟子,他们在主题倾向和艺术风格上都受到陆游的深刻启迪.到了宋末,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更使陆游的爱国精神深入人心,林景熙在宋亡之后作《书陆放翁诗卷后》,对陆游继承杜甫的传统给予高度评价:“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并沉痛地追悼陆游:“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陆游的爱国诗歌在后代也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清末以来,每当国势倾危时,陆诗往往成为鼓舞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精神力量.。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