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中的周南是什么

1. 诗经中的周南是

诗经中的周南是

1.诗经中的周南指今天的什么地方

诗经中的周南指今天的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

陕县以东为周公管理,周公居东都洛邑(即成周),统治东方诸侯。《周南》当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范围包括洛阳(其北限在黄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具体地方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由于采集地域广阔,又不便国自为编,故统称“南”以示南国之诗 。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国风·周南是《诗经·国风》中的部分作品,包括《关雎》等十一首诗,有东周作品,也有西周作品。

扩展资料:

《诗经》的开篇《诗经周南》、《诗经召南》中的“周南”与“召南”的具体与真实含义,从孔子推崇《诗经》以来,还没有发现对“周南”与“召南”形成具有说服力的定论。

这种对“周南”与“召南”意义理解的模糊化与简单的字意解读,不仅体现了现代《诗经》研究者的固步自封与无所作为,每年关于《诗经》的论文虽然有数百篇,大都是彼此相互罗列、引述观点,对《诗经》的深入研究无太大价值,也使得现代人仍局限在2500年前孔子对《诗经》的理解与认识水平。

不能解决《诗经》中“周南”与“召南”的真实含义,就无法读懂整部《诗经》所包含的积极社会意义。现代有关《诗经》研究中关于“周南”与“召南”的论文观点大同小异,基本把“周南”与“召南”理解为地域名称, “二南”是对周公、召公治下南国各小国的泛称,《诗经》中的“二南”作品都是南国地方的民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周南

2.诗经 国风中的周南和召南到底是什么意思

1.《诗经》“二南”释义 周代诗歌总集《诗经》,有关荆楚、巴蜀之风(民歌),几乎是个空白。

清人廖元度编辑的《楚风补.旧序》曾曰:“楚何以无风?楚之风——‘江永汉广’,《周南》已载之。”“然则楚何以无风?‘江汉游女’、‘错薪翘然’,楚风之洋洋盈耳,沨沨乎入人深者,自古在昔,而匪今斯今矣!”(署名:时康熙戊辰、山阴何天宠昭侯氏题,下同)这恰好说明楚与巴蜀诗歌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区色彩。

不过,这是从诗歌本身寻求的某些缘故,即选诗的二重标准,但还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 西周末,周王朝早已衰落,而南方的蜀国、楚国却先后兴盛起来,成为扩张拓疆的大国,而楚文化(风)的传播又是以军事扩张为先导的,这就不能不引起周王朝统治者的恐惧心理。

加之中原华夏民族历来把南方的诸侯当作“蛮夷”——这种社会心理,自然就不可能在《诗经》中给楚、巴、蜀与北方诸侯同等的位置了。然而,统治者总是怀有一种矛盾心理,虽然无法用军事手段来制服南方诸侯,便在恐惧之余,又不得不采取怀柔政策。

正是统治者的这种矛盾心理,才有了“二南”,并把它们冠于《诗经》首位,成为中央王朝对诸侯教化的楷模,却回避了“楚风、巴风、蜀风”这样的称谓。因此《吕氏春秋·音初》发挥道:“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涂山之女乃令其妾侍禹于涂山之阳,女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这不过是一种猜测。 关于《风》诗,历来有多种解释。

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太子长琴,始作乐风。”注:“风,曲也。”

从一般的概念说,《风》就是乐曲之意。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对“国风”的概念及来源作了经典性解说:“国者,诸侯所封之域,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是以诸侯采之以贡于天子,天子受之而列于乐官,于以考其俗尚之美恶,而知其政治之得失焉。

旧说二南为正风,所以用之闺门乡党邦国而化天下也。”朱熹的解释,上承《毛诗序》,影响后世至今。

《诗经》问世后,对“南”也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宋人程大昌在《诗论一》中指出:“盖《南》、《雅》、《颂》,乐名也,若今乐曲之在某宫者也。《南》有‘周’、‘召’;《颂》有‘周’、‘鲁’、‘商’。

本其所从得,而还以系其国土也。”他又在《诗论二》中说:“其在当时亲见古乐者,凡举《雅》、《颂》率参以《南》。

其后《文王世子》又有所谓‘胥鼓南’者,则《南》为乐古矣。”清人崔述在所著《读风偶识》中云:“《南》者诗之一体,盖其体本起于南方,而北人效之,故名曰《南》”。

他们大体上指出了《南》是《诗》中独立的一种乐歌。归纳起来,对《南》共有六种观点:一、《南》为南化说:《毛诗·关雎序》曰:“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

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二、《南》为南乐说;三、《南》为南土说;四、《南》为南面说;五、《南》为诗体说;六、《南》为乐器说,《南》本是乐器(铃)之名,后孽乳为汝、汉、沱、江一带的南方乐调之名,是南国之风。

不妨视为《风》诗之一体。这六说以“南化说”为主构成了“南”的六要素,缺一不可。

2.《诗经》“二南”的地域 《楚风补·旧序》曰:“夫陕以东,周公主之;陕以西,召公主之。陕之东,自东而南也;陕之西,自西而南也;故曰‘二南’。

系之以‘周南’,则是隐括乎东之南、西之南也”。这里已明确地指出了“二南”的地域,“周南”即周公采邑之南,包括楚国和巴国部分疆域;“召南”即召公采邑之南,包括蜀国和巴国大部分地域。

朱熹在《诗集传》中称:“周国本在禹贡雍州境内岐山之阳,后稷十三世孙古公亶甫始居其地,传子王季历,至孙文王昌,辟国浸广。于是徙都于丰,而分岐周故地以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邑,且使周公为政于国中,而召公宣布于诸侯。

于是德化大成于内,而南方诸侯之国,江沱汝汉之间,莫不从化。”他接着推测说:“盖其得之国中者,杂以南国之诗,而谓之周南。

言自天子之国而被于诸侯,不但国中而已也。其得之南国者,则直谓之召南。

言自方伯之国被于南方,而不敢系于天子也”。朱熹既指出了“二南”的大致地域,同时也再次说明了“二南”的来源。

这样,我们就可以大体上断定:《周南》就代表楚风;《召南》便能表征巴蜀民歌。 西周时代,巴、濮两族尚居在长江以北的江汉区域。

《左传》昭公九年载周景王使詹桓伯对晋人曰:“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西周时代巴、濮、楚、邓并为南服的四国。

其中巴国为周王朝敕予姬姓的封国,其它三国却是殷亡后臣服于周。濮是国名,后来濮族分散称为百濮。

西周之时,南方最强大的国家是濮国,而楚国却是在东西周之际,濮国衰落之时,强大了起来的。《史记·楚世家》称楚为鬻熊后,其子孙即以熊为氏。

战国时代秦《诅楚文》也称楚怀王为楚王熊相(《史记》作槐),但春秋战国时代楚王自铸铜器,则称楚王酓章(惠王)、楚王酓悍(。

3.诗经.国风.周南 周南是什么意思

和UCANGLE_:你好。

《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韵文的源头,我国诗史的光辉起点。被誉为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它内容丰富:劳动、爱情、战争、徭役、压迫、反抗、风俗、婚姻、祭祀等各个方面,被誉为古代奴隶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它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后500多年的我国奴隶社会生活)。《诗经》共305篇,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尊为经典,此后才称为《诗经》。

《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诗经》的艺术特征,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风、雅、颂、赋、比、兴通称【六义】。

《风》:乃民间歌谣。共160篇,总称十五国风。相传周代设有采诗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诗经》正是当时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又歌颂先祖创业、祭祀鬼神、贵族宴饮、交往,更有劳动、打猎、恋爱、婚姻、社会习俗的动人篇章。

《周南》、《召南》:西周初年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 (shì)分陕而知。姬旦常驻东都洛邑;姬奭常驻西都镐京。周南是当时周公统治的南边的长江、汉水流域;召南是当时召公统治的南边的长江、汉水、汝水流域。

二南包括了长江、汉水、汝水流域的诗歌,即是诗乐,那就是南音了。因而《周南》,确切说是《周南风》,《召南》,就应是《召南风》。

4.诗经国风中的周南和召南到底是什么意思周南和召南应

“二南”是对周公、召公治下南国各小国的泛称,《诗经》中的“二南”作品都是南国地方的民歌。

《周南》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范围包括洛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由于采集地域广阔,又不便国自为编,故统称“南”以示南国之诗 《诗经》。《召南》为先秦时代召南地方民歌,是指召公统治的南方地域。召南地区在汉中盆地东部及南阳一带。

扩展资料:

《诗经》《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风》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11篇、召南14篇、邶风19篇、鄘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0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曹风4篇、豳风7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周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召南

5.诗经中周南的第四篇是什么意思

《诗经.国风.周南.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有樛木,葛藟萦之。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注释:1.南有樛木:南,可理解为南方的地区、南山或南方的山上。

樛(音鸠)木,树枝向下弯曲称为樛木。孔颖达疏曰⒑「以兴必取象,以兴后妃上下之盛,宜取木之盛者,木盛莫如南土,故言南土也。

」这句话大意是:「用『兴』的修辞手法写诗必定先要有起兴的物件,以此来比喻后妃上下的膁盛,用树木的茂盛形容最相宜,而树木最茂盛的地方莫如南方地区,所以《毛传》释为南方地区。2.葛藟累之:葛藟(音垒),亦称「千岁藟」,现代称「常春藤」。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千岁藟》:「苏颂曰⒑『藤生蔓延木上,叶如葡萄而小,四月摘其茎,汁白而味甘,五月开花,七月结实,八月采子,青黑微赤。』陈藏器曰⒑『冬只凋叶,大者盘薄,故曰千岁藟。

』累(音雷)之:累,缠绕之意。3.乐只ⅷ音洛纸):快乐,和美。

只?孔颖达疏曰「犹是也」;朱熹注释「语助辞」,均可通。4.福履绥之:福履(音吕),孔颖达及朱熹的注解均为:福禄。

而笔者的个人见解,此诗的「福履」翻译成「善心」或「善行」更贴切,更容易让现代的人理解。当然善心或善行中,包含了用钱财或物品去资助他人,或者皇帝赐给贤德之士官爵(福禄),让他安心为朝廷效力,成就贤臣的美名。

绥(音虽),(使)安定、安抚。5.荒:奄,覆盖。

6.将(音姜):扶助。7.萦:缠绕。

《康熙字典》:【玉篇】萦,旋也。【广韵】绕也。

【诗.周南】葛藟萦之。8.成:就也;成全或使成功之意。

9.以上注音除了「履」字外,其他的字读音均参考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及朱熹的《诗经集注》。注释除「福履」一词略有不同外,其他也是这样。

赏析:《毛诗.序》:「〈樛木〉,后妃逮下也。言能逮下(恩德施於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而无嫉妒之心焉。

后妃能和谐众妾,不嫉妒其容貌,恒以善言逮下而安之。这手诗在《诗经》中的呐序是第四手,笔者先将〈野有死麇〉提前赏析了,其实不敢改变《诗经》的次序,将来赏析到〈野有死麋〉这手诗的时候,会把次序调过来。

《诗经》在第四篇〈樛木〉诗中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人不能有嫉妒灸。那麽君子或淑女应该怎麽做才能去掉嫉妒灸呢?或者说一位没有嫉妒灸的君子或淑女,他/她是如何做的呢?请看下面的赏析。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大意:南方地区有很多生长茂盛的树木,这些树木中有下垂的树枝(樛木),葛藟爬上这根树枝,并在这根树枝上快乐的生长蔓延。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大意:一位快乐的君子,他能够用善心或善行去安抚人或使人安定。

言外之意是,君子以帮助别人而快乐。朱熹曰⒑「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本诗还是以「樛木」及「葛藟」起兴,然后再讲到君子所应该具备的品行。我们看,下垂的树枝(樛木)让葛藟爬上来快乐的生长和蔓延。

以之教化人,君子也以帮助别人而快乐。而君子能够这样帮助别人,是因为他没有嫉妒灸。

为了瞭解此诗的内涵,笔者用这麽一个故事来串讲此诗:北宋时期,在江州府临江乡有这麽两个读书人,一位叫张弘古,一位叫卢仝德。张家是富裕人家,而卢家是贫穷之家。

弘古与仝德从小在一起玩耍长大。到入学年龄的时候,仝德虽然从小就显得很聪明,闻一知十,但因为家境贫寒交不起束脩而面临辍学,弘古就回家求父亲,请父亲资助仝德读书。

弘古的父亲也是个好善之人,认为资助别人读圣贤书是做好事。但张弘古的父亲也说了,还要看卢仝德这孩子是不是个读书的料子,如果仝德真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那麽一直资助下去都没有问题;如果仝德不爱读书,或虽然愿意读书,但根本就领悟不了,先生也认为这孩子不是读书的材料,那麽也就资助他读一两年书,让他当自己儿子的伴读。

可是,事实证明卢仝德这孩子确实是读书的材料,领悟力、记忆力都很强,先生也很喜爱他。反而是张弘古显得木讷了些。

因此,弘古的父亲也就一如既往的资助卢仝德读书,并常常接济仝德的家庭,使仝德能够安心读书。张弘古也没有因为仝德书读得比自己姑及先生经常夸奖他而起嫉妒灸。

还是把仝德当成自己最好的捏友。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我们可以明白,张弘古和他的父亲的所作所为,就体现了「乐只君子,福履绥之」这样的品德。

看到他人的优点,不仅不嫉妒他人,反而给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使他生活安定,能继续发挥他的长处或优点。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乐只君子,福履绥之」体现在人与人交往中的方方面面

在朝廷中,您是一位宰相,您手下的官员中,可能很多人比您有本事,您应该怎麽做呢?一位七品的县令,您负责的衙门中,可能有个小官吏比您有才识,您又应该怎麽做呢?而一个普通的古代家庭中,可能有正妻及几个妾,正妻如何与妾处理好关系呢?在皇宫中,有皇后、妃子及普通的宫女,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皇后如何与宫中的漠官处理好关系呢?古人讲,先齐家而后治国,如果一位大臣的家庭中妻妾不和,闹得一团糟,大臣如何协助皇帝治国呢?如果皇宫中皇后与妃子不和,争争斗。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