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风的诗句和解释说明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夜间的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风声显得缠绵柔美,像弦乐伴奏.可是,雨打风吹花易落,那撒落在地上的花瓣,该有多少呢?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火不能烧尽野草,春天一到野草又长出来了.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伴随着和风在夜里悄悄飘洒, 滋润着万物轻柔而寂然无声.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另人陶醉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2.请帮我解释诗句的意思自己的一腔热血付之于东流,哎,投之环抱,无奈拒之六外,另有别意了呀!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七言绝句出自《清诗纪事》扫叶录(第21册),第15106页,最后一行。 追溯前缘: 《封神演义》第十九回,“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乃妲己因爱伯邑考,为所拒绝,故发此言。 “照”一作“满”。 元.高明《琵琶记》: 第三十一出 几言谏父 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明?凌?鞒酢冻蹩膛陌妇ن?》: 卷三十六 东廊僧怠招魔 黑衣盗奸生杀 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3.关于古诗词解释一、《春望》 杜甫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花溅泪: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原文点击】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意境赏析】 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 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 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诗人妻子儿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而他苍老得这么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二、《岁暮》谢灵运 岁暮 谢灵运 殷忧不能寐,苦此梦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赏析】 这是首感时惜生的诗歌,诗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两句,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明月照积雪’,皆心中目中相融浃,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要亦各视其所怀来而与景相迎者也。” 谢灵运《岁暮》赏析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用精细工致的笔法描绘南方山川奇秀之美,是大谢诗的主要特色。有趣的是,他的两联最出名的警句却并不以工笔细描见长,而是以“自然”见称。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一联,固然是作者自诩“有神助”的得意之句,本篇的“明月”一联更被诗论家推为“古今胜语”的代表。钟嵘《诗品序》说:“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这段话不仅表达了钟嵘论诗的一个重要观点,也道出了“明月”一联的高妙之处——直寻,即对生活(包括自然景象与社会人事)的直接真切感受,以及由此形成的诗歌的直接感发力量。 这是一首岁暮感怀诗,时间又是在寂静的长夜。 在这“一年将尽夜”,诗人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不寐,深感漫漫长夜,似无尽头。诗的开头两句,以夜不能寐托出忧思之深,用一“苦”字传出不堪禁受长夜难眠的折磨之状。 但对“。 4.求解释 关于 这些诗句的出处这个不是诗句,是属于佛家的偈语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据说,慧能在和母亲迁居时在一旅店听到隔壁有人讲《金刚经》,不识字的他便悟道向佛,在安顿了母亲之后,四处拜师求佛,后被五祖宏忍大师赏识,留在寺中修行,后五祖欲传衣钵,让寺中所有人出一偈语,其大弟子神秀自以为非他莫数,作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看了,较为称赞,但并不满意,认为不能达到禅宗之境界。而慧能作了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心里赞许,后暗传衣钵。 后来慧能怕神秀等人不服而加害于他,于是隐居于岭南,多年后方出世,被尊为六祖,是为南派禅宗,后神秀之北派遭南派诋毁,于是南派为正宗。后来也成了中国佛教之主流。 5.关于古诗的解释使至塞上 一、整体把握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二、问题研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她虽然不能够清楚地说出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真是非常恰当啊。 对“烟”的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烽烟,有人认为是炊烟。 渡荆门送别 整体把握 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陶醉!但是“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却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王夫之《唐诗评选》说“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 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 6.解释一下诗句注释: 1 匝(zā杂阴):围绕。 2 合:聚、会。 3 吐纳:指抒发。 4 春日迟迟:《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孔颖达疏:“迟迟者,日长而暄之意,故为舒缓。计春秋漏刻,多少正等。而秋言凄凄,春言迟迟者,阴阳之气感人不同。张衡《西京赋》云‘人在阳则舒,在阴则惨’,然则人遇春暄,则四体舒泰,春觉昼景之稍长,谓日行迟缓,故以迟迟言之。” 5 飒飒(sà萨):风声。 6 兴:指物色引起作者产生的创作兴致。纪昀评:“诸赞之中,此为第一。” 译文: 总之,高山重迭,流水环绕,众树错杂,云霞郁起。作者反复地观察这些景物,内心就有所抒发。春光舒畅柔和,秋风萧飒愁人;像投赠一样,作者以情接物;像回答一样,景物又引起作者写作的灵感。 “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这段赞语不仅写得极美,而且是全篇思想的诗性升华。诗人与自然,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但是,诗人并非被动接受自然“物色”的映像,而是以其审美的眼睛与大自然互相观照,亲切晤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把这种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概括得颇为生动而富有诗意。“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则进一步揭示了审美态度在创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诗人以其对于自然的情感投入,得到的是艺术创造的感兴。这是一种多么投契的关系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