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鉴赏举隅怎么样昨天看《中国青年报》,有篇关于本书的评论。 把我想说的都说了。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认为,在浮躁仓促的当下,年轻人需要经典,也需要对经典的经典阐释。 “因为经典的标准与共识不仅属于空间,也属于时间。在经历了上千年的时空转换之后,后来者很难凭借现代汉语穿越时空隧道感受古典美感的全部魅力。 这就需要经典的阐释者拨开重重迷雾,为我们展现经典丛林的深层景观。”他认为,这套“名家品经典”的最大贡献在于,帮助忙碌的当代人,在上下几千年的传统坐标中找到属于个人的精神归宿。 据介绍,“名家品经典”包括夏承焘的《唐宋词品鉴》,夏承焘、盛静霞的《唐宋词选讲》,程千帆的《读宋诗随笔》,刘逸生的《唐诗小札》、《宋词小札》,霍松林的《唐诗鉴赏举隅》、《宋诗鉴赏举隅》,艾治平的《花间词品读》、《清词品读》等近十种。作者夏承焘、盛静霞、程千帆、刘逸生、霍松林等,均为现当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的一流学家。 一方面,他们所品读鉴赏的诗、词、文、小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经典;另一方面,他们学养深厚,学贯中西,眼力独具,表达古雅。其鉴赏文字也代表当下中国古典诗、词、文、小说品读的高水准。 品读经典,关键是“知识正确” 在康震看来,“名家品经典”系列丛书就是一套阐释经典的经典精品。“说它经典,是因为阐释者都是20世纪以来唐诗宋词研究的名家大师,他们对唐诗宋词的阐释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早已成为社会民众理解、欣赏唐诗宋词的标准与共识。” 他说,李白、苏轼、辛弃疾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往,他们的精神成就之所以依然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人,就是因为有夏承焘、程千帆、霍松林等经典的阐释者——“他们成为连接古代与现代,圣贤与民众,意象与生活,诗词与人生的精神光缆,成为我们穿越盛唐气象、大宋雅韵的引领者。” 近年来的图书市场,对中国经典的“品读”、“诠释”、“新解”、“大话”铺天盖地。 为什么要出版这套“名家品经典”?出版方表示,这套“名家品经典”的品质与某些市场化的“品鉴”与“大话”有本质不同。有些“品鉴”,或因作者学养不足而哗众取宠,或因选文不精而粗制滥造,或热炒作秀、市场唯上。 它们所形成的市场风潮,不但没有将中国的文化经典进行条分缕析、细致入微地精华呈现,反而多有错读、粗读、滥读、误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所伤害。 “关键是它的‘知识正确’。” 学者鲍鹏山说,“这套书鉴赏的作品,都是公认的古典文学名篇。既代表中国古典诗词的最高成就,又体现着多样性的风格和艺术特征。 这些作品,涉及文学史、文体史、作家生平和风格等诸多知识。能否正确叙述和传达,不仅是作者的水平问题,还有作者的态度问题——这些大家是相应知识体系中的权威,学风优良,学品可靠,学术规范严谨,所以,读这样的书,不会在知识上被误导。” 鲍鹏山批评道:“当下很多类似‘古典诗词鉴赏’的著作或讲演,大行其道。但多是很有限的阅读经验和偏狭的鉴赏趣味,天马行空,随性延伸。 毫不顾忌作品本身之客观情实、之古韵国风。这类‘鉴赏’听多了、读多了,不仅会降低古典诗词的品位,败坏学术品格,甚至还会给大众头脑中塞进一大堆错误的‘知与识’。 非但不让他们接近‘真与美’,反而误导之趋近歧途。”还有专家则认为,大部分读者读书是盲目的,往往随波逐流,跟风而动。 因而近几年来,社会上形成了一种“伪国学热”风潮。 因此,鲍鹏山认为,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品,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一个好的选本可以让读者窥斑知豹,经过大家的分析、鉴赏、导读、指点,一般读者可以由此门径,入古典文学的堂奥。一套货真价实的“名家品经典”,可以对当下的“伪国学热”起到一种对峙作用。 唯有大家,才能在时空坐标上观照经典 康震则从中国诗歌历史评价“名家品经典”的价值。他认为,唐宋诗词的经典性表现在它是中华民族表达情感、抒发情怀最精粹最敏锐的诗歌形态。 就诗歌形态而言,唐宋诗词的格律、意象、语汇达到了最精密的程度。“在诗歌的最初,格律是自发的,是一种悦耳的协调感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因循继承。 随着创作经验的不断累积,对美的追求开始由自发走向自觉,而格律早已不仅仅是一种悦耳的经验,更成为悦神悦志的精神节拍。并且,在无数次的演练学习中,悦神悦志的节拍将格律诗推向民族审美意识最巅峰的体验——在这套选本中,这些得以充分体现。” 他说。 以霍松林的《宋诗鉴赏举隅》为例。 其中品鉴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之“春风又绿江南岸”时说:“王安石变法,受到猛烈攻击,阻力极大,因而罢相。二次拜相,赴京师途中疑虑重重。 这首诗,便是心态的外化。有的鉴赏家东拉西扯,全未搔到痒处。” 不仅言诗,更言世情与情志。如,品鉴黄庭坚的《寄黄几复》中言:“黄庭坚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学习榜样。 他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古之能为文章者,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堪称诗人小传。其传承之来龙去脉,一览无余。” “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康震。 2.古诗鉴赏中,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角度分别有什么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3.诗词阅读鉴赏《玉阶怨》,见郭茂倩《乐府诗集》。 属《相和歌·楚调曲》,与《婕妤怨》、《长信怨》等曲,从古代所存歌辞看,都是专写“宫怨”的乐曲。 李白的《玉阶怨》,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 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见人之仪态、身份,有人有神。 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之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子建“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怨深,夜深,不禁幽独之苦,乃由帘外而帘内,及至下帘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若人不伴月,则又有何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言。 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此不怨之怨所以深于怨也。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此一转折,似断实连;似欲一笔荡开,推却愁怨,实则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 却下,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以夜深、怨深,无可奈何而入室。 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下帘。帘既下矣,却更难消受此凄苦无眠之夜,于更无可奈何之中,却更去隔帘望月。 此时忧思徘徊,直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纷至沓来,如此情思,乃以“却下”二字出之。“却”字直贯下句,意谓:“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返复,所谓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 中国古代诗艺中有“空谷传音”之法,似当如此。“玲珑”二字,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极见工力。 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全胜正面涂抹。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读者步入诗情之最幽微处,故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想象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 以此见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真意。以叙人事之笔抒情,恒见,易;以抒情之笔状人,罕有,难。 契诃夫有“矜持”说,也常闻有所谓“距离”说,两者颇近似,似应合为一说。即谓作者应与所写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并保持一定“矜持”与冷静。 如此,则作品无声嘶力竭之弊,而有幽邃深远之美,写难状之情与难言之隐,使读者觉有漫天诗思飘然而至,却又无从于字句间捉摸之。这首《玉阶怨》含思婉转,余韵如缕,正是这样的佳作。 4.解读语文高考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的 答案5~20·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 · 唐人送别诗赏析 · 古典诗歌艺术手法鉴赏 · 诗歌表达技巧具体鉴赏 · 2007年全国共19套高考题诗歌赏析01 · 2007年全国共19套高考题诗歌赏析02 · 高考古诗鉴赏精讲精练 · 高考古诗词鉴赏分类解题指导 · 古诗鉴赏的九种答题格式 · 古典诗词鉴赏之步骤与方法 · 高考试卷古诗赏析题的应试要点和技巧 · 高考古诗鉴赏应试策略 · 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 宏观把握 微观入手 ---高考古诗鉴赏有诀窍 · 古诗鉴赏技巧点拨 · 高考古诗鉴赏的答题方法 · 超级高考讲座预演-古诗词鉴赏点研究 · 古诗鉴赏答题模式 · 高考古诗词鉴赏突破八法 · 高考“古诗鉴赏” · 古诗鉴赏题10大规律 · 古代诗歌鉴赏怎样找“诗眼” ·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 · 2006年高考全套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 诗词鉴赏常见典故和意象 · 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 · 中国古代诗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 中国情诗名句排行榜 · 千古唐诗 · 李商隐《锦瑟》浅谈朦胧美 · 诗歌鉴赏基本概念 · 诗歌鉴赏题集锦1 · 诗歌鉴赏题集锦2 · 诗歌鉴赏题集锦3 · 各地试卷诗歌鉴赏题集萃 · 高考古诗鉴赏秘籍 · 鉴赏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 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 古诗鉴赏分类练习题 ·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类整理 ·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 高考古诗词鉴赏突破八法 · 诗词鉴赏分析表达技巧 · 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及风格 · 鉴赏古代诗词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内容主旨 · 诗歌意象分类诠释与名篇名句默写 · 2004—2006年高考古代诗歌试题分类解析 · 2008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词鉴赏 · 欣赏诗词九要 · 高考诗词鉴赏题对策及专用术语研究 ·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举隅 · 古诗词中常用表达技巧举要 · 古代诗歌鉴赏学法指导 · 古诗鉴赏要注意练字 · 诗词的语法特点 ·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他的诗篇 · 古典诗词中的咏月意象 · 诗词中的用典 · 如何读宋词才算真读懂 · 中国古典诗歌100首评析 · 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宝典 · 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点拨 ·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方法指导——抓住“诗眼” · 诗歌鉴赏的分类复习及其训练 · 诗歌鉴方法指导 · 诗歌鉴赏基本概念指要 · 诗歌鉴赏专用术语 ·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群 · 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 意象和意境 · 常见意象的寓意 · 现代诗歌阅读指导 ·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 诗歌形象鉴赏及试题分析 · 《唐之韵》解说词 · 文学作品鉴赏知识、技法表解 5.如何提高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论文1、多读名家鉴赏文章。比如《唐诗鉴赏词典》就很好。叶嘉莹老师讲的唐宋诗词更加优秀。 2、多看前人伟大作家的作品,多看历史上一些优秀的作品。作家如李白、杜甫、李清照、柳永、辛弃疾等等,要广泛阅读。优秀作品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乐府诗选》等等,都要读读。如果你是中文系学生,那么你们发的文选就是最合适的读本。 3、加强理论修养。学习国内国外优秀的文学理论。比如,你对于 新批评、语码学、女性主义、文本批评、修辞学、社会批评等等理论时候熟悉。如果不熟悉,建议你好好学习《文学理论教程》。 4、订阅杂志。《名作欣赏》的上半月版全是对文学的鉴赏,可以好好读,不订阅《文史知识》你会很后悔的。如果你的功底不错,你还可订阅《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这个太专业,自己量力而行。 5、加强汉语言语法修养。对于音素、语素、词汇、句型、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等要深入专研。 6、多写心得体会。有了就记下来。 哈哈,我就说这么一点,很简略。 6.语文阅读和古诗鉴赏中,经常有表达技巧.表达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7.语文阅读和古诗鉴赏中,经常有表达技巧.表达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 唐人送别诗赏析 古典诗歌艺术手法鉴赏 诗歌表达技巧具体鉴赏 2007年全国共19套高考题诗歌赏析01 2007年全国共19套高考题诗歌赏析02 高考古诗鉴赏精讲精练 高考古诗词鉴赏分类解题指导 古诗鉴赏的九种答题格式 古典诗词鉴赏之步骤与方法 高考试卷古诗赏析题的应试要点和技巧 高考古诗鉴赏应试策略 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宏观把握 微观入手 ---高考古诗鉴赏有诀窍 古诗鉴赏技巧点拨 高考古诗鉴赏的答题方法 超级高考讲座预演-古诗词鉴赏点研究 古诗鉴赏答题模式 高考古诗词鉴赏突破八法 高考“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题10大规律 古代诗歌鉴赏怎样找“诗眼”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 2006年高考全套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诗词鉴赏常见典故和意象 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 中国古代诗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中国情诗名句排行榜 千古唐诗 李商隐《锦瑟》浅谈朦胧美 诗歌鉴赏基本概念 诗歌鉴赏题集锦1 诗歌鉴赏题集锦2 诗歌鉴赏题集锦3 各地试卷诗歌鉴赏题集萃 高考古诗鉴赏秘籍 鉴赏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古诗鉴赏分类练习题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类整理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高考古诗词鉴赏突破八法 诗词鉴赏分析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及风格 鉴赏古代诗词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内容主旨 诗歌意象分类诠释与名篇名句默写 2004—2006年高考古代诗歌试题分类解析 2008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词鉴赏 欣赏诗词九要 高考诗词鉴赏题对策及专用术语研究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举隅 古诗词中常用表达技巧举要 古代诗歌鉴赏学法指导 古诗鉴赏要注意练字 诗词的语法特点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他的诗篇 古典诗词中的咏月意象 诗词中的用典 如何读宋词才算真读懂 中国古典诗歌100首评析 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宝典 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点拨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方法指导——抓住“诗眼” 诗歌鉴赏的分类复习及其训练 诗歌鉴方法指导 诗歌鉴赏基本概念指要 诗歌鉴赏专用术语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群 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意象和意境 常见意象的寓意 现代诗歌阅读指导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诗歌形象鉴赏及试题分析 《唐之韵》解说词 文学作品鉴赏知识、技法表解 8.求赏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急求李白《月下独酌》赏析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一】 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们介绍了两首他学习乐府民歌写的《长相思》和《长干行》,而这首《月下独酌》则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 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 在诗的一开始,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 可是眼下却无人作伴,要独自一人喝了。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 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他曾经回忆自己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所以在读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我们一点也不会惊讶与不解,反而认定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纯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如此飘逸风神的诗行。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李白虽然请出了月亮与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内心仍然是孤独寂寞的,也许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他们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 比如李白为了建功立业的理想不能实现,不肯做一个御用文人,为唐明皇、杨贵妃的醉生梦死、歌舞升平涂脂抹粉,所以放着京城好好的荣华富贵不享,锦衣美食不要,待诏翰林不干,非要浪迹江湖,还要说自己什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这不是自讨苦吃、自讨没趣吗?也许正是这种被世人看来的不识实务,才使他最终落得个"长流夜郎"的下场。与李白有一面之交的大诗人杜甫曾经多次写诗表达他对李白的钦佩与担忧:"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 不过,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他有一首《独坐敬亭山》诗这样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不管是有生命的鸟,还是无生命的云,只要是能动弹的,都义无反顾地远离李白而去,剩下的只有那一座纹丝不动的大山了,即使这样,李白还是能够心安理得地安坐山中,修身养性,自得其趣,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李白劝月亮饮酒未果、与身影交流不成的时候,转念一想,能够在花间月下,饮酒作诗,而远离世俗的杂念干扰,不正是当初醉卧长安时求之不得的赏心乐事吗,那么就在这美好的春夜里,和天上的明月与地下的身影一道,及时行乐,不醉不休吧。 但是一个"暂",说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这种解脱不过是暂时的,不过,大概也许正是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