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贺诗号是什么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李贺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 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此作《讳辩》,驳斥无耻奥步,鼓励李贺应试。 但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他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 2.唐代诗人李贺为什么被称为“诗鬼”李贺(790—816年)字长吉,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但却在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诗作。这些诗作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也有伤感情绪的流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被人称为“诗鬼”,这除了是因为他的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意境独特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个原因是他的诗中包含大量有关道教神仙鬼魅的题材。 李贺是一个青年诗人,但在他作品中出现的“死”字却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反映了他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而在他的另一些诗作中则透露了他对未来光明的憧憬。他在两者的矛盾中,探索摆脱死亡的途径,于是产生了对神仙境界的奇妙幻想。王母、嫦娥等神话人物和银浦、月宫等天国风光出现在了《天上谣》、《梦天》等著名诗作中,而在《古悠悠行》等作品中,他则写到了神仙的虚诞和沧桑的变化。在他的《南山田中行》中甚至出现了对鬼魅世界的可怕描述,杜牧甚至给出了“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的总评。这些作品反映了李贺曾饱读道教典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道教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3.“韩孟诗派”中的“韩孟”指的是哪两位诗人“韩孟诗派”中的“韩孟”指的是韩愈、孟郊。 遭时多难,贫病交迫,一生坎坷,有志难伸,这是韩孟诗派成员共同的身世与遭遇。韩愈自幼失去双亲,跟随兄嫂迁徙南北;兄死之后,曾四试于礼部、三黜于吏部;为官之后,又屡遭贬黜,韩愈的一生,是在坎坷、郁郁寡欢之中度过的。 孟郊家道赤贫,长年羁旅在外;三试于礼部之后,也曾有过“春风得意”的喜悦,但的道德溧阳尉,也仅得其半俸;接踵而来,唯有饥寒困愁、贫老病死而已。 扩展资料 1、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2、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洛阳),后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 唐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工诗。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韩愈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孟郊 4.关于李贺的诗评 急李贺是一位嗅觉非凡敏感而非凡钟情芳香气味的诗人。 他在作品中描绘了植物芳香、物品芳香、美人芳香,表达了诗人渴望爱情、功名的生命体验,也传达了唐代芳香建筑和芳香饰品的文化信息。 “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严羽《沧浪诗话》)。 “诗到元和体变新”(白居易),韩孟、刘柳、元白导致了中唐诗风之大变,而李贺以其“瑰诡”立于中唐诗坛,表现出独特的诗风。 李贺从小体弱多病,相貌奇异,“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昌谷集·李长吉小传》)。 成人后官卑职冷,忧伤失意,导致他失去了常人的平衡心态而呈现为轻度变态的特征。 李贺的变态心理在他诗歌中主要呈现为“秋坟鬼唱鲍家诗”式的呻吟,诗作充斥着荒坟古墓、鬼火灵光之类的怪异意象。 他的变态心理也体现对仙界的圣洁和美好的幻想,尤其表现在对“香”意象的创造上。 据《李贺诗索引》统计,“香”出现了八十二处①。 通检清人王琦所编《李贺诗歌集注》,李贺的香意象有三大类型。 一、植物芳香 植物芳香中,既有单一原生态,也有通感复合态。 单一原生态的如“丁香”摘要: 乱系丁香梢,满栏花向夕(《难忘曲》)。 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巫山高》)。 如“竹香”摘要: 侵衣野竹香,蜇蜇垂叶厚(《感讽五首》其五)。 竹香满凄寂,粉节涂生翠(《昌谷诗》)。 再如其他各类植物之香摘要: 江头栌树香,岸上蝴蝶飞(《追和柳恽》)。 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蜀国弦》)。 这些都是植物体本身能发出并能为人的嗅觉所直接感受到的“香”,便是自然原生态植物之香。李贺诗歌还有通感复合态的植物芳香。 “通感”是指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官能可以相互沟通,不分界限。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气味的分类是心理学的一大难题,然而李贺运用通感对气味——主要是香味,进行了条分屡析摘要: 暖香——熟杏暖香梨叶老,草梢竹栅锁池痕(《南园》)。 寒香——细露湿团红,寒香解夜醉(《石城晓》)。 枯香——晓木千笼真蜡彩,落蒂枯香数分在(《新夏歌》)。 刺香——刺香满地菖蒲草,雨梁燕语悲声老(《新夏歌》)。 腻香——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昌谷北园新笋》其六)。 涩香——松柏愁香涩,南园几夜风(《王濬墓下作》)。 新香——蛇子蛇孙鳞蜿蜿,新香几粒洪崖饭(《五粒小松歌》)。 嫣香——可怜日暮嫣香落,嫁和春风不用媒(《南园十三首》)。 古香——山头老桂吹古香,雌龙怨吟寒水光(《帝子歌》)。 暖香,是肤觉通于嗅觉,描述南园暖热气候条件中杏的芳香。 寒香,是肤觉通于嗅觉。“团红,花也。 有露润之,其香甚寒,嗅之可以解夜来之醉”②。 枯香,是干枯衰败的花香,视觉通于嗅觉。 刺香,刺鼻的香气,是肤觉通于嗅觉。王琦说摘要:“刺,谓其(菖蒲草)叶尖如刺。” 以外形解释“刺香”,似乎不妥,假如以“味辛”的气味解释更符合李贺嗅觉敏感真相。 腻香,是浓烈粘腻的竹香,触觉通于嗅觉。 涩香,是苦涩辛辣的松香,触觉通于嗅觉。 新香,是清新淡雅的小松树气味,视觉通于嗅觉。 嫣香,是缤纷艳丽的花的浓香,视觉通于嗅觉。 古香,是老桂花树的成熟香气,视觉通于嗅觉。 二、物品芳香 自然物品类摘要: 香雨——依微香雨青氛氲,腻叶蟠花照曲门(《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四月)。 桃胶香——桃胶迎夏香琥珀,自课越佣能种瓜(《南园十三首》其三)。 香钩——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南园十三首》其八)。 香露——一夕绕山秋,香露溘蒙菉(《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 香泥——水灌香泥却月盆,一夜绿房迎白晓(《牡丹种曲》)。 香雨,雨自花间而坠者,故有香。 桃胶香,桃树分泌的汁液,凝如琥珀,含香。 香钩,鱼饵之香。 香露,花上露水。 香泥,泥土本来芳香,种了牡丹更香。 人工物品类的香主要是芳香建筑及其装饰物品的香。 唐人非凡重视芳香建筑,“唐代皇家建筑和达官贵人住宅府邸,曾大量使用香料作为建筑材料。 这些材料或由政府规定把香料作为贡品、赋物收纳进入京城。《大唐六典》卷三户部郎中员外郎条记裁摘要:全国十道贡赋之中有麝香、香漆、绛香、胡桐香、零陵香、沉香、甲香、丁香、詹糖香蜀椒等。 同书卷二十太府寺右藏署条也记载摘要:永州的零陵香,广府的沉香、霍香、熏陆香、鸡舌香,京兆的艾纳杏、紫草等,均属必征贡的藏品。海外贡使还经常带来异常名贵、珍花嘉树的南洋龙脑香、康国郁金香、波斯的安息香等”③。 李贺的诗中出现过“香筒”“燃香”“烛香”“香火”“熏香”以及由熏香而导致美人衣物的香等等香的物品或熏香的习气,这些是为生活装饰性、养生性的“香”,尤其以“燃香”为多见,而燃香不仅仅为了熏香,也为了记时,反映了唐代香文化的细节。 好持扫罗荐,香出鸳鸯热(《黄头郎》)。 ——香从鸳鸯形的燃香炉冒出。 沉香火暖茱萸烟,酒觥绾带新承欢(《屏风曲》)。 ——沉香木燃茱萸烟。 象口吹香毾登毛暖,七星挂。 5.四唐诗风的嬗变及特征唐宋词的“雅化”进程 一,从敦煌民间词至“花间”代言词 文人开始大量创作歌词,是唐末五代之事,后蜀赵崇祚编集西蜀词人的作品为《花间集》。此前文人填词,不过偶一染指。文人词的传统,是从“花间”词开始的。词从此自巷陌新声向文人士大夫之雅曲转变。 二,从“花间”代言词至文人抒情词 南唐词人变“花间”代言体为文人抒情达意的自言体。他们在词中描写自我日常生活,抒发时世危难之艰辛困苦,倾诉濒临绝境之郁闷苦痛。词体由卑渐尊,本质上有了新变。 宋初杰出词人晏殊、欧阳修等,皆承继南唐词风,于小词中抒情达意,伤离念远。 苏轼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陈师道用“以诗为词”评价苏词,道中苏词革新的本质。从整体上观照,词的“雅化”进程,某种意义上也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所以,陆辅之才说:“雅正为尚,仍诗之支流。不雅正,不足言词。”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首先,苏轼词扩大了词境。苏轼之性情、襟怀、学问悉见之于诗,也同样融之于词。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他外出打猎,便豪情满怀地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他望月思念弟弟,便因此悟出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他登临古迹,便慨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五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刘熙载《艺概》卷四概括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其次,苏轼词提高了词品。苏轼的“以诗入词”,把词家的“缘情”与诗人的“言志”很好结合起来,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并见乎词,在词中树堂堂之阵,立正正之旗。即使写闺情,品格也特高。《贺新郎》中那位“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的美人,可与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格调比高。胡寅《酒边词序》因此盛称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词至东坡,其体始尊。再次,苏轼改造了词风。出现在苏轼词中的往往是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徐徐展露在其中。传统区分宋词风格,有“婉约”、“豪放”之说,苏轼便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凡此种种“诗化”革新,都迅速地改变着词的内质,况周颐因此肯定说:“熙丰间,词学称极盛,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蕙风词话》卷二)刘熙载转换一个角度评价说:“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艺概》卷四)东坡的复古,正是词向诗的靠拢,突出“志之所之”,也是向唐诗的高远古雅复归。至此,词之“雅化”也取得了本质性的突破。 三,从文人抒情词至大晟典雅词 北宋前期和中期,词在承继南唐绪风之同时,内部正起着多种的嬗变演化,呈现出百花斗艳、五彩缤纷之繁荣盛景。雅俗之争,此起彼伏,迂回曲折,贯穿其间。柳永的步入词坛,对词风的转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柳永在词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创立俚俗词派和大量填写慢词。 在北宋词“雅化”进程中贡献最大、成就最高的是大晟词人,尤其是集大成的词家周邦彦。大晟词人的“雅化”努力,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其一,融化前人诗句以求博雅。其二,推敲章法结构以求精雅。其三,追求韵外之旨以示风雅。其四,注重音韵声律以示醇雅。 大晟词人在前辈作家努力的基础上,将精力集中于歌词字面、句法、布局、修辞、音韵等诸多技巧方面的精雕细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