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素描怎么样在唐诗里旅行 ——读曾冬散文集《唐诗素描》 汤文培 我始终相信,经典,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能提拔一个人的人生。 可能每个人对经典作品的喜爱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方式,比如有的人爱好给经典作品写读后感,有的人喜欢把经典作品认真誊写在自己的手抄本上,很显然,曾冬对经典作品的爱好方式是与众不同的,他首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的文本形式——唐诗素描,用散文写意的形式诠释着自己对唐诗的一往情深。 《唐诗素描》与传统的关于唐诗的释义迥然不同,它以原诗为载体,在准确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联想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把凝练的诗词扩展成如画的散文,在散文化的形式下再现了唐诗的意境。 《唐诗素描》精选作者十年来创作的120篇优秀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讲,《唐诗素描》是对唐诗的再创作。曾冬是一位诗人,他对文字的巧妙运用以及对感情的把握之准,简直让人无可挑剔。 作品中的语言既形象生动、含蓄蕴藉,又质朴自然,体现出一种厚重感和音乐美感,读来朗朗上口。在选择词汇上和词汇的构成上作者也是别具匠心的,比如在选择词汇上,作者注重选择“阳光”“静谧”“远方”“温暖”等轻快且有深意的词语;在词汇构成上,作者擅长使用平实自然的叠词和叠字来丰盈作品的艺术形象。 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作者根据自己内心情绪的变化而变换着语言的节奏,看似随意,其实饱含着作者充沛而复杂的感情,读之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 作者的想象是大胆而且前卫的。 在《送友人》里作者如此阐释“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终于要分手了。一个人望着另一个人,不说话,只把一颗心,装在另一颗心的心里。 一匹马望着另一匹马,萧萧长鸣,眼里是无尽的哀伤。挥手的刹那,有雨,打湿了春天的背景。” 凝练的几句话,将送别友人时留恋难舍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马》里:“诗人突发奇想:什么时候,我能拥有一匹属于自己的骏马,一匹装束华丽的骏马,在这清凉如水的秋夜,在这无边无际的大漠,如鹰般飞快地驰骋,自由的奔跑,忘掉世间的一切束缚和烦恼。诗人抬起头,望了望依然朦胧、依然空旷的远方,忍不住为自己天真的想法笑了。” 这就是曾冬的想象,既有天马行空般的不切实际,但内涵又如此贴近我们生活的本质、贴近我们的真切感受。 作者超常的想象和独特的视角,使他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景观上悟出生命、文化和历史来,唐诗里的景观,他已熟知于心,他仿佛同唐诗里的山川景物、草木风情发生着强烈的共鸣:在《蜂》里,作者为蜜蜂打抱不平的同时,心里挂念着唐代勤苦的百姓:“蜜蜂啊,从你身上,我看到了唐代百姓的影子,勤心苦胝,豁达乐观。 虽一辈子劳苦,而果实,却总被那些不劳而获的人榨取。”在《北青萝》里,作者领悟到“大千世界,全在微尘”的佛家境界:“人只不过是大千世界里一粒微小的无色的尘土,一朵清晨绽放又在风中突然消失的无影的花,又何必再去在乎那些金钱名利、爱恨情仇?” 我常常在暗地里独自庆幸,庆幸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如此伟大而美丽的唐诗;读完曾冬的《唐诗素描》后,我不得不再次庆幸,庆幸我们这个喧嚣而浮躁的时代还有像曾冬这样诗情俊逸而心怀悲悯的诗人。 读《唐诗素描》,如同在唐诗里旅行。在这场旅行中,我仿佛在一步一步走近唐朝的诗人们,我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一个个独具匠心的生命,纵然时空相隔,山遥水阔,却仍与千载而下的我们共享喜怒哀乐。 2.唐诗素描完整的《蝶恋花》: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3.唐诗素描春望诗人杜甫眺望沦陷中的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杜甫《春望》忧患意识的艺术魅力 杜甫是唐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所产生的伟大诗人。 他坚持“转益多师”、“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原则,把“近体诗”(唐代新诗体,即律诗和绝句),推向尽善尽美的境界。他亲身经受了八年安史战乱之苦,因而社会的动乱、中下层人的苦难、对国事的忧愤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等,都交织熔铸在他的名篇巨作中。 后人评杜诗为“诗史”,又多取杜甫自己说的“沉郁顿挫”(语见《新唐书·杜甫传》)四字概括其风格特点。“沉郁”,指诗的内容,即思想感情的深沉蕴藉,有强烈的时代感;“顿挫”,指形式,即章法曲尽变化,语言音韵抑扬有致等。 在五言律诗《春望》中,可以鲜明地看出这一特点。 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西南)发动兵变,次年6月就攻进长安。 唐玄宗仓惶出逃西蜀。当时杜甫正护送家眷到乡下避难。 当他听说太子李亨7月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庙号肃宗),立即从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动身投奔新朝廷。中途,被叛军俘获,解送沦陷的长安,直到757年4月才逃脱,到达凤翔(今陕西凤翔)的肃宗朝廷。 这期间,他触景生情,感慨国事,写下了诸如《月夜》、《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塞芦子》、《哀江头》、《对雪》和《春望》等名篇。《春望》当写于757年1月,他逃离长安的前夕。 诗篇集中抒发了诗人伤悼国家残破、眷念亲人离散生死不知,“感时”与“恨别”交织的满腔愁情. 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诗题“春望”,就是望春。 作者面对大地回春的自然季节而触景生情,企盼恢复国家安定繁荣的局面。 开头两句承接题目,写春日远望所见的总印象。 国都沦陷,山河依旧,人事全非。“城春”,承“山河在”,都城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天。 “草木深”则接“国破”而言,人民逃难离散,草木任其疯长,一片荒凉。这两句都用了转折法,但上句是逆折,下句是顺折,章法显出变化。 “国破”的断垣残壁与“城春”的生机蓬勃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突出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 宋朝司马光十分欣赏这一联:“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此言‘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见《温公续诗话》) 颔联由远望收到眼前,把全景推向特写镜头。各注本对这两句的理解有分歧。 焦点在于,究竟是谁“溅泪”,谁“惊心”。一种解释是诗人自己对花而溅泪,闻鸟而惊心。 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句中的主语是“花”,是“鸟”。花因“感时”在溅泪,鸟为“恨别”而惊心。 这看似不合理,其实是用了移情法。花、鸟本是自然物,现在由于诗人的特殊心境,把自己的感受移加到它们身上,觉得它们也通人情。 花朵含露,是感伤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生死别离而心绪不宁。这样写,比直抒自己内心如何如何,意味更浓郁,效果更强烈。 如同说“天地含愁,草木同悲”那样,写的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感受,而是表现当时遭受战乱之苦的许多人的共同感受。不采用特殊的表现手法,就难以恰切形容。 颈联又因远观、近察,从翘首望转低头思,感情也自然地从伤悼国破过渡到思念亲人。表现手法上,也就从寓情于景,转为直抒胸臆了。 “连三月”指战祸延续到三月,即写本诗的时间。有些注本,说是“指当年的正月、二月和三月”。 或说指整个春季。事实上,安史叛乱是前年的十一月开始的,杜甫受困长安也有七八个月了。 他说过:“去年潼关破,妻儿隔绝久”(《述怀》),“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对雪》)。诗人身陷长安,妻儿、弟妹的生死不明,才发出“家书抵万金”的慨叹。 解诗太实,往往曲解原意。 本诗先是分头写了国破和春来两种景,接着写了“感时”和“恨别”两种情。 这里又以“烽火”承接“感时”,“家书”承接“恨别”,而亲人的“别”,正是由于战乱的“时”造。 4.唐诗素描的全文《唐诗素描》系列作品是湖南作家曾冬创作的与传统的关于唐诗的释义迥然不同的文本。它以原诗为载体,在通过准确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联想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把凝练的诗词扩展成浓酽的散文,把唐诗描绘成了精美的图画,在散文化的形式下再现了唐诗的意境、韵味和形象。《游子吟》、《渭城曲》、《夜雨寄北》、《题都城庄》是写情的佳作,《绝句》、《清明》是写景的名篇,在曾冬的笔下,这些优美的诗歌意境都得以一一再现。 《唐诗素描》最新完全版(收录120余篇)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并附配乐朗读CD。这些美丽的文字必将成为这个喧嚣的尘世里不可多得的心灵鸡汤,让你重新找回那份最初的宁静。 5.白居易的简笔画配古诗白居易的名篇佳作很多,以下可供选择: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忆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6.素描儿童古诗咏柳咏柳 / 柳枝词 朝代:唐代 作者:贺知章 原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朝代:唐代 作者:韩偓 原文: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咏柳 朝代:唐代 作者:李咸用 原文: 日近烟饶还有意,东垣西掖几千株。牵仍别恨知难尽, 夸炫春光恐更无。解引人情长婉约,巧随风势强盘纡。 天应绣出繁华景,处处茸丝惹路衢。 咏柳 朝代:唐代 作者:薛逢 原文: 弱植惊风急自伤,暮来翻遣思悠扬。曾飘紫陌随高下, 敢拂朱阑竞短长。萦砌乍飞还乍舞,扑池如雪又迹叮管顾攮该归双害晶如霜。 莫令岐路频攀折,渐拟垂阴到画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