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分析唐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因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所以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这座高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它有多方面的原因:从七世纪初建国到八世纪中 叶安史之乱之前这一百多年,唐帝国的经济一直是上升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 化的繁荣。 即使在安史乱后,由於南方的开发和南北交通保持畅通,经济和文化增 长的势头也没有停顿下来。这个社会,正是整个唐代文学艺术的温床。 此其一。其 次,由“五胡十六国”极其纷扰混乱的局面到隋唐统一,是一个国内各民族由斗争 而融合的过程。 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还加上当时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都使得各阶级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作家们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素材。其三,在长期南北分裂以后建立起来的唐帝国,对各种思想,也和对各种文化一样,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 例如儒释道三教就是始终并存的,虽然有的时候也因人主的好恶,不免轩轾。因此,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 这就为诗歌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群众性基础。大家都爱写诗,爱读诗。 这,对于唐诗的发达,诗人的成长,是不可能不发生积极作用的。其四,唐帝国为 了巩固其统治,制定和执行了通过科举从庶族地主中选拔人才的制度,以打破高门 大族对仕途的垄断。 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而进士的考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 种决定士子前途的考试和因之而派生的行卷之风,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 最后, 就诗歌本身而论,经过八代先驱者的努力,五七言古诗已经成熟,律绝诗也基本上跨越了它们的试验阶段,足供唐代诗人自由采用。前辈们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样式,都使得他们易于借鉴昔贤,驰骋才力,发抒性灵,来扩大诗的反映面,提高诗的表现力。 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 前,后难为继。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涪龚帝夹郜蝗佃伟顶连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以上供参考。 2.请分析此唐诗格律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按古韵格律为…… 平平平仄仄平平 (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讽刺诗。 在唐代以前,汉代最为强大,所以唐人做诗都喜欢借汉来比唐。这也是借汉的故事来讽刺本朝。 寒食三天禁火,本应第四天才可用火,但皇宫里在第三天的黄昏就将传火种的蜡烛赐给了皇帝的贵戚。 这件小事说明皇帝对贵戚近臣特别宠爱,但诗人写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飞花的奇丽景致开头,用东风拂柳的描写自然引出皇宫,好象是在称颂皇上的恩典,所以连皇帝都喜欢!像这样不用一字指斥,就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就叫含蓄。 我们仔细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讽刺意味! 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而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 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 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 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 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 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3.如何分析古诗语言风格如何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推荐回答:鉴赏古典诗词语言美,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语言特色如清新、朴实(朴素、质朴、平实)、绚丽、明快、含蓄、简洁、典雅等。 1.语言的性格色彩。包括:A. 显与隐(明快与含蓄);B. 直与婉(直抒胸臆与委婉曲折);C. 刚与柔(豪放与婉约);D. 庄与谐(严整与幽默)。 2.语言的语体色彩。包括:E. 文与白(文采绚丽与文风朴实);F. 散与整(句式错落有致与整齐有力);语言是有性格的,正是这种性格,让人们在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看到的是“关西大汉,弹铜琵琶,执铁绰板,高歌‘大江东去’”的情景;而在读柳永的《雨霖铃》时,看到的则是“十七、八岁的女郎,手执红牙拍板,轻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情景。 同时,语言又是有语体区别的,从而使语言有了俚俗与典雅之别。这两个方面都可以从“辞色”角度去领略去鉴赏。 二、修辞方法主要指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借代、夸张、设问、反问等,这是“正确运用修辞方法”考点中规定的八种修辞方法。此外,在诗词中,还要注意通感、移情(把人的感情付托于物象上表现出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双关、顶真、反复、用典等修辞方法。 修辞是为了从不同角度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各种修辞的表达效果不尽相同。 比喻、比拟、借代、引用主要使语言形象生动,排比、对偶、夸张、顶真、反复主要增强语言气势,设问、反问使语言张弛跌宕,双关、用典让表情达意委婉含蓄,它们各有其妙,各有情趣。所以,修辞的使用要根据语境需要,效果分析也要充分考虑语境。 三、炼字即作者着意选用的、表情达意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而且表达效果显著的字词,像“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一)注意那些活用的词。 (二)注意那些含有修辞方法的词。(三)注意数量词。 (四)注意形容词。(五)注意叠音词。 (六)注意具有表现方法特点的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