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图相关的词语“丹顶宜承日,霜翎不染泥” 刘禹锡《鹤叹》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白居易《池鹤二首》 “丹顶西施颊,霜毛四皓须” 杜牧《鹤》 “精含丹而星曜,顶凝紫而烟华” 鲍照《鹤舞赋》 “羽翼光明欺积雪,风神洒落占高秋” 郑谷《鹤》 “丹砂结顶煜有辉,咳吐璀错生珠玑” 刘伯温《云鹤篇赠詹冈》 “丹砂作顶耀朝日,白玉为羽明衣裳” 谢缙《题松竹白鹤图》 “徘徊幽树月,嘹唳小亭风” 张籍《和裴司空以诗请刑部白侍郎双鹤》 “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 刘禹锡《鹤叹》 “夕阳滩上立徘徊,红蓼风前雪翅开” 韦庄《失鹤》 “欢呼良自适,罗列好相依” “远集长江静,高翔众鸟稀” 张九龄《羡鹤》 “翱翔一万里,来去几千年” 李峤《鹤》 “匝日域以回鹜,穷天步而高寻” 鲍照《鹤舞赋》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东游扶桑略西极,上下九天仅咫尺” 谢缙《题松竹鹤图》 “分飞共所从,六翮势摧风” 杜牧《别鹤》 “苍波万里茫茫去,驾风鞭霆卷云路” “四海明月五湖风,飞冲直上凌虚空” 友鹤仙《友鹤吟》 “应吹天上律,不使尘中寻” 孟郊《晓鹤》 “闲整素仪三岛近,回飘清唳九霄闻” 李绅《忆放鹤》 “秋霄一滴露,声闻林外天” 元稹《和乐天感鹤》 “清音迎晓日,秋思立寒蒲” 杜牧《鹤》 “清响彻云霄,万籁悉以屏” 于谦《夜闻鹤唳有感》 “双舞庭中花落处,数声池上月明时” 刘禹锡《和乐天送鹤上裴相公别鹤之作》 “叠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临霞” “始连轩以凤跄,终宛转而龙跃” “惊身蓬集,矫翅雪飞” 鲍照《舞鹤赋》 “羽毛似雪无瑕点,顾影秋池舞白云” 李绅《忆放鹤》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小雅·鹤鸣》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 《周易·中孚》。 2.关于龙的诗句二月二龙抬头, 风调雨顺好年头; 包谷棒子粗又大, 高梁谷子舞龙头。 《离骚》 屈原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用兮,吾将远适以自疏。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绂而奔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大意为: 为我驾起那娇健的飞龙, 乘上玉与象牙装饰的车辆。 心志不一岂能共处, 我将自己离去,适彼远方! 我的车队有千辆,排列整齐, 队伍威武,隆隆驱驰。 每辆车有八条蜿蜒的神龙牵曳, 车上飘动着五彩的云旗。 在古代七言与五言诗歌中,直接咏龙的不多见。《全唐诗》仅录唐初李硚一首:“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 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超。 ”北宋韩崎也有咏龙诗一首:“育德知何宅,逢辰或见灵。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3.反映边关将士的有关诗句1.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翰的七言绝句,它通过边塞军中一个宴乐畅饮生活的片断的描写,抒发了守边将士忠勇爱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 夜光杯:据《海内十洲记》记载,夜光杯为周穆王时西胡所献之宝。 欲:将要。 琵琶:弹拨乐器,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催:催饮。即杨炯《送临津房少府》诗"弦奏促飞觞"之意。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你。 4.元宵节诗词元宵节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 这种食品最早出现在宋代,诗人姜白石在一首《咏元宵》的诗中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 宋人周必大也曾写过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诗中说明了吃元宵象征团圆之意。开始元宵称为"汤圆",因它飘在碗里,像是一轮明月挂在天际。 天上月圆,碗里汤圆,家人团圆,正如台湾民歌《卖汤圆》中唱的:"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以象征团圆吉利之意。 因汤圆最初只专在元宵节上市供应,久而久之,便直接呼它为元宵了。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5.郑板桥写竹的诗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唐.杜甫《咏春笋》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唐.杜甫《咏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 ――宋.陆游 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 细看昨夜西风里,若今琅玕不向东。 ――明.徐渭《风竹》 细细的叶,疏疏的节; 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清.郑板桥《题墨竹图》 以上列出只是一小部分,具体请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