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菊花》的作者是谁.诗的大意是什么】【年代】:唐 【作者】:元稹 【作品】:菊花 【内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翻译】: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我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2.唐诗《菊花》作者元稹内容内容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偏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 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 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 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我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 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 3.菊花古诗 作者是谁1。晋·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2. 唐·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3. 唐·太宗《赋得残菊》: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细叶抽轻翠, 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 复结后年芳。 4.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 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 轻香酒暂随。 5.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 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 金粟初开晓更清。 6. 唐·元稹《菊花》 (详见词条: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7. 唐.刘禹锡《菊花》: 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 莹静真琪树,分明对玉堂。 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装。 粉蝶来难见,麻衣拂更香。 向风摇羽扇,含露滴琼浆。 高艳遮银井,繁枝覆象床。 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 一人瑶华咏,从此播乐章。 8. 唐·吴履垒《菊花》 :粲粲黄金裙, 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 似与岁寒俱。 堕地良不忍, 抱技宁自枯。 9. 唐·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 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 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 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 升君白玉堂。 10.唐·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11.宋·苏轼《赵昌寒菊》: 轻肌弱骨散幽葩, 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 百草摧时始起花。 12. 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寂寞东篱湿露华, 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几女无高韵, 只看重阳一日花。 13.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黄花芬芬绝世奇, 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 堪笑儿童道过时。 14.宋·梅尧臣《残菊》: 零落黄金蕊, 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 犹得车清觞。 15.宋·朱淑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 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 不随黄叶舞秋风。 16.宋·朱淑贞《菊花》: 菊花如志士, 过时有余香。 粲粲滋夕合, 英英傲晨霜。 4.关于菊花的诗词要有作者及写作背景人物简介忆菊 衰草离离惹旧思,寒蛩又唱去年时。 歇锄南圃沽新酒,寄意东篱话故知。 莫谓秋风传讯早,休贪春梦放花迟。 兰馨竹韵长相伴,岁岁重阳是约期。 访菊 芳园曲径赋闲游,绿叶黄花劝客留。 秀色未饶天外锦,清霜先得鬓边秋。 南征雁寄诗心远,东去风来逸兴悠。 瑶井栏杆千叠雪,海云红上太真头。 种菊 陶盟我践踏云来,好借轻阴趁手栽。 飒飒金风吹泪落,丝丝蜡瓣守时开。 寒庭月色横霜枕,软袖花香倾酒杯。 欲酹江龙行细雨,芳姿不许染尘埃。 对菊 垂丝万缕散黄金,仙态神姿惹爱深。 月下玲珑堪自赏,庭前缱绻费长吟。 妖姬敛衽生佳色,瑶柱张弦弹好音。 移去牙床天作帐,今宵无酒醉花阴。 供菊 焚香把酒与君俦,枝自娉婷花自幽。 清供玉瓶侵冷露,红缠锦鬓向深秋。 何妨与佛说心事,谁可偕卿作梦游。 利是虚空名是幻,难抛菊舍忍淹留。 咏菊 无端夜露晓霜侵,谁见娥英发恨音? 瘦骨孤标夸劲节,柔肠百转自沉吟。 休言春色无情分,不负秋光是愿心。 相伴陶翁悬印去,清操独守到如今。 画菊 丹青得意写疏狂,浓淡焦枯细考量。 薄雾中涵三径雨,繁花上覆九秋霜。 鹅池泼墨藏幽色,凤阙淋漓散妙香。 错认真容君莫笑,画屏清冷照残阳。 问菊 欲问冰娥可自知,为因何事向荒篱? 秋声怎噤鸣蝉绝?霜色谁怜解语迟? 月下几番悲寂寞?樽前或可诉相思? 柔情暂托诗人写,莫待风流云散时。 簪菊 乐隐贫居无事忙,春妆不爱爱秋妆。 山中五柳因花醉,竹下七贤为酒狂。 但看层云浮玉垒,何愁衰鬓染清霜。 菊华更胜钗头凤,笑折金英插髻旁。 菊影 红烛高烧碧影重,阑干斜倚小轩中。 庭院深深歌婉转,天街澹澹月玲珑。 柔肠最易愁肠断,恶梦常惊好梦空。 残酌不堪迷醉眼,秋山菊树两朦胧。 菊梦 醒时不似醉时清,梦里蟾宫分外明。 欲向山中寻桂子,还听池底誓鸳盟。 歌容旖旎撩人醉,环佩铿锵和凤鸣。 忽有风官传菊怨:多情公子恁无情! 残菊 疏篱颓径渐荒欹,落叶凋花忆旧时。 心结千般酒后吐,鹑衣百衲雪中披。 飘蓬一去音容缈,浊泪双抛语意迟。 遍问东西南北雁,谁人为我寄相思? 。 5.菊花古诗 作者是谁相关诗词 1。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2. 唐·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3. 唐·太宗《赋得残菊》: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抽轻翠, 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 复结后年芳。 4.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 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 轻香酒暂随。 5.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 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 金粟初开晓更清。 6. 唐·元稹《菊花》 (详见词条: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7. 唐.刘禹锡《菊花》: 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 莹静真琪树,分明对玉堂。 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装。 粉蝶来难见,麻衣拂更香。 向风摇羽扇,含露滴琼浆。 高艳遮银井,繁枝覆象床。 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 一人瑶华咏,从此播乐章。 8. 唐·吴履垒《菊花》 :粲粲黄金裙, 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 似与岁寒俱。 堕地良不忍, 抱技宁自枯。 9. 唐·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 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 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 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 升君白玉堂。 10.唐·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11.宋·苏轼《赵昌寒菊》: 轻肌弱骨散幽葩, 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 百草摧时始起花。 12. 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寂寞东篱湿露华, 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几女无高韵, 只看重阳一日花。 13.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黄花芬芬绝世奇, 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 堪笑儿童道过时。 14.宋·梅尧臣《残菊》: 零落黄金蕊, 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 犹得车清觞。 15.宋·朱淑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 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 不随黄叶舞秋风。 16.宋·朱淑贞《菊花》: 菊花如志士, 过时有余香。 粲粲滋夕合, 英英傲晨霜。 6.古诗《菊花》前两句写的作者所()的后两句写的作者()的菊花作者:元稹【唐代】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作者:唐寅【明代】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菊花作者:徐夤【唐代】桓景登高事可寻,黄花开处绿畦深.消灾辟恶君须采,冷露寒霜我自禁.篱物早荣还早谢,涧松同德复同心.陶公岂是居贫者,剩有东篱万朵金.菊花作者:李商隐【唐代】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O(∩_∩)O~。 7.菊花古诗内容作者黄巢古诗内容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 [1]九月八:古代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 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2]杀:凋谢。 [3]香阵:阵阵香气。 [4]黄金甲:金黄色的铠甲,此指菊花的颜色。 [讲解]: 黄巢除了精通武艺外,也爱读书,能诗能文。他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 不过,科场的失利却使他有了另外的收获:那就是看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考试不第后,却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待到秋来九月八”,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尤其是农历九月九日,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天亲友聚会、登高饮酒、欣赏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风姿、引人赞赏的日子。 这种风俗在唐代特别盛行,比黄巢早140多年的孟浩然不是曾经与朋友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吗?黄巢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九月八”这一天。 用了“待到”二字,表示了坚定的信心:九月八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人们对重阳节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们迎接这个佳节到来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诗的第二句写菊花的威力:“我花开后百花杀”。 百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开放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诗里却写成菊花一开百花就枯萎了,变成了因果关系,这正是强调了菊花的威力。 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 据唐人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黄巢一反传统的观念,对菊花大加赞扬,你看,“我花开”与“百花杀”恰成为鲜明的对照,更显出菊花精神抖擞、威力极大。重阳,是菊花的节日。 诗的三、四两句描写重阳节的景象。 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 天,在封建社会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就连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封建帝王,也只能称为“天子”。 他父天母地,是奉上天之命来管理万民的。 但菊花的香气却可以“冲天”;不仅“冲天”,还能充塞京城长安。一个“冲”、一个“透”,表现了菊花、从而也体现了诗人那种藐视天地的雄伟气魄。 第四句写色。如果第三句是传菊花的“神”,那么,第四句则是写菊花的“形”。 “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身披黄金铠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伟!况且,“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8.古诗菊花作者唐朝元稹诗意菊 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