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宋词发展的原因唐诗发展原因很多:1、唐朝的科举制度极力推崇诗歌,科举考试分进士和明经。 自高宗起规定以诗赋作为进士考试的内容,玄宗时以诗赋取士以蔚然成风。 2、魏晋诗歌发展,为唐朝诗歌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唐朝经济繁荣,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4、唐朝的文化交流频繁,对于诗歌也是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唐朝的风气开放,对于诗歌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发展轨迹:魏晋时期的诗歌已经在音律和形式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唐朝初期的诗歌律诗的发展以沈宋为代表,五言律诗形成雏形。 以初唐四杰为代表,五言律诗得到进一步发展。 之后各个流派出现并发展成熟,像王孟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以王昌龄、岑参王维代表的边塞诗派。这时除了内容,形式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后来随着李杜的出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流派得到迅速发展。随着这两位大诗人的出现,之后,唐朝诗歌便逐渐衰落。 中晚唐诗歌的发展相对低落。只是简述,太多了,这个问题。 赞同6| 评论 宋词兴盛的原因 清代潘德舆说:「词之有北宋, 犹诗之有盛唐。」宋是词的兴盛时期, 上自帝王卿相, 下至倡优歌妓, 莫不竞作新声。 据唐圭璋《全宋词》辑入两宋词人一千二百馀家, 词二万一千六百馀首。 可见, 宋代词人之多, 词作之富, 任何时代都不能与之比拟。 宋词兴盛, 大致有以下诸方面的原因: (1) 经济的繁荣 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治统治, 加强了集权制度, 抑制了地方势力的兴起, 使国内局势较安定; 宋室还采用一系列措施,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兴起, 城市经济颇为繁荣。 北宋前期, 中原地区百馀年间没有受到兵祸, 与社会经济繁荣相适应的艺术文化也迅速地发展起来, 其中特别是形式简短, 以歌唱为特色的词, 如同盛唐之诗, 得到了非常突出的发展。 (2) 教坊与歌楼的设立 为了适应当时统治者的娱宾遣兴,歌舞升平的需要, 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坊」, 大城市中都有歌楼妓馆, 贵族豪绅家中也多有歌妓舞女, 这都促使歌词更加普遍地发展。 (3) 文学本身的发展 诗歌发展到唐末, 无论长篇短制,古体律绝, 都达到成熟的阶段, 作家再难有新的突破, 另一种文体代之而兴, 而词正是代诗而起的新形式。 词在晚唐五代专门摹写闺情, 而在宋代, 词则成为士大夫享乐的一部分。由於晚唐五代的词境界狭窄, 这便给宋代作家留下充分驰骋才情的广阔天地。 他们运用自然而通俗的腔调, 表达著真挚而坦率的感情, 因此词的题材越加广阔, 词的体制也逐渐完备, 艺术风格上也呈现多样化, 可谓进入词的黄金时代。 。 2.唐诗宋词的来历1、来历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2、唐诗简介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3、宋词简介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汉,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汉族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放派)、辛弃疾、柳永(婉约派)、李清照。 3.唐诗宋词心得各5篇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文化灿烂,纵横千里,诗之国度,词之故乡。唐诗宋词,任我飞翔! 诗由情生,词为愁作:爱恨情愁,生离死别,闺妇思君,慈母爱儿,游子远行,故人重逢。 一杯淡酒,西出阳关,海内知己,天涯比邻,望断江水,孤帆过尽。 李有太白,浪漫豪迈。 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行路之难,歧路犹在。长风破浪,济得沧海,抽刀断水,举杯消愁。 仰天大笑,岂做蓬蒿?不为权贵,催眉折腰。力士脱靴,赐金放还,浮云流水,美酒相伴。 杜有子美,忧国忧民,生不逢时,国亡家破。妻离子散,家书难求,感花溅泪,恨鸟惊心。 无边落木,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滚滚而来。安得广厦,大庇寒士,风雨不动,茅屋独破。 壮志未酬,孤独左右。 游子陆游,一心报国,收拾河山,北定中原。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铁马冰河,梦中才来。东风也恶,桃花吹落,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人也空瘦,泪痕消透,驿外梅花,零落依旧。 词有苏轼,豪放旷达,仕途坎坷,阴雨难测。 三次遭贬,两下南蛮,流放离京,心系家园。几时明月,把酒问天,琼楼玉宇,何处胜寒?君王岂知,百姓冷暖,白堤之后,苏堤再造,为民谋福,名垂千古,苏门三士,流芳百世。 千里婵娟,离合悲欢,阴晴圆缺,自古难全。十年生死,茫茫难忘,幽梦还乡,尘面如霜,柔肠寸断,为情所伤。 大江东去,浪花淘尽,风流人物,赤壁周郎。人生如梦,早生华发,叹古伤今,人月难圆。 读 诗 上海 王俊愉 我手头上有三本《唐诗三百首》,其中两本还是近两年刚出炉的精品,雪白的纸张,新颖的装帧,精美的印刷……然而我却是不大去触摸的。因为它们夺目的外表让我觉得少了一份唐诗的凝重与古雅。 与之相较,我更喜欢中华书局1957年版的旧本。褐黄的纸张,竖排的版本,带着一种古装书的气息,显得简朴而厚重。 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作者面广,流派纷呈,体裁众多,因而就多方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复杂感情。唐诗可以让我透过书页窥见长安城那车水马龙、如真似幻的繁华,看见未央宫中长裙如风,摇曳生姿的宫女。 一首唐诗就像一幅工笔的花鸟,写意的山水,散透的人物画卷,灵气而耐看,将气质的华丽隐于朴素的文字之后,简单的表达,勾勒的却是耐人寻味的意境。 物换星移,世事变迁,历史一去不返,时间在销蚀着一切,盛唐的遗迹渐渐地消亡了,不变的只有华美的诗句。 卷帙浩繁的唐诗就成了那个时代的缩影,当它被写在纸面上,便有了不朽的生命,可以连接古今,诉说兴衰。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可以在忙中偷闲之时,独处僻静之角,捧一本《唐诗三百首》,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之中,倾听那自远古而来却清晰的声音,让心也随同它飞越大川深谷。 我们可以看到唐诗在浔阳江头琵琶女伤感的眼睛中停留,在霓裳羽衣舞的奢华中掠过,在哀鸿遍野的战场上空徘徊,在妙绝天下的名山大川中漫步……唐诗是历史的沉淀,时代的产物。历史上如果少了唐代,今天我们的中华文学就将缺失最亮丽的瑰宝。 可以想像,如果没有了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今天的寒山寺钟声将索然无味;如果没有了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那心力交瘁的忧郁,今日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的韵味;没了“我愿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的柔情,今夜的星空将黯然失色;同样,若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放,今朝的美酒就显得寡然无味。唐诗就是诗化了的中国,几乎凝结了我们中国人所有的情感,读唐诗恰似与古人的一次情感对话,你可以在一刹那间抽离都市的繁华,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一种别样的心境,灵魂的乐土。 然而,诗人们的意境我们又真正了解几分呢?张继的寒山寺是他沧桑人生和失意心境的统一,而今,寒山寺的钟声至多寄托着人们新年的祝祷;秦淮河在诗人的笔下是繁华掩盖不住的苍老,千百年来挥之不去的哀怨,而今,秦淮河却流光溢彩,歌舞升平,游人如织。对于寒山寺,张继的失意是没有了,然而,秦淮河的忧郁又存几分呢?诗是不变的,人却变了,于是心境就和人一起变了。 在今天标新立异的现代生活中,与唐诗竞争的对手可谓太多太强了。人们会敲击电脑键盘,在网上搜集各种信息,肯读李杜诗集的人却越来越少;人们可以目不转睛地关注股市的涨跌,却不屑翻阅诗词典籍。 于是,他们疏远了王维的秋,岑参的雪,于是,他们时而浮躁,时而沉闷。 其实,在古人的唯美和今人的高速之间,唐诗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应该是一剂很好的调节剂,这种难得的文化瑰宝不应只属于那个古老而又华丽的时代。 如果你有闲暇时间而又无谓虚掷,为何不静下心来读几页唐诗?在杜甫的月亮下,李白的山水边,王维的田园中,你会感受到一份宁静和安详,你会感到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在物质和精神的两极间保持宁静和平衡。 简评 身处市场经济汹涌澎湃的大潮中,面对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作者却在静心捧读《唐诗三百首》,畅游于杜甫的月亮下、李白的山水边、王维的田园中,这是怎样一种宁静与安详、古雅与凝重、灵性与。 4.求10篇唐诗宋词的鉴赏文章长恨歌 七言古诗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 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 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 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 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 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 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 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子弟白发新, 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 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 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 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 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 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 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 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 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 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 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 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 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 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 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 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注解】: 1.汉皇:指唐明皇。 2.御宇:上帝治理天下。 3.“姊妹”句:姊妹指杨贵妃受宠后,其姊妹三人皆封夫人。 4.渔阳鼙鼓:指安禄山在渔阳起兵叛乱。 5.薄:临近、靠近。 6.信:任凭。 7.碧落:道家称天空为碧落。 8.青娥:年轻美貌的女子。 9.玉扃(jiong1):门闩。 10.迤(yi3)逦(li3)开:一路敞开。 11.阑干:纵横。 12.“昭阳”两句:意谓和玄宗的恩爱已成为过去,永远断绝了。在蓬莱宫中却要长久度过寂寞的岁月。 13.钿(dian4)合:镶金花的合子。 14.“此恨”句:玄宗和杨贵妃生死离别的遗恨,永无绝期。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歌颂爱情的长篇叙事诗,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 情悲剧。 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 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 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又鸟)犬升天。 并反复渲染玄宗之 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 ”的内因。 形象地暗示唐玄宗迷色误国,是这悲剧的根源。“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 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 死”是爱情悲剧的形成。 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 思。 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临邛道士鸿都客” 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 诗人采用浪漫主义手法, 忽而天上,忽而人间,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 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深化“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 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令人低回沉思。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 。 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 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