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要写一篇关于宋词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帮帮忙啊谢谢啊词的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诗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1]。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化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一)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2](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详见下节)。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种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3],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4]。又叫《秦楼月》。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是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G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球乐》咏的是??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词题。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 它很像一首诗,只不过的长短句罢了。例如: 渔歌子[5]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 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6]。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 这样,字数相等的就像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的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7]。 双调是词中最常见的形式。例如[8]: 踏莎行(彬州旅舍) [宋]秦观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鹧鸪天 [宋]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埔祘左为革}, 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 叹今吾。 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树书。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宋]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 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贰? 天意从来高难问, 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更南浦, 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 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 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 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 听金缕。 ("雁不到书成谁与?"依词律应作一句读。 ) 像《踏莎行》、《渔家傲》,前后两阕字数完全相等。其它各词,前后阕字数基本上相同。 三叠就是三阕,四叠就是四阕。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这里就不举例了。 第二节 词谱 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它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填",就是依谱填写的意思。 古人所谓词谱,乃是摆出一件样品,让大家照样去填。 下面是万树《词律》所列《菩萨蛮》的词谱原。 2.宋词研究是谁最早把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张?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 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 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3.宋词研究报告宋词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它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今天我展开了对宋词的研究。 二、查阅方法 ·搜集资料 ·查阅书籍 三、资料整理 ·派别 (1)豪放派 代表人物: 辛弃疾、苏轼、陈亮、陆游、张孝祥、张元干、刘过等。 主要特点: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2)婉约派 代表人物: 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秦观、姜夔、吴文英、李煜、欧阳修等。 主要特点: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宋词的五种类别 (1)按长短规模分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 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 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4)按创作风格分 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词牌名 (1)词有词牌,即曲调。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如《水调歌头》、《念奴娇》、《如梦令》…… “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 (2)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四、结论 宋词中有表现爱国爱家的,如陆游,有表现儿女情长的,如柳永……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宋词和唐诗一样是中国古代文化精华,古人在平时生活中对万事万物产生了感想,用精练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宋词是中华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 分享: 4.关于宋词.什么是同调异名,异调同名,同调优质解答同一个词牌可以有多种称呼,即所谓“同调异名”,又多数词牌的格律都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多种变体,即所谓“同名异体”.由于词调定名的情况比较复杂,就出现了同一个词调有几个名称,或词牌名称虽同,指的却是全不相干的两个词调的现象.1同调异名这往往是后人不断改换词题的结果.比如《忆秦娥》,调名本是概括传为李白所作的词“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词意而得的,但也有人就开首一句后三字,称作《秦楼月》,后来因苏轼《忆秦娥》词有“清光偏照双荷叶”句,又有人改称《双荷叶》,宋无名氏词有“水天摇荡蓬莱阁”句,因此后又别名《蓬莱阁》,宋张辑《忆秦娥》有“碧云暮合,有美人兮”句,乃又改称《碧云深》,宋郑文妻孙氏《忆秦娥》首句作“花深深,一钩罗袜行花阴”,于是又易名《花深深》.再举几个常见而多名的词调如下:忆江南——谢秋娘、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菩萨蛮——重叠金、子夜歌、花间意、梅花句、花溪碧、晚云烘日、巫山一片云院溪沙——小庭花、满园春、东风寒、醉挥、霜菊黄、广寒枝、试香罗、清和风、怨啼鹃蝶恋花——鹊踏枝、黄金缕,卷珠帘、明月生南浦、凤栖梧、细雨吹池沼、一箩金、鱼水同欢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念奴娇——大江东去、醉江月、赤壁词、湖中天慢、大江西七曲、太平欢、古梅曲、湘月、淮甸春、白雪词、百字令、百字谣、无俗念、干秋岁、庆长春、杏花天2异调同名往往是一调多名造成的.不同的词调各有许多调名,难免重复,子是出现名同而调异的现象.如“相见欢”又名“一鸟夜啼”,而另有别名为“锦堂春”的“乌夜啼”一调,“菩萨蛮,又名“子夜歌”,而另有‘子夜歌”一调,“念奴娇”又名“于秋岁”,而另有“千秋岁”一调等.异调同形要注意区别同调异名跟异调同形.所谓“异调同形”,调是指音乐说的,形是指格律说的.有些词调,就词句看,格律基本相同,甚至完全一样,但它们所据的乐曲不同,就不能认为是同一词调的不同名称.这种情况大多出现于早期.比如《竹枝》、《杨柳枝》、《浪淘沙》、《八拍蛮》、《渭城曲》、《唉乃曲》、《采莲子》等都是七言四句,但井不是同一词调;象《竹枝》本是川东民歌,《杨柳枝》则源于隋代旧曲等.再如《解红》、《赤枣子》、《捣练子》都是二十七字,三三七七七句式,句中平仄大致相同,但也非同调异名.在曲谱尚存时,各谱音律、节奏不同,适宜表达的感情自然也不相同,词人填词时,必然有所选择.到了后代,曲谱散失,填词人完全依据旧词字面格式填写,这些词调之间的区别就看不出来了.3一调数体同一词调,现存各家词的字数、句式、平仄格式等略有不同,叫“一调数体”,这和“异调同名分是不同的.异调同名的词,各词所据乐曲不同,而一调数体的词,其乐曲则应该相同.造成一调数体的原因大体是:要求,对词中某些句子的字数、断句的位置.押韵的方式、句中的平仄等略加变动.在乐谱尚存时,表现出来的只是唱法上有些不同,然而,离开曲潜光看词句,格式上就有了明显的区别;后来“曲谱”佚去,只依”文谱”填写,便被认为是一种异体.比如《忆秦娥》较早的名作有传为李自的和冯延巳:的两首,格式不同,比较如下:忆秦娥 ·李白 马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忆秦娥 ·冯延巳风淅淅夜雨连云黑滴滴窗外芭蕉灯下客除非梦魂到乡国免被关山隔忆忆一句枕前争忘得后人填词时,你依李白词,我依冯延已词,于是形成同调而异体.(2)变单调为双调.例如《忆江南》,原为单周,五句二十七字,后重复一遍成为两段、十句五十四字的双调,前后段宇数、句法、平仄完全相同.《何满子》(单调三十一七字,双调七十四字)、《南砍子》单调二十六字,双调五十二字)等都是这种情况.(3)有些词调的正体跟变体相差较远.比如《三合》,韦应物所作仅二十四字,万侠雅言所作便扩展为一百七十一字,三段(称三叠),词谱仍认为是异体.再如《浪淘沙》,皇甫松所作二十八字,李煌所作五十四字.造成这种“异体”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原调乐曲比较简单,乐工歌者以原调音律为基础扩展成较为复杂的乐曲.就好象今人把一首短曲扩展成大型、多部的乐曲一样(《碧鸡漫志》所说某曲“乐工加减节奏”,大约就是类似的情况).依原曲填同,词句较短;依扩展曲填词,词句就长了.一是本体跟异体本来不同调,是异调同名,而传统上却看成是同调的异体,后世编辑词谱的人便依传统算作同调.有些词调的异体很多.如《贺新郎》,词谱列十一体,最常见的是116字与115字两体,(均为两片、三十句、十二仄韵);《满江红》,词谱列十四体,常见的有仄韵、平韵两式,91字、93字、94字三体;《念奴娇》,词谱列十二体,常见的有前后片各十句、四仄韵,前片九句、后片十句、八仄韵,前片十句、后片十一句、九仄韵三体,《水龙吟》,词谱所列竟有二十五种异体.据《饮定词谱》,共收词调八百四十余种,两千三百多体,平均每调三体.以上是关于词调的简单概述,大家如果。 5.宋词的发展过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我国古代诗乐一体,《诗三百篇》与汉魏六朝乐府诗大都是合于音乐而可歌唱的。“乐府”原为汉时政府音乐机关之名。 汉以后的五、七言古体诗和唐以后的近体诗始为徒诗而不可歌。唐人的拟乐府古题与新乐府不再合乐,实为古体诗了。 唐代绝句也有可配乐歌唱的,或称“唐人乐府”,有时与词相混,如《阳关曲》《杨柳枝》等,也被作为词调名。 唐宋之词,系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可说是前代乐府民歌的变种。 当时新兴乐曲主要系民间乐曲和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传入的曲调,其章节抑场抗坠、变化多端,与以“中和”为主的传统音乐大异其趣;歌词的句式也随之长短、错落、奇偶相间,比起大体整齐的传统古近体诗歌来大有发展,具有特殊表现力。曲子词、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之名由此而得。 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 宋词唱法虽早已失传,但读者当时的倚声或后来依谱所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绵宛转,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令人回肠荡气,别有一种感染力量。 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 有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 “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词虽分片,仍属一首。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异,而于过片(或换头)处尤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力。 我们看到宋代许多词人于此惨淡经营,创造出离合回旋、若往若还、前后映照的艺术妙境,在一首词中增添了层次、深度和荡漾波澜。 大部分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押韵也变化多端。 例如为唐宋词人所常用的词调《菩萨蛮》,系唐代时据从东南亚传入的乐曲所制。北宋魏夫人依此调所填的词云: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 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 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本词调全首八句,句句押韵。 上片前两句七言押仄韵,本词用仄声中上声“纸”韵;后两句五言押平韵,本词押平声中“麻”韵。下片四句均是五言,前两句押仄韵,本词用仄声中的去声“遇”和“御”韵;后两句押平韵,本词押平声中“微”韵。 通常近体诗八句的,全篇都是七言句,或都是五言句,隔句押同一个韵,首句也有押韵的。两者比较,词调显然别呈错综参差之美。 本词上片写景色,下片写女主人公的行动与心理活动,环境与人物、人物的动作与内心,通过五、七言长短参差的句式、“麻”“微”平韵和“上”“去”仄韵的交替迭代,臻于多角度、多层次地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平仄诸韵分别具有声情之美。 一般说来,平声声调长,不升不降,宜于慢声吟唱,表达不尽的情意、盎然的韵味。仄也称“侧”,是不平之意。 诗词中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声调都是短的。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特别短促。 以欹侧短促的仄声押韵,易于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令人激动不已。不少词调中平仄诸韵递押,也就是长短声调递用、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用,不仅声调抑杨顿挫,激荡而和谐,蕴蓄的感情也显得更加丰富曲折。 这是我们诵读宋词时所值提注意的。 词调有一般诗体中罕见的一字、两字句,或八字以至十字以上的长句,交错迭出。 例如蔡伸《苍梧谣》(即《十六字令》):“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开头以一字句振起全篇,接以七字、三字、五字句,又有摇曳的余韵。再看辛弃疾的《唐河传》: 春水,千里。 孤舟浪起,梦携西子。觉来村巷夕阳斜。 几家? 短墙红杏花。 晚云做些儿雨,折花去。 岸上谁家女?太狂颠! 那边,柳棉,被风吹上天。 这里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押平韵的、仄韵中上、去声的,错综递用,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描绘出无边春色的生意盎然,青春少女的天真娇憨,全词在写作上对前举魏夫人《菩萨蛮》似有所借鉴,而写来更加清新活泼、跌宕多姿,也与所用词调更加灵活多变有关。 相对说来,《菩萨蛮》句式保留较多五、七言诗体痕迹。 词中的长句也能使情意更加宛转,气势更见浩瀚: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 残阳当楼。 (柳永《八声甘州》) 柳词中“渐”字下领三个四字句,实为十三字句。再如刘克庄《沁园春》中的“叹年光过尽,功各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也当为十七字长句。 长短。 6.诗词中的词调是指什么词调本来指的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世以前人作品为基础,对句法 和平仄加以概括和总结,得出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词 调。 词调主要分为令、弓丨、近、慢四种。令、弓I、近、慢之间的区别主要是音 乐节奏不同,以及曲调来源不同。 词调的创制主要是因旧曲造新声和自撰新腔 两种方法。 但词调的发展还运用了犯调、转调、摊破、减字、偷声、叠韵等多 种辅助方法,或对原有词调增损变化、改组更张,或移宫换羽、转换律调。 在宋代,词调是指词的腔调,也称为“腔子”,就是歌谱。写作一首词 必须先选用或创制一个词调,然后按照这个词调对字句声韵的要求来填词。 这 样填作的歌词协音合律才可以歌唱。 词调的创制必须依据一定的宫调来定律。 宫调由七音、十二律构成。七 音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用来定声音的高低。 十二律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用 来定音阶的高下,十二律各有七音。 以宫音乘十二律称为宫,以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六音乘十二律称为调。 计有十二宫,七十二调,合为八十四宫 调。但是隋唐燕乐是用琵琶定律,而琵琶只有四弦,每弦七调,所以在唐与北 宋时实际应用的只有二十八调而已。 南宋时仅用七宫十二调。张炎在《词源》上录列当时所用七宫是黄钟 宫、仙吕宫、正宫、高宫、南吕宫、中吕宫、道宫。 十二调是大石调、小石 调、般涉调、歇指调、越调、仙吕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双调、黄钟 羽、商调。角七调在此时已完全不用。 宋代的词集常是依照宫调来编排的,如柳永的《乐章集》和张先的《张 子野词》,在每个宫调下编录属于这个宫调的词调。如《乐章集》中录有正 宫调《黄莺儿》、《斗百花》、《玉女摇仙佩》、《雪梅香》、《尾犯》、令词的特点是字数较少,格调比较接近民歌,在宋代称为“小曲”或 “小唱”,是与“大曲”相对而言的。 令词的名称来源于唐代的酒令。因在唐 代文人喜欢在宴会时即席填词,利用时调小曲当做酒令,所以这类词被称为 “令曲”,又被称为“小令”。 唐五代的文人词大多是令曲。由于近体诗在唐代比较发达,作近体诗讲 究声律对仗,所以民间小令到了文人的手中也逐渐变成格律词。 又由于小令和 近体诗形式相近,唐代文人的近体诗技巧早已熟练,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创 作小令。所以在唐代文人笔下,最先定型的是小令,而不是长调。 后人以篇幅的大小来区分令、弓丨、近、慢等不同类型的词调,一般认为 整首词的字数在五十八字(或六十字)以内者为令。 令词一般字少调短,因此唐诗鉴赏知识实用百科 《甘草子》等六 调,《张子野词》 则录有《醉垂鞭》 一调。 通常一个词调 只属于一个宫调, 但有的词调也同时 分属几个官调。如 柳永《乐章集》所录《定风波》,既人双调,又人林钟商;《望远行》既入中吕调,又入仙吕调。 宫调可以限定腔调用音的高低。同一词调入不同的宫调,在腔调上一定会有所改变。 7.写一篇 唐诗宋词中的 研究报告在中国,凡是稍通文墨的人,没有不喜欢唐诗宋词的。 不管你是科学家,文人,抑或农工商贸之流,甚至日理万机的政客,奔波谋生之余,觥筹交错之时,云淡风轻之野,月明星稀之夜,触景生情,心摇魄动,均可以吟出一两句对景的唐诗宋词来。在下虽然愚钝,每遇尘世繁剧、心烦气躁之事,夜来辗转反侧,只要翻开枕边古人诗词一册,读它几首,亦可气娴心定,陶然入梦矣! 俺要《在心灵里建立起一座唐诗公园》,良有已也。 但是,究竟是什麽东西令唐诗宋词有这麽大的勾魂摄魄的力量呢? 是人性!是唐诗宋词反映的人性对自由的天然的渴望,对真、善、美的向往;是人们厌倦了俗世尔虞我诈,对回归自然的憧憬。 宋朝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呵呵,这个“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真是一语中的,人们谁不喜欢自由,谁喜欢那个禁锢人身和思想自由的“尘嚣缰锁”? 郭熙在这里虽是论画,但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本属一体,用之于整个文学艺术,也是非常恰当的。因此书写性灵,讴歌人类对自由、自然、平等、仁爱的渴望,就是文学艺术,也是唐诗宋词之属永不退色的主题。 不信?你翻开唐诗宋词看看,尤其是词,大概三分之二是抒写性灵的。而且也只有那些描写人性的向往,抒发对自由的渴望的才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李白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煜的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打动过千古多少凡夫俗子、仁人志士的心啊! 郭熙的“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之说,真真是所言不虚啊。 就说说李白吧,后人叫他是自由主义诗人,也有说他是浪漫主义的。什麽浪漫主义?不让他想入非非,关他在监狱了,还浪漫得起来麽?所谓浪漫主义,不过是“自由主义”的一个饰词而已。他的那些追求个性解放,讴歌清风明月的浪漫主义诗歌,大家耳熟能详了,咱且不一一举例,咱就举这首著名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呵呵,俺要说这首诗是歌颂自由的,你相信麽?是呀,这里没有提到一个“自由”的字眼,怎麽是歌颂“自由”呢?你知道不?这是李白怀着爱国之心,要与安禄山斗一斗的,谁知错投永王李粼,事后被定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乘船直下江陵,那种重获自由的心情,还用提吗?因此“白帝彩云”、“猿声不住”、“千里一日”、“轻舟已过”云云,无非表达诗人重获自由之心情、意象耳! 看似写景叙事的,实则“自由隐在意象”里。人们在欣赏它的明丽、轻快的意境的同时,不自觉地感受到自由的可爱。这就是我们喜欢这首诗的根本原因,连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呵呵。 俺说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大家有点不信了!其实政治家也是人,是人,就喜欢自由、自然,喜欢美,除了在政坛上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外,回到家中,回到个人的天地,那人性的另外一面就掩盖不住了。 小时候俺读唐诗宋词,就遇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诗人词家,同时又是政治家、理学家,他在自己诗词里表现出来的东西,和他的演说呀,论文呀,就是面对政治的那一面,竟是那样的截然不同。 比如欧阳修吧,看他的论文,那真是道貌岸然,守着那个“理”纹丝不动。这个呢,俺就不用举例,唐宋八大家文选里多的是,不信的可去翻开看一看。可是呢,当你翻开他的六一词,我的个乖乖,那简直就是另外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实实在在的普通人!喝酒啊,倘佯山水啊,呼朋邀友啊,甚至游戏歌伎啊,无一不是行家 8.关于宋词研究的辛弃疾词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浣溪沙 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花向今朝粉面匀,柳因何事翠眉颦?东风吹雨细于尘。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 闲愁闲恨一番新。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 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太常引 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西江月 示儿曹以家事付之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 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 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鹧鸪天 戏题村舍鸡鸭成群晚不收,桑麻长过屋山头。 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 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金家即聘周。鹧鸪天 鹅湖归病起作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鹧鸪天 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 代人赋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玉楼春 戏赋云山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渡,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鹊桥仙 山行书所见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孤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东家娶妇,西家归女。 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踏莎行 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踏莎行 和赵国兴知录韵吾道悠悠,忧心悄悄,最无聊处秋光到。 西风林外有啼鸦,斜阳山下多衰草。长忆商山,当年四老,尘埃也走咸阳道。 为谁书到便幡然?至今此意无人晓。定风波 暮春漫兴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 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定风波 送卢提刑,约上元重来少日犹堪话别离,老来怕作送行诗。 极目南云无过雁。君看,梅花也解寄相思。 无限江山行未了。父老,不须和泪看旌旗。 后会丁宁何日是?须记,春风十日放灯时。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祝英台令晚春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烟迷露麦荒池柳,洗雨烘晴。洗雨烘晴,一样春风几样青。 提壶脱裤催归去,万恨千情。万恨千情,各自无聊各自鸣。 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浪淘沙 山寺夜半闻钟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 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 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东坡引花梢红未足,条破惊新绿。重帘下遍阑干曲。 有人春睡熟,有人春睡熟。鸣禽破梦,云偏目蹙,起来香鳃褪红玉。 花时爱与愁相续。罗裙过半幅,罗裙过半幅。 露天晓角旅兴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休说旧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