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词调

1.诗词中的词调是指什么

词调本来指的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世以前人作品为基础,对句法 和平仄加以概括和总结,得出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词 调。

词调主要分为令、弓丨、近、慢四种。令、弓I、近、慢之间的区别主要是音 乐节奏不同,以及曲调来源不同。

词调的创制主要是因旧曲造新声和自撰新腔 两种方法。 但词调的发展还运用了犯调、转调、摊破、减字、偷声、叠韵等多 种辅助方法,或对原有词调增损变化、改组更张,或移宫换羽、转换律调。

在宋代,词调是指词的腔调,也称为“腔子”,就是歌谱。写作一首词 必须先选用或创制一个词调,然后按照这个词调对字句声韵的要求来填词。

这 样填作的歌词协音合律才可以歌唱。 词调的创制必须依据一定的宫调来定律。

宫调由七音、十二律构成。七 音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用来定声音的高低。

十二律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用 来定音阶的高下,十二律各有七音。 以宫音乘十二律称为宫,以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六音乘十二律称为调。

计有十二宫,七十二调,合为八十四宫 调。但是隋唐燕乐是用琵琶定律,而琵琶只有四弦,每弦七调,所以在唐与北 宋时实际应用的只有二十八调而已。

南宋时仅用七宫十二调。张炎在《词源》上录列当时所用七宫是黄钟 宫、仙吕宫、正宫、高宫、南吕宫、中吕宫、道宫。

十二调是大石调、小石 调、般涉调、歇指调、越调、仙吕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双调、黄钟 羽、商调。角七调在此时已完全不用。

宋代的词集常是依照宫调来编排的,如柳永的《乐章集》和张先的《张 子野词》,在每个宫调下编录属于这个宫调的词调。如《乐章集》中录有正 宫调《黄莺儿》、《斗百花》、《玉女摇仙佩》、《雪梅香》、《尾犯》、令词的特点是字数较少,格调比较接近民歌,在宋代称为“小曲”或 “小唱”,是与“大曲”相对而言的。

令词的名称来源于唐代的酒令。因在唐 代文人喜欢在宴会时即席填词,利用时调小曲当做酒令,所以这类词被称为 “令曲”,又被称为“小令”。

唐五代的文人词大多是令曲。由于近体诗在唐代比较发达,作近体诗讲 究声律对仗,所以民间小令到了文人的手中也逐渐变成格律词。

又由于小令和 近体诗形式相近,唐代文人的近体诗技巧早已熟练,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创 作小令。所以在唐代文人笔下,最先定型的是小令,而不是长调。

后人以篇幅的大小来区分令、弓丨、近、慢等不同类型的词调,一般认为 整首词的字数在五十八字(或六十字)以内者为令。 令词一般字少调短,因此唐诗鉴赏知识实用百科 《甘草子》等六 调,《张子野词》 则录有《醉垂鞭》 一调。

通常一个词调 只属于一个宫调, 但有的词调也同时 分属几个官调。如 柳永《乐章集》所录《定风波》,既人双调,又人林钟商;《望远行》既入中吕调,又入仙吕调。

宫调可以限定腔调用音的高低。同一词调入不同的宫调,在腔调上一定会有所改变。

2.【词有许多种词调,叫做什么】

词有许多种词调,每种词调都有其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名.主要的词牌名有:1:暗香 词牌名.从小序中可知始自作者.绍熙二年冬天,作者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范成大),逗了一个月,石湖拿出诗笺,向作者索要词章新作,作者填写了两首词.石湖吟赏不已,命两个歌妓演唱,音调节律和婉,作者就将这首词名为《暗香》. 2: 卜算子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3:采桑子 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4:钗头凤 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5:长相思 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 6:丑奴儿 词牌名.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所以,通称《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 7:捣练子 词牌名.以捣衣而名.晚唐已有此词调. 8:定风波 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9;芳心苦 原名《踏莎行》,因词中有“红衣脱尽芳心苦”,故名. 10:风入松 唐僧人皎然有《风入松》歌,后取用为词调. 11:花犯 词牌名.周邦彦自度曲.“犯”:意为“犯调”,是将不同的空调声律合成一曲,使音乐更为丰富. 12:浣溪沙 又名《小庭花》.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减字浣溪沙 词牌名.减字,唐宋曲子词术语,一般填词应按谱填,但词人在声腔字数上有伸缩自由,以求旧曲出新声.这首词实际没有减字,末字“些”是语气助词,是取用楚地方言. 13:浪淘沙 唐代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此词最早创于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 14:酹江月 即念奴娇,取苏轼《念奴娇》中“一樽还酹江月”. 临江仙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原曲常用于咏水仙. 15:六丑 周邦彦自创.后人觉《六丑》不雅,易名为《个侬》.传说当年名妓李师师为宋徽宗唱了这支曲子,徽宗觉得这首曲词圆婉好听,就问.“是谁写的?”李师师说:“这曲子叫《六丑》,周邦彦写的新调.”徽宗召见周邦彦时问:“为何取名《六丑》?”周邦彦答道:“因为它冲犯了六个宫调,那都是最好听的章调,可是要唱好它并不容易.昔日高阳氏有子六人,富才华 而貌,故以此取为曲调的名字.” 16:六州歌头 词牌名.原是唐代的鼓吹曲.宋时入词牌.六州指伊、凉、甘石、氐、渭.六州各有歌曲,统称《六州》.歌头即引歌. 17: 绿罗裙 原名《生查子》,因有“记得绿罗裙”一句,取名之. 18:卖花声 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浪淘沙令》、《过龙门》.此曲最早创自唐代刘禹锡.初为小令,形式与七言绝句相同.其内容专咏浪淘沙.五代至宋,此调发展为长短句,内容也更广泛. 19:满庭芳 词牌名.因柳宗元有“偶此即安居,满庭芳草积”的诗句而得. 又名《满庭霜》、《江南好》、《满庭花》. 20:木兰花 又作《玉楼春》《西湖曲》等.唐和五代词人所填《木兰花》,句式参差不一.宋人定为七言八句. 21:念奴娇 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因念奴音色绝妙,后人用其名为词调. 22:破阵子 原是唐朝开国时创制的大型武舞曲《破阵乐》中一曲,后改用为词牌. 23:菩萨蛮 原为唐教坊曲.唐代苏鹗《杜阳杂编》载:“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24:青玉案 词牌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锈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 25:清平乐 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一说李白曾作《清平月》,恐后人伪托. 26:鹊桥仙 词牌名.因欧阳修有词“鹊迎桥路接天津”一句,取为词名.又有一说,此调因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得名. 27:如梦令 相传后唐庄宗自制曲,因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一句而得名. 28:阮郎归 词牌名.出自东汉刘晨、阮肇天台山采药遇仙女的典故. 29:瑞鹤仙 词牌名.宋周邦彦始创,格体参差. 30:少年游 唐无此词调,宋人晏殊作《珠玉词》中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之为名.又名《小阑干》、《玉腊梅枝》. 31:霜天晓角 词牌名.又名《月当窗》、《踏月》.此词调首见于《全芳备祖前集》,宋代词人林逋取其前片的意境用为词牌名. 32:水调歌头 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分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是中序的第一章. 33:水龙吟 又名《龙吟曲》.取李白“笛奏龙吟水”一诗句而名之. 34:苏幕遮 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原曲源自西域龟兹国,“苏幕遮”意“西戎胡语”. 35:望江南 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此调本名为《谢秋娘》,是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所作.后进入教坊. 惜分飞 又名《惜双双》、《惜芳菲》.《词谱》中以毛滂为正曲.故。

3.诗词中的词调是指什么

词调本来指的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世以前人作品为基础,对句法和平仄加以概括和总结,得出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词 调。

词调主要分为令、引、近、慢四种。令、引、近、慢之间的区别主要是音乐节奏不同,以及曲调来源不同。

词调的创制主要是因旧曲造新声和自撰新腔两种方法。但词调的发展还运用了犯调、转调、摊破、减字、偷声、叠韵等多种辅助方法,或对原有词调增损变化、改组更张,或移宫换羽、转换律调。

在宋代,词调是指词的腔调,也称为“腔子”,就是歌谱。写作一首词必须先选用或创制一个词调,然后按照这个词调对字句声韵的要求来填词。

这样填作的歌词协音合律才可以歌唱。词调的创制必须依据一定的宫调来定律。

宫调由七音、十二律构成。七音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用来定声音的高低。

十二律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用来定音阶的高下,十二律各有七音。以宫音乘十二律称为宫,以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六音乘十二律称为调。

计有十二宫,七十二调,合为八十四宫调。但是隋唐燕乐是用琵琶定律,而琵琶只有四弦,每弦七调,所以在唐与北 宋时实际应用的只有二十八调而已。

南宋时仅用七宫十二调。张炎在《词源》上录列当时所用七宫是黄钟宫、仙吕宫、正宫、高宫、南吕宫、中吕宫、道宫。

十二调是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歇指调、越调、仙吕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双调、黄钟羽、商调。角七调在此时已完全不用。

宋代的词集常是依照宫调来编排的,如柳永的《乐章集》每个宫调下编录属于这个宫调的词调。……在宋代称为“小曲”或 “小唱”,是与“大曲”相对而言的。

令词的名称来源于唐代的酒令。因在唐 代文人喜欢在宴会时即席填词,利用时调小曲当做酒令,所以这类词被称为 “令曲”,又被称为“小令”。

唐五代的文人词大多是令曲。由于近体诗在唐代比较发达,作近体诗讲 究声律对仗,所以民间小令到了文人的手中也逐渐变成格律词。

又由于小令和近体诗形式相近,唐代文人的近体诗技巧早已熟练,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创作小令。……令词一般字少调短,因此唐诗鉴赏知识实用百科《甘草子》等六调,《张子野词》则录有《醉垂鞭》一调。

通常一个词调只属于一个宫调,但有的词调也同时分属几个官调。宫调可以限定腔调用音的高低。

同一词调入不同的宫调,在腔调上一定会有所改变。以上供参考。

4.词牌词调的名称有哪些

如《清平乐》《浪淘沙》《鹧鸪天》《西江月》等等。

这些词调的得名,主要有四类:(1)取自前人诗句。杨慎《词品》卷一说:“词名多取诗句。

如《蝶恋花》则取梁元帝‘翻阶蛱蝶恋花情’。《满庭芳》则取吴融‘满庭芳草易黄昏’。

《点绛唇》则取江淹‘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鹧鸪天》则取郑峭‘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

(2)以一首词最初样式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如《忆秦娥》最初的作品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3)借用诗的题目。如白居易有《浪淘沙》,李煜始制为两段的《浪淘沙令》。

因此李渔《窥词管见•第二则》说:“取诗之协律便歌者被诸管弦,得此数首,因其可词而词之。则今日之词名仍是昔日之诗题耳。”

(4)摘取某些历史典故作为词牌。如《虞美人》取自项羽宠姬之名,《塞翁吟》来源于《淮南子•人间》所记塞翁失马的典故,《华胥引》出自《列子•黄帝》所记的“华胥氏之国”等等。

5.宋词的词牌名的分类和作用

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一些词牌,除了正名之外,还标有异名,或同名异调。

常见的词牌

十六字令16字

捣练子27字

忆江南27字

忆王孙31字

调笑令32字

如梦令33字

相见欢36字

乌夜啼36字

长相思36字

生查子40字

点绛唇41字

浣溪沙42字

菩萨蛮44字

卜算子44字

采桑子44字

减字木兰花44字

谒金门45字

诉衷情45字

忆秦娥46字

清平乐46字

更漏子46字

阮郎归47字

画堂春 47字

桃源忆故人48字

摊破浣溪沙48字

贺圣朝49字

太常引49字

西江月50字

南歌子52字

醉花阴52字

浪淘沙54字

鹧鸪天55字

鹊桥仙56字

虞美人56字

南乡子56字

玉楼春56字

一斛珠57字

踏莎行58字

小重山58字

蝶恋花60字

一剪梅60字

临江仙60字

渔家傲62字

唐多令60字

河传61字

苏幕遮62字

定风波62字

锦缠道 66字

谢池春66字

青玉案67字

天仙子68字

江城子70字

离亭燕72字

何满子74字

一丛花78字

御街行78字

蓦山溪82字

洞仙歌83字

满江红93字

水调歌头95字

满庭芳95字

八声甘州97字

声声慢97字

昼夜乐98字

双双燕98字

念奴娇100字

桂枝香101字

翠楼吟101字

石州慢102字

水龙吟102字

雨霖铃103字

永遇乐104字

望海潮107字

沁园春114字

贺新郎116字

摸鱼儿116字

迈陂塘116字

六洲歌头143字

6.宋词的词牌名

词牌名大集合

渔歌子:又名《渔父》。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

潇湘神:又名《潇湘曲》。唐代潇湘地带祭祀湘妃的神曲。

长相思: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原唐教坊曲名。

望江南: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谒金门:原唐教坊曲名,敦煌曲辞有“得谒金门朝帝廷”句,疑为此词调本意。

苍梧谣:通称《十六字令》。

如梦令:后唐庄宗李存勖创制,因词中有“如梦,如梦”而定名。

青玉案:调名出自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八声甘州: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念奴娇: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曲名本此。

天仙子:原唐教坊曲名,本名《万斯年》,因皇甫松词有《懊恼天仙应有以》句而改名。

水调歌头:唐大曲有《水调歌》,是隋炀帝开凿汴河时所作,此调是截取其开头一段另制的新曲。

菩萨蛮:原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据记载,唐宣宗时,女蛮国入贡,其人高髻金冠,璎珞被体,故称菩萨蛮队,乐工因作《菩萨蛮曲》。

钗头凤:取无名氏《撷芳词》“可怜孤似钗头凤”为调名。

西江月: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最初是咏湘灵的。

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取自张衡《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

一剪梅:因周邦彦词“一剪梅花万样娇”而定名。

水龙吟:调名取自李白诗句“笛奏水龙吟”。

沁园春:沁园本为汉代沁水公主园林,唐诗人用以代称公主园。

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破阵子:原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出自唐初秦王李世民所制大型武舞曲《秦王破阵乐》

范文涉及成语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