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礼仪的古代诗词,以及【礼与仪】的议论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所以,探讨“礼仪”,我们从中国古代对礼仪的理解开始。 “礼仪”一词,由“礼”和“仪”组成。我国古代礼仪往往既是祭祀鬼神的仪式,又是人们的行为规范。 (一)礼 “礼”在我国古籍中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礼仪文化。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具体来说,“礼”大致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1.礼是安邦定国之根本 《左传·隐公十五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左传·昭公十五年》云:“礼,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云:“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国语·晋语》云:“夫礼,国之纪也,国无纪不可以终。” 《论语·先进》云:“为国以礼。”《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云:“民之所由行,礼为大。 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明也,非礼无以辨明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之疏数之交也。”《礼记·庙礼上》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道备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荀子·大略》云:“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礼记·礼器》云:“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 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礼起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是安邦定国之根本。 在我国古代是包括法律、道德伦理在内的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2.礼通理 《礼记·促尼燕居》云:“子曰:‘礼也者,理也。 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 ’《疏》云:“理,谓道理,言礼者使万事合于道理也。”《礼记·乐记》又云:“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管子·心术上》亦曰:“礼者,谓之有理。” 礼通理,它有道理、事理的意思。 元曲《儿女团圆》中说:“这个孩子无礼,心肝儿般知重他哩。”元曲《玉壶春》中又说:“这穷厮无礼。” 这里“无礼”都是指的“无理”。《广韵》又云:“礼,得其事体也。” “得其事体”就是知其事理的意思。 3.礼是对人的尊敬和礼貌 《礼记·月令》云:“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 这里的“礼”,作“尊敬”解。《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云:“故贤主之畜人也,不肯爱实者礼之。” 这里也作“尊敬”解。元曲《竹叶舟》中说:“这秀才不礼我也。” 也就是“这秀才不尊重我”的意思。 4.礼指礼物 《礼记·表记》云:“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 ’《注》云:“礼,谓挚也。”《疏》云:“礼,谓贽币也,贽币所以示己情,若无贽币之礼,不得相见。” 《礼记·杂记下》云:“执事不与于礼。”《注》云:“礼,馈奠也。” 引文中的“礼”,说的都是礼物。前者说民间往来相见,都要送礼物,“无礼不相见”。 后者是说在丧礼上送的礼物太重,所以才不敢收受。 5.礼指仪典、仪式 “礼”起源于祭祀,最初就是一套祭祀仪式,后延伸为为了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典、仪式。 《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提到了当时朝廷举行的五种主要仪典: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一般称之为“五礼”,指的都是有一定规模、规格和程序的仪式行为规范。至于在民间,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的婚礼、丧礼、寿礼,以及为了招待客人而举行的宴饮,也同样有一定的规模、规格和程序,约定俗成,主要表现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历来也都称之为礼。 在这里,礼、仪很难区分,礼就是仪。上面五个方面,严格说来还不能涵盖中国古代关于“礼”的所有意义。 柳诒徵说:“故中国古代所谓‘礼’者,实无所不包,而未易以一语说明其定义也。”法国启蒙主义学者孟德斯鸠对中国古代的“礼”似乎有更通俗而深刻的表达,他说,“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他们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 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所谓礼教。 中国统治者就是因为严格遵守了这种礼教而获得了成功。中国人把整个青年时代用在学习这种礼教上,并把整个一生用在实践这种礼教上。 文人用之以施教,官吏用之以宣传,生活上的一切细微的行为都包罗在这些礼教之内,所以当人们找到使它们获得严格遵守的方法的时候,中国便治理得很好了。”孟德斯鸠以一个西方人的身份来观察中国文化,说中国人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可谓一言中的。 不仅如此,还有制度、教育,都混在了一起。 “礼”在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又辐射到了国家政治和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 (二)仪 “仪”在古代,其内容也是十分丰富,很多时候都同“礼”。 2.含“礼”的诗词有哪些歌罢酒阑时,潇洒座中风色。主礼到君须尽,奈宾朋南北。暂时分散总寻常,难堪久离拆。不似建溪春草,解留连佳客。——宋 黄庭坚《好事近·歌罢酒阑时》 1. 《沁园春·大江之西》 年代: 宋 作者: 李曾伯 大江之西,康庐之阴,壮哉此州。有舳舻千里,旌旗百万,襟喉上国,屏翰中流。弹压鲸波,指麾虎渡,著此商川万斛舟。青毡旧,看崇诗说礼,缓带轻裘。 十年泉石优游。久高卧元龙百尽楼。正九重侧席,相期岩弼,一贤砥柱,聊试边筹。了却分弓,归来调鼎,得见茂洪可复忧。谈兵暇,问琵琶歌曲,无恙还不。 2. 《满庭芳·老不求名》 年代: 宋 作者: 曹勋 老不求名,心惟耽静,旧缘历过艰难。杜门无事,一味放痴顽。只藉炉香上彻,与天地、平直交关。真人喜,扶晨遣客,时暂下仙班。 矜怜。身已病,九疑夙驾,来顾台山。看神超清境,玉链朱颜。为向芝田桂圃,收妙有、与作真丹。他年报,冲融朝礼,香火紫云间。 3. 《孔子世家赞》 两汉:司马迁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4. 《百忧集行》 唐代:杜甫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5.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代: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6. 《林琴南敬师》 清代:佚名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7. 《周颂·丰年》 先秦:佚名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3.关于礼仪的古诗“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 ———歌德:《亲和力》 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礼貌是一个人自己的真实思想中进行选择的艺术。 ———阿.史蒂文斯:《德.斯蒂尔夫人》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讲礼貌不会失去什么,却能得到一切。 ———玛.沃.蒙塔古:《书信集》 礼节是所有规范中最微小却最稳定的规范。 ———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 礼貌是博爱的花朵。不讲礼貌的人谈不上有博爱思想。 ———茹贝尔:《名言集》 使一个人伟大,并不在于富裕和门第,而在于可贵的行为和高尚的品性。 ———奥维:《名人名言录》 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 4.有关礼的名言和诗句1、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马克思 2、时间可以治愈一切创伤。——米南德 3、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者来说,是个变数。 ——雷巴柯 4、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莎士比亚 5、做大事的,眼光应当看到未来,力量需要用于现在。 ——西德尼 6、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达尔文 7、每时每刻都有无穷的利息;日计不足,岁计有余。 ——富兰克林 8、切莫垂头丧气,即使丧失了一切,你还握有未来。——王尔德《书简》 9、胜利往往是从坚持最后五分钟的时间中得来成功。 ——牛顿 10、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古诗《青青园中葵》 1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丘《孔子》 1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14、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刘安《淮南子》 15、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白头吟》 16、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鲍照《拟行路难》 17、事之难易,不在大小,务在知时。——先秦《吕氏春秋》 18、时乎时乎不再来。 ——司马迁《史记》 19、壮而怠则失时。——管仲《管子·形势》 20、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 ——刘安《淮南子》 古诗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