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宋词.什么是同调异名,异调同名,同调优质解答同一个词牌可以有多种称呼,即所谓“同调异名”,又多数词牌的格律都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多种变体,即所谓“同名异体”.由于词调定名的情况比较复杂,就出现了同一个词调有几个名称,或词牌名称虽同,指的却是全不相干的两个词调的现象.1同调异名这往往是后人不断改换词题的结果.比如《忆秦娥》,调名本是概括传为李白所作的词“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词意而得的,但也有人就开首一句后三字,称作《秦楼月》,后来因苏轼《忆秦娥》词有“清光偏照双荷叶”句,又有人改称《双荷叶》,宋无名氏词有“水天摇荡蓬莱阁”句,因此后又别名《蓬莱阁》,宋张辑《忆秦娥》有“碧云暮合,有美人兮”句,乃又改称《碧云深》,宋郑文妻孙氏《忆秦娥》首句作“花深深,一钩罗袜行花阴”,于是又易名《花深深》.再举几个常见而多名的词调如下:忆江南——谢秋娘、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菩萨蛮——重叠金、子夜歌、花间意、梅花句、花溪碧、晚云烘日、巫山一片云院溪沙——小庭花、满园春、东风寒、醉挥、霜菊黄、广寒枝、试香罗、清和风、怨啼鹃蝶恋花——鹊踏枝、黄金缕,卷珠帘、明月生南浦、凤栖梧、细雨吹池沼、一箩金、鱼水同欢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念奴娇——大江东去、醉江月、赤壁词、湖中天慢、大江西七曲、太平欢、古梅曲、湘月、淮甸春、白雪词、百字令、百字谣、无俗念、干秋岁、庆长春、杏花天2异调同名往往是一调多名造成的.不同的词调各有许多调名,难免重复,子是出现名同而调异的现象.如“相见欢”又名“一鸟夜啼”,而另有别名为“锦堂春”的“乌夜啼”一调,“菩萨蛮,又名“子夜歌”,而另有‘子夜歌”一调,“念奴娇”又名“于秋岁”,而另有“千秋岁”一调等.异调同形要注意区别同调异名跟异调同形.所谓“异调同形”,调是指音乐说的,形是指格律说的.有些词调,就词句看,格律基本相同,甚至完全一样,但它们所据的乐曲不同,就不能认为是同一词调的不同名称.这种情况大多出现于早期.比如《竹枝》、《杨柳枝》、《浪淘沙》、《八拍蛮》、《渭城曲》、《唉乃曲》、《采莲子》等都是七言四句,但井不是同一词调;象《竹枝》本是川东民歌,《杨柳枝》则源于隋代旧曲等.再如《解红》、《赤枣子》、《捣练子》都是二十七字,三三七七七句式,句中平仄大致相同,但也非同调异名.在曲谱尚存时,各谱音律、节奏不同,适宜表达的感情自然也不相同,词人填词时,必然有所选择.到了后代,曲谱散失,填词人完全依据旧词字面格式填写,这些词调之间的区别就看不出来了.3一调数体同一词调,现存各家词的字数、句式、平仄格式等略有不同,叫“一调数体”,这和“异调同名分是不同的.异调同名的词,各词所据乐曲不同,而一调数体的词,其乐曲则应该相同.造成一调数体的原因大体是:要求,对词中某些句子的字数、断句的位置.押韵的方式、句中的平仄等略加变动.在乐谱尚存时,表现出来的只是唱法上有些不同,然而,离开曲潜光看词句,格式上就有了明显的区别;后来“曲谱”佚去,只依”文谱”填写,便被认为是一种异体.比如《忆秦娥》较早的名作有传为李自的和冯延巳:的两首,格式不同,比较如下:忆秦娥 ·李白 马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忆秦娥 ·冯延巳风淅淅夜雨连云黑滴滴窗外芭蕉灯下客除非梦魂到乡国免被关山隔忆忆一句枕前争忘得后人填词时,你依李白词,我依冯延已词,于是形成同调而异体.(2)变单调为双调.例如《忆江南》,原为单周,五句二十七字,后重复一遍成为两段、十句五十四字的双调,前后段宇数、句法、平仄完全相同.《何满子》(单调三十一七字,双调七十四字)、《南砍子》单调二十六字,双调五十二字)等都是这种情况.(3)有些词调的正体跟变体相差较远.比如《三合》,韦应物所作仅二十四字,万侠雅言所作便扩展为一百七十一字,三段(称三叠),词谱仍认为是异体.再如《浪淘沙》,皇甫松所作二十八字,李煌所作五十四字.造成这种“异体”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原调乐曲比较简单,乐工歌者以原调音律为基础扩展成较为复杂的乐曲.就好象今人把一首短曲扩展成大型、多部的乐曲一样(《碧鸡漫志》所说某曲“乐工加减节奏”,大约就是类似的情况).依原曲填同,词句较短;依扩展曲填词,词句就长了.一是本体跟异体本来不同调,是异调同名,而传统上却看成是同调的异体,后世编辑词谱的人便依传统算作同调.有些词调的异体很多.如《贺新郎》,词谱列十一体,最常见的是116字与115字两体,(均为两片、三十句、十二仄韵);《满江红》,词谱列十四体,常见的有仄韵、平韵两式,91字、93字、94字三体;《念奴娇》,词谱列十二体,常见的有前后片各十句、四仄韵,前片九句、后片十句、八仄韵,前片十句、后片十一句、九仄韵三体,《水龙吟》,词谱所列竟有二十五种异体.据《饮定词谱》,共收词调八百四十余种,两千三百多体,平均每调三体.以上是关于词调的简单概述,大家如果。 2.同名的古诗有哪些**诗词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家有”西湖诗文”一书,由浙江摄影出版社于1992年4月出版。 此书收录了 古人赞美西湖的诗词共八十一首, 其中不少出自名人之手。我试着找出与 西湖十景同名的诗词,遗憾的是,只找到了五首,如张宁的《苏堤春晓》和 《三潭印月》,张岱的《双峰插云》和《雷峰夕照》,尹廷高的《雷峰夕照》。 如果贡性之的《涌金门见柳》算作《柳浪闻莺》的话,仍缺五首。这缺少的部 分只好从网上查找补齐,但网上补齐的部分,只能作参考。 《苏堤春晓》 张宁 [约1469年前后,字静之,号方洲,海宁(今属浙江)人. 明代诗人.] 杨柳满长堤, 花明路不迷, 画船人未起, 侧枕听莺啼。 另有一明朝杨周也写有同名诗一首 《 苏堤春晓》 [明] 杨周 柳暗花明春正好, 重湖雾散分林沙。 何处黄鹤破瞑烟, 一声啼过苏堤晓。 《双峰插云》 张岱 [1597年-1679年, 又名维城,号陶庵, 山阴(今浙江韶兴)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 寓居杭州。] 一峰一高人, 两人相与语。 此地有西湖, 勾留不肯去。 另有一清朝陈糜也写有同名诗一首 《双峰插云》 [清] 陈糜 南北高峰高插天, 两峰相对不相连。 晚来新雨湖中过, 一片痴云锁二尖。 《雷峰夕照》 张岱 [1597年-1679年, 又名维城,号陶庵, 山阴(今浙江韶兴)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 寓居杭州。] 残塔临湖畔, 颓然一醉翁, 奇情在瓦砾, 何必藉人工。 《雷峰夕照》 尹廷高 [1290年前后。 字仲明,号六峰,遂昌(今属浙江)人] 烟光山色淡溟蒙, 千尺浮图兀倚空。 湖上画船归欲尽, 孤峰犹带夕阳红。 《三潭印月》 张宁 [约1469年前后,字静之,号方洲,海宁(今属浙江)人。 明代诗人。] 片月生沧海, 三潭处处明。 夜船歌舞处, 人在镜中行。 《柳浪闻莺》 [明] 万达甫 柳阴深霭玉壶清, 碧浪摇空舞袖轻。 林外莺声啼不尽, 画船何处又吹笙。 另有贡性之的”涌金门见柳”,虽诗名与景点名不配, 但也是为柳浪闻莺一景所写,就把它加入充数. 《涌金门见柳》 贡性之 [约1360年前后,号南湖先生,宣城(今属安徽)人. 侨寓钱塘. 由元入明,有诗名] 涌金门外柳如金, 三日不来成绿阴。 折取一技入城去, 教人知道已春深。 《曲院风荷》 [明] 王瀛 古来曲院枕莲塘, 风过犹疑酝酿香。 尊得凌波仙子醉, 锦裳零落怯新凉。 《平湖秋月》 [宋] 孙锐 月冷寒泉凝不流, 棹歌何处泛归舟。 白苹红蓼西风里, 一色湖光万顷秋。 《断桥残雪》 王洧[号仙麓,南宋闽县(今福建福州)人。 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年)入浙江帅幕。] 望湖亭外半青山, 跨水修梁影亦寒。 待伴痕旁分草绿, 鹤惊碎玉啄栏干。 《南屏晚钟》 [明] 万达甫 玉屏青障暮烟飞, 给殿钟声落翠微。 小径殷殷惊鹤梦, 山增归去扣柴扉。 《花港观鱼》 [清] 许承祖 水上新红漾碧虚, 卢园景物尽邱墟。 就中只觉游鱼乐, 我亦忘机乐似鱼。 同名的绝句很多,它算不算同名的诗歌呢? 绝句来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大唐。 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文心雕龙·明诗》所谓“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 唐宋两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绝句风靡于世,创作之繁荣,名章佳什犹如群芳争艳,美不胜收,可谓空前绝后也。绝句,又叫“绝诗”,或称“截句”、“断句”,截和断都含有短截的意思。 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另外一种说法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 南朝陈代的徐陵主编《玉台新咏》就有“古绝句”的名称。但这种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zè)较为自由,或者可以说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的约束。 在律绝盛行以后,古绝句仍然被沿用发展下来。古绝句五言特多,而七言特少。 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律绝跟律诗一样,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逾:更多。 山青花欲燃。 欲:好象。 燃:燃烧。 今春看又过, 过:过去。 何日是归年。 何:什么。 绝句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绝句四首(第三首)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 3.可以取名字的古诗词如: 1. 益柔、念慈——《送杨氏女》韦应物,“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金庸金大侠都 用这为他的小说主人公起名字,《射雕英雄传》里的“穆念慈”。 2. 紫言——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转了个音。 3. 宛芳——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4. 妍姿——柳永《雪梅香》,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 5. 弦思——晏几道《临江仙》,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6. 南絮——晏几道《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 7. 语晖——秦观《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放花无语对斜晖。 8. 芳菲——陈亮《水龙吟》,恨芳菲世界,游人末赏,都付与莺和燕。 9. 嫣然、香飞——姜夔《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10. 香凝——吴文英《风人松》,香有当时纤手相凝。 11. 丹青、汉青、志丹、留丹——文天祥《过零汀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 12. 虚竹、竹心——白居易《池上竹》,竹解心虚即我师。 13. 云飞——刘邦《大风驼》“大风起兮云飞扬”。 14. 怡年、福永——曹操《龟虽寿》“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15. 荷风、荷香——孟浩然《夏日南享杯辛夫》“荷风送香气”。 16. 双燕、燕南——欧阳修《采桑子》“双燕归来细雨中”。 17. 雨娟——杜甫《咏竹》“雨洗娟娟净”。 18. 香韵——崔道融《梅花》“香中别有韵”。 19. 如梦、梦如——苏轼《也郊寻春》“享如春梦了无痕”。 20. 梅妆——欧阳修《蝶恋花》“呵手试梅妆”。 21. 月人——欧阳修《蝶恋花》“平林新月人归后”。 22. 兰舟、晓风——柳永《雨霖铃》“兰舟催发”、“晓风残月”。 23. 月桐——苏轼《十算子》“缺月桂疏桐”。 24. 鸿飞——苏轼《十算子》“鸿飞何复计东西”。 25. 悠然——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6. 琼羽——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开琼莲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名人取名 1. 徐竹心——“竹心”出自郑板桥诗句。“徐”与“虚”谐音,徐竹心即虚竹心。 2. 刘青山——“青山”出自“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3. 谢冰心——现代著名作家,“冰心”出自唐王昌龄诗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4. 莫砺锋——“砺锋”出自诗句“宝剑锋从磨砺出”。 何满子,引用宋词同名词牌。 5. 舒广袖——河南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语出**词:“寂寞嫦娥舒广袖”。 6. 马威——语出“下马威”,清代李渔《蜃中楼·杭姻》:“取家法过来,待我赏他个下马 威”。 7. 萧春晖——“春晖”出自唐代孟郊《游子吟》:报得三春晖”。 8. 傅楚——语出《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谓戴不胜日;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白 了。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9. 马千里,又名马良骥——四川书法家,语出唐韩愈《杂说·马说》:“古之有千里马”。 10. 程千帆——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取自温庭筠词“过尽千帆皆不是”和刘禹锡诗“沈舟侧 畔千帆过”,含有在求学、治学上不断质疑,不断超越这两层意思。 11. 倪海曙——文字改革专家,其名出于唐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云霞出 海曙,梅柳渡江春”。“海曙”描写旭日升临大海,曙光映照云霞,很有气魄。 12. 何满子——文史专家,其名为古代舞曲名。唐人白居易有《何满子》诗;唐人张祜 《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更为著名。“何满子”。 4.宋词的类别、别称、风格词,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大致有5种: 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4.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5.按词牌来源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也就不再另拟题目了。 宋词派别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还有一种为花间派。 花间派的代表人物:温庭筠等。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等 婉约派 代表人物 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秦观、姜夔、吴文英、李煜、欧阳修等等等等。 代表作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暗香(旧时月色) 吴文英: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主要特点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豪放派 代表人物 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陆游、张孝祥、张元干、刘过等。 代表作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江城子·密州出猎》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 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主要特点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 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5.宋词的类别、别称、风格(一)、类别: 1、按长短规模分: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 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 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二)、别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三)、风格 宋词主要有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风格: 1、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 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2、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 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扩展资料: 词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