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隐逸词为何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尘外音”在疾呼抗金复国的爱国词占据主导的南宋词坛上,以朱敦儒、苏庠、向 子诵、杨无咎、周紫芝等人为代表的一群词人却消极避世,写下了很多含有 “看穿红尘”、“出世”思想的隐逸词。 这些词人在“看穿红尘”的外衣下 深裹着软弱、苦闷与悲伤的隐逸情怀,代表了封建士大夫在出入进退中的矛 盾JL、态。 之所以在此时社会上会出现隐逸派词人,是因为南宋统治者推行了卖国 有功、抗战有过的苟安政策,居然杀害了岳飞父子,这就使一部分文人对现实 绝望了,由此“隐逸”起来。 而且,南宋在“和平”局面已成之后,他们就有 条件在这块山青水秀的土地上舒适地逍遥游赏,而南宋对隐退的官员又给予了 优厚的物质待遇,使他们有条件过着悠哉的惬意生活。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 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社会佛、道思想盛行。 在北宋时,苏轼、王安石等都是 佛教的信徒,宋代皇帝很多都信奉道教,如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这些也给南宋词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佛、道倡导的“随缘”、“看破红尘”成了这些词人的精神安慰剂。 因此,南宋词坛上除了哀伤的伤感词和愤慨的爱国词外,又出现了“尘外音”的隐逸词。 最早的隐逸词是中唐时期张志和的《渔歌子》,到南宋隐逸词发展到了巅峰,以朱敦儒为代表。他南渡后曾多次辞谢钦、髙二宗的征聘,不肯做官,后来在朋友的劝导下,终于做官了,但最后因发表抗战的言论而被迫隐退,于是在嘉禾(今浙江嘉兴)过起了隐居生活。 期间他写下了很多的隐逸词,多是描写看透尘世后的随缘自适,但又深藏忧怨。其词语言通俗,形象明净单纯,风格飘逸自然,开南宋隐逸词派的先河,在当时词坛,这种风格的词又被称为“朱希真体”(朱敦儒,字希真),因其词集为《樵歌》,故又称为“樵歌体”。 隐逸词多是描写宁静、悠闲的生活,这类词人并没有因为时局的突变而 改变他们的创作风格,其词作缺乏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