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晚晴》译文晚睛 作者: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1,春去夏犹清2。 天意怜幽草3,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4,微注小窗明5。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6。 全部注释 1.深居:此谓幽居。 且居处较高,可俯视城池。夹城:一说是两重城墙,中间有通道。 一说是瓮城,即大城门外的月城,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卫功能。 2.刚入初夏,尚未炎热,仍然感到清爽。 3.幽草:此有自喻之意。 4.并:更。 迥:远。 5.微注句:写夕阳照进小窗。 6.越鸟句:桂林属百越之地,故称其鸟为越鸟。这两句写天睛后,鸟巢干燥,鸟的羽毛也干了,归飞的体态更加轻盈。 这首诗大约写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的初夏,作者任桂管观察使郑亚的慕僚,刚到桂林不久,在一个雨后初晴的傍晚,登楼赏景,乃以此诗记一时之观感。诗的情调比较轻松乐观。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是名句,情景浑融,既写出大自然的诗意美,又深含生活感受和人生哲理,而出语自然天成,写景寄兴妙在有意无意之间。《网师园唐诗笺》云:"玉溪咏物,妙能体贴,时有佳句,在可解不可解之间。 风人比兴之意,纯自意匠经营中得来。" 全文赏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细腻地描画晚晴景物,或许不算太难。 但如果要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诗人独特的感受与心境,特别是要不露痕迹地寓托某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读者在思想上受到启示,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工力上都“更上一层楼”。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 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只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此时诗人在桂林郑亚幕供职)。 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 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 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 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或者说正由于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 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 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颈联则转而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这样虚实疏密相间,诗便显得弛张有致,不平板,不单调。 雨后晚晴,云收雾散,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所以说“并添高阁迥”(这高阁即诗人居处的楼阁)。这一句从侧面写晚晴,写景角度由内及外,下句从正面写,角度由外及内。 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了一线光明。因为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而柔和,故说“微注”。 尽管如此,这一脉斜晖还是给人带来喜悦和安慰。这一联通过对晚景的具体描绘,写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重”字具体化了。 未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仍是登高览眺所见。“巢乾”、“体轻”切“晴”,“归飞”切“晚”。 宿鸟归飞,通常是触动旅人羁愁的,这里却成为喜晴情绪的烘托。古诗有“越鸟巢南枝”之句,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自况意味。 如果说“幽草”是诗人“沦贱艰虞”身世的象征,那么,“越鸟”似乎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 这里要交代一下作者入桂幕前后的一些情况。 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宣宗继立,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 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 正因为这样,诗中才有幽草幸遇晚晴、越鸟喜归乾巢之感。 作为一首有寓托的诗,《晚晴》的写法更接近于“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兴”。 诗人也许本无托物喻志的明确意图,只是在登高览眺之际,适与物接而触发联想,情与境谐,从而将一刹那间别有会心的感受融化在对晚晴景物的描写之中,所以显得特别自然浑成,不着痕迹。 2.赠花卿的意思赠花卿 (唐)杜甫 赠花卿① 唐 杜甫 锦城②丝管③日纷纷④,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⑤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解释: ①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②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③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这句说战乱勘定后的成都,主将大张筵席,尽情作乐。 ④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⑤天上:双关语,表面上指天宫,实指皇宫。 此诗约作于上元二年(761)。花卿,指花敬定。卿,是对地位和年辈较低的人的一种客气称呼。花敬定是当时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在平定梓州刺史段子璋叛乱中立功。这首诗可能是在花敬定举行的一次宴会上即兴之作。 关于此诗的意旨,前人说法不一。一说为讽刺。杨慎《升庵诗话》云:(花卿)"蜀之勇将也,恃功骄恣。杜公此诗讥其僭用天子礼乐也。而含蓄不露,有风人言之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之旨。公之绝句百余首,此为之冠"。《杜诗镜铨》:"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 一说无讽刺,乃赠歌妓之作。《唐风怀》云:"南村曰:少陵篇咏,感事固多,然亦未必皆有所指也。杨用修以花卿为敬定,颇似傅会。元端云是'歌妓',于理或然"。《网师园唐诗笺》:"不必果有讽刺,而含蕴无尽。" 也有不究意旨者。《杜诗详注》:"此诗风华流丽,顿挫抑扬,虽太白、少伯,无以过之"。 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3.乌夜啼的注释译文⑴乌夜啼: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列于《清商曲辞·西曲歌》,并引《古今乐录》云:“西曲歌有《鸟夜啼》。” 古辞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苦。⑵黄云城边:一作黄云城南。 乌欲栖:梁简文帝《乌栖曲》:“倡家高树乌欲栖。”乌欲栖,敦煌残卷本作“乌夜栖”。 ⑶哑哑:乌啼声。吴均《行路难五首》:“唯闻哑哑城上乌。” ⑷机中织锦:一作“闺中织妇”。秦川女:指晋朝苏蕙。 《晋书·列女传》载,窦滔妻苏氏,始平人,名蕙,字若兰,善属文。窦滔原本是秦川刺史,后被苻坚徙流沙。 苏蕙把思念织成回文璇玑图,题诗二百余,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⑸碧纱如烟:指窗上的碧纱像烟一样朦胧。 ⑹梭:织布用的织梭。其状如船,两头有尖。 怅然:忧然若失的样子。远人:指远在外边的丈夫。 怅然:一作怅望。⑺“停梭”二句:一作“停梭向人问故夫,知在关西泪如雨”。 独宿孤房:一作“欲说辽西”。孤:一作“空”。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夕曛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哑哑地啼叫。“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听了,也会感物应心,不免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呢?在这黄昏时候,乌鸦尚知要回巢,而远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呵?起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这织锦的秦川女,固可指为苻秦时窦滔妻苏蕙,更可看作唐时关中一带征夫远戍的思妇。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不作任何具体的描写,只让人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 这样的艺术处理,确是匠心独运。因为在此诗中要让读者具体感受的,并不是这女子的外貌,而是她的内心,她的思想感情。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悲愁郁结,无从排解。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不禁泪如雨下。 这如雨的泪也沉重地滴到诗人的心上,促使读者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到这里,诗人也就达到他预期的艺术效果了。 五、六两句,有几种异文。如敦煌唐写本作“停梭问人忆故夫,独宿空床泪如雨”。 《才调集》卷六注:“一作‘停梭向人问故夫,知在流沙泪如雨’”等,可能都出于李白的原稿,几种异文与通行本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隔窗语”不是自言自语,而是与窗外人对话;二是征夫的去向,明确在边地的流沙。仔细吟味,通行本优于各种异文,没有“窗外人”更显秦川女的孤独寂寞;远人去向不具写,更增相忆的悲苦。 可见在此诗的修改上,李白是经过推敲的。沈德潜评这首诗说:“蕴含深远,不须语言之烦。” 短短六句诗,起手写情,布景出人,景里含情;中间两句,人物有确定的环境、身分和身世,而且绘影绘声,如见其人;最后点明主题,却又包含着许多意内而言外之音。诗人不仅不替她和盘托出,作长篇的哭诉,而且还为了增强诗的概括力量,放弃了看似具体实是平庸的有局限性的写法,从上述几种异文的对比中,便可明白这点。 《唐诗品汇》:刘须溪云:语有深于此者,然情之所至皆不如此。则亦不必深也。 凡言乐府者,未足以知此。《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乌啼已自感人,必曰“黄云城边”、更觉黯淡。 所语何事,又隔烟窗,令人咀味不尽。《唐诗广选》:范德机曰:汉魏书多不可点,李诗亦难点,点之则全篇有所不可择焉。 若此作与《乌柄曲》,可谓精金粹玉矣。意景悠然言外,直是气象不同。 《唐诗选》:无非语外见情。《诗薮》:《乌夜啼》,《杨叛儿》、《白纻辞》、《长相思》诸篇,出自齐、梁。 《李杜二家诗钞评林》:写得彻至。《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此妇人思夫之词,言外不尽欷歔。 《唐诗评选》:只于乌啼上生情,更不复于情上布景,兴赋乃以不乱。直叙中自生色有余,不资炉冶,宝光烂然。 《唐诗快》:此二诗乃贺监叹赏苦吟,所谓“可泣鬼神”者也。细观之,亦六朝艳曲之常耳。 虽然,以泣鬼神则不足,以移人则有余,安得不选?《然灯记闻》:唐人乐府,惟有太白《蜀道难》、《乌夜啼》……不袭前人乐府之貌。而能得其神者,乃真乐府也。 《唐诗笺要》:只浅淡语,情款无限。《唐诗别裁》:蕴含深远,不须语言之烦。 《唐宋诗醇》:语浅意深,乐府本色。吴昌祺曰:含蕴无穷,音节绝妙。 《网师园唐诗笺》:仙乎!仙乎(“机中织锦”二句下)!一语呜咽,不言神伤(末句下)。《唐诗选胜直解》:对景伤心,泪零如雨,此种情绪,描摹逼真。 《删正二冯评阅才调集》:纪云:不深不浅,妙造自然。《古唐诗合解》:语简情深,昔人评为精金粹玉。 4.夏日南亭怀辛大 阅读答案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夏日南亭怀辛大》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适意;五、六句由嗅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全诗写景状物细腻入微,语言流畅自然,情境浑然一体,诗味醇厚,意韵盎然,给人一种清闲之感。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白话译文 山上夕阳慢慢向西落,池塘上的月亮渐渐东升。 我披散着头发尽享清凉,推开窗户我悠闲地躺着。 微风吹拂荷花清香怡人,筑业滴落露水声音清脆。 想要取出鸣琴弹奏一曲,可惜没有知音前来欣赏。 如此美景更加思念老友,日夜都在梦中想念着他。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名家点评 《王孟诗评》:刘云:起处似陶,清景幽情,洒洒楮墨间。 《批选唐诗》:写景自然,不损天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此倒薤垂露书也。大小篆皆出其下,何况俗书!陈继儒曰:风入松而发响,月穿水而露痕,《兰山》、《南亭》二诗深静,真可水月齐辉,松风比籁。 《此木轩论诗汇编》:“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韦诗多似此。 《唐贤三昧集笺注》:“卧闲敞”字甚新奇。“荷风”二句一读,使人神思清旷。 《唐诗别裁》:“荷风”、“竹露”,佳景亦佳句也。外又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句,一时叹为清绝。 《网师园唐诗笺》:“荷风”、“竹露”亦凡写夏景者所当有,妙在“送”字、“滴”字耳。 《唐贤清雅集》:清旷,与右丞《送宇文太守》同调,气色较华美。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爽朗(“散发”二句下) 5.有谁知道运用了借代的唐诗或宋词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运用了借代、双关的修辞手法,诗中的“折柳”,是由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价为:“‘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 “折柳”原来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或送别之词。 而李诗中“此夜曲中闻折柳”,是一首“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子往往用来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诗人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附耳聆听,这笛声乃“折柳”曲。 作者不由得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漂泊在外,不禁引起思乡之情。 6.杜甫有一首写王昭君的诗是叫什么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题解《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句解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死,昭君曾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不许,昭君终死于匈奴.“一去”是悲之始,“独留”是悲之结.“一”,这里是独自一人的意思.“连”,指连姻,即“嫁”.“紫台”,即紫宫,帝王所居之处.“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传说当地多生白草,独王昭君墓地多生青草,故称“青冢”.“向”,这里是“在”的意思.“黄昏”,当作“昏黄”,这里指昏黄的风沙.一是为了与上句的“朔漠”对仗,二是为了协韵,所以倒装,就像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样.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颜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就故意把她画得很丑.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发现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将画工处以死刑.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省识”,犹略识,即未仔细辨认. “环佩”,古时女性的装饰物,这里代指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故诗人称其乐曲为“胡语”.传说汉武帝嫁公主(实为江都王女)于西域乌孙王,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后人把这些与昭君的故事搀合起来,写出《昭君怨》等琴曲,于是,就有王昭君惯弹琵琶的说法.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杜甫当时身处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和昭君相似,从诗题《咏怀古迹》可知,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评解《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说:“咏明妃者,此为第一.”清代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中说:“此篇温雅深邃,杜集中之最佳者”.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网师园唐诗笺》帮腔说:“奔腾而来,悲壮浑成,安得不推绝唱?”确实如此.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给人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全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的“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有霸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所以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