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成熟过程

1.宋词的发展过程

词是一种于宋代大放光彩的音乐文学,词源于诗,是诗歌的一种变体。

早期的文人词多出自中唐,故词产生于初盛唐,中唐以后方开始流行起来。 言及宋词的发展时,前人有“词至北宋而大,至南宋而深“之说,认为北宋词尤争气骨,南宋词则专精声律;由此将宋词划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论说。

就北宋词而言,又可分三个时期:一、由宋初一直到仁宗天圣、庆历年间,是北宋词的初期,晏殊、欧阳修等词人,承续《花间》派与南唐词而有变化;二、由仁宗天圣、景祐以后,直至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是北宋词的创造时期,大词人柳永、苏轼以及秦观等,是推动宋词发展的关键人物;三、由哲宗末年、历徽宗一朝,直至汴京沦陷以前,是北宋词的总结期,出现“集大成”的词人周邦彦。此外,北宋灭亡前后的李清照等南渡词人的主张和作风,与北宋词的联系较为紧密。

北宋初期,词作家承南唐之余绪作曲子词,多致意于提高令词的品位,令词的发展,由冯延巳以开晏殊和欧阳修。晏殊在宋初词坛影响最大,是词从晚唐五代过渡到北宋的关键人物;他不但开拓了宋词婉约派的正宗风格,而且在词的表现内容、表现手法、音调词格等诸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北宋词的发展,至柳永出而为一大变,为苏轼革新词体和“以诗为词”创造了前提条件,士大夫可籍词抒写浩气逸怀,其性情抱负能充分体现于“曲子词”中。自柳永出来后,行于士大夫杯酒**之际的令词,渐为悦于俗耳而流传四方的慢曲所压倒,其歌词广泛流行于社会,遂有与传统五、七言诗争胜之势。

柳永所作慢词,已脱尽《花间》以来填词习用的腔调,拓展了词的表现方式和内容,天才横溢的苏轼也不免受其影响,秦观、晏几道等人无不取法他的风格。但柳词的哀感顽艳而词语尘下,多亵俗、粗率的市井语;秦词则以清丽和婉出之,风格遒上,情致幽远。

秦观等不仅使慢词复归于淳雅,为士大夫所乐闻;而且在令词方面多有不俗的表现,以善于抒情的哀婉词作,成为“古之伤心人”的代言者。 北宋后期音乐机构大晟府的建立,促进了当时词风的变化,有以周邦彦为代表的大晟词派产生。

北宋的慢词发展到周邦彦的清真词,成为后世人取法的榜样,影响深远。 宋室南渡后,词坛的风气发生了变化。

南宋初期的词人作词,多接受苏轼“以诗为词”的影响,以词言志抒怀,籍以激励人心,恢宏士气,这方面以辛弃疾成就最大。此外,李清照强调“词别是一家”,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独具一格的“易安体”;朱敦儒承苏轼词风而走向放旷自适,在旷放的基础上形成了看破红尘的隐逸风调,有“朱希真体”,分别代表了当时宋词发展的两种走向。

辛弃疾把东坡词风带到南方并发扬光大,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此为南北宋词坛风气转折的一大关键。 南宋中后期,有清雅词派兴起,姜夔为此词派的开山大师。

自此之后,史达祖、吴文英以迄王沂孙、周密、张炎等,取径各异而同趋于雅,欲以人工夺天巧,其锻炼之精深,音律之闲婉,皆前所未有;但也因此而伤于自然,由雅俗共赏变为纯粹的文人吟唱,措辞虽工,缺乏鲜活灵气。词至南宋中期起,豪气是衰落了。

词在两宋,曼衍繁昌,经历了发展、成熟以至蜕变的过程。宋以后,词体虽未亡,但已是尾声余韵。

宋代艺术家在这一特殊的艺术领地里,将宋词发展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

2.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贤、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 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 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宋词派别: 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岳飞等。 扩展资料: 宋词简介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 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现如今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 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词历史。

3.简述唐宋词发展历程

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4.宋词是什么时候兴起的

宋词是中国宋代的长短句歌词。

宋代是长短句歌词的繁荣时代。在文学史上,词以宋称,体现了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重要地位。

词兴起于唐代,入宋发展成为一代之胜,据《全宋词》及《全宋词补辑》载,作品有2万余首(不包括残篇、附篇),有名可考的作者有1430余人。这不仅有宋代特定历史环境的原因,也是文学自身发展演化的结果。

宋词发展的基础宋代立国推行厚待官吏的政策,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民间财富被搜刮集中到都城及其他几个大城市,为统治者寄情声色、歌舞作乐提供了物质条件。至北宋崇宁年间,都城汴京(今开封)成为文化娱乐中心,出现了“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的繁华景象。

南宋政权偏安江南时期,都城临安(今杭州)又成为地主官僚纵情享乐的场所。词这种体裁从草创时期的大众艺术过渡到文人手中,进入以言闺情与赏歌舞为主的时代,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利品。

同时受燕乐的制约与熏陶,也形成了特殊的艺术个性,具有特殊的艺术功能。它为宋代艺术家“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动于中而不能抑”的欢愉愁怨之情,提供了方便。

因此,词在宋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成为宋一代的代表文学。 北宋词的发展 词在北宋时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人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的繁荣局面。

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3个阶段在时间上互相交错,继承与创新的演变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晏殊、欧阳修的创作,主要在于继承。其词风与西蜀“花间”有许多共通之处,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突破和创新。

而张先、晏几道在承袭的同时,已有所创新,完成了词由唐入宋的过渡。张先创制的若干慢词,在艺术形式上,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

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创了先例。 宋词的第一位变革者是柳永。

柳永与晏殊、欧阳修同属北宋前期作家,但他在词坛的影响却远大于晏欧二人,波及于整个北宋时期。柳永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社会人生。

除了男女恋情,还有都市生活的某些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在艺术形式上,柳永采用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北宋中后期,苏轼登上词坛,为北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苏轼在柳永所做开创、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变革,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并朝着多极方向发展。一方面,北宋词的慢词创作,自柳永之后,因苏轼、秦观的继起而更趋兴盛;另一方面,聚集在苏轼周围的一批追随者,虽学苏词,但却不拘一格,各自朝着不同方向发展。

柳、苏的变革及其相互竞争的结果,使北宋词坛出现了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在这一阶段中,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也各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对北宋词的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北宋后期,周邦彦兼各家之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了词体的成熟。周词在思想内容的开拓上不及苏轼,作品多为写景咏物之作。

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整理规范旧有的词调,自创新调,为后人提供了创作规范。在表现手法上,周调不注重意象,而倾力于语言的锤炼、熔铸。

南宋词体的蜕变南渡后,社会历史的大变革,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了一定影响。南渡作家李清照和向子諲的创作代表了词由北宋向南宋发展的过渡。

他们的创作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南渡以后的词作家在李清照、向子諲的基础上,继承发扬了前代作家的艺术创作经验,为词体继续发展起了推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词体的蜕变。

其中以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为代表的词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反映时代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佳作;以姜夔、史达祖、吴文英、张炎等人为代表的作家,则在词的艺术表现形式上作了探讨与尝试。辛弃疾的创作体现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

他的作品中,既有抒写抗金复国的激扬、悲壮,也有歌咏自然风光、赞颂农家生活的闲适、清新,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在艺术创造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与辛弃疾同时代的陆游、陈亮 、刘过,其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在艺术上或为辛弃疾的“同调”,或为崇拜效法者。他们的创作是对辛词的补充,但对辛词的某些缺点也有所发展。

姜夔登上词坛,正面临着词体的蜕变问题。他依据自己关于“合”与“异”的理论,以江西诗派诗法入词,别成风格,自创一体。

同时因其长于音律、乐理,词与音乐相结合已臻极诣,获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史达祖的词,奇秀清逸,风格与姜夔相近,被视为姜的羽翼,但成就不及姜夔。

姜夔之后的另一词坛巨擘当属吴文英。其词作音调和谐,字句研炼,但往往藻绘过甚,意旨晦涩。

宋元之间的张炎,是一位兼擅乐律的词学家。他对于词坛先辈的各种长处,多所采摘。

他的词“清远蕴藉,凄怆缠绵”,自成一家。但在词坛日趋衰落的局面下,终成最。

5.唐宋词发展历程四个阶段的主要风格及代表作家

宋词的发展历程前贤今哲多有论述,然因视角不同,观点亦异[1]。

本文则试图从词人群体的更迭、政治环境的变化、抒情范式的变革等方面来分期考察宋词的发展历程。 两宋三百馀年的词坛,先后共出现过六代词人群体[2],宋词的发展历程也相应地经历了六个阶段。

一、第一代词人群(1017—1067)的因革[3] 第一代词人群,以柳永(987?—1053?)[4]、范仲淹(989—1052)、张先(990-1078)、晏殊(991—1055)、欧阳修(1007—1072)等为代表。另有宋祁(998—1061)、杜安世等人。

他们主要生活在真宗、仁宗两朝的“承平”时代,个体的社会地位都比较显达,除柳永、张先以外,差不多都是台阁重臣,其中晏殊、范仲淹和欧阳修官至宰辅,位极人臣,人生命运相对来说比较顺利适意。其词所反映的主要是“承平”时代的享乐意识和乐极生悲后对人生的反思。

这一代词人,从创作倾向上可分为两个创作阵营:柳永、张先为一阵营,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宋祁等为一个阵营。 晏、欧诸人,虽然词作并不少,但都不是专力为词的词人,“或一时兴到之作,未为专诣”(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走的是五代花间、南唐词人的老路,继承性大于创造性,连词调、词体的选择和运用都跟五代词人一样,是以小令为主。

不过,晏殊和欧阳修等人,在宋词的发展史上,仍然有其创造性的贡献。他们以众多的艺术圆熟、意境浑成的典范之作,强化了温庭筠等花间词人开创、定型的抒情范式,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

在题材、艺术上也有所开拓创新。如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将艺术镜头由传统的青楼歌妓、红粉佳人移到了乡村“采桑径里”的女伴,人物形象的描绘生动传神,一洗秾艳的脂粉气,给词坛带来一股自然清新的气息。

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更将艺术视野延伸向塞外孤城,让“白发将军”和戍边征夫昂首走进词世界,尤其具有开创性。伴随“白发将军”而来的,还有欧阳修笔下“挥毫万字”的“文章太守”(《朝中措》)、“四纪才名天下重”的元老勋臣(《渔家傲》),苏舜卿笔下“壮年憔悴”“耻疏闲”的大丈夫(《水调歌头》)等抒情人物形象。

这些男子汉、大丈夫形象的出现,动摇了五代以来词世界由红粉佳人一统天下的格局,预示着男性士大夫的抒情形象,已开始进入词世界而欲与红粉佳人平分秋色。 十一世纪上半叶的词坛,是宋词的“因革期”。

既有因循传承,又有革新创造。如果说,晏、欧们主要是因循五代花间、南唐词风,因循多于革新,那么,柳永则主要是对五代词风的革命,其革新、创造多于因循。

概括地说,柳永具有“三创”之功: 一是创体。柳永大力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体制,增加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从而为宋词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艺术形式与文本规范。

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和辛弃疾等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中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辉煌的篇章(苏、辛名作多为慢词)。同时的张先、欧阳修、杜安世、苏舜卿、聂冠卿、沈唐、刘潜、李冠等人也或多或少创作过慢词。

他们的推波助澜,也促进了慢词的发展。 二是创意。

柳永给词注入了新的情感特质和审美内涵。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大多是表现普泛化的情感,词中的情感世界是类型化的、“共我”的情感世界,与词人自己的内心世界分离错位,不像诗中的情感世界那样与诗人自我的心灵世界对应同一。

其中只有韦庄和李煜的有些词作开始表现自我的人生感受。柳永沿着李煜开启的方向,注意把词的抒情取向转移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上来,表现自我的情感心态、喜怒哀乐。

他的“羁旅行役”词,就是倾泄他在仕途上挣扎沉浮的种种苦闷。他的羁旅行役词中的情感世界,是“荡子”柳永自我独特的心灵世界,从而冲决了此前词中普泛化、类型化的情感世界的藩篱,给词的情感增添了个体化、自我化的色彩,使词的抒情取向朝着创作主体的内心世界回归、贴近。

此后的苏轼,虽然词风与柳永大相径庭,但在抒情取向上却是沿着柳永开辟的自我化、个体化方向前进的。 三是创法。

晚唐五代词,最常见的抒情方法是意象烘托传情法,即运用比兴手段,通过一系列的外在物象来烘托、映衬抒情主人公瞬间性的情思心绪。而柳永则将赋法移植于词,铺叙展衍,或者对人物的情态心理进行直接的刻画;或者对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性、过程性进行层层的描绘,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不同的情感心态。

因而他的抒情词往往带有一定的叙事性、情节性。从小令到慢词,体制扩大,结构有变。

柳永的铺叙衍情法,正适应、满足了慢词体制、结构变化的需要,解决了词的传统抒情方法与新兴体制之间的矛盾,推动了慢词艺术的发展。后代词人,诸如秦观、周邦彦等,多承此法并变化而用之。

张先的年岁与柳永相仿而高寿,他享年八十九岁,创作活动一直延续到第二代词人陆续登上词坛后的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颇受新一代词坛领袖苏轼的敬重。张先创造了不少脍灸人口的抒情写景名句,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

他创作。

6.宋词发展各阶段的特点是怎样的

北宋的词继承了晚唐五代的遗风,以婉约为主.代表词人为晏殊周邦彦诸人.南宋词史大略经历四个阶段.一是词坛的转型期,这个时期的代表词人都是经历了靖康之变的一群,是南渡词人迅速适应环境、协调自我发展的过程,代表人物是李纲、赵鼎、岳飞、张元干、胡拴等。第二个时期是高峰期,以辛弃疾为代表 ,他与陈亮、刘过等词人联手,扩大了豪放词的影响。第三是词史的深化期,以姜夔、吴文英为代表,通过这一过程,增强了婉约词的思想意蕴与艺术表现力,可以说,自此以后,词再无力有更大的发展了。第四是结获期。刘克庄、吴潜、陈人杰为代表。南宋灭亡以后,其遗民反复咏叹南宋灭亡后的哀痛与抗争。文天祥为其代表。维系三百二十年的两宋词坛,在这英雄交响曲中落幕。

参考资料:《南宋词史》陶尔夫刘敬圻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7.宋词是什么时候兴起的

宋词是中国宋代的长短句歌词。

宋代是长短句歌词的繁荣时代。在文学史上,词以宋称,体现了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重要地位。

词兴起于唐代,入宋发展成为一代之胜,据《全宋词》及《全宋词补辑》载,作品有2万余首(不包括残篇、附篇),有名可考的作者有1430余人。这不仅有宋代特定历史环境的原因,也是文学自身发展演化的结果。

宋词发展的基础宋代立国推行厚待官吏的政策,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民间财富被搜刮集中到都城及其他几个大城市,为统治者寄情声色、歌舞作乐提供了物质条件。至北宋崇宁年间,都城汴京(今开封)成为文化娱乐中心,出现了“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的繁华景象。

南宋政权偏安江南时期,都城临安(今杭州)又成为地主官僚纵情享乐的场所。词这种体裁从草创时期的大众艺术过渡到文人手中,进入以言闺情与赏歌舞为主的时代,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利品。

同时受燕乐的制约与熏陶,也形成了特殊的艺术个性,具有特殊的艺术功能。它为宋代艺术家“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动于中而不能抑”的欢愉愁怨之情,提供了方便。

因此,词在宋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成为宋一代的代表文学。 北宋词的发展 词在北宋时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人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的繁荣局面。

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3个阶段在时间上互相交错,继承与创新的演变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晏殊、欧阳修的创作,主要在于继承。其词风与西蜀“花间”有许多共通之处,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突破和创新。

而张先、晏几道在承袭的同时,已有所创新,完成了词由唐入宋的过渡。张先创制的若干慢词,在艺术形式上,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

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创了先例。 宋词的第一位变革者是柳永。

柳永与晏殊、欧阳修同属北宋前期作家,但他在词坛的影响却远大于晏欧二人,波及于整个北宋时期。柳永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社会人生。

除了男女恋情,还有都市生活的某些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在艺术形式上,柳永采用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北宋中后期,苏轼登上词坛,为北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苏轼在柳永所做开创、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变革,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并朝着多极方向发展。一方面,北宋词的慢词创作,自柳永之后,因苏轼、秦观的继起而更趋兴盛;另一方面,聚集在苏轼周围的一批追随者,虽学苏词,但却不拘一格,各自朝着不同方向发展。

柳、苏的变革及其相互竞争的结果,使北宋词坛出现了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在这一阶段中,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也各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对北宋词的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北宋后期,周邦彦兼各家之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了词体的成熟。周词在思想内容的开拓上不及苏轼,作品多为写景咏物之作。

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整理规范旧有的词调,自创新调,为后人提供了创作规范。在表现手法上,周调不注重意象,而倾力于语言的锤炼、熔铸。

南宋词体的蜕变南渡后,社会历史的大变革,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了一定影响。南渡作家李清照和向子諲的创作代表了词由北宋向南宋发展的过渡。

他们的创作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南渡以后的词作家在李清照、向子諲的基础上,继承发扬了前代作家的艺术创作经验,为词体继续发展起了推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词体的蜕变。

其中以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为代表的词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反映时代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佳作;以姜夔、史达祖、吴文英、张炎等人为代表的作家,则在词的艺术表现形式上作了探讨与尝试。辛弃疾的创作体现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

他的作品中,既有抒写抗金复国的激扬、悲壮,也有歌咏自然风光、赞颂农家生活的闲适、清新,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在艺术创造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与辛弃疾同时代的陆游、陈亮 、刘过,其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在艺术上或为辛弃疾的“同调”,或为崇拜效法者。他们的创作是对辛词的补充,但对辛词的某些缺点也有所发展。

姜夔登上词坛,正面临着词体的蜕变问题。他依据自己关于“合”与“异”的理论,以江西诗派诗法入词,别成风格,自创一体。

同时因其长于音律、乐理,词与音乐相结合已臻极诣,获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史达祖的词,奇秀清逸,风格与姜夔相近,被视为姜的羽翼,但成就不及姜夔。

姜夔之后的另一词坛巨擘当属吴文英。其词作音调和谐,字句研炼,但往往藻绘过甚,意旨晦涩。

宋元之间的张炎,是一位兼擅乐律的词学家。他对于词坛先辈的各种长处,多所采摘。

他的词“清远蕴藉,凄怆缠绵”,自成一家。但在词坛日趋衰落的局面下,终成最后的余响。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