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旷野

1.描写“旷野”的诗词有哪些

1.《咏怀》 年代:魏晋 作者: 阮籍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 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

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

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2.《寒食野望吟》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3.《浪淘沙·素秋霁》 年代:宋 作者: 方千里 素秋霁,云横旷野,浪拍孤堞。

柔橹悲声顿发。骊歌恨曲未阕。

念一寸回肠千缕结。柳条在、忍使攀折。

但怅惘章台路多少,相思拼愁绝。 凄切。

去程浩渺空阔。奈断梗孤蓬,西风外、蔌蔌残吹咽。

应暗为行人,伤念离别。泪波易竭。

凝怨怀、羞睹当时明月。烟浪无穷青山叠。

鱼封远、雁书渐歇。甚时合、金钗分处缺。

谩飘荡、海角天涯,再见日,应怜两鬓玲珑雪。 4.《有感 其三》 年代:元 作者: 王冕 慷慨看双剑,凄凉独老翁。

不嫌天地窄,殊觉路途穷。 茅屋荒山雨,麻衣旷野风。

人情只如此,何必问英雄? 5.《相和歌辞·挽歌》 年代:唐 作者: 赵微明 寒日蒿上明,凄凄郭东路。 素车谁家子,丹旐引将去。

原下荆棘丛,丛边有新墓。 人间痛伤别,此是长别处。

旷野何萧条,青松白杨树。

2.旷野孤影的诗词散文一类

【 夜宿石屋山 】 ( 在我家乡有一景点,名曰“石屋山”,以前我因病休养于此山寺庙中。

有夜,我独伫于庭院,空中萧瑟冷月,一轮冰寒,照在静静的山林间,偶尔几声孤鸟凄鸣.待到深夜,僧灯渐熄,了然静寂的石屋山上唯有那一脉流水淙淙。)

(一)折腰月冷空山静,林寒孤鸟鸣。夜半僧灯寂,惟闻流水声。

(二) 林静水流声,月寒孤鸟鸣。寺空风落叶,幽寂见性灵。

【孤山即吟】孤云闲似鹤,独向暮山飞。西子桥堤畔,一枝千岁梅。

【德和堂庭院观鱼】孤蛩蕉下啾,庭院落清幽。 忽见红鳞跃,一池惊破秋。

【塔山赏梅】忽闻诗客来,梅眼醒然开。 清靥千枝笑,春风拥入怀。

【踏雪云雾山庄】一径入林逥,寒亭落叶飞。时时风籁寂,山静雪霏霏。

【野菊】夜宿野溪旁,悠然饮露霜。秋风吹影笑,独对月苍茫。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首联描绘了一幅远处山村寂静荒凉的图景。首句从听觉上写数里外就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以动衬静;次句从视觉上直接写人烟稀少的静。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的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萧索而冷落的氛围。(意对即可)

(2)表现了作者从寒到暖,从恐惧到欣慰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作者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

(3)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景物不断变动,诗人的情绪也跟着波浪式起伏与开展。这样,诗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于章法井然之中。(意对即可)

4.古诗敕勒歌

野壄

〔名〕

(1) (形声。从里,予声。《尔雅·释言》:“里,邑也。”本义:郊外;野外)

(2) 同本义 [open country;the open;suburb]

野,郊外也。——《说文》

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说文》。段注

龙战于野。——《易·坤》

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书·牧誓》

七月在野。——《诗·豳风·七月》

体国经野。——《周礼》。注:“谓一百里以外三等采地之中。”

永州之野产异蛇。——柳宗元《捕蛇者说》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野茫茫。——《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

光照旷野。——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野外(郊外);野生;野渡(郊野的渡口)

(4) 原野,田野 [fiel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 又如:野盘(可容身的山野之地);野马(浮游的云气);野井(乡野间的井水);野次(原野);野老(居于田野的老人);野色(原野的景色);野战(军队在旷野作战);野霭(山野中的云气)

(6) 指民间。与朝廷相对 [not in power;out of office]

朝野清晏,国富兵强。——《晋书》

(7) 又如:野乘(私家记载的史书);野录(私人撰述的史乘。同“野史、野乘”);野人之芹(乡下人的菲薄礼品);野服(乡居朴素的服装。对官服而言)

(8) 界限,范围 [boundary]。如:视野;分野

通“墅”

野、墅——野古音墅,今音羊者切。原来野宇的左边里字,拆开为田土,已含有土字,故宋人毛晃说:“野古墅字,田下已从土,后人以其转为郊野字,遂复加土于下以别之。”陈第说“野”字“音暑,与墅同”。徐锴日:“墅,经典只用野。”野亦音,常句反,如许音。(《毛诗古音考》卷一)那么野为原字,墅乃后人所加的异体字,其读音至后汉,始变为今音,读如“也”字,《后汉书·郡国志·陇坻歌》:“陇头流水,流离四下,念我行役,飘然旷野。”“野”与“下”为韵,后来此字两韵,一在八语部,一在三十五马部(《唐韵正》卷九“野”字条),都同音同义。(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入门》(油印本),广西师范学院教材部,1962年2月;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9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