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诗词常用的古诗词语和注解,景色,季节,花卉,心情等越多越好谢《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 其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注解:《周南·桃夭》是一篇祝贺新娘出嫁,开始幸福美满生活,实现和睦家庭的洋溢喜庆欢乐气氛的婚礼颂歌。全诗反复以桃花的花朵、树木、枝、叶和桃子作为比兴的事物,表达了多层次的象征意义。 首先是显示婚期选在桃花盛开的春天,这时东风骀荡、万物复苏、花草茂盛、春意盎然。其次,是以鲜艳的粉红桃花来形容年青新娘的美貌和充满生机勃勃的青春活力。 第三,是以桃子的丰硕果实来象征这个家庭必将子孙满堂、财丁两旺。全家人必定更加和谐幸福,家和万事兴。 《桃夭》也是一篇2500多年前用桃花来形容美女的古诗。它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例如在诗词和小说中常用“桃夭新妇”“桃红柳绿”“桃羞杏让”等词语来形容面貌姣美的女子和春天的美景。 对唐诗的影响,最明显的莫过于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以含蓄比喻的表现手法,以“桃花”和“人面”都是桃红色的相似点,互相映照对比,衬托出美女光彩照人的容貌。又通过今昔对比和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对比,引起人们对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感慨。 比起《桃夭》那种充满欢乐喜庆的热烈气氛和令人激动而喜悦的愿景,崔护的诗则隐含着人们对失去美好事物和在重游旧地时不能重温旧梦的无限惆怅和感伤。其次,《桃夭》也对儒家经典产生影响。 孔子的门生曾参在《大学》里,将《桃夭》第三节收入《大学·释“齐家治国”章》,并加以补充,成为:“《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赏析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 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四季桂)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 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 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作者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反衬出春山的幽静。 “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 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 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 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而庵说唐诗》:"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 "《唐诗笺注》:"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 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 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 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在诵读的同时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 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 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一句古语,古来好诗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记叙出来。而我们在低吟浅酌之时,。 2.唐诗加意思《静夜思 【作者】 唐代 李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注释】 (1)题目: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2)床:五种说法。⑴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⑵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⑶“床”即“窗”的通假字。 (3)疑:好像。 ⑷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⑸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 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 一种坐具)。 (4)举头:抬头。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3.古诗讲的工对是什么意思近体诗中使用得十分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 要想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个门类范围内的词语为对,对仗还 必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 词,虚词对虚词。 古代人把名词又分为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饮食、文学、鸟兽虫 鱼、草木、形体、人事、人伦等多种门 类。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 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对仗就非常工整。诗 中的“一行”对“两个”,是数量结构对 数量结构,“白鹭”对“黄鹂”,是鸟类 名词相对,“青”对“翠”,是颜色名词 相对;“万”对“千”,是数词相对,这 些都是同类词为对,堪称工对中的典范。 4.唐诗释析《芳草》罗邺芳草 废苑墙南残雨中,似袍颜色正蒙茸。 微香暗惹游人步,远绿才分斗雉踪。 三楚渡头长恨见,五侯门外却难逢。 年年纵有春风便,马迹车轮一万重。 解析: 苑:古代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多指帝王的花园。残雨:将止的雨。南朝梁江淹《赤虹赋》:“残雨萧索,光烟艳烂。”唐卢纶《与从弟同下第出关言别》诗:“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钟声带夕阳。”宋陆游《枕上口占》:“残雨堕檐时一滴,老鸡栖树已三鸣。”蒙茸:蓬松;杂乱的样子。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 5.唐诗五首诗词五首(附译文)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译文: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译文: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暮霭象轻纱般的舒卷飞翔。 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两岸金沙随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静静眺望,对岸酒家的灯火一片辉煌。 歌女如春,“游客”颠狂,《后庭花》的歌声弥漫江上,可有谁想到了国破家亡?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 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 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6.古诗讲解鹿柴(zhài)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相,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 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 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 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解释】 1、鹿柴:这里指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 王维在这里有别墅。柴,读作zhài,同“寨”、“砦”。 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2、但:只。 3、返景:夕阳反照的光。景,通“影”。 kōng shān bù jiàn rén , 空 山 不 见 人 , dàn wén rén yǔ xiǎng 。 但 闻 人 语 响 。 fǎn jǐng rù shēn lín, 返 景 入 深 林 , fù zhào qīng tāi shàng 。 复 照 青 苔 上 。 【译文】 译诗1 幽静的山谷里不见人影,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余辉映入了深林,返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译诗2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译诗3 空旷的山林里看不到一个人影,只是能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 一抹夕阳返照着茂密的深林,余光又投射到林中的苔藓之上。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寨),是辋川的地名。 【赏析】 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也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 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 整首诗就象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本无轩轻之分。 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不健康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不免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 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 7.唐诗加意思《静夜思 【作者】 唐代 李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注释】 (1)题目: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2)床:五种说法。⑴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⑵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⑶“床”即“窗”的通假字。 (3)疑:好像。 ⑷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⑸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 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 一种坐具)。 (4)举头:抬头。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