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晏全唐诗

1.观刈麦全文

观刈(yì)麦

作者:(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fù)陇(lǒng)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童稚(zhì)携壶浆,

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bì) 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岁晏(yàn)有余(yú)粮。

念此私自愧(kuì),尽日不能忘。

2.唐诗宋词繁荣的社会原因,历史原因

唐代皇帝的爱好与唐诗的兴盛

一般都认为盛唐是东方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它以气吞日月的磅礴声势、海纳百川的博**怀、刻意求新的独创精神,缔造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又一个光彩夺目的高峰,而唐诗无疑是这座文化高峰上的璀璨明珠。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精华,蜚声四海,映照古今,其内容之广泛,体裁之多样,艺术之精湛,都是历代无法与之相比的。若追溯唐诗的起源,应该说是魏晋以来文风不断转变发展的结果,但唐诗的繁荣又确实得益于唐代统治者的“导向”作用。唐朝的皇帝,特别是前期的皇帝几乎都擅长诗赋,多有作品传世。作为一代英主的唐太宗不但在政治上具备雄才大略,同时也是一位写诗高手。虽然他的诗宫廷味较浓,但他的示范作用影响了他周围的文人学士,并进而影响了一个时代。唐玄宗的祖母武则天与伯父唐中宗也都是诗人,他们倡导宴饮赋诗,群臣应制,有时一次多至百篇,那些不擅长作应制诗的大臣,便很难参与朝会。到盛唐时期即玄宗、肃宗时期,也是唐诗最繁荣的时期,诗坛人才辈出,群星璀璨,风格各异,流派纷呈。高适、王昌龄的边塞诗,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更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终将唐诗推向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高峰。

唐诗的繁荣,除皇帝爱好的原因外,也得益于诗歌在士子入仕中的导向作用。唐以进士科取士,应试者必须长于作诗,而这也就成为士人们获取功名的正路,唐诗也因以诗赋取士而繁盛起来。高宗时,进士科加试“杂文”(诗赋),是以诗文茂美者入选之始。及至盛唐,诗赋取士更见推重,玄宗朝的进士及第或位极卿相者如张说、张嘉贞、张九龄等,都是精于诗赋的。唐朝的文官几乎无一不是诗人,诗作数量之多实在惊人。清康熙时曹寅辑的《全唐诗》,所收诗达48900多首、作者达2300多人。应该说,这一数字虽然惊人,但仍然不是全部。

朝廷看重诗人,世人仰慕诗人,诗人在盛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在这种社会导向下,许多文人学子都把追求诗“境”作为自己的理想,诵习诗赋也成了士子入仕的敲门砖。李白刚到长安时,因没有什么名气,便带着自己的诗作去晋谒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贺知章。贺看了他的《蜀道难》,扬眉赞道:“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于是他把李白推荐给玄宗,李白得以“供奉翰林”,从此名扬天下。那些慕名者也接踵而至,以得李白品题为进士中举之捷径。有个叫魏万的人,从河南跟踪李白,奔波三千里,终于得到李白的《还山诗》一首,魏万靠此诗居然金榜题名。我们从这里不难看出,社会的导向作用对唐诗的发展与繁荣有着何等的影响。

宋代的文人政治与宋词的极致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其时,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场,在许多城市也都有歌楼伎馆,甚至有些官僚豪绅家里也有歌伎舞女,这种社会风尚为宋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编的《全宋词》,含著名词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3.乾隆作诗写的雪花

相传,乾隆帝作有《飞雪》一诗。

一、原文: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二、释义:天空中下起来一片又一片的飞雪,雪花在天空中自在地飞舞,飞到芦花从中却又消失不见了。

三、有关传闻:相传,冬日的某一天,乾隆带着一众大臣在湖边游玩,雪花四起,诗兴大发:“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 。”

创作到这里乾隆思路仿佛短路一般再也创作不下去了,就在这时,大学士沈德潜急遽上前接了一句“飞入芦花都不见”,于是让乾隆高声称赞,与缓解了大家的尴尬。

四、此诗其实是为郑燮所作的《咏雪》改编,非乾隆所作。

1、原文

咏雪(清代:郑燮)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2、创作背景

初到扬州的郑板桥,穷困潦倒暂住焦山别峰庵时,巧遇马曰琯马曰璐二人,之后结下深厚友谊。之后在大雪纷飞的一日,郑板桥冒着风雪前往小玲珑山馆访问二人,正遇到一群读书人正在赏雪吟诗。他们见郑板桥身着粗布衣,以为他不懂作诗,便故意为难。哪知郑板桥不慌不忙、不动声色地吟出了这首诗。

3、赏析

诗的前两句是虚写,后两句是实写,虚实相映融铸出了清新的意境。前三句看似平平常常,在低谷徘徊,然而到了结尾的第四句,却以动静相宜的深邃意境,一下子将全诗从低谷推向奇峰。

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扩展资料

乾隆一些著名的诗句

乾隆一生作诗4万多首,《全唐诗》里所有诗人的诗加起来,也没有他一个人写得多。如此惊人的产量却由于诗写得太滥,从来就没有人把这位写诗最多的皇帝列入中国诗歌史。但是乾隆给他一生挚爱的富察皇后所作的诗,却不少感人至深。

一、“一天日色含愁白,三月山花作恶红。”——《大行皇后移殡观德殿感怀追旧情不自禁再成长律以志哀悼

赏析:描述了乾隆失去富察皇后的悲凉心情。看到温暖的太阳都是失去光彩的惨白,看到满山遍野的山花更是红的可恶可恨。

二、中元日作

节是凄凉夜,秋当感慨时。盂兰资法力,画舸引怀思。

砌草蛩声乱,湖莲灯影披。霏微时作雨,助我泪棼丝。

赏析:每到中元节,祭奠亡魂时更是感慨万分,画舸指的是富察皇后在山东病逝在那条青雀舫,乾隆把运回京城,时常在那追忆亡人。霏微时作雨,助我泪芬丝。连老天都可怜乾隆的心情,在那放满莲灯的湖上,下起了微微细雨。

三、过济南杂诗 其一

曲阜春巡忆戊辰,同扶凤辇侍慈亲。行宫抱疾催旋辔,犹恐怀归劳众人。

过济南杂诗 其二

大明湖已是银河,鹊驾桥成不再过。付尔东风两行泪,为添北渚几分波。

赏析:因为富察皇后病倒于济南,济南是乾隆的伤心之地。这首诗是富察皇后死后第一次过济南写的,大明湖已成银河,纵使有鹊桥也不再过了,因为你已不在那边等待,为你流下两行伤心泪又有什么用呢,滴入湖中只能给水中小洲添几分水波而已。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咏雪 (郑板桥作品)

4.成语“海晏清河”是什么意思

成语“海晏清河”的意思是:晏:平静。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1.出自:唐·薛逢《九日曲池游眺》:"正当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时。"唐·郑锡《日中有王子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

2.《九日曲池1游眺》 作者是薛逢 ,薛逢,字陶臣,蒲洲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进士。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议论激切,屡忤权贵,故仕途颇不得意。《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旧唐书》卷一九零,《新唐书》卷二零三皆有传.

3.诗词正文

陌上秋风动酒旗,江头丝竹竞相追。

正当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时。

绣毂尽为行乐伴,艳歌皆属太平诗。

微臣幸忝颁尧历,一望郊原惬所思。

5.关于广州的诗歌

〖广州试越台怀古〗——黄滔

南越千年事,兴怀一旦来。歌钟非旧俗,烟月有层台。

北望人何在,东流水不回。吹窗风杂瘴,沾槛雨经梅。

壮气曾难揖,空名信可哀。不堪登览处,花落与花开。

〖广州朱长史座观妓〗——宋之问

歌舞须连夜,神仙莫放归。参差随暮雨,前路湿人衣。

〖广州江中作〗

书名:《全唐诗》 作者:张说

去国年方晏,愁心转不堪。离人与江水,终日向西南。

《题广州使院》——郑愚

数年百姓受饥荒,太守贪残似虎狼。今日海隅鱼米贱,大须惭愧石榴黄。

广州三樵歌〗

奉敕追三樵,随侯傍道走。回头语李郎,唤取尔朱九。

《广州石门寺重送李尚书赴朝,时兼宗正卿》——杨衡

象阙趋云陛,龙宫憩石门。清铙犹启路,黄发重攀辕。

藻变朝天服,珠怀委地言。那令蓬蒿客,兹席未离尊。

〖广州王园寺伏日即事寄北中亲友〗——刘言史

南越逢初伏,东林度一朝。曲池煎畏景,高阁绝微飙。

竹簟移先洒,蒲葵破复摇。地偏毛瘴近,山毒火威饶。

裛汗絺如濯,亲床枕并烧。坠枝伤翠羽,萎叶惜红蕉。

且困流金炽,难成独酌谣。望霖窥润础,思吹候生条。

旅恨生乌浒,乡心系洛桥。谁怜在炎客,一夕壮容销。

〖使至广州〗——张九龄

昔年尝不调,兹地亦邅回。本谓双凫少,何知驷马来。

人非汉使橐,郡是越王台。去去虽殊事,山川长在哉。

〖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张九龄

明发临前渚,寒来净远空。水纹天上碧,日气海边红。

景物纷为异,人情赖此同。乘槎自有适,非欲破长风。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请采纳答案哦。

6.带有娜字的诗句

带有“娜”字的诗句有

1.婀娜随风转

《孔雀东南飞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汉·佚名

2.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石榴》 唐·李商隐

3.先自腰肢常袅娜

《蝶恋花·用宜笑之语作》 宋·赵师侠

4.香肩婀娜许谁凭

《浣沙溪·刻样衣裳巧刻缯》 宋·方千里

5.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赠柳》 唐·李商隐

6.无端袅娜临官路,舞送行人过一生

《柳枝·解冻风来末上青》 五代·牛峤

7.莫惜西风又起来,犹能婀娜傍池台

《白菊三首》 唐·司空图

8.御沟柳,占春多,半出宫墙婀娜

《柳含烟·御沟柳》 唐·毛文锡

9.见羞容敛翠,嫩脸匀红,素腰袅娜

《醉蓬莱·见羞容敛翠》 宋·欧阳修

10.娉婷娜袅

《木兰花减字(赠晃无咎舞鬟)》 宋·陈师道

11.娜娜裙千襵

《清平乐·重重叠叠》 宋·陈师道

12.温柔袅娜趁清闲

《鹧鸪天·萧莹》 宋·赵彦端

13.春满章台偏婀娜,秋深隋岸最凋零

《柳》 明·李祯

14.婀娜金闺树,离披野田草

《代书答姜七崔九》 唐·张说

15.冻锁官梅枝袅娜,寒欺塞雁影联翩

《雪中偶成呈周明远》 宋·李洪

16.艳质妖娜放早春,谁教帝主溺初心

《海棠吟》 宋·金朋说

17.笑言也得,欠伸也得,行处丹鞋婀娜

《鹊桥仙·辛夷花落》 清·朱彝尊

18.院柳烟婀娜,檐花雪霏微

《严十八郎中在郡日改制东南楼因名清辉未立标榜…寄严》 唐·白居易

19.明珠圆转盘四角,新莲袅娜波中央

《观舞歌》 明·徐祯卿

20.婀娜长条拂地垂,莫使春光不相待

《杨柳词》 明·皇甫冲

7.司马光(刘晏理财)文言文翻译

出自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的《刘晏通敏精悍》 翻译: 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擅长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的地方,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

他把钱粮方面孰轻孰重的权衡标准,全部控制在手中,朝廷因此获利,而民间也没有物价暴涨暴跌的忧虑。 刘晏还认为:住户和人口增加,赋税征收的范围就会自然拓宽。

所以刘晏管理财务,总把关心百姓疾苦放在前面。各道分别设置了巡院的知院官,每过十天至一个月,必须记录所在州县的雨雪丰歉状况,上报转运使司。

知院官开始见到年景不能丰收的端倪。 就要先行申明到某月需要免除若干赋税,到某月需要救济资助若干物资,到了预定的时期,刘晏不等州县申请,便上奏实施,解决百姓的急难,从来不曾错过时机。

因此,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住户人口增多繁衍起来。在刘晏任职的初期。

钱财赋税每年收入不过四百万缗,到他任职的后期,每年收入达到一千余万缗。刘晏专门采用盐产专卖办法来增加军需国用,认为官吏多了,百姓就会受到骚扰,所以他只在产盐地设置盐官,在产盐地以外的州县不再设置盐官。

在刘晏任职之前,把关东的谷物运送到长安,因为河水水流湍急凶险,大致一斛谷物能运到八斗,便算成功,会受到优厚的奖赏。刘晏认为长江、汴水、黄河、渭水的水流缓急各不相同,根据各处的不同特点,依据各地的便利条件,分别制造运送谷物的船只,训练负责漕运的士兵。

长江的船只运抵扬州,汴水的船只运抵河阴,黄河的船只运抵渭水流入黄河的河口处,渭水的船只运抵太仓,各地段之间都沿着水边设置粮仓,由上一段转送给下一段。从此,每年运送谷物有时能够达到一百多万斛,没有一斗一升在水中沉没。

刘晏在扬子这个地方造船。 每造一艘船,付给一千缗钱。

有人说,“造一艘船的费用实际还用不了一半,浪费的钱财太多了”。刘晏说:“不是这样。

办大事,当然不可吝惜小费用,办一切事情都要做长远的考虑。现在船场才开始设置,办事的人很多,应该首先让这些人的私人用度不受窘迫。

他们为官家制造的物品就会坚固牢靠了。如果立即同这些人不厌烦细细地计较一分一毫,怎么能够长久地实行下去呢” 原文: 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

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晏专用榷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 自余州县,不复置官。

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赏。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

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晏于扬子造船,每艘给钱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

晏曰:“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

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刘晏提出,要增加财政收入,前提是发展生产,安定民生。《资治通鉴》称刘晏“理财常以养民为先”,这是一般官员做不到的。

理财常以养民为先,首先是心中有百姓。增加财政收入,要善于利用商品经济,熟悉市场行情。

在他看来,到处都有增加收入的门路,关键在于能否发现和利用。刘晏认为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足用,也就是收税要顺应民众的需要,不是一味搜刮人民。

盐是人们的急需之物,所以在盐利上征税,使盐利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项目。 人物简介: 刘晏(716年-780年),字士安。

唐代经济改革家、理财家。刘晏实施了改革榷盐法、改革漕运和改革常平法等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全唐文》、《全唐诗》录有刘晏的作品。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