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赏识

1.求下面古诗的赏识

贺知章《回乡偶书》赏析

作者:贺知章 来源:不详 阅读:1 时间:2007-11-29 录入:竹叶青对女儿红

内容预览:

少小离家老大回 [1],乡音无改鬓毛衰 [2]。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约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官至秘书监。与张旭、包融、张若虚齐名,称“吴中四士”。《全唐诗》存其诗二十首。

《回乡偶书》有两首,这是第一首。诗的开头即直截点题,说明抒写的是回乡的情事。而且非同寻常,是从少小时候离开家乡直到老大才回来。由“少小”到“老大”,由“离家”到“回乡”,时间、空间上的距离拉得很长,这既是诗人数十年生活的概括,文含蕴了很为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背乡离井、久客他乡的感伤。也有落叶归根、终于回来了的喜悦,真是百感交会,尽蕴心底。在这千头万绪的情思中,从何说起呢?诗人紧承上句,在第二句中抓住两个典型细节,作了自我形象的描绘。一个人从小就听惯说惯了的乡音土语,是不容易改变的,即使多年在外有所变化,但当一旦踏上家乡的土地,亲切之感自会油然而生,便也会情不自禁地操起家乡话来,那怕多少有了点变调。然而,“乡音”虽说是“无改”,“鬓毛”却无可奈何地“衰”了,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挽回。通过这两个典型细节,一个诗人的自我形象显现在我们面前,而一个“衰”宇则透露出诗人此时此刻未免感到迟暮神伤的内心世界。三、四句即从这里生发开来。

>

久客在外的游子回乡,所见所闻所感的人事,是说不胜说、写不胜写的,诗人唯独选择一个饶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拍摄了下来,既使诗篇鲜活灵动,又寄意深刻。正是由于诗人“少小离家老大回”,从未见过面的儿童自然“相见不相识”;不相识自然要加以问讯;而面前的陌生人已是“鬓毛衰”的风尘仆仆的老翁,儿童出于礼貌便亲切自然地“笑问客从何处来?”整首诗就在这里戛然而止。没有再写诗人的答话。乍一读来,似乎言未尽,意更未尽。然而,这正是诗的妙谛所在,引人寻味。可以推想,儿童原是寻常的一问。并无他意;可有心的诗人听来,却受到极大震动,故乡人的反亲而为疏,自己的反主而为客,使诗人于惊愕之余难免引起万千感慨与无限的哀伤,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更充分地将久客伤老之情表达出来了。

绝句诗篇幅短小,容量有限,不容易写好。这首诗之所以长久为人们传诵,就因为它来源于诗人丰富而深切的感受,在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流露出真情实感,表达了许多人所共有而往往不能恰切地表现的心情,浓厚的人情味和泥土气息给读者留下深刻伪印象。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艺概·诗概》)这首绝句就有“睹影知竿”之妙。而且还须着重指出,由于诗人摄下的那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儿童问话场景出以幽默口气,便大大冲淡了悲伤的情味,整首诗并不给人以低沉、压抑的感受。

2.古诗解释+赏识

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②。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④。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⑤。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⑥。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⑦。

注释

注释

[注释]

①清平调:题为乐府调名,实际上这组清平调是李白用七绝格律自创的。

②槛:栏杆。华:花。

③群玉山: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居的仙山。瑶台:传说在昆仑山,是西王母居住的宫殿。

④红艳:指牡丹。云雨巫山:指楚王与巫山神女欢会事,典出宋玉《高唐赋》。

⑤飞燕:汉成帝宠妃赵飞燕。

⑥倾国:喻美色惊人。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⑦解释:消散。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赏析

赏析

[赏析]

这三首诗第一首以牡丹比贵妃,歌咏她的美艳;第二首运用典故,以带露之花比贵妃得宠;第三首兼咏贵妃和牡丹。这组诗构思精巧,咏花咏人,紧密结合。诗中"云想衣裳花想容"等都是清新自然的佳句。

3.唐诗赏识

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

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盈六百首,现存三百余首。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

诗风幽冷,别具境界。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

“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

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

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迭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迭字,是不多见的。

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迭字最难。《卫风。

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他提出了用迭字的要求:复而不厌,赜而不乱。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变化。寒山这首诗使用迭字,就很富于变化。

“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迭字,各具情状。

就词性看,这些迭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

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使用迭字的效果,大抵象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

寒山这首诗中的迭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情色彩,但一经迭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守一、执着,也就加强了诗意,具有感情色彩了。

这首诗还由于使用迭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使人读起来感到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