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学导论

1.唐诗学是怎样发展的

唐代国势盛隆,声威远播,外国使节纷纷来朝,好像日本,高丽,百济,新罗,吐蕃都相继派遣大批留学生到中国学习。

文化学术上的交流,促使文学艺术上的蓬勃发展,诗歌的兴盛当然不会例外。另外,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唐朝承袭美制,而诗赋就是当时科举主要科目之一。

贫苦的读书人有了这种晋身官场的新途径,自然努力钻研,因此就有许多精於诗赋的人,为唐诗的发展铺路。唐代的帝王,大部份文学细胞都很丰富,从高袓到太宗都在各地广设学校,更於京城设立弘文馆,崇文馆。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帝王既然喜好文学,就会诏杰出的诗人为他们歌功颂德,玄宗曾召李白入宫写下清平调三章,宪宗召白居易为翰林学士,穆宗提拔元稹为柌部郎中种种给诗人的恩宠,给读书人一种榜范,令他们努力吟诗作文,希望有朝一日跃登龙门。

此外,诗歌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开拓了不同的领域,唐诗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吸收了不同社会层面的内容,逐渐形成了内容深遂的唐诗。

2.罗宗强的学术成果

《李杜论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初版;1995年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修订本;2003年10月新版研究生教学用书《唐诗小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998年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道家道教古文论谈片》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10月;2006年6月第二版研究生教学用书《罗宗强古代文学思想论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概述》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隋唐五代文学史》 上、中册(与郝世峰、李剑国、项楚合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1994年《因缘集:罗宗强自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读文心雕龙手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0月《晚学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一、论文乐记的艺术思想(《河北日报》1962年9月4日)非《文心雕龙》驳议(《文学评论》1978年02期)李白诗歌艺术风格散论(《诗刊》1978年09期)浑涵汪茫兼收并蓄——杜甫文学思想刍议(《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03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审美理想蟸测(《文学理论研究》第一辑,1979年12月)中国古代诗歌风格论的一个问题(《文学评论丛刊》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3月)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李白与杜甫(《文史知识》1981年01期)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兼论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03期)隋代文学思想平议(《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1月)论盛唐文学思想(《天津师专学报》1983年01期)论唐大历初至贞元中的文学思想(《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03期)诗的实用和初期的诗歌理论(《文学遗产》1983年04期)唐代文学发展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4 年05期)论唐贞元中至元和年间尚怪奇、重主观的诗歌思想(《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九辑,1984年4月)牛希济的《文章论》与唐末五代倡教化的文学主张(《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05期)读《庄》疑思录(《南开学报》1985年02期)“新乐府运动”种种(《光明日报》1985年11月19日)一九八四年唐代文学理论研究综述(《陕西师大学报》1985年02期)古文运动何以要到韩、柳出来才开了新局面(《唐代文学论丛》总第七辑,1986年)从思维形式看中国古代诗论的一个特点——对“象外之象”说的一种考察(《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01期)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背景(《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02期)李白与道教(《文史知识》1987年05期)唐代古文运动的得与失(《文史知识》1988年04期)儒学的式微与士人心态的变化(《中国文化》创刊号,中华书局(香港),1989 年12月)论阮籍的心态(《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04期)正始玄风与正始文学思想(《文史知识》1990年06期)路越走越远——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的体会(《文史知识》1990年10期)也谈李白与《长短经》(《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嵇康的心态及其人生悲剧(《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02期)陶渊明:玄学人生观的一个句号(《南开学报》1991年02期)刘勰文体论识微(《文心雕龙学刊》第六辑,齐鲁书社,1992年)从《庄子》的坐忘到唐人的炼神服气(《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03期)李白的神仙道教信仰(《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集——中国首届李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刘勰文体论识微(续篇)(《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二辑,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汉魏文章与洛阳(《文史知识》1994年03期)自然范型:李白的人格特征(《唐代文学研究》第六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4年)一个旁观者和他的文学观——读《抱朴子外篇》随记(《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04期)近百年中国古代文论之研究(《文学评论》1997年02期)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之回顾(《二十世纪古文论研究文存》之“导言”)李白研究的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文学遗产》1998年04期)陶渊明:玄学人生观的一个句号(《九江师专学报》1998年04期)古文论研究杂识(《文艺研究》1999年03期)文学史编写问题随想(《文学遗产》1999年04期)讲授文学史的一些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0年01期)我国古代诗歌风格论中的一个问题论海子诗中潜流的民族血脉(《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诗的人文传统问题——关于选诗和解诗的一些问题(《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弘治、嘉靖年间吴中士风的一个侧面(《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04期)目的、态度、方法——关于古代文学研究的一点感想(《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05期)关于士人心态研。

3.唐诗学是怎么发展的

唐诗学研究,指的是研究唐代诗歌、诗学在一个时期为人们解读其阅读、批评与写作的特定接受过程,其中有这一时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有经受唐诗语言、思维与思想等数重内质熏染的成分。

在传统阅读视野中,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的说法,紧密地把某一历史时期和特定文学体裁进行了联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前代文化基因在后续创作中依存着很大的影响和意义。虽说明人李东阳说:“诗太拙则近于文,太巧则近于词。

宋之拙者,皆文也;元之巧者,皆词也。”胡应麟亦称:“宋人调甚驳,而材具纵横,浩瀚过于元;元人调颇纯,而材具局促,卑陬劣于宋”,元诗“其词太绮缛而厌老苍”。

而元末杨维桢认为:“我朝古文殊未迈韩、柳、欧、曾、苏、王,而诗则过之。”明代诗人对元诗创虽有微词,但是,元时诗人“举世宗唐”的诗歌创作观,在宋、明两朝的唐诗创造观念的转折上,使得元代唐诗学成为了由宋返唐的通道与自唐入明的门户,也成就了元代诗人创作诗歌、研究诗学的成绩斐然。

宋、明两朝的观念相差很大,元人却以“举世宗唐”的诗学理念在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上完成了审慎的理性对接。参考书:元代唐诗学研究。

4.唐诗学是怎样发展的

唐代国势盛隆,声威远播,外国使节纷纷来朝,好像日本,高丽,百济,新罗,吐蕃都相继派遣大批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文化学术上的交流,促使文学艺术上的蓬勃发展,诗歌的兴盛当然不会例外。

另外,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唐朝承袭美制,而诗赋就是当时科举主要科目之一。贫苦的读书人有了这种晋身官场的新途径,自然努力钻研,因此就有许多精於诗赋的人,为唐诗的发展铺路。

唐代的帝王,大部份文学细胞都很丰富,从高袓到太宗都在各地广设学校,更於京城设立弘文馆,崇文馆。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帝王既然喜好文学,就会诏杰出的诗人为他们歌功颂德,玄宗曾召李白入宫写下清平调三章,宪宗召白居易为翰林学士,穆宗提拔元稹为柌部郎中种种给诗人的恩宠,给读书人一种榜范,令他们努力吟诗作文,希望有朝一日跃登龙门。

此外,诗歌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开拓了不同的领域,唐诗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吸收了不同社会层面的内容,逐渐形成了内容深遂的唐诗。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