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赞美唐诗的语句O(∩_∩)O~ 很赞同第三楼的那位仁兄 雾里看花的感觉的确的很好, 镜中花,水中月, 朦胧美的确很美 ①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为此,过去的许多好时光在浏览唐诗中流去了。因为唐诗很美,而且美意朦胧,就像久欠笼罩在朦胧中的一抹天光。 ②唐诗的朦胧美,先是朦胧在它的形式美。唐代的律诗、绝句,每句字数相等,且求对仗、平仄音律,讲究字面的整齐性和音调的明亮感。唐代英才辈出的诗人们,几乎每一个都能在清纯的诗情和几近桎牿的格律的碰撞中,吟成几首流传后世的好诗。然而,既然格律已近乎桎锆,纵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把所有的诗篇都写得那么完美。杜甫是使唐诗的形式美最终迷失在层峦叠嶂中的伟大的诗人。杜甫让世间如梦如幻地领略到唐诗的形式无与伦比的朦陇美意。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是非凡的。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然而,历史自有静观的明眸。杜甫赖以名垂千古的最终是他的新乐府“三吏”“三别”,他的《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然而,带着镣拷,怎么能跳好所有的舞蹈?一首被誉为“千古七律压轴之作”的《登高》,终因他追求四联对仗,而不免“气竭意尽”。这是唐诗失之于完美的悲衰,但这并非是伟大诗人的悲衰。晚年入蜀后的杜甫写出的打破了韵律的如《春水生》《江畔独步寻花》那些诗篇,至少与他许多真气弥漫的杰出律诗相映成辉。 ③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数以万计的唐人诗篇,真正流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后世家喻户晓,更多的是唐人瑰丽多姿的零落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为谋篇之难能,往往是先成句,尔后凑合成篇,也因此唐诗佳句多于佳篇。一如雾中之星光,朦胧间,只见斑斑点点,隐隐绰绰。 ④唐诗的形式美在朦胧中迷失,而唐诗秀色可餐、光可鉴人的字面美,则在朦胧中生成。中国传统文化最神秘的源头,恐怕是它独特的汉字。独特的汉字天生是灵犀一点,只可意会。由它直接产生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真可说是上溯远古,下接千载。以至当代抽象为其精灵的现代艺术,似乎也是滥觞于它,而似乎最美的书法艺术又多是书录唐诗的柞品。这不难,让人想到,汉字甚至不须阅读,便有一种让人在视觉上获得愉悦的字面美。汉字经过富有灵性的选择、组合,能让人望而生情,可歌可泣。而唐诗的字面美,达到的是几乎空前绝后、出神入化的境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朱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信手拈来这两首唐诗,不须细读,不求甚解,单从字面所洋溢出米的朦胧美意,便是千盅酒,万朵花。 ⑤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而娇妍无比的唐诗,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是为咏史;半壁日出,千里江陵,是为纪游。而尤为管领千秋的,是唐诗中参尽的人间真禅。三春晕,明月光,自发悲,斑马鸣,生死,离合,荣辱,悲欢,凄美之至,伤感之至,潇洒之至,淋漓之至。道千秋人之未道,歌千秋人之未歌。这一娇妍的天光,让红尘更见其朦胧,至美至真。 2.赞美唐诗的语句O(∩_∩)O~很赞同第三楼的那位仁兄雾里看花的感觉的确的很好,镜中花,水中月,朦胧美的确很美①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 为此,过去的许多好时光在浏览唐诗中流去了。因为唐诗很美,而且美意朦胧,就像久欠笼罩在朦胧中的一抹天光。 ②唐诗的朦胧美,先是朦胧在它的形式美。唐代的律诗、绝句,每句字数相等,且求对仗、平仄音律,讲究字面的整齐性和音调的明亮感。 唐代英才辈出的诗人们,几乎每一个都能在清纯的诗情和几近桎牿的格律的碰撞中,吟成几首流传后世的好诗。然而,既然格律已近乎桎锆,纵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把所有的诗篇都写得那么完美。 杜甫是使唐诗的形式美最终迷失在层峦叠嶂中的伟大的诗人。杜甫让世间如梦如幻地领略到唐诗的形式无与伦比的朦陇美意。 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是非凡的。 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然而,历史自有静观的明眸。 杜甫赖以名垂千古的最终是他的新乐府“三吏”“三别”,他的《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 然而,带着镣拷,怎么能跳好所有的舞蹈?一首被誉为“千古七律压轴之作”的《登高》,终因他追求四联对仗,而不免“气竭意尽”。这是唐诗失之于完美的悲衰,但这并非是伟大诗人的悲衰。 晚年入蜀后的杜甫写出的打破了韵律的如《春水生》《江畔独步寻花》那些诗篇,至少与他许多真气弥漫的杰出律诗相映成辉。 ③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 数以万计的唐人诗篇,真正流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后世家喻户晓,更多的是唐人瑰丽多姿的零落诗句。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为谋篇之难能,往往是先成句,尔后凑合成篇,也因此唐诗佳句多于佳篇。 一如雾中之星光,朦胧间,只见斑斑点点,隐隐绰绰。 ④唐诗的形式美在朦胧中迷失,而唐诗秀色可餐、光可鉴人的字面美,则在朦胧中生成。 中国传统文化最神秘的源头,恐怕是它独特的汉字。独特的汉字天生是灵犀一点,只可意会。 由它直接产生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真可说是上溯远古,下接千载。以至当代抽象为其精灵的现代艺术,似乎也是滥觞于它,而似乎最美的书法艺术又多是书录唐诗的柞品。 这不难,让人想到,汉字甚至不须阅读,便有一种让人在视觉上获得愉悦的字面美。汉字经过富有灵性的选择、组合,能让人望而生情,可歌可泣。 而唐诗的字面美,达到的是几乎空前绝后、出神入化的境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朱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信手拈来这两首唐诗,不须细读,不求甚解,单从字面所洋溢出米的朦胧美意,便是千盅酒,万朵花。 ⑤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 而娇妍无比的唐诗,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 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是为咏史;半壁日出,千里江陵,是为纪游。而尤为管领千秋的,是唐诗中参尽的人间真禅。 三春晕,明月光,自发悲,斑马鸣,生死,离合,荣辱,悲欢,凄美之至,伤感之至,潇洒之至,淋漓之至。道千秋人之未道,歌千秋人之未歌。 这一娇妍的天光,让红尘更见其朦胧,至美至真。 3.阅读《唐诗宋词鉴赏长辞典》,抄录经典的唐诗,宋词各10首,按“原【宋词】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解】: 1.何时了:无时可了,永无了时。 2.又东风:东风又飘,意又过去了一年。 3.雕阑玉砌:指南唐故宫。 4.问君:是假设词,是自己问自己。 【赏析】: 此词为感怀故国之作。 通篇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自问,将词人度日如年,悲恨相续的惨痛心境全然委婉展现。全词明白如话,不用典,纯以白描直抒胸臆,真实感人。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注解】: 1.潺(chan2)潺:流水声,这里指雨声。 2.阑:残尽。 3.罗衾(qin1):丝绸做的被子。 4.一晌:一会儿,片刻。 【赏析】: 此词为怀念故国之作。春雨晓寒,象征着身为臣虏的凄凉处境。 梦里“一晌贪欢”,表明现实的屈辱生活不堪忍受。全词从梦境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中,将词人怀念故国、悔恨、囚居的凄婉心情曲曲传出,感人肺腑。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钬。 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解】: 1.深院锁清秋:即清秋锁于深院之中。用一“锁”字,与作者当时的处境、感情有关。 2.“剪不断”两句:形容愁绪纷乱,难以排遣。 【赏析】: 这首词是李煜自述囚居生活,抒写离愁的词作。 上片描写作者秋夜独处的情景,作者借这冷落的环境,抒发怀恋故国之情。下片直抒胸臆,作者难以言状的离愁进行形象化地、细致入微地揭示。 “剪不断、理还乱”表现了艺术手法的娴熟,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秦楼月* 向子 [左“讠”右“湮”的右边] 芳菲歇, 故园目断伤心切。 伤心切,无边烟水, 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 眼中泪尽空啼血。 空啼血,子规声外, 晓风残月。 【注解】: 1.芳菲歇:谓花草凋零。 2.故园:这里指故国,沦陷的国土。 3.乾龙节:指农历四月十三日,北宋钦宗皇帝的生日。 4.子规:杜鹃鸟。 【赏析】: 词抒写故国沧桑之悲。 上片写在百花凋谢的暮春,登高远眺中原故国,然注入眼中的却是无边的烟水,无穷的山色,因而感到伤心欲绝。下片写钦宗的生日已越来越近,而他此时却身陷金廷,囚居北方。 此词虽是小令,意蕴却颇深厚,词人通过对故园的思念,表达了沉痛的国王沦陷之悲。 *阮郎归* 周密 江南江北雪漫漫, 遥知易水寒。 同云深处望三关, 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 消除此恨难。 频闻遣使问平安, 几时鸾辂还? 【注解】: 1.同去:即彤云,指将雪之时天空的阴云。 2.三关:即淤口关、益津关、瓦桥关。 3.鸾(luan2)辂(lu4):皇帝的车驾,代指徽、钦二帝。 【赏析】: 这是一首伤悼旧君之作。 上片写行进在大雪迷漫的鄱阳道上,联想到被囚禁在漠北苦寒之地的徽、钦二帝,柔肠寸断。下片倾诉内心不可抑制的亡国之恨。 词写得慷慨悲壮,感情强烈,其忠君爱国之心显露无遗。 周密 (1232-约1298),字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弁阳老人等,济南(今属山东)人。 前期作品主要是寄情山水,吟花咏月,多伤感语;后期作品主要是故国之思,黍离之情,多悲慨语。 *忆王孙*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 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解】: 杜宇:即杜鹃鸟,鸣于春末,鸣声如“不如归去”,其声悲苦。 【赏析】: 此词表现了古代妇女那种内向型的心态。 首句是因春日见芳草萋萋而引起,次句是登楼望远、犹不见伊人归影的必然结果。末句尤比兴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李重元 (生平不详),宋宣和间人。南宋黄[上"日"下"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七录其《忆王孙》(春、夏、秋、冬)词四首,其中春词最佳。 *临江仙*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 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 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西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 【注解】: 1.午桥:即午桥庄,在今河南洛阳南。 2.豪英:此指文人雅士,作者的友人。 3.长沟流月:月光随波流去,也比喻时光流逝。 4.堪惊:可惊。 5.看新晴:雨后初晴的月夜景色。 6.渔唱:渔歌。 7.三更:午夜。 【赏析】: 词为抚今追昔之作。 词写自己青年时豪情逸兴,与流亡时思想生活形成鲜明对照。上片追忆往昔在洛阳时良朋聚集的豪情雅兴。 下片以“二十余年如一梦”承上转下,抒发感慨。在艺术表现上,忆旧写的意气豪爽,笔力奇放;抒情写的苍凉慷慨,思远意长。 陈与义 (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官至参知政事。其词与朱敦儒的风格相近,颇有清旷之气。 而作于南渡后的词,在清旷中带上了较多的悲怆。有《无住词》《简斋集》。 *贺新郎* 张元干 曳杖危楼去。 斗垂天、沧波万顷, 月流烟渚。 扫尽浮云风不定, 未放扁舟夜渡。 宿鼻鸣鼍鼓。 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 倚高寒,愁生故国, 气吞骄虏。 要斩楼兰三尺剑。 遗恨琵琶旧语。 谩暗涩、铜华尘土。 唤取谪仙平章看。 过苕。 4.全唐诗诗集全唐诗简介 《全唐诗》,900卷,清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扬州诗局刻本。半页11行,行21字,白口,双鱼尾,左右双栏。 版框16.6cm*11.5cm。《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一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 《全唐诗》的编修过程是这样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玄烨即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綋,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 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 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 季振宜(1630—1674),字诜兮,号沧苇,扬州泰兴人,为清初著名藏书家,藏书之富,甲于江南。他整理唐诗,始于康熙三年(1664),迄于康熙十二年(1673),历时十年,始得告成。 全书凡七百十七卷,收诗四万二千九百三十一首,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所据材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较充分地利用了其本人所藏的珍本秘籍。据《季沧苇藏书目》载,其所藏宋版唐诗总集、别集,多达一百五十馀种,如宋刻《万宝诗山》、明抄《诗渊》,皆为罕见的大型类编诗集。 在其开始编集后,又得到钱谦益原拟“集成唐人一代之诗”的未完稿。另外,初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吴琯《唐诗纪》的成果。 具备了这些条件,以季氏的学力,经过十年的反复校订、广事补遗,终于编成该书.书成后的次年,季氏即去世。当时书稿未曾付梓,不久即转入内府。 胡震亨(1569—1645),字孝辕,号遁叟,浙江海盐人,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唐音统签》为其费毕生精力编成的唐诗总集,全书凡一千零三十三卷,以十干为序,按时代先后辑录唐及五代的诗作以及词曲,歌谣,酒令,占辞等,末附《癸签》,为唐诗研究资料汇编。 胡氏编此书,搜集资料极其广泛。唐人佚篇残句,皆尽所见辑出,并注明出处。 唐诗本事及评论资料,亦间附诗后。诗人小传考证尤为详尽,并采辑遗文佚事,附入小注。 此书编成后,也未能付印,至清初始由其后人印出一部分,多数则以抄本传世。 《四库全书总目》述《全唐诗》资料来源云,“是编秉承圣训,以震亨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 所言较含混,且有所隐讳。经今人周勋初考证(见《文史》第八辑《述〈全唐诗〉成书经过》),知《全唐诗集》即指季书,彭定求等对二书的利用情况,亦不尽属实。 以《全唐诗》与季、胡二书覆勘,可知是以季书为主、兼采胡书编成的。具体来说,初、盛唐部分以季书为底本,略作增删校补,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书比较单薄,编修诸臣参用胡书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如殷尧藩诗,季书全缺,即据胡书补入;胡曾、司空图诗,季书失收甚多,亦据胡书补齐。 另外,季书所辑以完诗为主,胡氏则广搜零章碎句。《全唐诗》各集后所附佚句,绝大多数系据胡书移录。 在充分利用季胡二书的基础上,编修诸臣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校订补遗工作。一、增补诗什,《全唐诗》卷八八二以下补遗七卷,系据季胡二人未用的《唐百家诗选》、《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古今岁时杂咏》等书及石刻资料编成,正编各家诗亦有少量增补。 二、考订辨误,包括六朝人误作唐人如陈昭、卫敬瑜妻等,六朝诗误归唐人,如吴均、刘孝胜诗误归曹邺;误将诗题中人名视作撰者,如上官仪《高密公主挽词》作高密诗,皆一一作了订正。三、据所见善本唐人诗集,增加了部分校语。 季胡二书校记皆注明出处,诸臣将出处全部抹去,仅注为“一作某”。四、重新调整了小传。 删繁就简,并将二书所附作者生平资料删去。五、删去胡书末之“道家章咒、释氏偈颂二十八卷”。 六、重新安排全书序次,“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王,次公主,……次臣工,次闺秀,次释道,”末附神仙、鬼怪、嘲谑、歌谣谚语、词等类作品。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 但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其主要有如下数端:一、未及广检群书,故缺漏甚多;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他朝诗即达数百首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复出之作亦不少,三、小传较疏舛,作者先后次第亦多混乱;四、诸诗皆不注出处,征引者难以覆按;五、校勘不精,诗题及诗句错误较多。 玄烨为《全唐诗》所作序中,谓全书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后人多从其说。其实,玄烨所举数并不精确,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这个数字是相当可靠的。 最后,将《全唐诗》的版本及后人的补遗,考订著作,作一简单介绍。 该书编成的次年,即由。 5.小学必背唐诗70首是哪70首1江南 2敕勒歌 3咏鹅 4风 5咏柳 6春晓 7登鹳雀楼 8凉州词(王之涣) 9凉州词(王翰) 10出塞 11芙蓉楼送辛渐 12鹿柴13送元二使安西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5静夜思 16古朗月行 17望庐山瀑布 18赠汪伦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0早发白帝城 21望天门山 22别董大 23绝句(其三) 24春夜喜雨 25绝句(其一) 26江畔独步寻花 27枫桥夜泊 28游子吟 29江雪 30渔歌子 31塞下曲 32望洞庭 33浪淘沙(其一) 34赋得古原草送别 35池上 36忆江南 37小儿垂钓 38悯农(其一) 39悯农(其二) 40寻隐者不遇 41山行42清明 43江南春 44乐游原 45蜂 46江上渔者 47元日 48泊船瓜洲 49书湖阴先生壁 50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51饮湖上初晴后雨 52惠崇春江晓景 53 题西林壁 54夏日绝句 55示儿5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57四时田园杂兴(1)48四时田园杂兴(2) 59小池 6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61 春日 62题临安邸 63 游园不值 64乡村四月 65 墨梅 66石灰吟 67 竹石 68所见 70 己亥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