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山中杂诗的诗句山中杂诗 [编辑本段]注释 山中杂诗 (南朝) 吴均 山际①见来烟, 竹中窥②落日。 鸟向檐③上飞, 云从窗里出。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ī):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屋檐,房檐。 [编辑本段]译文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编辑本段]赏析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 它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 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赏析一: 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那”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赏析二: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就象是摄影,摄取同一物象,却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帧成功的作品,总是能取新颖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特征与情趣,吴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2.有关《杂诗》的诗词理解《杂诗》 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此时此景之中的“南国佳人”,正是诗人自己的影照,佳人面若夭夭桃李,和适妙曼,这是身体发肤之美,亦体现精神才情之美,在重才轻德的魏晋时代,应和曹操的“唯才是举”,社会风气对于“才”的追求渐进极致,然而,曹植怀抱深重才情却不遇于世道,甚至还得处处提防不虞之祸,这种个人境遇与时代风气的对比形成鲜明的反差,反差之间巨大的悲凉感无需言明地弥漫开来。为什么要以“佳人”自喻呢?我这样认为:一、深受屈原以香草美人喻譬的影响,此处借美人之美喻示自己的某种对应于美人之貌的美。顾易生老师主编的《古典诗词今译与评析》一书中有对于《杂诗》的相关评论:“与屈原《九歌》中写湘君、湘夫人的笔调相近,末二句则脱胎于《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足以言明《杂诗》与屈原诗作的精神传承。二、魏晋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堪使得整个社会的主导精神向着一种超越理性的层面发展,众人追求的社会准则变得滑稽可笑:男子狂热地追求美貌、伦理观松弛到放荡的地步。翻阅《中国古代哲学史》的时候读到魏晋部分感触良多,可是受限于本人当前尚无风浪的人生经验,我的的确确没有办法感触和理解魏晋时期人们的思想状态,所以对于他们醉酒**的举动无法做出恰当的评价,或许,荒唐是一种无奈、也是特定情况下的生存之道。 综合我近期所读的书著,猛然间发现了文词间的矛盾:“大量作品描述‘魏晋时对于美貌的追求已达极致’,可《杂诗》此处却又有‘时俗薄朱颜’的说法,让我觉得分外疑惑,难道魏晋时期追求的美貌仅仅是对于男性美貌的追求吗?!如果这样的话,当时的女人们被置放于什么样的位置?或者当时社会层面上行得通的“慕朱颜”落实到个人头上就成了“薄朱颜”,也就是大的社会风气虽是重美貌的但实际生活中的妒人根本就没有足量的风度欣赏他人之美?从这一点上看可以理解为:“所谓的‘魏晋风度’实际上只适用于社会生活中的部分人甚至是极少部分人,占据绝大多数的人的精神意识形态实际上隐没于这极少数标新立异、行事出格的人的光芒之下”吗?亦或许,曹植在用个人“不遇”的极端情境掩盖社会“重美”的普遍情形?我无法解答,甚至是无法理解。 我感受里的《杂诗》矛盾重重:上文中我百思不得其解的矛盾、“俯仰岁将暮”的矛盾、隐没在文字之中无法言明的矛盾感……我认为,这无数重的矛盾才是《杂诗》的点睛之笔,其精髓意义,应该不止于单纯地哀婉“红颜命薄”,或者感叹“时不我与”,它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艺术震撼力,这种艺术震撼力源于未知未明的重重矛盾。 3.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有关安全的诗句《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xia),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根据意思,就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望采纳,谢谢! 4.已刻杂诗的诗句是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字词注释: 浩荡:形容愁思深广;吟鞭:即甩鞭发出响声;落红:落花。 中文: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背景: 清朝后期,统治腐败。人才问题、思想问题都使诗人痛心。在这种状况下,他写了一系列的诗歌。这首诗表达了自己为国家甘愿牺牲自己的情操。 四、详解: 出处:龚自珍《已亥杂诗》。龚自珍(1792—1841),一名巩祚,字璱人,字定盫,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政治家、文学家。诗气势纵横,有《龚自珍全集》。 从字面看,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伟大情操,令人肃然起敬。这正好比悲心回向、永远利他的大乘精神;而无论盛开的花、落下的花、还是地上的泥土,其实原本就是一体,只不过是随缘所处的位置不同罢了。 5.已亥杂诗 的诗句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 [解说] “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参考资料:.cn/200406/ca48747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