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教王铎的《行书五律诗》的释文峰石明夜雪;轩斋发椒花。 此联作于崇祯十三年(1640)夏,时王铎49岁。《中国书法》2002年第12期封底今人书作“轩斋发柳花”,谬也。 于文义、文理皆不能通。未见有将柳植于屋舍之内者,而且还居然长出了柳絮。 疑其将草书“椒”(见图)字误作了“柳”。这是一副写景联。 上联言,夜雪映照下峰石显得十分明亮。是从高处着眼,状高山雪夜之景,惟亮益凸显高寒。 下联之“轩斋”,指高敞的外面有走廊的屋舍。“椒花”:指椒的花。 唐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诗:“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晋·刘臻妻曾于正月初一作诗名《椒花颂》,后常用为春节之典。 下联目光转向低处,状轩斋之景:椒花初放,已是春意浓浓。春将至,故椒花始放。 此亦不啻于祝春之《椒花颂》耳。此联作者对联文的构思是用心良苦的,高景对低景、外景对内景、严寒对温暖,对仗工整而巧妙。 “明”字“发”字尤为传神。绘出一幅迎春图。 是为佳作。此联行书书法奇崛夭矫,其章法整齐中有错落,富于变化,有气势。 2.简述王铎巨幅条幅书法艺术的特征王铎自幼酷爱书法,少时家道中落,寒窗苦读。在对书法艺术的研学上,王铎推崇颜米,独崇羲献,从“二王”的书法神韵与开拓精神中受到很大启迪。13岁的时候,王铎开始专门临摹王羲之的《圣教序》。在十五岁那年,他精钻《兰亭》,以“二王”为其书法渊源,临“二王”如灯下取言影,不失毫发。18岁的时候,王铎进入河东书院学习。28岁时,王铎便书写出了一本右军行楷的规范,即《吴养充先生并孺人张氏墓若表》,用笔圆厚遒劲有力、楚楚可观。29岁那年,他便创作了着名的行书《唐诗轴》。后来,31岁的王铎顺利通过了殿试而获得了仕进及第,来到京师任职于翰林院。在34岁至36岁期间,王铎的书法艺术风格学习博览、忠实原作。在1628年(崇祯元年),37岁的王铎写成五言律诗《成拟山园》和行书《五律诗轴》。40岁时,王铎书写了《手启》,从墨迹看已稍有个人风格了,翩若惊鸿,矫若游龙。在43岁那年,他所作的《郑谷华山作》行书条幅,就显得酣畅淋漓、锋芒毕露。但总体上看,王铎自成一派的独特书法创作风格, 正是在其48岁至50岁之间这一艰难失意时期,完成了自己书法艺术的重大转变,创作出自己成熟的书法艺术风格。然而,临帖与创作始终贯穿于王铎的书法艺术风格发展的全过程。 铎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渐进式发展的过程。开始时主要是学书法格局的分布只求平书正,后又追求险绝的技巧,再后来又归于平正。正如王铎所言,恨古人不见我,其之诗、书、字、文,直思跤彼室奥,皆为割情断欲,沉心驱智,故饮食梦寐以之,足见其对书学之痴迷。王铎的书法艺术强调崇古学古的原因可能有三方面:一是元明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复古”思想,使得任何前进与创新都必须被冠以“复古”之名方可被人接受,王铎以“宗晋”为帜而自出新意大概也出自此意;二是想从源头上突破人都学赵、董之路,努力另辟蹊径,与时风拉开距离,游于晋人之间;三是在矛盾和差异中求得自己书法的统一,用晋书来调和自己书法的疏狂、犷野。在王铎的书法字帖中,点、线、面得到了较为丰富的完美的运用,势得到了一定的强化,动静也得到了完美的融合,犹如中国诗词的平仄韵律, 抑扬顿挫。 3.历代行草精选:明·王铎(行书诗卷)怎么样,历代行草简述如下:草书的产生于东汉,历朝历代出过许多的草书大家。 东汉至三国 张芝,代表作《草书帖》;西晋 索靖,代表作《出师颂》(章草);东晋 (书圣)王羲之,真行草皆精,草书代表作《初月帖》;唐朝 张旭,代表作《古诗四帖》;唐朝 怀素,代表作《自序帖》;五代 杨凝式,代表作《新不虚词》;宋朝 黄庭坚,代表作《李白忆旧游诗卷》元朝 赵孟頫,代表作《草书千字文》明朝 宋克,代表作《急就章》;明朝 祝允明,代表作《滕王阁序并诗》;明朝--清初 董其昌,代表作《前赤壁赋》;清朝 王铎,代表作《草书诗卷》;清朝 傅山,代表作《千字文》;近现代于右任,代表作《标准草书帖》;来楚生《千字文》、林散之《自作诗论书》、启功《论书绝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