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汉唐诗集

1.正在搜集具有代表性的诗词或者典故来描绘汉唐时期的服饰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

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

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刘禹锡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钿头银篦击节碎, 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陌上桑》风为裳,水为佩――李贺《苏小小墓》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杜甫 《丽人行》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白居易《长恨歌》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当,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孔雀东南飞》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

――李清照《永遇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祙――李白《玉阶怨》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杜甫《佳人》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李清照《点绛唇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李清照《菩萨蛮》“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李商隐《蝶》其盛饰也,则罗纨绮绩盛文章,极服妙采照四方。

振绣衣,披裳,不短,纤不长,步裔裔兮曜殿堂,婉若游龙乘云翔――宋玉《神女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杜牧《阿房宫赋》玉佩金钿随步动,云罗雾縠逐风轻。――长孙无忌朝日照绮窗,佳人坐临镜。

散黛恨犹轻,插钗嫌未正。同心勿遽游,幸得春妆竟。

――王维《扶南曲五首》步步香飞金薄履,盈盈扇掩珊瑚唇。已言采桑期陌上,复能解佩就江滨。

――江总《婉转歌》何处游女,蜀国多云雨。云解有情花解语,窣地绣罗金缕。

妆成不整金钿,含羞待月秋千。住在绿槐阴里,门临春水桥边----韦庄《清平乐》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

――韦庄《谒金门》金似衣裳玉似身,眼如秋水鬓如云。霞裙月帔一群群。

――韦庄《思帝乡》玉蝉金雀,宝髻花簇鸣珰,绣衣长。――韦庄《怨王孙》玉箫无复理霓裳。

金蝉坠,鸾镜掩休妆。忆昔在昭阳。

舞衣红绶带,绣鸳鸯――韦庄《小重山》。

2.我的作业:汉唐盛世的资料

第二课 汉唐盛世一、教学设计思想(一)教材结构分析 本部分是在学生了解商、周和秦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西汉至唐朝一段历史时期的描述。

教材以“汉唐盛世”为主题,通过六个部分展现出汉唐时期宏大的历史风貌。 “新的大一统”介绍西汉王朝通过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检察制度、推行儒学教育、与匈奴和亲等措施,加强对整个国家的控制。

与一统有关的出使西域、设立机构、修建道路等活动,不仅加强了西汉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还大大开拓了西汉疆土,出现了当时大一统的局面。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描述了东汉后期到南北朝时期,各地割据,战乱频繁,政权分立,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同时,通过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民南迁的史实,重点强调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则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

“帝国新政”选取了“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考试等方面的内容,表现唐初统治者在革新政治上所作的努力。对于“贞观之治”,教材通过不同的个案,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考试的内容也是图文结合,将复杂的内容尽量简单化,以易于学生接受。 “盛唐气象”主要是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角度诠释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

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粮食产量的增加和新农具的广泛使用,手工业的成就表现为丝织和瓷器技术的发展,商业则侧重商人数量和少数民族、外国商人在中国的经商活动,强调这一时期经济的繁荣。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此时的社会生活也呈现出胡汉交融,妇女生活丰富、开放的特点。

“盛世文化”从史学、诗歌、宗教、绘画、雕塑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汉唐盛世伟大的艺术成就。每一个领域都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体现出盛世文化的灿烂和丰富多彩,使学生能够从文化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对“盛世”的理解。

“丝绸之路和大运河”选取了汉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史实,凸现这一时期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和中国南北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丝绸之路重点强调张骞通西域后,中国与西方各国之间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大运河则突出它对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作用。

除此之外,课文还以历史性的眼光,描绘了当代新的丝绸之路和大运河,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们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历史与现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本课以西汉和唐朝前期的历史为重点,略述三国时期的政治分裂,北方人民的迁徙、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即形成了一条较完整的历史发展线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也凸现了汉、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繁荣强盛的两个朝代这一主题。

通过六部分内容,使学生了解汉朝和唐朝的历史是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知道汉唐盛世对世界文明产生国际重要的影响,认识历史与与现实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具体史实,理解汉朝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

2、从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的一系列事例中,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和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 3、以唐太宗的统治为例,从军民关系、国家政体、科举制度等方面分析唐初盛世局面出现的基础。

4、通过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多方面感受盛唐气象。 5、学习、欣赏汉唐时期的史学、诗歌、宗教、书法、绘画和雕塑等文化艺术方面辉煌灿烂的成就,感受汉唐盛世的风采。

6、通过学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等知识,体会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传播及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的重大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历史上的事物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明确历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交融的关系。

7、尝试运用多种资源,理解、分析汉唐盛世出现的背景,并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现象。(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汉朝大一统形成的原因;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民族融合的关系;“贞观之治”;汉唐的文化成就;丝绸之路和大运河以及各自的作用。

难点: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的民族融合的关系;通过汉唐时期的各方面成就,了解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四)教学时数 6课时。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六)教学方法 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 教材当中比较难于理解的问题,适当地给与讲解。(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相关的录像和图画资料以及音乐素材。

学生课前分组,讨论的课题。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 查找相关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事先讨论布置的课题,并准备在课堂上发表见解。

二、教学流程的整体框架 (第一课时, 新的大一统) 展示图片,导入新课-----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难点----播放录像,激思质疑,教师启发,加深理解-------课堂活动,展示成果,解决问题-----对比小结,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成语接龙,导入新课------播放录像,激发兴趣-------教师讲解,分析背景------ 看图说话,兴趣教学-------观看录像,分析问。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