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唐诗人有哪些秉承着杜甫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中唐早期的诗人元结、頋况、戎昱和戴叔伦等人继续在诗歌中贬斥朝廷官吏,关注民生 疾苦。 继盛唐的王维和孟浩然之后,中唐的山水诗派主要诗人有刘长 卿、韦应物等。 边塞诗的传统仍在延续,代表诗人为李益、卢纶等。 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大多数是唱和、应制之作。歌颂升平,吟咏 山水,称道隐远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 在白居易的率领下,中唐的新乐府运动如火如荼。主要诗人还 有元稹、张箝、王建等。 韩愈、。盂郊、贾岛、卢仝等人别为一派,作诗以奇绝险怪为傲, 但是也带来了以文为诗,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 在元白派和韩孟派之外,刘禹锡、柳宗元也是中唐时代优秀的诗人。 李贺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诗人,在我国诗歌史上他也算得上是 异军突起、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 2.中唐诗人顾况为人怎么样顾况(727—815年),字逋翁,自号华阳真逸,苏州(今江苏苏州) 人,一说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 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顾况登进士第。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至贞 元二年(786年),韩混任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时,曾召顾况为幕府判官。 贞元三年由李泌荐引,人朝任著作佐郎。 贞元五年,李泌去世后,顾况被贬为饶 州司户参军。被贬的原因据说是“傲毁朝列”,“不能慕顺,为众所排”。 在贬 谪途中,顾况经过苏州,与韦应物有诗酬唱。大约在贞元十年,顾况离开饶州, 晚年在茅山定居。 据皇甫堤《顾况诗集序》》记载,皇甫提曾于贞元十六年在扬州 见到过顾况。 唐代宗大历六年(771年),顾况在永嘉监盐官任内,曾著有《仙 游记》,其中讲述了飞云江上游的李庭寻上山砍树,迷不知路的故事。 李庭寻迷 路后逢见祭水,内有农田、泉竹、果莱、连栋架险、三百余人家。 顾况在《悲歌》序写到,诗是“理乱之所经,王化之所兴。 信无逃于声 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强调诗歌的思想内 容,注重诗歌的教化作用。他曾模仿《诗经》 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并效法《诗 经》“小序”,取每首诗的首句前一二字为 题,标明主题。 如“囝,哀闽也”,“采蜡, 怨奢也”,开创了白居易《新乐府》“首句标 其目”的先例。 其中以《囝》最为著名。 唐代 闽中官吏常残害幼童做阉奴,顾况的诗中也揭 发并谴责闽吏这一残害人民的罪行。 顾况的七言歌行体,以《公子行》、《行 路难三首》出名,揭露了贵族子弟的豪侈生 活,讽刺封建帝王追求长生的愚昧行为,极具 现实意义。 又如《李供奉弹箜篌歌》、《刘禅 奴弹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弹筝歌》等,通过生动丰富的比喻和对环境气氛 的渲染,将音乐描绘得极为出色。顾况的诗想象丰富,意境奇特,色彩浓郁, 是李贺歌行的滥觞。 皇甫提《顾况诗集序》中称顾况“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 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 唐朝末年诗僧贯 休有《读顾况歌行》一诗,对顾况的七言歌行也极为推崇。 此外,顾况的七绝 也写得清新自然,饶有佳作,如《宿昭应》讽刺唐玄宗求仙,《叶上题诗从苑 中流出》、《宫词》等写出被禁闭深宫的宫女的哀怨之情。 顾况有《文论》、《戴氏广异记序》等文。 《封氏闻见记》曾记述顾况 擅长绘画。《新唐书•艺文志》子部杂艺术类著录有顾况《画评》一卷,可惜 的是已佚失。 顾况著有《顾逋翁诗集》四卷,辑入《唐诗百名家全集》> 《华阳集》三 卷,辑人《四库全书》。《全唐诗》编录其诗四卷,《全唐文》编录其文三卷。 3.求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诗歌开头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诗歌开头用了工整的对偶句,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 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议论。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称:“彭城刘梦得,诗之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如梦得‘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句之类,真谓神妙,在在处处,应当有灵物护之。”他有写时事之作,如《平齐行》、《城西行》、《平蔡州》等。另外,他感世伤怀、托物寓情之作甚多,如《养鸷词》、《聚蚊谣》、《读张曲江集作》、《有獭吟》、《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等,都反映他虽受打击而气骨桀骜、毫不屈服的精神。他的怀古诗语言平易、意境深远。如《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等,皆为人们传诵,而尤为后人称道的是他学习民歌的成绩卓著,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生平详见《新唐书》卷一六八。有《刘宾客文集》。 4.求(《登科后》)唐诗人孟郊 赏析【原诗】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①不足夸, 今朝放荡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 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赏析】 孟郊46岁那年进士及第,他按捺不住自己得意喜悦的心情,写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诗人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就仿佛一下子从苦海中超度出来,登上了欢乐的顶峰。所以,诗一开头就直接倾泻心中的狂喜,说以往那种生活上的困顿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终于扬眉吐气,自由自在,真是说不尽的畅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驰于鲜花烂漫的长安道卜.人洚喜事精神爽.此时的诗人神采飞扬,不但感到春风骀荡,天宇高远,大道平阔,就连自己的骏马也四蹄生风了。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却被他一日看尽,真是“放荡”无比!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成,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这两旬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春风得意”、“走马观花”两个成语,但诗人极度的志满意得也表现了其气量的不早. 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看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新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诗一开头就直抒自己的心情,说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孟郊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鹄的,颇出意料。这就仿佛象是从苦海中一下子被超渡出来,登上了欢乐的峰顶;眼前天宇高远,大道空阔,似乎只待他四蹄生风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盛开。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更浓,新进士在这里宴集同年,“公卿家倾城纵观于此”(《唐摭言》卷三)。新进士们“满怀春色向人动,遮路乱花迎马红”(赵嘏《今年新先辈以遏密之际每有宴集必资清谈书此奉贺》)。可知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但诗人并不留连于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在车马拥挤、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怎容得他策马疾驰呢?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又怎能“看尽”呢?然而诗人尽可自认为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也尽不妨说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虽无理却有情,因为写出了真情实感,也就不觉得其荒唐了。同时诗句还具有象征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所谓“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诗句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后人喜爱的名句。 5.杜甫是什么唐诗人版本很多 公元712-762这期间被划分为盛唐 762-827是中唐 而杜甫的生卒年712-770 从时间看跨越了盛唐、中唐 两个时期 可以说 杜甫是经历了唐朝由盛而衰的一个诗人 如果要简单的划分出杜甫所处的时期 是不符史实的 三十五岁以前 因为科举不中 杜甫开始了漫游 也是在这期间 他结识了李白和高适 三人结下深厚友谊 一起纵情山水 笑傲人生 这时期的写作风格 也偏重清新 明快 后来 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 他定身长安 这十年 科举落第 寄居他处 等困苦生活让杜甫对唐朝政治生活和社会现状有个更深刻更高的认识境界 安史之乱爆发后 杜甫也开始了他动荡漂泊的一生 国破家亡 战乱不已 成了杜甫心中一道无法抹平的伤痕 坎坷的人生经历 让杜甫的写作风格也更能贴近生活 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状 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思 这个时期杜甫的诗歌成就极大 诗被后世誉为“诗史” 纵观杜甫一生 其诗歌成就最大 最为后世流传和赞颂的 就是安史之乱以后 “三吏”“三别"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更是为后世广为传颂! 杜甫也因他写实的风格被后世誉为“诗圣” 所以 杜甫的一生 可以说是 坎坷 跌宕起伏的 而要具体的划分出他所处的时期 也是说法不一 要论成就 后期明显是更高的 所以可以将他归为中唐时期 但其前期的作品也是重要部分 杜甫坎坷跌宕的一生 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一个缩影吧。 6.为什么杜甫更应被称为中唐诗人公元712-762这期间被划分为盛唐 762-827是中唐 而杜甫的生卒年712-770 从时间看跨越了盛唐、中唐 两个时期 可以说 杜甫是经历了唐朝由盛而衰的一个诗人 如果要简单的划分出杜甫所处的时期 是不符史实的 三十五岁以前 因为科举不中 杜甫开始了漫游 也是在这期间 他结识了李白和高适 三人结下深厚友谊 一起纵情山水 笑傲人生 这时期的写作风格 也偏重清新 明快 后来 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 他定身长安 这十年 科举落第 寄居他处 等困苦生活让杜甫对唐朝政治生活和社会现状有个更深刻更高的认识境界 安史之乱爆发后 杜甫也开始了他动荡漂泊的一生 国破家亡 战乱不已 成了杜甫心中一道无法抹平的伤痕 坎坷的人生经历 让杜甫的写作风格也更能贴近生活 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状 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思 这个时期杜甫的诗歌成就极大 诗被后世誉为“诗史” 纵观杜甫一生 其诗歌成就最大 最为后世流传和赞颂的 就是安史之乱以后 “三吏”“三别"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更是为后世广为传颂! 杜甫也因他写实的风格被后世誉为“诗圣” 所以 杜甫的一生 可以说是 坎坷 跌宕起伏的 而要具体的划分出他所处的时期 也是说法不一 要论成就 后期明显是更高的 所以可以将他归为中唐时期 但其前期的作品也是重要部分 杜甫坎坷跌宕的一生 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一个缩影吧。 7.中唐诗人李德浴有什么名作李德裕(787—850年),字文饶,真 定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宰相、政治 家、诗人,爵位为卫公,因此又号李卫公。 李德裕是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领袖,是前宰相 李吉甫的儿子。 李德裕入仕之初为翰林学士,唐穆宗即 位后,宫中书诏典册,多出自他之手。 后被 牛党贬谪为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唐 文宗太和七年(838年)和唐武宗开成五年 (840年),李德裕两度为相。 主政期间, 重视边关防务,极力主张削弱藩镇,加强中 央集权,使内忧外患的局面暂时得到安定,被李商隐誉为“万古之良相”。 唐 宣宗即位后,李德裕被贬至荆南,然后再贬潮州(今属广东),最后贬为崖州 (今海南岛)司户参军。 大中四年(850年)正月,李德裕卒于贬所,逝后被 封太尉,赠卫国公。 李德裕年轻时就爱好文学,尤其精通《汉书》、《左氏春秋》。 他在海 南期间,著书立说,备受海南人民敬仰。 李德裕写过一篇《文章论》,主张诗 文创作要以表达思想感情为目的,反对过于讲究声律和雕琢字句。 《长安秋 夜》:“内官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 衣。” 这首诗颇具特色,如同一篇宰辅日记,反映着他从政生活的一个片断。 表面看是从容叙事,却给人一种非凡的襟抱、豪迈的气概。 李德裕在海南作 《登崖州城作》:“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 匝千遭绕郡城。” 这首诗通篇都没有抒写政治的愤慨、迁谪的哀愁,而是在悠 游舒缓的语气中,透露出无限的忧郁与感伤。 李德裕著有《会昌一品集》,又称《李卫公集》,其中有诗一百四十首 左右,《全唐诗》编诗一卷。 8.唐诗人李白名字的由来第一种说法:那是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亲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 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续下去。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 “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的名字,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第二种说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写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取所象”。 从以上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白的姓名是其父回到蜀中给自己恢复了李姓后,为后来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梦到太白金星后于是有了身孕,在阵痛难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