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人都有哪些初唐诗人 骆宾王 王 勃 卢照邻 宋之问 杜审言 杨 炯 陈子昂 沈全期 王 绩 李世民 盛唐诗人 李 白 杜 甫 张九龄 王 维 孟浩然 皇甫冉 王昌龄 贺知章 王之涣 李 颀 崔 颢 顾 况 元 结 刘长卿 岑 参 邱 为 高 适 皇甫冉 祖 咏 王 翰 钱 起 綦毋潜 常 建 中唐诗人 柳宗元 孟 郊 韩 愈 白居易 卢 纶 李 贺 李 益 刘禹锡 贾 岛 张 继 韦应物 李 坤 元 稹 张 祜 杜秋娘 张 籍 戴叔伦 顾 况 晚唐诗人 李商隐 温庭筠 杜 牧 陈 陶 马 戴 杜荀鹤唐朝诗人万 楚 上官仪 于 鹄 于良史 于武陵 马 戴 元 结元 稹 方 干 无 可 王 建 王 驾 王 勃 王 涯王 绩 王 惟 王 湾 王 韩 王之涣 王昌龄 韦 庄韦应物 丘 为 卢 纶 卢汝弼 卢照邻 司马札 司空图司空曙 白居易 皮日休 刘 叉 刘 沧 刘 皂 刘 驾刘 商 刘方平 刘长卿 刘希夷 刘采春 刘禹锡 吕 温权德舆 许 浑 齐 己 严 武 严 惟 吴 融 宋之问张 乔 张 旭 张 孜 张 泌 张 说 张 继 张 谓张 潮 张 籍 张九龄 张仲素 张若虚 张敬忠 李 白李 华 李 约 李 冶 李 绅 李 洞 李 贺 李 涉李 益 李 颀 李 频 李 端 李适之 李商隐 李群玉李德裕 杜 甫 杜 牧 杜审言 来 鹄 杨巨源 杨敬之沈如筠 苏味道 陆龟蒙 陈 羽 陈 陶 陈玉兰 陈子昂孟 郊 孟云卿 孟宾于 孟浩然 武元衡 畅 当 罗 虬罗 隐 贯 休 郎士元 郑 裕 金昌绪 鱼玄机 姚 合施肩吾 柳中庸 柳宗元 皇甫松 祖 咏 胡令能 贺知章项 斯 骆宾王 唐彦谦 徐 凝 秦韬玉 翁 宏 聂荑中贾 至 贾 岛 郭 震 钱 起 顾 况 高 适 高 骈高 蟾 崔 护 崔 郊 崔 钰 崔 涂 崔 橹 崔 灏崔国辅 崔道融 常 建 捧剑仆 曹 邺 曹 松 皎 然黄 巢 储光曦 寒 山 景 云 温庭筠 葛鸦儿 韩 琮韩 愈 虞世南 雍 陶 雍裕之 谭用之 薛 涛 薛 逢戴叔伦 花蕊夫人。 2.唐诗人都有哪些初唐诗人 骆宾王 王 勃 卢照邻 宋之问 杜审言 杨 炯 陈子昂 沈全期 王 绩 李世民 盛唐诗人 李 白 杜 甫 张九龄 王 维 孟浩然 皇甫冉 王昌龄 贺知章 王之涣 李 颀 崔 颢 顾 况 元 结 刘长卿 岑 参 邱 为 高 适 皇甫冉 祖 咏 王 翰 钱 起 綦毋潜 常 建 中唐诗人 柳宗元 孟 郊 韩 愈 白居易 卢 纶 李 贺 李 益 刘禹锡 贾 岛 张 继 韦应物 李 坤 元 稹 张 祜 杜秋娘 张 籍 戴叔伦 顾 况 晚唐诗人 李商隐 温庭筠 杜 牧 陈 陶 马 戴 杜荀鹤唐朝诗人 万 楚 上官仪 于 鹄 于良史 于武陵 马 戴 元 结 元 稹 方 干 无 可 王 建 王 驾 王 勃 王 涯 王 绩 王 惟 王 湾 王 韩 王之涣 王昌龄 韦 庄 韦应物 丘 为 卢 纶 卢汝弼 卢照邻 司马札 司空图 司空曙 白居易 皮日休 刘 叉 刘 沧 刘 皂 刘 驾 刘 商 刘方平 刘长卿 刘希夷 刘采春 刘禹锡 吕 温 权德舆 许 浑 齐 己 严 武 严 惟 吴 融 宋之问 张 乔 张 旭 张 孜 张 泌 张 说 张 继 张 谓 张 潮 张 籍 张九龄 张仲素 张若虚 张敬忠 李 白 李 华 李 约 李 冶 李 绅 李 洞 李 贺 李 涉 李 益 李 颀 李 频 李 端 李适之 李商隐 李群玉 李德裕 杜 甫 杜 牧 杜审言 来 鹄 杨巨源 杨敬之 沈如筠 苏味道 陆龟蒙 陈 羽 陈 陶 陈玉兰 陈子昂 孟 郊 孟云卿 孟宾于 孟浩然 武元衡 畅 当 罗 虬 罗 隐 贯 休 郎士元 郑 裕 金昌绪 鱼玄机 姚 合 施肩吾 柳中庸 柳宗元 皇甫松 祖 咏 胡令能 贺知章 项 斯 骆宾王 唐彦谦 徐 凝 秦韬玉 翁 宏 聂荑中 贾 至 贾 岛 郭 震 钱 起 顾 况 高 适 高 骈 高 蟾 崔 护 崔 郊 崔 钰 崔 涂 崔 橹 崔 灏 崔国辅 崔道融 常 建 捧剑仆 曹 邺 曹 松 皎 然 黄 巢 储光曦 寒 山 景 云 温庭筠 葛鸦儿 韩 琮 韩 愈 虞世南 雍 陶 雍裕之 谭用之 薛 涛 薛 逢 戴叔伦 花蕊夫人 3.过年放鞭炮的由来爆竹,又名爆仗、炮仗,称鞭炮是宋以后的事。从《诗经.小雅.庭燎》中,我们可读到这样的诗句:“庭燎晰晰,君子至止。”庭燎,是古人将竹子、草或麻杆,捆绑在一起燃放使夜晚耀如白昼,有照明与驱邪的作用。这可能是中国燃放爆竹的雏型,距今已两千多年以前了。古书《周礼》有岁终驱疫鬼即“驱傩”的活动。汉代,燃放爆竹,也为了驱鬼辟邪,时间在正月初一。汉东方朔的《神异经.西荒经》说,深山中有山臊(后人称山魈),人接触到它,往往染寒热病。它好偷人食盐来吃虾蟹,遇见它“人尝以竹着火中爆州(形容声音)而出,臊皆惊惮。”南朝梁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也说:正月初一“鸡鸣即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山魈怕爆竹,民间便将山魈演变成一个叫“年”的怪物,年年从海里爬上岸来害人,后来它被一个穿红衣的小孩燃放爆竹吓跑了。这样除夕或正月初一燃爆竹驱邪,就渐成一种习俗。 开初的爆竹只是用火烧竹子,使之燃火发声。随着纸的发明与广泛使用,加上炼丹家逐渐发现硝、硫磺与炭是易燃物质。到唐代,爆竹的燃放发展为人们将一支长竹竿点燃,或将一串串竹节挂在长竹竿上燃爆,当时被称作“爆竿”。唐诗人来鹄在《早春》中写道:“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药王”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最早记叙了把硝石、硫磺、含炭物质混合在一起创造火药的“硫磺伏火法”。火药用于爆竹也就逐渐开始,最初是将火药装入竹筒里燃放,后改进为用卷纸裹火药来燃放,爆竹也改名为“爆张”或“爆仗”。到宋代,不仅纸制爆仗兴盛,而且烟花成为节日必需之物。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南宋宋孝宗时,元宵节夜晚在宫中一次要放烟火百余架。到明代,藩王、权贵之家,节日也以放烟火来争奇斗胜,促使爆竹烟花规模、花样不断翻新。 李畋(tian),一说浏阳大瑶(浏阳南区)人,或说醴陵富里镇麻石村人,一说江西萍乡市上栗县麻石人。他生于唐元和十五年(820),传说他曾师从孙思邈采药炼丹,用火药做成了花炮。他将此方传授给当地花炮工人。并逐步改进爆竹,由竹筒改为纸筒,火药由黑药而为白药,并由单一爆竹产品发展为各种烟花礼炮。推动了烟花爆竹业的发展,到明代浏阳操此业者达30余万人,宋代浏阳人在县城田家巷建李畋先师庙,每到四月十八日,李畋诞辰,香火甚旺。 2006年3月,在江西萍乡市上栗县金山镇发现了爆竹祖师李畋的木制雕像,像为李畋用一根木棍在竹筒做爆竹的形象。上栗人认为李畋的故里在萍乡上栗麻石村,据《唐史》记载,唐贞观19年(645)皇帝得病。上栗麻石人李氏畋用爆竹替唐太宗除妖驱邪,使龙体康复,李畋因此被封为“爆竹祖师爷”。唐宋以来,上栗已成为爆竹烟花生产中心,产品远销国外。民众为纪念李畋,于明洪武三年在上栗南街的佑圣观立“爆竹祖师李畋之神位”,如今萍乡市在上栗建起了“李畋公园”。此外,过去的鞭炮业有的还供奉祝融、华光大帝、观世音、孙思邈以及无敌火炮将军等。 中华民族发明了火药,更多地却是用于生产与生活,特别用于娱乐,这显示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天性。如今烟花已燃遍了全世界,节日里腾起的烟花是和平与发展的象征,祝愿全世界驱邪避难,万事吉祥!清李声振《爆竹》说: 一声爆竹除残腊,换尽桃符逐祟回。 且缓屠苏守岁饮,听他万户镇天雷。 4.过年放鞭炮的由来及其相关知识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挨门窜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人们可以安心欢度年节了。 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这也是后来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由此可见,“爆竹”一词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这时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5.燃化烟花爆竹的习俗是怎样形成的在这个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遇到喜庆之事,像儿女婚嫁、盖房上梁、乔迁新居、经营的店铺开业,都要燃放鞭炮,以示喜庆吉利。特别是农历的除夕、新年的元旦、正月十五等,鞭炮声充满寰宇,带有普天同庆的味道。宋代诗人王安石《元日》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生动地描绘了新年贴对联、放鞭炮的热闹情景。 燃放鞭炮,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燃放鞭炮从何时开始,鞭炮又是由谁发明的呢? 爆竹,又名爆仗、炮仗,称鞭炮是宋以后的事。从《诗经.小雅.庭燎》中,我们可读到这样的诗句:“庭燎晰晰,君子至止。”庭燎,是古人将竹子、草或麻杆,捆绑在一起燃放使夜晚耀如白昼,有照明与驱邪的作用。这可能是中国燃放爆竹的雏型,距今已两千多年以前了。古书《周礼》有岁终驱疫鬼即“驱傩”的活动。汉代,燃放爆竹,也为了驱鬼辟邪,时间在正月初一。汉东方朔的《神异经.西荒经》说,深山中有山臊(后人称山魈),人接触到它,往往染寒热病。它好偷人食盐来吃虾蟹,遇见它“人尝以竹着火中爆州(形容声音)而出,臊皆惊惮。”南朝梁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也说:正月初一“鸡鸣即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山魈怕爆竹,民间便将山魈演变成一个叫“年”的怪物,年年从海里爬上岸来害人,后来它被一个穿红衣的小孩燃放爆竹吓跑了。这样除夕或正月初一燃爆竹驱邪,就渐成一种习俗。 开初的爆竹只是用火烧竹子,使之燃火发声。随着纸的发明与广泛使用,加上炼丹家逐渐发现硝、硫磺与炭是易燃物质。到唐代,爆竹的燃放发展为人们将一支长竹竿点燃,或将一串串竹节挂在长竹竿上燃爆,当时被称作“爆竿”。唐诗人来鹄在《早春》中写道:“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药王”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最早记叙了把硝石、硫磺、含炭物质混合在一起创造火药的“硫磺伏火法”。火药用于爆竹也就逐渐开始,最初是将火药装入竹筒里燃放,后改进为用卷纸裹火药来燃放,爆竹也改名为“爆张”或“爆仗”。到宋代,不仅纸制爆仗兴盛,而且烟花成为节日必需之物。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南宋宋孝宗时,元宵节夜晚在宫中一次要放烟火百余架。到明代,藩王、权贵之家,节日也以放烟火来争奇斗胜,促使爆竹烟花规模、花样不断翻新。 李畋(tian),一说浏阳大瑶(浏阳南区)人,或说醴陵富里镇麻石村人,一说江西萍乡市上栗县麻石人。他生于唐元和十五年(820),传说他曾师从孙思邈采药炼丹,用火药做成了花炮。他将此方传授给当地花炮工人。并逐步改进爆竹,由竹筒改为纸筒,火药由黑药而为白药,并由单一爆竹产品发展为各种烟花礼炮。推动了烟花爆竹业的发展,到明代浏阳操此业者达30余万人,宋代浏阳人在县城田家巷建李畋先师庙,每到四月十八日,李畋诞辰,香火甚旺。 2006年3月,在江西萍乡市上栗县金山镇发现了爆竹祖师李畋的木制雕像,像为李畋用一根木棍在竹筒做爆竹的形象。上栗人认为李畋的故里在萍乡上栗麻石村,据《唐史》记载,唐贞观19年(645)皇帝得病。上栗麻石人李氏畋用爆竹替唐太宗除妖驱邪,使龙体康复,李畋因此被封为“爆竹祖师爷”。唐宋以来,上栗已成为爆竹烟花生产中心,产品远销国外。民众为纪念李畋,于明洪武三年在上栗南街的佑圣观立“爆竹祖师李畋之神位”,如今萍乡市在上栗建起了“李畋公园”。此外,过去的鞭炮业有的还供奉祝融、华光大帝、观世音、孙思邈以及无敌火炮将军等。 中华民族发明了火药,更多地却是用于生产与生活,特别用于娱乐,这显示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天性。如今烟花已燃遍了全世界,节日里腾起的烟花是和平与发展的象征,祝愿全世界驱邪避难,万事吉祥!清李声振《爆竹》说: 一声爆竹除残腊,换尽桃符逐祟回。 且缓屠苏守岁饮,听他万户镇天雷。 6.崔颢题诗在上头为什么会在武昌城传开很多人都知道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使李白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搁笔而去。这首诗被后代诗论家评为唐诗七律第一,随唐诗和黄鹤楼而闻名古今中外。 参阅 :武昌城之谜 ·夏口城、郢州城、鄂州城是不是修在黄鹄山上? ·鄂州城外的南市是如何开发而最后并入武昌城的? 《黄鹤楼探谜》中,最后一谜,是最大一谜,也是难解之谜,不是难于解开,而是难于解决。它不是黄鹤楼某一景色之谜,而是黄鹤楼所在的一个城市之谜,它影响最大,牵扯面也是最大,它就是夏口城、郢州城、鄂州城是不是修在黄鹄山上?鄂州城外的南市是如何开发而最后并入武昌城的? 几乎所有介绍武汉市城市历史的书刊,都写武汉市武昌的古城夏口城、郢州城和鄂州城,是修建在武昌江边的黄鹄山(今蛇山)上,又写鄂州城外的南市在长江江中的鹦鹉洲上。 特别是前者,在现在蛇山上新黄鹤楼东面还立有“古郢州城垣遗址”的碑牌,上写“郢州城亦称郢城,系南朝宋就三国孙权所建夏口城扩建设而成,为其所置郢州州治,以后齐、梁、陈一直以此城为郢州州治,隋置郢州,设江夏县,郢洲州治和江夏县治均设在郢州城内。郢州城自刘宋江经隋、唐至五代五百年城垣未废。 现存郢州城垣,自黄鹤楼后往东至白云阁全长300米,为武汉文物保护地段”。真是“铁案如山”,要想否定很难的。 在否定整个碑文之前,先否定其中一段明显错误的碑文,即“隋置郢州,……郢州城自刘宋经隋、唐至五代历五百年”,这段沿革是明显错误。 郢州是南朝宋孝武帝所置,这是对的。 他是为了分割荆州势力,分荆、湘、江、豫四州之八郡,于孝建元年(公元454年)设立,州治在夏口城,齐、梁、陈州名和州治未变。但北周又在陈郢州之北置另一郢州,州治竟陵(今天门东北),江南、江北有了两个郢州。 随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郡为州,将江南郢州江夏郡改置鄂州,郢州城就成了鄂州城了。江汉地区只剩下江北郢州了。 隋炀帝又改州为郡,鄂州复为江夏郡,江北郢州复为竟陵郡,但为时不久,唐初又恢复鄂州和江北郢州。五代纷乱,至宋统一,鄂州基本未变,又因武昌军而有武昌之名。 江北郢州未变。江南郢州只有135年,而鄂州有371年,五百年中,鄂州比郢州长两百多年。 根据上述沿革,故碑文说隋置郢州和经隋唐至五代仍为郢州是明显错误。再说碑文的主旨,是说自夏口城至郢州城(包括鄂州城)都是修建在黄鹄山上,是完全错误的,原因是对有关史志作了错误解读。 《三国志·吴主传》上写“二年春正月,……是月,城江夏山。”这是孙权修夏口城的最原始的记载。 唐《元和郡县志》也写“吴黄武二年城江夏山,”就是以《三国志》为据的。后人错误理解“城江夏山”是修建在山上,其实这是古文的简略写法,它的真实含意是修建在江夏山(黄鹄山)这个地方。 《三国志·吴主传》写孙权一章中,先后写了城石头(建安十七年)、城武昌(黄初二年)、城江夏山(黄武二年)、城沙羡(赤乌二年)和城江陵(赤乌十一年)五处,都是把这些地方作为地名,把城修在这些地方。如石头山(在今南京),也不是将城修在山上,而是修在山下,背山面江。 还有宋陆游《入蜀记》第五写“登镜亭,访黄鹤楼故址。石镜亭者,石城山一隅,正枕大江,”这是第一次将黄鹄山称石城山。 清陈本立《黄鹤楼名胜记》上写“黄鹄山名石城山,长竟里,高十寻有奇。……先是圭土为城者,置此山阛阓中。” 其石城山之名,源自《入蜀记》所称。后人又将“石城山”误解为山上修有石城而名,实乃因山的两侧石壁如墙之故,唐以前夏口城和郢州城都是“圭土为城”的土城,那有将土城称石城的。 夏口城、郢州城以至鄂州城,究竟修建在何处呢?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三》上明确写:“鹄山东北对夏口城,魏黄初二年,孙权所筑也。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借阻,高观枕流,上则游月流川,下则激浪崎岖,实舟人之所艰也,对岸则入沔津,故城以夏口为名,亦沙羡县治也。” 这一段详细的记载,几乎字字句句都是说明夏口城在山下的位置。它说明它在黄鹄山的东北面山下,它一面依靠着山。 一面傍近着江,地势平坦和开阔,它借山和江为屏障,它可以登高和临江,上山可以更好看到天上星月和江中流水,沿江则可亲身体会纤夫披浪攀岩的艰险。《水经注》是最权威的水系专著,应以此为据。 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夏口城、郢州城和鄂州城能不能修建在黄鹄山上,或黄鹄山上建不建得了夏口城、郢州城和鄂州城。从史志上可以得知,从三国至五代,江夏郡治、郢州州治和鄂州州治都是和所属县治共处一地。 有城墙,有州、县官衙,有居民,曾有屯兵,官、民、兵曾高达十余万人,而黄鹄山(今蛇山三分之一)长约一里,山上顶宽九丈左右,又短又窄,怎么能建得下城墙、官衙、民居和住得下几万至十余万人呢?山下有平地不建,而要挤在一个挤不下的山上呢?上下山也不方便,一旦被围就如瓮中捉鳖! 从夏口城、。 7.烟花鞭炮起源那个国家烟花鞭炮起源于中国。 爆竹,又名爆仗、炮仗,称鞭炮是宋以后的事。从《诗经.小雅.庭燎》中,可读到这样的诗句:“庭燎晰晰,君子至止。” 庭燎,是古人将竹子、草或麻杆,捆绑在一起燃放使夜晚耀如白昼,有照明与驱邪的作用。这可能是中国燃放爆竹的雏型,距今已两千多年以前了。 古书《周礼》有岁终驱疫鬼即“驱傩”的活动。汉代,燃放爆竹,也为了驱鬼辟邪,时间在正月初一。 汉东方朔的《神异经.西荒经》说,深山中有山臊(后人称山魈),人接触到它,往往染寒热病。它好偷人食盐来吃虾蟹,遇见它“人尝以竹着火中 爆州(形容声音)而出,臊皆惊惮。” 南朝梁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也说:正月初一“鸡鸣即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山魈怕爆竹,民间便将山魈演变成一个叫“年”的怪物,年年从海里爬上岸来害人,后来它被一个穿红衣的小孩燃放爆竹吓跑了。 这样除夕或正月初一燃爆竹驱邪,就渐成一种习俗。 开初的爆竹只是用火烧竹子,使之燃火发声。 随着纸的发明与广泛使用,加上炼丹家逐渐发现硝、硫磺与炭是易燃物质。到唐代,爆竹的燃放发展为人们将一支长竹竿点燃,或将一串串竹节挂在长竹竿上燃爆, 当时被称作“爆竿”。 唐诗人来鹄在《早春》中写道:“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药王”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最早记叙了把硝石、硫磺、含炭物质混合在一起创造火药的“硫磺伏火法”。 火药用于爆 竹也就逐渐开始,最初是将火药装入竹筒里燃放,后改进为用卷纸裹火药来燃放,爆竹也改名为“爆张”或“爆仗”。到宋代,不仅纸制爆仗兴盛,而且烟花成为节日必需之物。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南宋宋孝宗时,元宵节夜晚在宫中一次要放烟火百余架。 到明代,藩王、权贵之家, 节日也以放烟火来争奇斗胜,促使爆竹烟花规模、花样不断翻新。 爆竹烟花是汉族民俗文化之一,春节除夕夜最令人激动和快乐的时刻。 “爆竹声声除旧岁”。每逢除夕之夜,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此起彼伏,色彩绚烂的烟花腾空而起,将节日的气氛烘托地热闹非凡。 尤其到新旧年交替之际,爆竹之声震耳欲聋,喷放的烟花令人眼花缭乱,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烟火,是以火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起初,是专供贵族豪富争雄斗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烟火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逐渐成为节日的礼品。每逢春节、元宵节以及其它重大活动,都要施放烟火助兴,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8.腊月知今晦,流年此夕除除日除夕,俗称“大年夜”、除日或除夜,是农历月穷岁尽之日的称谓,另有岁除、岁暮、岁尽、暮岁、年关等别称。 起先,除日单指白天,除夕则指这一天的夜晚。后来,通常把月末岁尽这一天的白天和黑夜统称为除日或除夕。 除日也好,除夕也罢,关键在一个“除”字,这“除”字作何解?原来,“除”是驱除病魔和种种恶鬼的意思。 古代的社会,缺医少药,瘟疫横行,加上各种自然灾害,古人深受其害,尤其是春季流行病侵袭之际,更是家家自危,户户不安。 古代传说中的“年”,就是一位吞噬人畜的巨鬼恶兽。长期生活在神话与历史混杂难辨年代中的古人,对各种自然现象都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无奈中只好在除夕将大量肉食置于门外,让“年”饱餐后离去。 后来,人们以为“年”和其他鬼魔怕火光、怕烟气、怕爆响、怕热烈氛围、怕药酒,于是,在年关来临之际开展驱傩、饮屠苏、桂桃符和燃爆竹等驱鬼疫、祈太平、保安康的系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以“除”为主题的风俗。 一、驱傩 驱傩,最早叫傩或大傩,是古时驱疫鬼的仪式。 《论语》《吕氏春秋》皆有记载,后者记载中高诱注解云:“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除也。”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述更为详细:“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在岁前一日,一些人戴着面具,扮作金刚力士,全村人击鼓助威,战战阵阵,呐喊声声,形成驱瘟逐恶鬼的强大声势,场面威武壮观——这就是民间的傩。至唐代,驱疫鬼的主角中出现了神仙——傩公、傩婆,之后神仙角色扩增至24个,分正神和凶神,各有面具。 至于鬼的角色更是多不胜数,场面越发壮观,宋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的记载便可见一斑。该书记曰:“政和中,下府进面具,比进到,你一副,初讶其少,乃八百枚为一副,老少妍陋,无一相似,乃大惊。” 一副面具竟达八百之众,可见当时傩的化妆角色之多。由于傩的仪式旨在“驱”。 故后人称之“驱傩”。此习俗至明清时期盛行各地,明诗人陶安《岁暮即事》诗中尚未有“待衢击鼓驱傩出,却喜邦民共乐康”之句。 清中叶后驱傩风习渐衰,保留至今的仅剩少数山区乡村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此外,宫廷中另有驱鬼逐疫的仪式——傩舞。 傩舞流传民间之后,逐渐向娱人方面演变,增强了娱乐成分,内容也由捉鬼渐渐转向表现人民生活和民间传说故事等,后来成为地方剧种之一的“傩戏”,即源自民间的傩舞。 二、屠苏 屠苏,原是阔叶草名。 后来,古人研制出一种驱病的药方,称“屠苏方”,以屠苏方配制的酒,称屠苏酒。一说该酒始创者居住于名曰屠苏的草屋,故名。 明屠隆在其《遵生八笺》中称屠苏方有:大黄、白术、桔梗、蜀椒、桂心、乌头、脐菝葜七味组成。现代医学证明这七味草药确有抗病治病功能,古人却认为是驱疫鬼的作用。 后人习惯于在白天驱傩以除旧,在夜间饮屠苏以迎春。唐诗人姚合《除夜》诗曰:“傩声方去疫,酒色正迎春。” 宋高承《事物纪原》载:“除日驱傩,除夜守岁,饮屠苏酒。”苏轼则有“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之句。 然而,也有古籍记为“元旦饮屠苏”的,这是我国地域之广、风俗之多的缘故,再说,年末与岁首相接,时间概念是很模糊的。 三、桃符 桃符,其前身为桃人。 桃人即以桃木雕刻的相传能捉鬼的神像。汉应劭《风俗通》云:“上古之时,有神荼与郁垒昆第二人,性能执鬼。 度朔山章桃树下,检阅百鬼,无道妄为人祸害,荼与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于腊除夕饰桃人-------冀以卫凶也。” 可见,桃人驱鬼源自东海中仙岛度朔山荼垒二神捉鬼的传说。古人以为桃是仙木,刻成神仙像后便能驱鬼压邪,便在“年关”来临之时,以桃木神像挂在大门边“卫凶”。 后来,人们把桃人简化为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神荼”“郁垒”二神之名,据《宋史•蜀世家》载:“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随着时间的推移,神荼、郁垒二神被大量印上纸张,贴在门上,成为门神;而桃木片则被写上吉利语言,分挂于大门两边,叫作“题桃符”,所题之句谐偶对仗,逐渐演变为春联。 上述五代后蜀国君孟旭所写联句,至今为止被公认为我国最早见诸名籍的春联;而“爆竹一声辞旧岁,桃符万对迎新春”——则是旧时最常见的春联。 据清顾禄《清嘉禄》记载:当时吴中守岁除了写贴春联外,仍盛行仿自桃符的贴门神风俗,且贴门神还有贫富之别:“夜分易门神,俗画秦叔宝、尉迟敬德之像,彩印于纸,小户贴之”;至于“悬神荼郁垒”,则是“贵戚”人家的专利。 四、爆竹 清嘉庆时吴县人顾禄,对民俗学研究颇有造诣,据其考证,爆竹的作用是用以辟鬼,其说始自东方朔《神异经》:“西方山中,有人长尺余,犯人则病寒热,名曰山躁。人以竹著火中,毕剥有声,而山惊惮。” 其实,比《神异经》早千余年的《诗经》中已有记载,《小雅•庭》就记述了在庭院中燃竹和苇,竹竿膨胀爆裂,发出“鸾声将将”,其目的也是用来驱逐“年”这个恶兽。唐代诗人来鹄《早春》诗中有“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兢兢灰”之句,可见,晚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