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听雨轩的诗词正文《听雨轩》 1. 作者 宋 顾逢 2. 诗词正文 此地偏于静夜宜,炉香相对一编诗。 几回闻得敲窗响,不是开门落叶时。 《题听雨轩》 作者 宋 喻良能 诗词正文 小轩在官舍,不与嚣尘并。清池浸窗槛,修篁碍檐楹。几当迢迢夜,听此潇潇声。怀哉对床约,辗转难为情。 注释 。。 详细内容>> 《听雨轩四首》 作者 宋 李洪 诗词正文 春到池塘草自青,飞花时度破窗棂。恨无好句追颜谢,赖有鸣蛙鼓吹听。 注释 。。 详细内容>> 《汪端斋听雨轩》 作者 宋 江溥 诗词正文 二苏当日相思句,故揭名轩意可知。萱草满堂长衎衎,棣华联萼更怡怡。酒倾风雨对床夜,梦到池塘觅句时。最善君家好兄弟,个中真乐本无涯。 注释 。。 详细内容>> 《题三衢汪学士听雨轩》 作者 宋 曾丰 诗词正文 公家如许如昆仲,不数河东旧三凤。床敷对语无限春,檐滴关愁不成梦。马援看鸢始回头,知机恐不似少游。看鸢机落听雨下,虽悟已输公一筹。 注释 。。 详细内容>> 《赋汪先辈昆仲听雨轩》 作者 宋 姜特立 诗词正文 堂堂两苏公,秀峙自西蜀。一朝入京师,声价喧寥廓。联翩取膴仕,鸣凤在阿阁。方干赤霄上,忽向青云落。黑风吹紫荆,天涯两飘泊。始感韦郎诗,对床寻旧约。篇章屡致意,念此友于乐。生死竟乖违,归来已非昨。汪君胡为此,一官未渠缚。兄弟自师友,闭门方苦学。便作听雨革,无乃计已错。早荣或有悔,晚达亦不恶。问学须渊源,文字要追琢。岁久道自富,时来功不薄。但学苏公贤,嘲诮且莫莫。 注释 。。 详细内容>> 《寄题陈公辅听雨轩》 作者 宋 方回 诗词正文 知时润物最关心,不作珠帘暮卷吟。龙过惊回欹枕梦,檐声点点是商霖。 注释 。。 详细内容>> 《贺新郎 徐复初池亭听雨轩,至治辛酉时,邓》 作者 元 宋* 诗词正文 银竹能宫羽。向荷盘、跳珠*膊,花奴羯鼓。浏浏泠泠春泉□,滴尽槽头香醑。爱徽处、遗音太古。暗度松筠时淅沥,恍吴娃、昵枕传私语。君试听,有佳趣。主人未解离愁苦。对凉秋、芭蕉巨叶,梧桐高树。梦断罗裙天如漆,一寸乡心凄楚。点点是、寂寥情绪。明日孤舟成独往,更难堪、长夜潇湘浦。凭曲槛,且容与。 注释 。。 详细内容>> 2.关于"雨轩"的诗词《听雨轩》 巫山顶,有一亭,名曰听雨轩。脚下有湖,谓之听雨湖,历代名人游览于此,遗诗文若干,有诗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为证。山行崎岖而婉转,景色突兀而现,柳暗花明。暮色尤甚。惊之,异之。见者,流连忘返,未见,朝思暮想。多有惊叹大地造化,不知归途者。暮至黄昏,山下赏荷。风起,雨点点。沿路上。览美景,雨洗尘积,心旷而神怡。登顶入轩,薄雨蒙蒙。而后止,云骤去,满天星光,塘水汪汪。始觉,登高境,近则远,远则近。 《虞美人 ·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3.幽香无数续,偏于静者私 出处并请就整首诗赏析注:挺:生长、生出。 至性:某种天赋。品格。 续:添加。私:亲近宠爱。 解酲:醒酒。匝地:满地。 因为这首诗里的古人较多,还是解释一下大意吧:兰花在春天里繁荣盛开,桂花在秋夜里凝露吐香,但它们都不如这在炎炎夏日里长出的冰雪一样的花朵。松柏有崇高的品格,为什么一定要在寒冬时才显露出来,像栀子花这样盛开在炎炎夏日不也很好吗?它浓郁的幽香已经无以复加了,它洁白的花儿又特别受到喜爱清幽的人的宠爱。 我对着它小睡了一会儿,起来用新沏的茶醒了醒酒,再慢慢整理着残棋。但它的清香却并不只眷恋我一个人,而是随着傍晚的凉风满地飘散。 4.古典诗词中的人文素养诗,应具备历史文化内涵。作品要大气、厚重,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必不可少。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内在的本质特征,它包括一个民族的性格气质、精神追求、风土人情、文艺特色等精神层面的东西。民族文化在诗歌创作中应予以肯定和弘扬,使作品打上民族的烙印。一般来说,越有民族性的作品,也就越有国际性。而历史与文化又是常常交织在一起的,使我们能时时处处感觉到它们的氛围和力量。 (六) 诗,要使目标读者读得懂。创作诗歌,是要与目标读者交流思想感情的,“读得懂”是交流的前提。读者花钱买你的作品,花时间读你的作品,你却存心让人读不懂,云遮雾罩,故作高深,这样的作者太不尊重读者,缺乏诗德。我反对文坛上近年来的晦涩之风,它使诗歌作品失去了大量的读者。现在很多诗歌报刊上大量发表的就是让人难以读懂的作品(或庸俗的作品)。人家打着“实验”、“性解放”的旗号,打着“谜语诗”、“回文诗”、“藏头诗”的幌子,人家那是“意识流”,是“创新”,是“睿智”,你读不懂只能证明你“落伍”,你“弱智”。晦涩之风的盛行,诗歌编辑要负大半的责任,他们掌握着版面,对稿件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七) 有人说:“诗歌没有新旧之分,提出‘新诗’这个概念本身就是荒谬的。”综观历代诗歌所表现的主题内容,我是认同这个说法的。《论语-阳货》道:“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见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言志”,主题内容至今没有改变,自然也就没有“新”“旧”之分;但从诗体上来说,这点我就不敢认同了。稍有古汉语知识的人都知道,我国是诗歌的国度,不但诗歌主题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仅诗体上就有民歌、古风、骚体、乐府、律诗、绝句、词、曲等之分。相对《诗经》,《离骚》已是“新(体)诗”,只是它称“骚体”而未称“新(体)诗”;同样,后来的乐府、律诗、绝句、词、曲等,相对《诗经》、《离骚》等先行的诗体,在其诞生的当时也是可以称为“新(体)诗”的。可见,今人所称“新(体)诗”或“旧体诗”,也只是从诗歌的体式上去划分的,而不是从诗歌的本质亦即抒情言志上去区分的。 (八) 应制性的诗歌,很少有含金量在里面。作者表达的,常常是别人的意思,很少有他自己的创见。作为诗人,我们首先要做回自己——每一秒钟都不放弃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每一秒钟都不放弃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每一个文字都是从自己心底喷发出来的声音。 (九) 所谓“终极”,就是企图抵达一个地方,却始终无法抵达,所以加深了向往与关怀。 所谓“疼痛”,就是因为觉醒,所以深入诗的内核。 所谓“张力”,就是寓动于静,如弹簧,压得越紧,反弹力越强;如满弓,虽静止不动,却蕴含着随时可以爆发的能量和力度。 所谓“原则”,就是掉进奴化陷阱,失去个性。 所谓“雅”,应以意境之雅为准,不在乎题材、字眼。辞句优雅的诗歌,其立意上并不见得一定就优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例子从不鲜见。如某日本人的上联:“日本东升,耀九洲四国”,其辞句是够优雅的,但其联意却并不优雅。同理,“通俗”,贵在“通”而“不俗”。 (十) 口语诗不是口水诗。口语诗的语言虽然是大众化的,但它并非是无特色的大路货。它是通而不俗的,是注重提炼的,包括呼吸的提炼、节奏的提炼、衔接的提炼……尤其是思想内涵的提炼。如诗人爱松的口语诗《卖器官》:“老非做这个决定时/让我大吃一惊/好好的为什么要卖?/这个农民吉他手/说着说着声音有些发颤/说着说着电话突然就/断了/我赶紧回过去/一个声音很温柔地说:/‘对不起!您拨打的号码欠费停机’”,农民吉他手的生存状况令人窒息、让人揪心的疼痛。而口水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