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归折衷

1.采莲词的作品鉴赏

群美兼得。”丹阳地处江南水乡,东濒长江,种子称为莲子,叶呈圆形,但这群女子并不畏缩。

莲者,芙渠也,江南人称芙蓉或荷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一个“赖”字,写出了她们之间的精诚团结、慌张,她们邻里伙伴之间迅速地靠拢船头,并肩前进,这群采莲女在这场搏斗中的音容姿态,以及她们所显露出来的坚强勇敢性格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江南可采莲》等题名,唐代《采莲子》七言四句带和声,突出了采莲女的美好品质 这首诗在《文苑英华》中列于卷二〇八乐府诗中。该卷还收有梁简文帝、李白,必然对莲有特殊的亲切感。

自六朝到唐代,描写采莲女的诗歌往往写得活泼清新。“练湖二十四景”中就有一景为“红莲映日”。盛夏时荷花盛开,满湖生辉.hiphotos.baidu.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70f69f36b38f8c54e386cd290a1901cd/d62a6059252dd42af7935873043b5bb5c8eab854,有香味。诗人张潮生于斯,已有《采莲曲》,更比此一意又妙(末句下)。(《唐诗归》)

吴敬夫云:诗有同一意而以衬贴得妙者;“不畏风”三字更充分地表现了她们的坚定、储光羲等共十五位作家的同题作品.jpg" esrc="http、沉着,对战胜风浪充满了信心://h,感觉到个个都英气勃勃,鲜活俏丽。 谭元春云:“并着莲舟”畏其相失。考六朝乐府,太阳刚露头就已来到滩头上船出塘。“赖逢邻女曾相识,并着船头不畏风”两句回答了这种担心。风浪虽起,境内沟塘密布,邑人喜植荷花。可以想象,这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恶浪,对一群采莲女来说是何等凶险,她们战斗的场面是非常紧张激烈的。尽管诗人没有详加描绘,阳光映照,分外娇媚,而不为泥染,长于斯,匠心独运,寄兴遥深,可敬可佩,使诗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这末两句语言精练;居于水中,而不为水没;根茎花头,如此二语(按指后二)即崔国辅“相逢畏相失,并着采莲舟”意,而词气加婉转矣。(《唐诗归折衷》)

2.孟云卿《寒食》的原文大意是什么

意思是:二月的江南花开满枝头,在他乡过寒食节足够悲哀了。贫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不仅仅是明天才吃子推这样的冷食。

【诗词原文】《寒食》——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扩展资料

1、《寒食》创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2、《寒食》鉴赏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3.送朱大入秦的作品鉴赏

送别之作,贵在写出真性情。孟浩然的这首诗,感情挚厚,神采激扬,在孟诗中别具一格。

诗首句由题切入,“字字有关会”(清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游人”照应“朱大”,“五陵”勾锁“秦”,“去”扣“入”,“送”乃诗人要表现的主要内容,于此虚存一笔,然虚中有实,涵盖全篇,以下均写送别时情景。

第二句从写人忽然转入写物,似乎接得突兀,但与上句有着内在联系。此为曹植《名都篇》之成句,描写京洛游荡少年的豪奢生活。孟浩然借用之而赋予了更丰富的内容。从结构上看,宝剑为送别时赠物,逗引出“送”,关连诗题,化虚为实,从含义上看,宝剑之贵重,不仅仅在其经济价值,更体现了二人交往关系的社会价值。因之,诗便紧紧围绕“宝剑”展开,从“宝剑”去深发人物的心理特征,去表现送者与彼送者之间的思想交流。

后二句便写赠剑时的情感活动。临别之时,解剑相赠,这把剑凝聚了诗人极为复杂的情绪,寄托了厚意、希望与勉励。千金之剑,分手脱赠,大有疏财重义的慷慨之风。这场景很像一个著名的故事,那便是“延陵许剑”。《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受封延陵的吴国公子“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季札挂剑,其节义之心固然可敬,但毕竟已成一种遗憾。“分手脱相赠”,痛快淋漓。最后的“平生一片心”,语浅情深,似是赠剑时的赠言,又似赠剑本身的含义——即不赠言的赠言。只说“一片心”而不说一片什么心,妙在含浑。却更能激发人海阔天空的联想。那或是一片仗义之心,或是一片报国热情。总而言之,它表现了双方平素的仗义相期,令人咀嚼,转觉其味深长。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这是龚自珍论陶潜的名言。同样,浩然性格中也有豪放的一面。唐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称他“救患释纷,以立义表”,“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新唐书·文艺传》谓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那么,这首小诗所表现的慷慨激昂,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明·高棅《批点唐诗正声》:气侠情真,不愧儿女子志。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任侠称题。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游武陵,赠宝剑,何等心胸!莫因“千金”二字,作借物仲情读也。长吉“直是荆轲一片心”,同此意。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不过任侠意,写得有神。

清·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从“入秦”生出首句,字字有关会,一语不泛说。落句五字,斩绝中有深味。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襄阳诗皆冲和淡逸之音,此诗独有抑塞磊落之气。

4.送友人 李白

送友人青山横北郭⑴,白水⑵绕东城。

此地一⑶为别⑷,孤蓬⑸万里征⑹。浮云游子意⑺,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⑻去,萧萧⑼班马⑽鸣。[2-3] [4] 注释译文编辑词句注释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⑵白水:清澈的水。⑶一:助词,加强语气。

名做状。⑷别:告别。

⑸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⑹征:远行。⑺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⑻兹:声音词。

此。⑼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⑽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5] [6] [3] [7-8] 白话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3] 创作背景编辑此诗创作时间、地点不明。安旗《李白全诗编年注释》认为此诗:“诗题疑为后人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

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3] 郁贤皓疑为于玄宗天宝六载(747年)于金陵所作。

[9] 作品鉴赏编辑文学赏析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

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

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

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别的不舍。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

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

此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

“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尾联两句,情意更切。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9] [6] [1] [8] [11] 名家评价仇兆鳌:“太白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景怀人,意味深远。”

朱谏《李诗选注》:“句法清新,出于天授。唐人之为短律,率多雕琢,白自脑中流出,不求巧而自巧,非唐人所能及也。”

沈德潜《唐诗别裁》:“三、四流走,竟亦有散行者,然起句必须整齐。苏、李赠言,多唏嘘语而无蹶蹙声,知古人之意在不尽矣,太白犹不失斯意。”

凌宏宪《唐诗广选》:蒋春甫曰:不如此接,便无。

5.一身为轻舟,落日西山际.常随去帆影,远接长天势.是什么意思

一身为轻舟,落日西山际。常随去帆影,远接长天势。物象归馀清,林峦分夕丽。亭亭碧流暗,日入孤霞继。渚日远阴映,湖云尚明霁。林昏楚色来,岸远荆门闭。至夜转清迥,萧萧北风厉。沙边雁鹭泊,宿处蒹葭蔽。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泠然夜遂深,白露沾人袂。

― ― 常建 《西山》

《唐诗直解》:

此诗置谢康乐集中,不露苍白。平铺直叙,自是出世语。

《唐诗镜》:

霁色清音。

《唐诗归》:

钟云:于鳞知取此作,而遗前后数首,何也?乃知未得此首之趣,从众收之耳。谭云:“一身为轻舟”,妙在“为”字,用“如”字则肤矣。 谭云:又妙在“归”字,在“余”字(“物象”句下)谭云:孤霞凑趣,若灯烛则败兴矣(“日入”句下)。谭云:“至夜”接得老。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黄家鼎曰:清绝,无烟火气。

《唐诗归折衷》:

唐云:据钟所选诸首,终是此首清绝,余未免有烟火气。

《唐贤三昧集笺注》:

雄丽宕逸可爱。奇笔(“远接”句下)。

《古唐诗合解》:

是诗平铺直叙,自见清澈。

《唐诗别裁》:

步骤谢公。此夜泊西山之作。“一身为轻舟”,言独身泛舟,身犹舟也。[1] [2]

6.山行 古诗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山行1 杜牧远上2寒山3石径4斜5,白云深6处有人家。停车7坐8爱枫林晚9,霜叶10红于11二月花。

[2] 字词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 ,为倾斜的意思。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版本差异诗文第二句中,是“深”还是“生”字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清康熙陈梦雷编辑《古今图书集成》作“白云深处有人家”[3] 。明万历赵宦光刊本,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深处有人家”[4] 。

清乾隆《四库全书》收入的两种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编《唐诗品汇》和《御定全唐诗》作“白云深处有人家”,而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生处有人家”。[5] 。

当代有些课本中本诗也从原来的“白云深处有人家”修改为“白云生处有人家”,并于注释处说明“‘生处’一作‘深处’”(考试时应以使用的课本为准)[6] 。94年版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作“白云深处有人家”。

白话译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作品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

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

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1]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

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

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

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7]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兼之语言明畅,音。

7.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好在哪

这首诗的名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经常被引用。这里我要说的是写景的句子“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如何理解和欣赏这句诗中唯一的写景句呢? ? ?理解这句写景句需结合全诗,结合其他的句子。 ? ?先看和上句的联系: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登临就是登临岘山,可以看出景是登临所见所感之景。“水落鱼梁浅”是近景;“天寒梦泽深”是远景。

? ?然登临所见所感多矣,为什么诗人“慊慊只为汝”,体现在诗中的景是“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 ? ?这就要看诗的首联了: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 ?这联是议论抒情句,说的是人事新陈代谢,时光流逝,古今相递的自然规律。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这个景就体现了这个规律。 ? ?天寒,汉水落下鱼梁洲,水显的浅了;天寒,远望梦泽湖,湖水显得深远。

这和春夏季节的水的状态相比明显是不一样了。这不体现了“有代谢”、“成古今”的规律了吗。

? ?还有鱼梁和梦泽,与这两个地名有关的人事传说也都烟消云散,逝者如斯了。 ? ?还不仅仅是这样,这个景同时给诗人的心里蒙上了一层感情:寂寞失落悲伤。

情景理交融,使诗的氛围弥漫开来,使诗人的情感慢慢积聚。 ? ?这种积聚到最后一联诗人见到“羊公碑尚在”后,迅速导致了诗人情感的大爆发: ? ?读罢泪沾襟。

8.乌栖曲的注释译文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乌栖曲: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调名。

姑苏台:在吴县西三十里姑苏山上,为吴王夫差所筑,上建春宵宫,为长夜之饮。又作天池,池中造青龙舟,盛陈音乐,日与西施为水嬉(见《述异记》)。

“乌栖时”,乌鸦停宿的时候,指黄昏。 吴王:即吴王夫差。

夫差败越国,纳越国美女西施,为筑姑苏台。姑苏台旧址在今江苏苏州,据《述异记》,台周环诘屈,横亘五里,崇饰土木,殚耗人力,三年乃成。

内充宫妓千人,又别立春宵宫,造千石酒钟,作大池,池中造青龙舟、陈妓乐,吴王日与西施为长夜欢。 吴歌楚舞:吴楚两国的歌舞。

“青山欲衔半边日”,写太阳将落山时的景象。 银箭金壶:指刻漏,为古代计时工具。

其制,用铜壶盛水,水下漏。水中置刻有度数箭一枝,视水面下降情况确定时履。

秋月坠江波:黎明时的景象。“东方渐高”,东方的太阳渐渐升起。

白话译文 日落乌栖时分,姑苏台上吴宫的轮廓和宫中美人西施醉态朦胧。轻歌曼舞,朱颜微酡,吴王的享乐还正处在兴奋之中,却忽然发现西边的山峰已经吞没了半轮红日,暮色就要降临了。

吴王与西施寻欢作乐已慢慢进入尾声。铜壶漏水越来越多,银箭的刻度也随之越来越上升,一轮秋月越过长空,天色已近黎明。

作品原文 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3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乌栖曲》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

此诗形式上作了大胆的创新,借旧题的歌咏艳情转为讽刺宫廷淫靡生活,体现了诗人对现在宫廷的不满。 。

9.对早发白帝城的名家分析点评,急求答案,谢谢

《早发白帝城》唐代: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译文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经四川。

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即是作者回到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

赏析 唐代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哼留讨安禄山,不久,李哼既位,史唐肃宗。玄宗又曾命令儿子永王李磷督兵平叛,永王李磷在江陵,召兵万人,自树一帜,肃宗怀疑他争夺帝位,已重兵相压,李磷兵败被杀。

李白曾经参加过永王李磷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当他行至巫山(今四川境内)的时候,肃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笼的鸟一样,立刻从白帝城东下,返回江陵(今湖北荆州)。 “朝辞白帝彩云间”“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

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

“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

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

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

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境界更为神妙。

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

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

(《札朴》) “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

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

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

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这首诗写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内的行程情况,主要突出轻快,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轻快。

李白以58岁的年龄,被流放夜郎,抛妻别子,走向长途,忽然遇赦,得以归家,心里自然十分高兴。在诗中李白没有直接抒情,但是读了他对行程的描写,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兴奋的情绪。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