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几男子赏析

1.求余秋雨《唐诗几男子》原文

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

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其中一个,就是唐诗。

这种说法可能得不到太多认同。不少朋友会说:“到了国外仍然可以读唐诗啊,而且,别的国家也有很多好诗!” 因此,我必须对这件事情多说几句。

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浔阳秋瑟中。

只要粗通文墨的中国人一见相关的环境,就会立即释放出潜藏在心中的意象,把眼前的一切卷入诗境。 心中的意象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潜藏下来的。

也许是父母吟诵,也许是老师领读,反正是前辈教言中最美丽的一种。父母和老师只要以唐诗相授,也会自然地消除辈分界限,神情超逸地与晚辈一起走进天性天籁。

于是,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而且,这种唤醒全然不是出于抽象概念,而是出于感性形象,出于具体细节。

这种形象和细节经过时间的筛选,已成为一个庞大民族的集体敏感、通用话语。 有时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月落乌啼”、“独钓寒江”那样的情景,让我们产生联想,但是,那种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诗境,却不存在。

这就像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虽有一时的喜悦,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失落了什么?失落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失落了使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份真实。

当然,无可替代并不等于美。但唐诗确实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读,都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

回头一想,这种清醇、高迈本来就属于自己,或属于祖先秘传,只不过平时被大量琐事掩埋着。唐诗如玉杵叩扉,叮叮当当,嗡嗡喤喤,一下子把心扉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

这个自己,看似稀松平常,居然也能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最仁爱的同情,最洒脱的超越。 这个自己,看似俗务缠身,居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

这个自己,看似学历不高,居然也能跟上那么优雅的节奏,那么铿锵的音韵,那么华贵的文辞。 这样一个自己,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会是稀有的,但由于唐诗,在中国却成了非常普及的常态存在。

正是这个原因,我才说,怎么也舍不得离开产生唐诗的土地,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我也算是一个走遍世界的人了,对国际间的文化信息并不陌生,当然知道处处有诗意,不会在这个问题上陷入狭隘民族主义的泥坑。

但是正因为看得多了,我也有理由作出一个公平的判断:就像中国人在宗教音乐和现代舞蹈上远远比不上世界上有些民族一样,而唐诗,则是人类在古典诗歌领域的巍峨巅峰,很难找到可以与它比肩的对象。 二 很多文学史说到唐诗,首先都会以诗人和诗作的数量来证明,唐代是一个“诗的时代”。

这样说说也未尝不可,但应该明白,数量不是决定性因素。这正像,现在即使人人去唱“卡拉OK”,也不能证明这是一个音乐的时代。

若说数量,我们都知道的《 全唐诗 》收诗四万九千多首,包括作者两千八百余人。当然这不是唐代诗作的全部,而是历时一千年后直到清代还被保存着的唐诗,却仍然是蔚为大观。

《 全唐诗 》由康熙皇帝写序,但到了乾隆皇帝,他一人写诗的数量已经与《 全唐诗 》差不多。因为除去他的《 乐善堂全集 》、《御制诗馀集 》、《 全韵诗 》、《 圆明园诗 》之外,在《 晚晴簃诗汇 》中还说有四万一千八百首。

如果加在一起,真会让一千年前的那两千八百多个作者羞愧了。只不过,如果看质量,乾隆能够拿得出哪一首来呢? 宽泛意义上的写诗作文,是天底下最容易的事,任何已经学会造句的人只要放得开,都能随手涂出一大堆。

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经常看到当代很多繁忙的官员出版的诗文集,在字数、厚度和装帧上几乎都能超过世界名著,而且听说他们还在继续高产,劝也劝不住。这又让我想起了乾隆。

他如此着魔般地写诗,满朝文武天天喝彩,后来终于有一位叫李慎修的官员大胆上奏,劝他不必以写诗来呈现自己的治国才能。乾隆一看,立即又冒出了一首绝句—— 慎修劝我莫为诗, 我亦知诗不可为。

但是几馀清宴际, 却将何事遣闲时? 对此,今人钱钟书讽刺道,李慎修本来是想拿一点什么东西去压压乾隆写诗的欲焰的,没想到不仅没有压住,连那东西也烧起来了,反而增加了一蓬火。 从这蓬火,我们也能看到乾隆的诗才了。

但平心而论,诗才虽然不济,却也比现在很多官员的诗作清顺质朴一点。 说唐诗时提乾隆,好像完全不能对应,但这不能怪我。

谁叫这位皇帝要以自己一个人的诗作数量来与《 全唐诗 》较量呢! 其实,唐诗是无法较量的,即便在宋代,在一些杰出诗人手中,也已经不能了。 这是因为,唐代诗坛有一股空前的大丈夫之风,连忧伤都是浩荡的,连曲折都是透彻的,连私情都是干爽的,连隐语都是靓丽的。

这种气象,在唐之后再也没有完整出现,因此又是绝后的。 更重要的是,这种气象,被几位真正伟大的诗人承接并发挥了,成为一。

2.唐诗几男子 读后感

这有些像一本断代史,把由古至今的文化符号细细理了一遍。

作者用的依旧是他儒雅的笔调,写出血泪斑驳的故事。 有一句话,出自《唐诗几男子》的最后一段,余秋雨先生说:“李白和杜甫真要羡慕他们(指白居易、刘禹锡等)了,羡慕他们能够那么潇洒地观赏历史,就像他们当年观赏山水一样。”

梳子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头一震——现如今,我们来看历史不也是这样么?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我们把他们当成一个一个的文化符号。我们用一段几乎不带任何感情的文字去评判那一场安史之乱、我们关注的更多是诗人们的风流传闻而不是他们的思想深度。

我们把他们当做先人看待,却忽略了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人是会变的,但人的命运无非那么几种。在这些传奇的背后,我们能照见自己的影子。

沿着历史的长河漂流一趟,才发现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把唐诗的诗境形容得美轮美奂,更是认为“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唐诗是人类在古典诗歌领域的巍峨顶峰,很难找到可以与它比肩的对象。” 让我们也忍不住击掌惊叹。

3.唐诗几男子 读后感

这有些像一本断代史,把由古至今的文化符号细细理了一遍。作者用的依旧是他儒雅的笔调,写出血泪斑驳的故事。

有一句话,出自《唐诗几男子》的最后一段,余秋雨先生说:“李白和杜甫真要羡慕他们(指白居易、刘禹锡等)了,羡慕他们能够那么潇洒地观赏历史,就像他们当年观赏山水一样。”梳子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头一震——现如今,我们来看历史不也是这样么?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我们把他们当成一个一个的文化符号。我们用一段几乎不带任何感情的文字去评判那一场安史之乱、我们关注的更多是诗人们的风流传闻而不是他们的思想深度。我们把他们当做先人看待,却忽略了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人是会变的,但人的命运无非那么几种。在这些传奇的背后,我们能照见自己的影子。 沿着历史的长河漂流一趟,才发现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把唐诗的诗境形容得美轮美奂,更是认为“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唐诗是人类在古典诗歌领域的巍峨顶峰,很难找到可以与它比肩的对象。” 让我们也忍不住击掌惊叹!

4.求余秋雨《唐诗几男子》原文

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

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其中一个,就是唐诗。

这种说法可能得不到太多认同。不少朋友会说:“到了国外仍然可以读唐诗啊,而且,别的国家也有很多好诗!” 因此,我必须对这件事情多说几句。

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浔阳秋瑟中。

只要粗通文墨的中国人一见相关的环境,就会立即释放出潜藏在心中的意象,把眼前的一切卷入诗境。 心中的意象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潜藏下来的。

也许是父母吟诵,也许是老师领读,反正是前辈教言中最美丽的一种。父母和老师只要以唐诗相授,也会自然地消除辈分界限,神情超逸地与晚辈一起走进天性天籁。

于是,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而且,这种唤醒全然不是出于抽象概念,而是出于感性形象,出于具体细节。

这种形象和细节经过时间的筛选,已成为一个庞大民族的集体敏感、通用话语。 有时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月落乌啼”、“独钓寒江”那样的情景,让我们产生联想,但是,那种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诗境,却不存在。

这就像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虽有一时的喜悦,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失落了什么?失落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失落了使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份真实。

当然,无可替代并不等于美。但唐诗确实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读,都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

回头一想,这种清醇、高迈本来就属于自己,或属于祖先秘传,只不过平时被大量琐事掩埋着。唐诗如玉杵叩扉,叮叮当当,嗡嗡喤喤,一下子把心扉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

这个自己,看似稀松平常,居然也能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最仁爱的同情,最洒脱的超越。 这个自己,看似俗务缠身,居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

这个自己,看似学历不高,居然也能跟上那么优雅的节奏,那么铿锵的音韵,那么华贵的文辞。 这样一个自己,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会是稀有的,但由于唐诗,在中国却成了非常普及的常态存在。

正是这个原因,我才说,怎么也舍不得离开产生唐诗的土地,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我也算是一个走遍世界的人了,对国际间的文化信息并不陌生,当然知道处处有诗意,不会在这个问题上陷入狭隘民族主义的泥坑。

但是正因为看得多了,我也有理由作出一个公平的判断:就像中国人在宗教音乐和现代舞蹈上远远比不上世界上有些民族一样,而唐诗,则是人类在古典诗歌领域的巍峨巅峰,很难找到可以与它比肩的对象。 二 很多文学史说到唐诗,首先都会以诗人和诗作的数量来证明,唐代是一个“诗的时代”。

这样说说也未尝不可,但应该明白,数量不是决定性因素。这正像,现在即使人人去唱“卡拉OK”,也不能证明这是一个音乐的时代。

若说数量,我们都知道的《 全唐诗 》收诗四万九千多首,包括作者两千八百余人。当然这不是唐代诗作的全部,而是历时一千年后直到清代还被保存着的唐诗,却仍然是蔚为大观。

《 全唐诗 》由康熙皇帝写序,但到了乾隆皇帝,他一人写诗的数量已经与《 全唐诗 》差不多。因为除去他的《 乐善堂全集 》、《御制诗馀集 》、《 全韵诗 》、《 圆明园诗 》之外,在《 晚晴簃诗汇 》中还说有四万一千八百首。

如果加在一起,真会让一千年前的那两千八百多个作者羞愧了。只不过,如果看质量,乾隆能够拿得出哪一首来呢? 宽泛意义上的写诗作文,是天底下最容易的事,任何已经学会造句的人只要放得开,都能随手涂出一大堆。

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经常看到当代很多繁忙的官员出版的诗文集,在字数、厚度和装帧上几乎都能超过世界名著,而且听说他们还在继续高产,劝也劝不住。这又让我想起了乾隆。

他如此着魔般地写诗,满朝文武天天喝彩,后来终于有一位叫李慎修的官员大胆上奏,劝他不必以写诗来呈现自己的治国才能。乾隆一看,立即又冒出了一首绝句—— 慎修劝我莫为诗, 我亦知诗不可为。

但是几馀清宴际, 却将何事遣闲时? 对此,今人钱钟书讽刺道,李慎修本来是想拿一点什么东西去压压乾隆写诗的欲焰的,没想到不仅没有压住,连那东西也烧起来了,反而增加了一蓬火。 从这蓬火,我们也能看到乾隆的诗才了。

但平心而论,诗才虽然不济,却也比现在很多官员的诗作清顺质朴一点。 说唐诗时提乾隆,好像完全不能对应,但这不能怪我。

谁叫这位皇帝要以自己一个人的诗作数量来与《 全唐诗 》较量呢! 其实,唐诗是无法较量的,即便在宋代,在一些杰出诗人手中,也已经不能了。 这是因为,唐代诗坛有一股空前的大丈夫之风,连忧伤都是浩荡的,连曲折都是透彻的,连私情都是干爽的,连隐语都是靓丽的。

这种气象,在唐之后再也没有完整出现,因此又是绝后的。 更重要的是,这种气象,被几位真正伟大的诗人承接并发挥。

5.【鉴赏 50分】唐诗宋词各5首+简要赏析(急

唐诗;

望月怀远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秋夜寄丘员外

清凉的秋夜中诗人怀念友人,徘徊吟咏,推想友人也一定没有安眠,把两地相思连在了一起。这首诗从容不迫,娓娓道来,语言浅显,情意深厚,回味无穷。

渡汉江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

听筝

诗中描写了一位女子为了博得意中人的青睐故意出错的情景,诗人抓住了人物的心理细节,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状态。全诗细腻婉转,描写传神,饶有情趣。

玉台体

南朝徐陵曾把梁代以前的诗选作十卷,定名为《玉台新咏》。这一诗集,香艳者居多。这首诗标明仿效“玉台体”写的是闺情,描写一位妇人思念丈夫,盼望丈夫回来的情景。全诗感情真挚,质朴无华,俗不伤雅,乐而不淫,别有风味。

宋词;

鹊桥仙

这是一曲纯情的爱歌。亦抒情,亦议论,哀乐交织,天上人间融为一体。尤其是末二句,使词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词中警句。无怪乎沈际飞评曰:"七夕以双星会少别多为恨,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臭腐为神奇。"

浪淘沙

秋风飒飒,庭院荒凉,石阶上长满了苔藓,可见好久不曾有人来过。索性再也不卷门帘,一任其遮住视线,作个眼不见心不烦。然而,要不烦可能吗?孤独之中,他怀念金陵。秋月当空后,他定会想起唐人,抒发了秦淮河上故宫的惨淡景象,觉痛至深。

诉衷情

此词开篇激荡澎湃。表现了作者精忠报国志士!但在词中,分明已是闲居山阴、尘暗貂裘的皤发老翁。

鹧鸪天

汉初邵平弃官后在长安青门外种瓜,其味甚美,久为佳话。而镜湖是水乡,不好种瓜好捕鱼。镜湖风光,清新美研,醇酒鲜鱼,又增添以好的口福。词人这种生活哪里是陆游由衷的选择呢?不过迫由现实强颜欢笑而已。

梦江南

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入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山月”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形,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6.唐诗解析

节妇吟 唐·张籍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解释: 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

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 我家的高楼就连著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著长戟在皇宫里值班。

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我侍奉丈夫发誓要生死共患难。 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只恨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重点词句: 吟:一种诗体的名称。 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

缠绵:情意深厚。 罗:一类丝织品,质薄、手感滑爽而透气。

襦:短衣、短袄。苑:帝王及贵族游玩和打猎的风景园林。

良人:丈夫。 戟:一种古代的兵器。

明光:明光殿,此指皇宫。 事:服事、侍奉。

拟:打算。 赏析: 这是一首具有双层面内涵的唐诗精品。

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节妇:能守住节操的妇女,特别是对丈夫忠贞的妻子。

据本诗另一版本,标题下有“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

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这首诗实际上是作者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只不过用了比兴手法,说得比较委婉、客气。 下面把比喻层面的内涵大略串讲一下(注意,用夫妇比喻君臣在古诗中是一个传统用法):你明知我是皇上的官员身在朝廷,却还勾引我不惜地位和名声。

感激你对我的深情厚意,我把你的美意记在了心里。我住在离皇上很近的京城里,皇上在宫中执掌著最高权力。

我知你对我是真心一片,但我为朝廷效力,还是要忠于皇上和中央政权。我现在拒绝你的请求和许诺,心中很是伤感,只恨我没能遇到你,在我被皇上任官以前。

诗中所说“双明珠”是李师道用来拉拢、引诱作者为其助势的代价,也就是常人求之不得的声名地位、富贵荣华一类的东西。作者慎重考虑后委婉的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象一个节妇守住了真操一样的守住了自己的严正立场。

但当时李师道是个炙手可热的藩镇高官,作者并不想得罪他、让他难堪,因此写了这首非常巧妙的双层面的诗去回拒他。 此诗情理真挚,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全诗委婉曲折而动人。

除了它所表现的是君子坦荡胸怀这一因素外,其在艺术上的高妙也是促使它成为名作的重要原因。 此诗一本题下注云:“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还,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

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

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勾引而写的名作。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此诗似从汉乐府《陌上桑》、《羽林郎》脱胎而来,但较之前者更委婉含蓄。

首二句说这位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此君非守礼法之士甚明,语气中带微辞,含有谴责之意。这里的“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十字突然而来,直接指出师道的别有用心。

接下去诗句一转,说道:我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表面看,是感师道的知己;如果深一层看,话中有文章。

继而又一转,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央。古典诗词,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意谓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

紧接两句作波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我与丈夫誓同生死”! 最后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 此诗富有民歌风味,它的一些描写,在心理刻画中显示,写得如此细腻,熨贴,入情入理,短幅中有无限曲折,真所谓“一波三折”。

“你虽有一番‘好意’,我不得不拒绝。”这就是张籍所要表达的,可是它表达得这样委婉,李师道读了,也就无可奈何了。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解释: 隔着千山万水般书信的断绝,知道你想念着我在睡梦担心着我。由于我心神恍惚不能自主,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梦见你。

重点词句: 赏析: 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元稹更推进一层,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

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以“惟梦闲人不梦君”。这就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内容也更为深广。

再说,元稹这首诗是次韵和诗,在韵脚。

7.求唐诗三百首赏析

原文地址:唐诗三百首 不能说思无邪作者:孔祥旭 孔子说:“诗(指《诗经》)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一直对孔子说的“邪”,不大明白。直到一天晚上翻阅《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选编),豁然开朗。

现在还记得当时的兴奋劲儿,愣愣地看着书架,一夜无眠。但是,却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表述。

近来看余秋雨《寻觅中华》一书,算是有了一合适的表述(我看余秋雨的书,完全是为了了解中国大陆的文化市场,看看一斤玉米面到底可以出几斤发糕)。书里有这样一段话:“唐代诗坛有一股空前的大丈夫之风,连忧伤都是浩荡的,连曲折都是透彻的,连私情都是干爽的,连隐语都是靓丽的。

这种气象,在唐之后再也没有完整出现,因此又是绝后的。” 这话我不同意。

但要是把“唐代”或者“唐”换成“先秦”,把“诗坛”换成“《诗经》”,我觉得非常合适。 唐代,即使是古代盛世,也是一集权专制社会。

唐代诗坛以官僚,特别是落魄的大小官僚为主。集权专制社会的官僚中,有“君子坦荡荡”,也有“小人常戚戚”,但更多的人是兼有“君子”“小人”等多重人格。

并且,随着个人境遇的变化,他们一会儿是人,一会儿是鬼;一会儿君子,一会儿小人,甚至一会儿还可能是仙人圣人。这在先秦,是很难见到的。

唐诗的好,人人知道,我就不说了。关于唐诗的“邪”,让我们用例子说吧。

《唐诗三百首》的第一首是张九龄《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是韶州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

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这首诗是张九龄在宫廷斗争受挫被贬后所作。

如果取胜,他的诗肯定不会反映这样的心情。但受挫了,就说自己“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就不厚道了,甚至有些虚伪。混迹于古代集权社会的官场,哪有“草木”不“求美人折”的?谁不争宠于皇帝?否则,学陶渊明不就得了。

时至今日,仍有许多整天对体制牢骚满腹的人,只要一入体制,干起当初他们深恶痛绝的事来不亚于原来体制内的人,甚或有过之。禽兽就禽兽,衣冠禽兽就没意思了。

这确实是一值得考虑的问题。 要是在先秦,人是不会这样矫情的。

比如孔子,他直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即使给人当车夫赶车,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干我爱好的事) 即使是“混官儿”,孔子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官欲”。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说:“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是把它珍藏在匣中好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把它卖出去好呢?”孔子说:“卖出去吧!卖出去吧!我正等待着识货的商人哩。”

) ——率真而幽默!没有那么多遮遮掩掩,故作清高。喜欢当官就是喜欢当官,喜欢发财就喜欢发财。

在官言官,在商言商。斗败了,就承认自己在混官儿或者叫争宠方面技不如人。

宦海无常、伴君如伴虎的常识,谁都明白。如果不适合当官,就干点别的! 如果还想混官儿,就要有思想准备,可能屡战屡败,别怨天尤人。

还是孔子,在“郑”这个地方,跟弟子失散,学生子贡到处找他。逢人就打听他的下落,有人就告诉子贡说:“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意思是,东门那里有个人,脸长得有些像尧,颈脖子跟皋陶一样,肩膀则跟子产差不多,从腰以下比禹短三寸,跟没家的野狗一样颓丧。子贡见孔子后,实话实说,孔子听了大笑:外貌嘛,倒不一定准,至于丧家之狗,说得还真像我(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真是率真而幽默,真大丈夫也! 与张九龄相比,白居易诚实些。在贬为江州司马后,见到一人老珠黄的女艺人悲哀地弹琵琶,非常动情地写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失去了皇帝的宠幸,感觉像落魄的老戏子。

这是中国官场的真实写照! 在中国古代,官场像一后宫,只有一个人是男人,其他人不是嫔妃宫女就是太监,大家伙儿生活的惟一目的,就是争宠于一个男人,围着一个男人各个心怀鬼胎唯唯诺诺地混饭吃,甚至一有机会还常常偷东西。当然,也有像王昭君那样大彻大悟的女子。

这惟一的“男人”,肯定体会到了孔子那句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唯独女子与小人难养啊,与他们亲近,他们就不尊重你;疏远他们,他们又会怨恨你。)

这种体制下生活的人,在面对自然,面对友谊,面对爱情乡情等人之常情时,都可能流露出异乎寻常的真挚情感,写出意境绝妙的文字,但一遇到仕途,总是像孔子说的“女子”“小人”。 比如说李白。

因写诗为玄宗皇帝赏识,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但自我感觉太好,不按照官场规则行事,。

8.比较有意义的唐诗宋词并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年代:【南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译文

注释:

1.选自《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2.博山:山名,在江西广丰西南。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强,勉强的,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8.欲说还休:想说(愁)而终于没有说

9.“却道”句: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呀啊!

例词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罢官后,在闲居地信州代湖所写。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在思想感情方面,这首词的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爱上层楼”,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也只有不懂忧愁为何物时才有兴致登上高楼,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们抒发一下所谓的忧苦之情。 到了下片时,话锋一转到了如今,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不仅让他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这所有的愁绪着重体现在这里的“尽”字,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9.急求几首诗词赏析

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

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自有其深意所在。蜀先主庙刘禹锡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②。【简析】这首诗是赁吊古人的,也可以看成史论诗。

主要在于称颂刘备,而贬讥刘禅诗的首联写刘备在世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千秋后的庙堂仍然威势逼人。颔联写刘备的业绩,两句用典对得工整,自然浑成。

颈联为刘备功业不成,嗣子不肖而叹惜。尾联感叹后主刘禅之不才。

全诗前半写功德,后半写衰败,以形象垂戒当世。诗的用事对仗都很警辟工整。

春词刘禹锡新妆宜面①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②。

【简析】这首宫怨诗,是写宫女新妆虽好,却无人见赏。首句写粉脂宜面,新妆初成,艳丽妩媚,希冀宠幸;二句写柳绿花红,良辰美景,却独锁深院,满目生愁;三句写无端烦恼,凝聚心头,只好数花解闷;四句写凝神伫立,人花相映,蜻蜓作伴,倍显冷落。

层层叠叠,婉曲新颖。写宫女形象,丰韵多姿,妩媚动人;写孤凄幽怨,委婉含情,得之于神。

赠孟浩然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①弃轩冕②,白首卧松云③。

醉月频中圣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⑤。

【简析】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①,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②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③去,萧萧班④马鸣。【简析】 这是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

首联工对,写得别开生面。先写作别处的山水: 青山横亘外城之北,白水环绕东城潺流。

此两句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 “东城”。“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刻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 水之动态。如此描摹,挥洒自如,秀丽清新。

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 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

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 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句,嵌入“班”字,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人乎?烘出缱绻情谊,真是鬼斧神工。

诗写得新颖别致,丰采殊异。色彩鲜艳,语言流畅,情意宛转含蓄,自然美与人 情美水**融,别是一番风味。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赏析 细腻地描画晚晴景物,或许不算太难。但如果要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诗人独特的感受与心境,特别是要不露痕迹地寓托某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读者在思想上受到启示,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工力上都“更上一层楼”。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只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此时诗人在桂林郑亚幕供职)。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

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

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

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或者说正由于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

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

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颔。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