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鉴赏6求闺怨诗2首+赏析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素以擅七绝闻名,有“诗中天子”之称。 本诗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名为“闺怨”,却偏偏先铺排出一个不解世事无忧无虑的青春女儿形象。 “凝妆”者,可以看出她在衣容修饰上花了是很花了一番工夫的,“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翠楼”者,古代富贵人家的居所外墙多以青色砖瓦装饰,既然有闲情逸致于大好春光里盛妆上翠楼,可见这个女子年纪尚轻,不曾经过生活的波折,更无须耽温饱之虞。 那么作者是不是看走了眼,用错了主角呢?非也!原来是这女子一番登楼远眺惹出了事儿:游目瞩望,柳色萋萋。 前年今日,我为君妻。 去年今日,折柳雁离。今夕何夕,相隔千里。 妾为蒲柳,茕茕何倚?君为我故,缰系功利。久不得归,痛悔无极!游蝶荡莺,君休轻取。 妆楼绿窗,妾意依依。 ——从“不知愁”到“悔封侯”,变化如此微妙而突然,却又合情合理。 诗人妙用比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感伤的一笔,浅而不白,怨而不怒。 读者通过诗作女主人公的一个小小的生活截面,不自禁的受到了感染,同样的黯然忧愁起来。 幸好这女子既出身富贵,想必夫君亦会因家势得到稍许照顾,不至于在行役中备极辛苦。否则落得个“可怜无定河边骨,犹似春闺梦里人”的下场,我们的女主人公可不知要哭成什么了呢! 胡说到此,突然想起金庸《碧血剑》一书里金蛇郎君说过的话:“此时纵聚天下珍宝,亦焉得以易半日聚首?重财宝而轻别离,愚之极矣,悔甚恨甚!”,愀然久之。 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写思妇楼头,望人不归。 用思妇的形象和动态,写她盼望与远人团聚的心理。用“独”写出的她的孤寂。 自然景物的描写,景中有情,在思妇眼里:夕阳余辉脉脉含情,绿水悠悠,含恨无穷,不见远人归来,芳草离离,苹花摇曳,让人愁思满怀。 特点是 含蓄,精练,用拟人手法借夕阳流水来抒情。 2.古诗鉴赏(6分)除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小题1:客居他乡;孤寂思乡的思想感情。 小题1: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象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 小题1:从“旅馆寒灯独不眠”可知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他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 “转凄然”三个字写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单身一人的孤苦;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小题2:对写法。 撇开自己,对面着笔。第三句意思是:“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晚。” 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是表达的更加含蓄委婉。 3.古诗鉴赏(6分)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小题1:D 小题2:“浮云”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则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个意思,共4分。对一个得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可根据诗歌整体意境来分析判断。D项,“一反李白诗的豁达乐观,尽显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不正确。在该诗歌中并没有体现出哀伤的情调。故选D。 小题2: 试题分析:“浮云”、“落日”和“孤蓬”一样,都是送别诗常用的诗歌语汇,诗人将情感融入到景物中,故答题时,可结合着对景物的理解,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浮云”飘忽不定,故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天色已晚,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4.求这6首古诗的赏析,100字左右晏殊的《蝶恋花》 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 上片重在写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 “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似乎是写燕子由于罗幕轻寒而离去,实则写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双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 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作者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乃是情理中。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 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 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杜甫的《赠花卿唐朝大诗人杜甫常常到各地游览。有一天,杜甫来到花敬定的府上,在花卿的府上,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 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乐曲如此之美,杜甫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故即兴挥毫写下了一首诗——《赠花卿》。 这首诗前二句写成都音乐繁盛,日日奏个不停,乐声到处飘传。后二句一转,说花府音乐只有天上才有,人间难以听到,从而赞美了音乐的高超优美。 对于音乐名曲,后人常引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加以称赞,“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成为千古名句。 但还有一说:古代乐舞分等级,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 佾,古代乐舞行列。八佾指舞者人数纵八人横八人,八八共六十四人;依此类推,六佾三十六人;四佾十六人。 春秋时期,季氏是大夫,理应只可享有四佾之乐舞,但他竟胆敢僭用天子之八佾,孔子得知其事,愤然斥之。《论语·八佾》有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历代沿袭,礼仪、乐舞、奏乐等等,均有等级之别,不得擅自逾越。 唐代乐制规定:“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见《旧唐书》)成都尹之部将花敬定因平乱有功,骄恣不羁,竟然僭用天子礼乐,杜甫此诗不无讥意。 杜甫 以极夸张与美化的手法揭示出花敬定僭用天子音乐达到肆无忌惮的地步。 全诗意在讥讽而绝无贬词,此前人之所谓“似谀似讽”也。 是的前两句“似谀似讽”之意较重,后两句就极进赞美之词了。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因“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一千古名句所蕴含的寓意明显占了上风。这也是这首诗给人的整体感觉,也许诗人当时并没有考虑什么所谓的意境,只是诗人的即兴抒情而已,那么诗人的本意就不言而喻了。 这是一首别有寄托的词作。词人假借对一位厌恶热闹、自甘寂寞的女子的寻求,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志向和情怀.梁启超《艺蘅馆胡词选》云:“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其体会是可信的。 词的上片,极写元夕灯火辉煌、歌舞繁盛的热闹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前一句写灯,后一句写焰火。上元之夜,满城灯火,就象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满天的焰火明灭,又象是春风把满天星斗吹落。 真是一片灯的海洋,焰火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花干树”、“星如雨”,不仅写出了灯火之盛、之美,而且也给人热闹非凡的感觉,渲染出了节日的热烈气氛。 “宝马雕车香满路”,是写游人之盛。但这里主要还是为了渲染气氛,所以,作者并没有对游人作具体描绘,只是从整体印象上概括地勾勒了一笔。 然而,游人如织、仕女如云的景象却已跃然纸上;最后三句描绘歌舞之乐。节日的夜晚,一片狂欢景象,到处是笙箫齐鸣,到处是彩灯飞舞,人们在忘情地欢乐着,“一夜鱼龙舞”,写出了人们彻夜狂欢的情景。 下片写寻觅意中人的过程。“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观灯看花”的妇女,头上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等装饰品,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她们一路笑语,带着幽香,从词人眼前走过,这里作者具体地描写了观灯的游人,也是对上片“宝马雕车香满路”描写的一个补充,同时,一个“去”字也暗传出对意中人的寻觅。 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他寻找着,辩认着,一个个少女美妇从他眼前过去了,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是他要寻找的。那么他所要寻找的意中人在哪里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终于在灯火冷落的地方发现了她。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 5.课外的古诗写赏析(六年级水平)给你几个例子选吧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描述送别情景:浮云孤飞,来去不定;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历历如在目前,充满诗情画意;语言流畅,好像毫不受格律的束缚。诗人与友人策马而行,情意绵绵,感人肺腑。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诗篇。作者是一位爱国诗人,尽管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却仍然盼着为国尽力。一个深夜,风雨交加,诗人睡梦中仿佛在战场上拼杀。向世人表明自己的爱国精神。 6.古诗十九首(其六)赏析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 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7.古诗鉴赏题(6分)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小题1: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鸣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去。” 所以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们别恨乡愁。 古诗人用这意象表达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小题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对典型意象的把握。子规是诗歌中常见意象,它一般与乡愁和思念亲人有关,因此解答时首先要想到这些术语。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感情的理解。 解答时应先明确看法——不矛盾,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分析时要关注注释②中作者是南宋初年爱国诗人这一说明,然后结合题目“送人归京师”就可揣摩出此时诗内心复杂的感情。 8.古诗鉴赏(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偷”字显示了南风的顽皮,它仿佛有意要和它朋友开个玩笑,躲开诗人眼目,悄悄地溜进了诗人房间,与后面的“又翻书”这一细节相辅成(1分)。“径”是径直,直接的意思,突出了南风的急切爽直,正与“旧相识”相应(1分)。两个词都用了拟人手法(1分)。 (2)“绿树无人昼梦余”,可知新晴后,诗人在无人打扰的情况下,在白天恬然入梦(1分);而后面的“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把南风写得情趣二足饶有风趣(1分),进一 烘托了作者久雨初晴后的闲适、清静,愉悦的心情(1分)。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