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

1.以叶嘉莹先生的小故事为材料的作文大全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语言艺术,诗词以言志表情谊,是汉字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华夏文明传承千年的艺术瑰宝。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在闪烁的霓虹灯下,在车水马龙的道路上,难免私欲扰心,心智枯寂。那就让我们沉浸于唐诗宋词的柔美中,和潜伏在各个时代里的深邃的灵魂,剪烛西窗,把酒夜谈;和流淌在各个情景中的深刻的文字,相互交融,倾诉生平,在静美的夜色中盛开一树芳华。

而通过阅读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让我们更好的在诗词的海洋中徜徉,探寻到蕴藏在诗词中一种古朴,本土的美感,宛如在寂静的江南小城中走过斑驳的青石板,走过弯弯的小石桥,在绵绵细雨中嗅到淡淡的芳香。

她说,我是在苦难之中成长起来的,伴随着我的苦难,给了我理想给我力量的就是中国古典诗歌。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一个北京的书香世家,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之下,她对于中国古典诗词尤为热爱。17岁时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此时的她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感发生命与人生智慧,注定此生与诗书相伴。20世纪60年代,叶嘉莹在美国哈佛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任客座教授,她将西方的文学论融入中国诗词教学研究之中,学贯中西,自成体系。1979年,在海外漂泊多年的叶嘉莹,毅然选择回国教书,已至花甲之年,治学仍然仔细严谨,兢兢业业,将泉泉诗意注在诗中。她说

“苦难的打击可以是一种催伤,但同时也可以是一种锻炼。”不是说要看破红尘,但有时候我们确实要看破一些纷纷扰扰,获得更大的精神的自由,代价是不得不承受一些常人难以承受的苦痛,而且在苦痛中要支持着不能够倒下去。

中华文化传统中胸怀理想的文人,在精神上往往也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士人。既要独善其身,又要兼济天下。如果眼见着一种宝贵的文化传统日渐消亡,作为一个深知其价值和意义的人,难免会有一种难言之痛。叶嘉莹心怀这痛苦,担万任于双肩,脚踏实地地做着传承与开拓的工作。

余虽不敏,但余诚矣。

《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多年来辗转各地讲课时的录音整理。“一般来说,我自己对于讲课本来就是没有准备讲稿的习惯。这倒还不只是因为我的疏懒的习性,而且也因为我原来抱有一种成见,以为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才更能体现诗词中的生生不已的生命力,而如果先写下来再去讲,我以为未免要死于句下了。”她平生喜欢“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下面我分别从叶嘉莹先生笔下的柳永,冯延已和苏轼,来深入探究这本书。

几曲别歌断柔肠——柳永

2.上过中华诗词之美的同学们谁能告诉我:叶嘉莹是在哪一集里提出:

一、词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词是一种特殊的东西,本来不在中国过去的文以载道的教化的、伦理道德的、政治的衡量之内的。它完全是唯美的艺术的歌词。可是后来的词学家、词学评论家,他们把道德伦理的价值标准,加在中国这个本来不受伦理道德限制的歌词上面去了。

清朝的词学家张惠言,认为词这种文学形式,是可以表现“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近代的学者王国维虽不赞同张惠言,但他举了很多五代和两宋的词,说这些个词人所写的一些词句,表现了“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人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由此可见,词,不在社会伦理道德的范围标准之内,可是它可以给读者丰富的多方面的联想。

二、为什么

主体的意识和客体的现象接触的时候,主体的意识就产生了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带有明确的意向性这就是西方的现象学学说。研究阐释学的人说,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有一种主体意识活动,我们研究、欣赏、批评作品的时候,就要向回倒溯,探讨原来作者的思想意识是怎样活动的。但我们不可能完全客观的掌握作者的原意,总会或多或少的把自己的情感和背景加到作品中,即衍生义。

诗者,志之所之,所以诗一般来说都是显意识的,是作者本身带着意志观念的。而词,本来是诗人文士写给美丽的歌女去歌唱的歌词,没有想把他的思想怀抱理想志意都写到词里面。但是任何人都无法做到绝对。诗人文士在创作的时候,无法避免地把自己的性格思想,在不知不觉中,隐意识的,自己完全不知道的,流露到爱情的歌词中。

三、词的美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为词的性质下了这样几句定义: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要眇宜修”是一种内外统一的女性的美,是最精致的最细腻的最纤细幽微的,而且是带有装饰性的非常精巧的一种美。

词为什么有这种美?在形式上,词有许多参差错落,精致曲折的变化,不像诗有韵律的要求。在内容上,因为词是写男女爱情相思离别,为配合这种歌唱的场合和歌唱的人物歌女的,所以词写的柔婉细腻,具有女性的美。

四、温庭筠《菩萨蛮》上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首词的表面意思是一个美女在闺房之中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着装的过程。可是词比诗更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也就是说从读者的联想中滋生衍生出来的意义,这是温词的一个特色。他常常不用理性的说明,给人的只是一种感官的印象。

西方流行一种新的学说,叫符号学,它的意思是说,语言或者文字,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语言的符号,一般是带给我们一个理性的认知的意义的。有时带给我们的虽不是理性认知的意义,而是一种感官的印象,但也可以指向一个认知的意义。至于如何判断,要适应当时时代文化的背景,才能够成立。例如词中的“小山”,山眉不成立,山枕不成立,插梳不成立,只有小小的山屏是成立的。

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的表达,有两种必要的作用,一种是语序轴的作用,一种是联想轴的作用。所谓语序轴指哪里停顿,怎样标点。一首诗歌,是好是坏,语序轴上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联想轴上的作用是什么?他说每一个语言,都有和它相似的一系列的语言,比如“美人、佳人、红粉、峨眉”等都是说美丽女子的,就像一个谱系。创作的时候,可以根据细微感觉的质地选用。而在你选择以后,每一个符号,都会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

“峨眉”,作为一个语言符号,在联想轴上,已经有作用了,它比喻一种才德志意的美好,这“峨眉”就有一种比兴寄托之意在里面。温庭筠说“懒起画峨眉”是画眉,这画眉就更有一个比兴的传统了。

在第二段最后一句

3.叶嘉莹为什么叫先生

出于对其知识、修养和社会贡献的尊敬。

叶嘉莹,1924生。华裔加拿大学者。号迦陵。北京人。幼承家学,喜唐诗宋词。1941年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大学毕业后,当过中学教员。1948年举家迁居台湾。先任中学教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等校。1966年应聘赴美国讲学。后入加拿大籍,长期担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学系教授。1977年以后多次到中国访问,并应聘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等校讲授中国古典诗词。著有《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灵鳛词说》(与缪钺合作),以及《唐宋词十七讲》等。

叶嘉莹先生长期在西方教学工作,叶嘉莹有机会阅读了不少西方文艺理论著作,与西方学者的交流,更推动了她在这一领域的深入,将西方文艺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是叶嘉莹先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重要贡献。

叶嘉莹先生结合西方文论中的阐释学、符号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对中国传统词学不断反思,将词分成了歌词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三大类别。这三类不同风格的词,同样具有一种属于词体之美感特质,叶嘉莹对于这种美感特质在词体的演进中,对于歌词之词、诗化之词及赋化之词不同体式的词作中的影响和作用,做了推源溯流的说明。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