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中唐诗坛的概况1、简介 文学史上的中唐,一般是指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历代、德、顺、宪、穆、敬、文宗七朝,共71年。766年左右,先后逝去的著名诗人有王维(761)、李白(762)、高适(765)、杜甫(770)、岑参(770)等,盛唐诗坛由此冷寂。但此后新的诗人群体不断涌现,至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出现了文苑再盛的局面,直到836年前后,柳宗元(819)、韩愈(824)、元稹(831)、刘禹锡(842)、白居易(846)等文坛大家相继离世,中唐文学亦到了它的尾声。 2、中唐诗风的转变: 1) 时代精神的转变:由盛唐的自由浪漫转为冷静思考,由济时用世转为忧时拯世。 2)审美趣尚的转变:由盛唐的兴象玲珑、风骨端翔、意境浑融转为大历十才子的清新淡远、韩孟的奇崛险怪、元白的平易通俗。 3)写实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 3、中唐诗歌的分期: 中唐诗家辈出,风格多样,为唐诗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上承杜诗,下启晚唐和两宋诗风 1)中唐前期——自大历至贞元中: 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诗为主 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及李益的边塞诗 元结、顾况: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2)中唐后期——贞元后期至长庆年间: 元白诗派 韩孟诗派及李贺 柳宗元 刘禹锡 2.韩孟诗派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刘叉等人。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追求深险怪僻,刻意推敲。 韩孟诗派:中唐韩愈、孟郊、贾岛等人形成的诗派,由于受韩愈古文运动“陈言务去”的影响,此派较为注重苦吟和锤炼功夫,诗风奇雄而失之险怪。如“郊寒岛瘦”。 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刘叉等人。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追求深险怪僻,刻意推敲。 其中,代表人物李贺的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白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形成独特的冷艳风格。李贺诗歌的意象带有很大的虚幻和想像的成分。构思不拘常法,意象之间跳跃很大,常常超越时间和空间。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求奇,便在事物色彩和情态上著力。 3.唐诗坛的武功体是指什么"武功体"指晚唐诗人姚合的诗歌风格。 姚合 ,曾授武功县主簿,世称 姚武功 。所作诗篇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喜为五律,刻意求工,其代表作是五言组诗《武功县中作三十首》。 诗中写山县荒凉,官况萧条,以及个人生活的困窘,抒写自己闲居谴怀、留连风物的独善情怀,且推敲字句,争奇斗巧,形成清切峻拔的诗风。其诗为南宋 永嘉四灵和江湖派所师法,称为"武功体"。 姚合应该说是中唐后期的一位重要诗人,在诗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吏隐"向来是作为归隐的过渡阶段 ,历来吟咏吏隐者莫不以归隐为终结理想。姚合的贡献在于将这过渡阶段作了放大 ,他的名作《武功县中作三十首》丰富了吏隐主题的蕴涵 ,发展了它的表现手法 ,从而使士大夫诗歌的这一基本主题得到了深化。 4.柳宗元诗风柳宗元存诗138题164首。在中唐诗坛,于韩孟的雄奇险怪,元白之平易流畅之外,柳宗元独树一帜。20世纪对柳宗元诗歌的研究很有限,对柳宗元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和散文创作两方面。 本论文从诗体角度,对柳宗元诗歌的风格进行论述,以期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柳宗元诗歌的特点及在中唐诗坛的地位。引言部分从研究对象柳宗元的诗歌入手,概述其诗歌创作的分期及各体式诗歌在不同时期的分布,并且指出柳宗元的诗歌有很明显的体式分期。再对有关诗体理论进行梳理,提及到每种诗体于不同的诗人诗歌风格有变化的可能性。指出柳宗元诗歌分体研究风格的可实现性。 论文的第二部分讨论柳宗元各体式诗歌的风格这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从各诗体的体制呈现到审美特性入手,再到在不同时代此种体式诗歌风格的变化及其形成的本质审美特性,进而联系到柳宗元对此种体式诗歌的本质审美特性的继承以及在风格上的丰富与创新。本人认为,柳宗元各体式诗歌都呈现出鲜明的风格。其五古诗以山水为题材绘出“清”境,结合自身的遭际创造出独特意象,寓于深厚感情形成“清峻”风格。其七古诗以寓言为题材,寓于自己未伸的政治抱负和对自由的向往而形成“悲慨”风格;其五律诗融深深的忧思于一种平和雅正。 在中唐诗坛上,柳宗元诗以其清劲纡余、古雅闲淡的风格独树一帜。学术界对柳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艺术特色的探讨上,多是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分析柳诗的艺术风格,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缺点是文本分析不够,对柳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的探析和把握不够精细。另外,对柳诗的思想特征,也未见专门的、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 本文对柳诗进行了文本阐释,将纵横向比较、美学分析和接受研究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试图对柳诗的思想、艺术特色等作一个整体把握。全文分为五部分:一、绪论。对唐以来的柳诗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评价,并提出本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其中,唐、宋两朝侧重对柳诗的整体把握和评价;元、明两朝开始注重柳诗的单篇分析,对柳诗的用词也有所涉猎。清代的柳诗研究进入了比较全面而细致的阶段,是古代柳诗研究集大成的时期。二十世纪的柳诗研究成绩显著,尤其是后二十年,随着研究方法的革新和角度的多样化,成绩格外突出。这些研究成果都为笔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启发。二、柳诗的分期分类。通过对将柳诗的分为四个阶段、六个题材,从形式、内容以及创作时间上把握柳诗的特征和变化,为后文的思想艺术研究提供辅助 /view/2521.htm 5.中唐诗歌的开拓与新变唐代 (618 -- 907) 的诗主要可为四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 初唐 (618 -- 712):初唐是唐诗的酝酿形成时期,主要的诗人有初唐四杰 (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沈?期、宋之问、陈子昂。 1)诗境上:歌行在卢骆手里“从宫廷走到市井”(卢照邻《长安古意》);五律在王杨手里“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杨炯《从军行》)。 (2)重视声律; (3)讲求骨气:如《从军行》慷慨豪迈;《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态,爽朗超脱;《在狱咏蝉》有寄托。 四杰有自觉的变革文风的意识,提倡刚健骨气的文风。 杨炯《王勃集序》曰:“(龙朔变体)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在他们的诗中已出现壮大、慷慨的作品。杨炯《王勃集序》评王诗:“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认为王勃能以风骨充实作品,既壮健又有藻饰。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词旨华丽,固缘陈、梁之迹,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 认为既有宫体诗华靡的一面,又有风骨。他们努力开拓诗歌境界,能够运用比较畅达的气势来去感驾文辞,将六朝的骈俪转化为流丽矫健。 杜甫《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2. 盛唐 (712 -- 675):盛唐时期是唐诗的黄金时代。当时优秀诗人如群星丽天,还出现了两位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 -- 李白和杜甫。 除李、杜外,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也是杰出的诗人。 初唐诗歌发展的脉络是从宫廷御用转向个人抒情。 盛唐诗歌普遍的主题是社会政治主题,盛唐诗歌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怀开朗、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上李邕》)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表现新的体验。 即使是旧题材,也写出新体验。如边塞诗。 3)、大眼光、大格局。初唐诗歌精细,盛唐诗歌阔大。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李白)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寒士阶层大量地走向诗坛。 3. 中唐 (766 -- 835):中唐的诗歌,不过是盛唐的延续。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佑。主要的诗人有韦应物、柳宗元、韩愈、孟郊、元稹、白居易。 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 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 2)、追求新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 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 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4. 晚唐 (836 -- 906):晚唐时期是唐诗从盛转入衰微的时代,多数的诗人以摹仿前人为能事,气度不足,艺术成就不高。 晚唐诗歌普遍带有衰飒悲凉的气氛,感伤色彩很浓。叶燮《原诗?外篇》: 论者谓晚唐之诗,其音衰飒。 ……盛唐之诗,春花也,……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美乎? 余恕诚《唐诗风貌》把晚唐诗歌分为两大群体:一是穷士诗人,以贾岛、姚合、孟郊为代表,包括皮日休、陆龟蒙。 风貌特点:收敛境界缩小、淡冷淡泊冷清的心理、着意写诗用心思。二是绮艳诗人,以“小李杜”、温庭筠为代表。 风貌特点:悲怆、绮丽、委婉。 晚唐诗人以李商隐、温庭筠、杜牧三人为代表。 初唐约百年,诗人大约270人,诗歌2757首,其中心问题是要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为诗歌发展开辟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前后两个五十年。 初唐的前五十年可说是宫廷诗的时代(2)。从作家来讲,初唐前五十年主要是以李世民为代表,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马周、许敬宗、杨师道、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在内的作家群,而以“绮错婉靡为本”的“上官体”为这一时期的代表。 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的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坛上比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先是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与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有沈?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 最后是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展健康地发展道路。总而言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 6.李贺诗的想象力之新处是首先,李贺诗无论写景、咏物、叙事、抒情,都能运用形象思维,着力于艺术形象的描绘和刻画,能给人以艺术美的感受,具有惊人的艺术魅力。 如他诗中写人,善于运用近似于典型化的手法,捕捉人物具有个性的情态、心理、言行、细节,精心雕刻,画龙点睛,使诗中的人物形象神情俱见,栩栩如生。请看《感讽五首 》之一:“县官踏飨去”,画出县官狼吞虎咽,扬长而出的丑态,是极为传神的;“簿吏复登堂”,点出税吏催租逼税,诛求无已,是极为深刻的。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揭露了朝廷苛捐杂税的政策和官吏鱼肉人民的罪行。《老夫采玉歌》前八句极力渲染朝廷官吏劳民采玉,造成天怨人怒的气氛,最后用这样四句结尾:“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 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这就犹如一个高级摄影师拍摄的一个近镜头,一幅悲惨的画面,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一个采玉老工人,在恶劣天气下腰系长绳,潜入水底去采玉。绳子悬空飘动,随时都有脱断的可能,出没水底的老工人,也就随时都有丧命的危险。 他进一步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描写老工人看到悬崖峭石上的“思子草”(“悬肠草”)所勾引起的心理活动,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老工人由此闪现出对穷村茅屋中儿女的惦念。采玉老工人为了儿女,必须冒九死一生的危险下水采玉。 诗中用工笔细描手法,描绘了他采玉劳动中艰难惊险的细节,把他忧患中刚毅的形象和复杂的心理活动,深刻而生动地展现出来,既反映了对老工人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又表现了对逼迫老工人铤而走险的社会和阶级的强烈谴责。李贺诗还善于运用比兴手法。 如在《金铜仙人辞汉歌》中,他不仅把无知无感的仙人铜像写得象人一样有丰富的感情,因离别而伤心落泪,而且汉月也能陪伴,兰草居然送行,都活起来了。在《苦昼短》中,对无形无迹的“飞光”,可以劝他喝酒,也可以对话和讲情。 不仅写得纵横捭阖、气势磅礴,而且把抽象的写具体并形象。写花可以“哭”(《南山田中行》:“冷红泣 露娇啼色”),也可以“ 笑”(《春归昌谷》:“细绿与团红,当路杂啼笑);鸟可“眠”可“梦”(《溪晚凉》:“溪汀眠鹭梦征鸿”);马且“嘶”且“娇”(《贵主征行乐》:“娇嘶紫燕踏花行”)。 都写得有形有神,有情有态。他的诗,或直抒胸 臆,或托 物寄 意,或触景生情,或借史抒怀,在塑造了许许多多艺术形象的同时,完整而真切地展现了诗人短促而愤懑的一生的形象。 其次,从他的诗可以看出李贺的想象力丰富多彩,画面峥嵘奇丽,意境深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的情调和气息。在短短的《李凭箜篌引》十四句诗中,运用比拟、夸张、衬托、喧染等手段,淋漓尽致地赞美了乐工李凭弹奏箜篌的卓越艺术才能和惊人艺术效果。 它声如鸾凤,响遏行云,勾引起素女愁思绵绵,触动得湘娥凄然泪下;它清脆如昆山玉碎那样悦耳,柔和如凤凰歌唱那样动听,低回似芙蓉哭泣,欢快似香兰含笑;它使京城寒冷气候骤然变得暖和起来,使水里的蛟龙也为之手舞足蹈;它使女娲补在天上的炼石也被惊破,出现漏洞,引来了一场秋雨,使月宫的吴刚偎倚着桂树听得入神,忘了睡觉。这不仅表现了李贺,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同时证明了他对劳动人民美好的态度。 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如《梦天》一诗是写他梦入天空所见,借写自然世界的沧桑之变,表达出诗人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诗中写月宫,写仙人,着眼还是人间现实。诗人用形象的语言,把广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表现出来,也正是借助于他丰富的想象。 李贺的诗感情强烈,形象鲜明,意境深邃,既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又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再次,伴随着形象思维的活动,进行着艰苦的创造性的艺术构思。 无论是现实或历史的题材,或写景,或咏物,到了他的笔下,都能产生新的形象和新意境,取得了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如《马诗二十三首》,是一组咏物言志、以马喻人的诗。 他以良马自喻,表达了他的政治抱负和用世愿望以及被遗弃的愤慨。诗中从不同方面对良马或劣马以及有关的历史人物,进行创造性的构思,塑造了不同品质和不同境遇的马的形象。 或写良马不遇,或写赤骥承恩,或写困顿失意,或写任用不当,或写马质不凡等等,都有独创、新鲜之处。诗中无情嘲弄了项羽、范增、项庄的丑恶行径,热烈歌颂了刘邦统一事业的正义性、合理性。 他借此表达了对现实中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愤慨,对国家统一、君主图治的期望。题材相同,用意迥别,匠心独具,无不臻妙。 意在笔先。构思先要立意,要有新意,才能开掘得深,揭示事物的本质,使主题深化。 李贺诗的构思新颖奇特,《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一反时人应酬诗的做法,不从杨生下笔,却从刻砚石工进行艺术构思,“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起句突兀峥嵘,气势昂扬;结尾用“孔砚宽顽何足云”来对比,轻轻拈出,出人意外。这些都充分地看出李贺的进步思想在艺术构思过程中所起的灵魂作用。 另外,前人说他的诗“从来琢句之妙无有过于长吉者”,道出了李贺的诗不拾人牙慧,不蹈常袭故,锤字铸辞,纡曲句意,设色浓艳,具有鲜明的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