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何会有李杜(李白与杜甫)您好李杜唐代诗歌的发展一般分为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诗歌尚未扫清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四杰]和陈子昂的诗歌为诗坛带来了刚健清新的气息;五七言律诗也出步定型. 盛唐诗歌成就最高,李白的诗歌雄奇飘逸,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是盛唐诗坛的高峰,故合称李杜;高适.岑参以边塞诗扬名;孟浩然,王维以山水田园诗着称. 中唐诗歌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变化生新,涌现出众多的流派.大历诗人追求闲静澹雅的境界;白居易提倡反映民生疾苦的新乐府诗,韩愈.孟郊开创了奇崛险怪的新风格;柳宗元与刘禹锡也各具特色. 晚唐诗的发展偏向于悲伤、深沉的调子,点染了感伤的色彩,诗歌技巧纯熟,韵味隽永.。 由于当时唐朝的国运渐渐衰微,朝政混乱,故此咏史诗成就为此段时期中较有成就作品。盛唐时有两位震古烁今的大诗人,并称「李杜」的李白、杜甫。 小李杜晚唐的评坛上亦有李商隐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的两位诗坛领袖。杜牧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以别于李白、杜甫。 称「小」并不意味他们的成就较次,只是说明其时代较后。 2.“李杜”是唐代诗人李白和谁“李杜”是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 知识点: 1.现代一般多指李杜为唐朝大诗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并称,也有称李白和杜甫为“大李杜”,李商隐和杜牧为“小李杜”。 2.名人对李白杜甫的评价: 韩愈对李白杜甫极为推崇;在《调张籍》有言“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黄锦祥对李白杜甫同赞道:“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 3.盛唐李杜指的是谁现代一般多指李杜为唐朝大诗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并称,也有称李白和杜甫为“大李杜”,李商隐和杜牧为“小李杜”。 李白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不畏权力,藐视权贵,曾让“力士脱靴”。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当时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成熟起来的。在早期,主要表现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 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他有时也发出轻蔑权贵的豪语,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但主要还是表现内心中的高傲。 而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实际情况的了解,他进一步揭示了百姓基层和权贵的对立:“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鸯。” 在天宝末日益恶化的政治形势下,李白又把反权贵和广泛的社会批判联系起来。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 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 (《行路难》):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表达了诗人不被重用而产生对朝廷的失望和气 愤。在《书情赠蔡舍人雄》、《古风》第五十一、《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中,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 总之,可以说他把唐诗中反权贵的 主题发挥到了淋漓酣畅的地步。任华说李白“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杂言寄李白》),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为维护自我尊严而勇于反抗的意识,是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和重气骨传统的重要内容,李白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而成为诗坛巨星的。 他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独,如《月下独酌》其一,表明了只有充溢着生命活力的诗人才能发出如此的奇思妙想。他有一首《短歌行》,诗中构想道:“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颓光。” 这里没有嗟老叹卑的哀惋,却用“劝酒”的天真想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这些诗篇以其纯真的情趣,感召着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没了的美好的人性,并因此而获得永久的魅力。 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在《日出入行》诗中说:“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又说:“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具有英风豪气,又追求单纯高洁的心境,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也就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运动的美,在壮美的意境中抒发豪情壮思;另一类则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纤尘不染的天真情怀。 例如他笔下的黄河、长江,奔腾咆哮,一泻千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他笔下的山峰高耸峻拔,峥嵘奇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 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 同时,李白又写了许多具有晶莹透剔的优美意境的山水诗。 例如“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寻阳送弟昌岠鄱阳司马作》);“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西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等。这些诗以明朗纯净取胜。 李白的山水诗与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是按诗人个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图景。他只求把握整体的气势或氛围,凭倏来 飙起的感兴泼墨写意,而略去具体的细节,甚至连观照景物的视觉转移的顺序也往往毫不在意。 李白的山水诗又是无往而不抒情的,他善于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绪 渗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势和“情”的特征之间有着“同构互感”的微妙的呼应关系。例如《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诗中的“浮云”、。 4.上联:诗词见李杜 求下联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风雨有孙山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笔墨生孙山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山水无王花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山水有孙王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天地有苏黄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风月有孙山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文章有孙山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笔墨无赵张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风月无孙山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风雨无孙山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风雨无赵张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笔墨无苏黄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山水寻吴王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天地为孙刘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日月有苏黄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笔墨有吴山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笔墨无孙山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风雨听吴山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山水为孙刘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客梦归吴山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梦笔生吴山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月影无赵张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梦笔生孙刘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梦笔思沈山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心字成周王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琴酒遇吴山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琴韵听吴王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月字有吴山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月影知张王 上联:诗词见李杜 下联:梦笔生苏黄 5.李杜诗篇万口传 中“李杜”到底是指李白和杜甫指李白、杜甫 出自赵翼的《论诗》 原文: 李杜诗篇百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越翼(1727-1814)既是著名学者,又是一位有名诗人,著作很多。这首诗大约写作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论的是诗歌要应时代而变。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两句是对“李杜”诗篇的评价。李白、杜甫毫无疑问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诗人代表,其诗篇历代传诵,诗人赵翼首先公平地对此做出评价,作者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肯定了李杜在中国古代文坛(诗坛)上的崇高地位。“至今”笔锋一转,时代在发展变化,诗歌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一味地尊崇古人,脱离时代生活实际,当然也会落后于时代。需要强调的是,作者并没有败斥李杜之意,而是在提倡文学应有时代特点,反映时代内容。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两句是作者的议论。诗人认为:历史在向前发展,那么诗歌也要随之变化,没有亘古不变的文调,没有亘古不变的创作原则、手法。如果一味迷信、去模仿,反而会令诗歌僵死的。 此诗用平实的语言揭示了一个并不十分深奥的道理,体现了作者的学者风格。 6.唐诗中有诗仙,还有什么诗仙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诗圣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诗佛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诗鬼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 诗囚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唐代著名诗人。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洛阳),后隐居嵩山。 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 诗狂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诗魔、诗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诗豪刘禹锡,被白居易推赞为“诗豪”,和白居易共称‘’刘白‘’意即诗人中的豪杰、出众者的意思。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