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佛理唐诗

1.带有“禅意佛理”的伤感诗词有哪些

《题义公禅房》 唐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江中诵经》 唐 张说 实相归悬解,虚心暗在通。

澄江明月内,应是色成空。《无门关》 宋 无门慧开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题》 明 憨山德清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云遮天。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欧阳全真为赣佐先余去越七年又为广漕属后余》 宋 曾丰 东都重会省初盟,尔许多年独不惊。

二水牌中先署字,三城碑上复题名。 往不密有子孙契,离合面无儿女情。

功业相期非老事,愿言仙佛学俱成。

2.求很有意境的诗词

楼主说的貌似都是富含哲理的诗词,一般来说宋诗多是这种风格。

其中苏轼就是佼佼者。比如他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天长人困蹇驴嘶。

“雪泥鸿爪”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里。

还有一首词 苏轼的《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可惜这些都是比较哀伤的,但是不管唐诗宋词还是元曲,这些文学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悲剧意识,正如韩愈说的“不平则鸣”,胸中郁郁,发乎为诗。

还有一首比较喜欢的词 李煜的,忘了名字了: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

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暂时只想到这些

3.高中唐诗10首包括解析

《感遇·其一》 作者: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 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 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 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为天性, 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解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

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解析: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

诗以“望”入题,赞叹东 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

《送别》 作者: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 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 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 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 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 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解析: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

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 深,含义深刻。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

三、四句是交代 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 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作者: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如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译文: 大雁塔的气势宛如平地涌出, 孤傲高峻耸立好象直接天宫。

登上雁塔绝顶仿佛离开尘世, 沿阶盘旋攀登有如升越太空。 高耸宏伟似乎压盖神州大地, 峥嵘崔嵬简直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挺拔顶天遮住太阳光辉, 塔高七层紧紧地接连着苍穹。 站在塔顶鸟瞰指点翱翔飞鸟, 俯身向下倾听阵阵怒吼狂风。

山连着山好比波涛汹涌起伏, 奔走如百川归海来朝见帝京。 两行青槐夹着天子所行道路, 宫阙楼台变得多么精巧玲珑。

悲凉秋色打从关西弥漫而来, 苍苍茫茫已经布满秦关之中。 再看看长安城北汉代的五陵, 历经万古千秋依然青青 清净寂来的佛理我完全领悟。

行善施道素来是我做人信奉。 我发誓回去后行将辞官归隐, 我觉得佛道的确能济世无穷。

解析: 此诗是写登佛塔回望景物,望而生发,忽悟佛理,决意辞官学佛,以求济世,暗 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  首二句写未登之前仰望全塔;三、四句写登塔;五至八句写塔之高耸雄峻。

九、十句写由上俯看;十一至十八句,写在塔顶向东南西北各方所见的景物。最后四句写 忽悟“净理”,甚至想“挂冠”而去。

《送杨氏女》 作者:韦应物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零泪缘缨流。

译文: 我整日忧郁而悲悲戚戚, 女儿就要出嫁遥远地方。 今天她要远行去做新娘, 乘坐轻舟沿江逆流而上。

你姐妹自幼尝尽失母苦, 念此我就加倍慈柔抚养。 妹妹从小全靠姐姐养育, 今日两人作别泪泣成行。

面对此情景我内心郁结, 女大当嫁你也难得再留。 你自小缺少慈母的教训, 侍奉婆婆的事令我担忧。

幸好依仗你夫家好门第, 信任怜恤不挑剔你过失。 安贫乐俭是我一贯崇尚, 嫁妆岂能做到周全丰厚。

望你孝敬长辈遵守妇道, 仪容举止都要符合潮流。 今晨我们父女就要离别, 再见到你不知什么时候。

闲居时忧伤能自我排遣, 临别感伤情绪一发难收。 回到家中看到孤单小女, 悲哀泪水沿着帽带长流。

解析: 这是一首送女出嫁的好诗。送女出行,万千叮咛;怜其无恃,反复诫训。

诗人早 年丧妻,留下两女自小相依为命,感情颇为深厚。因为对亡妻的思念,对二女自然更 加怜爱。

在大女儿出嫁之时,自然临别而生感伤之情。 全诗情真语挚,至性至诚。

慈父爱,骨肉情,跃然纸上。“贫俭诚所尚,资从岂 待周”。

可作红衣千秋楷模。 《塞下曲·其一》 作者。

4.古诗趣文,诗发生的有趣的事

唐代诗人贾岛,字阆仙(一作浪仙),年轻时因考试不中,曾出家当过和尚,法名无本.后来又还俗应试,到底没有考进“进士”,只做过“长江主簿”等小官,医生穷愁潦倒.他的诗风格清丽,非常注重锻字炼句. 《隋唐嘉话》、《唐诗纪事》和《苕溪渔隐从话》都载有他的这样一则故事: 贾岛因赴考到京(长安).一天,骑着驴,一边走,一边吟诗,忽然得了两句道: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自己觉得这两句还不错.可是,又觉得下句“推”字不够好:既是月下的夜里,门早该关上,恐怕推不开了,不如改为“僧敲月下门”.心里这么琢磨着,嘴里也就反复地念着:“僧推……”、“僧敲……”,他的右手也不知不觉地随着表演起来:一会儿伸手一推,一会儿举手作敲的姿势.这时,著名的大作家、“京兆尹”兼“吏部侍郎”韩愈恰巧从这儿经过,随从仪仗,前呼后拥地过来了.按当时规矩,大官经过,行人必须远远回避让路,否则就要犯罪.贾岛这时正迷在他的那句诗里,竟没有发觉,等到近身,回避也来不及了,当即被差役们扭住,带到韩愈马前.韩愈问明原委,不但没有责备贾岛,还很称赞他认真的创作态度.对于“推”、“敲”两字,韩愈沉吟了一下,说:“还是‘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骑而行,谈了一些关于诗文写作的问题.从此成了朋友. 成语“推敲”的出典,就是由于这个故事.后来,形容反复地研究措词、斟酌字句,就叫“推敲”. 上述贾岛的诗句,见《题李凝幽居》,是一首五律,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佛教在线讯 苏轼与佛教关系密切.苏轼之接触佛教,至少可以上溯至他十来岁之时,据《苏轼诗集》载:“君(苏辙)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聃释迦文,”《栾城后集》卷二一《书白乐天集后二首》也说他“少年知读佛书,习禅定.”而苏东坡于禅宗则是情有独钟,并对他影响深远,历久而弥真弥坚.禅宗透脱无碍,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使苏东坡在种种危难困厄中仍能保持通脱无碍的姿态和积极乐观的信念.因此他在《东坡居士过龙光留一偈》中盛誉禅宗:“所得龙光竹两竿,持归岭北万人看.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 苏东坡一生与禅师交游颇广,不少禅师与他保持着颇为密切的关系.苏杭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他在苏杭的时间前后有七八年之久;苏杭不但风光旖旎,经济发达,而且高人云集,禅师倍出,苏东坡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曾说:“默念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十九”(《东坡志林》卷二),此话并非夸夸其谈之辞.苏东坡在苏杭结识的禅师,有清顺、守诠、仲殊、道臻、可久、垂云、思聪、惠思、怀琏、善本、道荣等.由于东坡的宿慧,再加上众僧友的启发,使他在佛理的体悟上能再上一层楼,而他们所留下来的妙事妙理,更成为千古的佳话.其中东坡与佛印禅师的众多公案,在后世流传最广…… 佛印了元,字觉老,本出身于富庶之家,后因皇帝赐与度牒而出家.苏东坡移居湖州过金山时,结识了佛印.元丰二(1079年),苏东坡贬谪黄州,开始大量阅读佛教典籍,与佛印了元建立了更为密切的情谊.有一天两个人在杭州同游,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山?” 佛印说:“这是飞来峰.”苏东坡说:“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东坡又问:“为什么要静呢?”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后来两人走到了天竺寺,苏东坡看到寺内的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就问佛印说:“观音菩萨既然是佛,为什么还拿念珠,到底是什么意思?” 佛印说:“拿念珠也不过是为了念佛号.”东坡又问:“念什么佛号?”佛印说:“也只是念观世音菩萨的佛号.”东坡又问:“他自己是观音,为什么要念自己的佛号呢?” 佛印回答道:“那是因为求人不如求己呀!.”有一天,佛印禅师登坛说法,苏东坡闻说赶来参加,座中已经坐满人众,没有空位了.禅师看到苏东坡时说:“人都坐满了,此间已无学士坐处.” 东坡马上机锋相对回答禅师说:“既然此间无坐处,我就以禅师四大五蕴之身为座.” 禅师说:“学士!我有一个问题问你,如果你回答得出来,那么我老和尚的身体就当你的座位,如果你回答不出来,那么你身上的玉带就要留下本寺,做为纪念.”苏东坡便答应了.佛印禅师反问:“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学士要坐那里呢?” 苏东坡为之语塞.色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成,诸行无常、刹那不住、没有一样永恒实在,故不能安坐于此.东坡的玉带因此输给佛印禅师,至今仍留存于金山寺.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一同游山玩水,走着走着,佛印忽然对苏东坡说:“你骑在马上的姿势十分庄严,好像一尊佛.” 苏东坡回答说:“你穿着一身黑袈裟,骑在马上好像一团牛粪.” 佛印笑着说:“从我口中出来的是佛,从你口中出来的却是粪.”随从听到两人的对话,都忍不住捧腹大笑.悟道者眼中,佛与牛粪自性本自清净.东坡与佛印禅师时常一唱一和,嬉笑怒骂,以诸公案,遗教后世.一般人谈到苏东坡和禅,喜欢列举他与佛印的传奇故事,却忽略了苏东坡曾写过许多佛与禅的诗歌.这些诗歌十分优美,观点独到,很有悟境。

5.有谁知道关于安静,心静的古诗词名句

柳宗元《晨诣班超师院读禅经》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注解】:1、贝叶书:古印度人多用贝多罗树的叶子写佛经,也称贝叶经。2、冥:暗合;3、缮:修持。

4、膏沐:本指润发的油脂。5、澹然:宁静状。

【韵译】: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评析】:??这是一首抒写感想的抒情诗。

诗的内容是抒发了诗人的哲学见解。前半部写他到禅院读经,指责世人追逐的乃是那些荒诞的事情,而不去了解佛经的真正含义。

后半部写他认为佛家的精义与儒家之道有相通之处,但如何修养本性,却难以精熟。然而,他对禅院的清静幽雅却流连玩赏。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