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扣柴扉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附:【解析】首联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 顾安《唐律销夏录》谓“此诗首句既有‘掩柴扉’三字,而下面七句皆是门外情景,如何说得去?不知古人用法最严,用意最活,如‘掩柴扉’下紧接以‘苍茫对落晖’句,便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也。”

何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莫,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

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莫之感。颔联用对比。

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 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

颈联故衣指莲花败叶。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 此句即为力证。

尾联(“烟火”一作“灯火”)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

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

2.关于柴扉的古诗有哪些

1、尘榻为子下,柴扉为子开。

——王灼 2、沙路萦纡处,柴扉荡析馀。—— 俞德邻【桐庐县作】 3、落叶积莓苔,柴扉半不开。

——释子淳 【冬日寄住庵僧】 4、花径呼童扫,柴扉为客开。—— 区元晋【饮郭都谏别墅 其二】 5、我屋云山下,柴扉也不扃。

——【山居】 6、柴扉堪泄泄,诗酒静相供。——郭之奇 【题驿舍画屏二首 其二】 7、积雪断山路,柴扉昼不开。

——顾清 【题张性夫小景四绝句 其四】 8、柴扉闲永日,稚子汲寒泉。—— 谢榛【北园夏日】 9、野浦冻云深,柴扉晚烟薄。

——敦敏 【访曹雪芹不值】 【关于柴扉的古诗】: 《游园不值》 宋代诗人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意】: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此诗先写诗人游园看花而进不了园门,感情上是从有所期待到失望遗憾;后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进而领略到园中的盎然春意,感情又由失望到意外之惊喜,写得十分曲折而有层次。

尤其第三、四两句,既渲染了浓郁的春色,又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全诗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体现了取景小而含意深的特点,情景交融,脍炙人口。

【作者】: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祖籍建阳。

原姓李,后嗣于龙泉叶氏,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南宋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

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

叶绍翁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

3.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前面一句是什么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应怜屐齿印苍苔”,“怜”字值得推敲。

怜什么呢?从句法来说,怜的对象的屐齿,但是,屐齿有硬度,大概不用太多怜惜,怜的对象应该是“苍苔”,它是屐齿“印”的对象。 路上有苍苔,应该是人迹长久不到的结果。

被屐齿印出痕迹的苍苔比之屐齿更足可怜、可爱、珍爱。但,怜惜的是苍苔,还是园子内外人迹罕至的宁静呢?或者是二者都一样弥足怜爱?这一切也许不应该过分拘泥。

应该认真体会的是,从这个“怜”字中,透露出这个诗人的心理特征:这是个外部感觉很精致、内心也很敏感的人。 这种精致和敏感还可以从下面一句“小扣柴扉久不开”体悟。

小扣,是轻轻地扣(不是数量上扣得小,不是小睡片刻的小)。但是,久扣不开,是不是要重扣一下呢?诗人没有说后来改变了策略,应该是一直“小扣”。

这个人不但是细心的,而且是很有耐心的,是很珍惜园子的宁静的。 尽管热爱宁静,但是柴门久扣不开,是不是有些扫兴?诗人也没有交代,或者是来不及交代吧。

随即却有一个意外的现象,转移了他的注意:朋友门墙里的红杏冒了出来。这个神来之笔,成了千古名句。

原因可能是: 一.表现了诗人心理上的一个突然的转折,久扣的沉闷,为一个惊喜的发现所代替。 春天已经来了,这么美,这么突然。

二.这个发现的可喜还在于:一枝红杏,而不是一树红杏。如果是一树红杏,春天早已到来。

而一枝红杏,则是最早的报春使者,最早和我不期而遇,是我的发现。 三.这是一刹那的惊喜,没有准备的欢欣,无声的、独自的欢欣,不仅是对大自然的变化的发现,而且是对自我心灵的发现。

四.一般地说,诗句的好处,是不能脱离全诗来理解的,但是这两句,却在长期的传诵中,常常被独立的引用。有时表现在外界重?R下,抑制不住的生气或者活力;有时则具有了由格言式的意义衍生的寓意;红杏出墙,用在男女关系上,表示女方有外遇。

我们选这篇的目的是为了显示:春天的美好,也有这样偶然地被发现的。 这和杜牧的满眼鸟语花香的纵目远眺,是很不一样的,不一样不仅在景色,而且在心情和胸怀。

4.美丽的唐诗总让人吟咏再三,请将以下三首古诗,(:游园不值、江畔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1. 不值:没有遇到人。

2. 屐齿:木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

3. 小扣:轻轻地敲。

4. 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简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