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兴像

1.古诗兴的手法是不是比兴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

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

《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

《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

“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2.《雨点像啥》古诗

叶绍翁:《游园不值》赏析

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

长满苍苔的路上遍印着诗人木屐钉齿的痕迹,敲了半天

柴门,没有人来开。诗人从露在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

满园的春色,说园门虽然关得紧,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啊!

游园不值 : 游园没有遇到人。

小扣 : 轻轻地敲。

柴扉 : 柴门。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此诗就

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

的记游诗。首句又作“应嫌屐齿印苍苔”,我却嫌这“嫌”字不好,

它似乎在表现园主人闭门谢客、远离尘嚣的清高,但清高得有点做作。

倒是“怜”字有情致,高齿的木板鞋(屐,音jī击)不避苔滑路僻,

去探访春天消息,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怜惜、同情,尽管它吃了

闭门羹”,轻拍木编门扇(柴扉,音fēi非)而久久不见打开。

“嫌”是从推测园主人感情的角度落笔,“怜”则是从探访春色者的

游兴的角度落笔,后者更贴合“游园不值”、无缘进门的诗题。无缘

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

奇遇、奇兴,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这就

把“屐齿游园”转化为“精神游园”了。失望后的意外精神补偿,弥

足珍贵。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

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到底自然界比园主人更

能体贴游人的情趣,这就不仅是游人怜屐,而且春色派遣红杏使者也

来怜屐了。从某些语句上看,此诗点化了陆游的《马上作》一诗:

“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

墙头。”不过陆游此作未免平展,有点马上观花,不及叶绍翁之作那

么精神专注,在深挚的精神体验和心理波折中,迸发出春光难锁、喜

从天降的生命力度,以及情趣盎然的精神哲学的启悟了。可见名家之

诗不一定都能省心地成为名作,非名家一旦对生命与诗进行精诚开发,

也可能出现奇迹。

[简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3.唐诗宋词的区别或相同之处谁知道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词终於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像曾因写过"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当时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必有柳词"之说,以至于宋朝的一个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记得了,好象叫什么宴殊的在当上宰相之后,他对于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他写的.我们也都知道,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士大夫们一起,构成了宋朝的享乐主义,虚华的文化. 一个朝代,一个国家,若强盛,那么它在文与质两方面是并重的,这里文指的是文风或者说一个社会的风气吧,我们知道,一个人若专门读书,钻研学问的话,那么就必须脱离生产劳动,也不能去打仗,这在宋朝就叫做"养士""八股"确立之后,天下的秀才就专门来钻这个东西捞取功名利禄养活自己,所以也就没得工夫去思考事情,去造反了,如果一个国家"文风"越盛,那么做实事的人就越少,这个国家也就会出问题了.历朝写诗的人 “诗中有画”是诗词创作的高境界,也是诗词评论中常用的褒扬之辞。这里的诗中这“画”大体上蕴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形体,二是色彩。

李清照照词《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之句,以人比黄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绘了憔悴的面色,又刻划了娇弱的体态。用黄花的形色作比,把闰中少妇憔悴、娇弱、病态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诗人把“形”与“色”统一于一体,创造了浑然一体的诗词画意。本文试图略去诗词中有关形体的刻划,单纯对其色彩加以品评。

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诗词中生动的形体刻划影响我们对色彩的品味,另一方面暂时放置“形体”不论,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诗词中有关色彩描绘的丰富内含和艺术魅力。 一、两类色彩,风格各异。

唐宋时代的诗人十分注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色彩,并在作品中把这些色彩生动地表现出来。他们不像画家那样把色彩直接铺陈在读者面前,而是通过对于色彩的描绘和形容,通过读者的想象,间接地把动人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总观诗人笔下描绘和形容色彩的词,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用以描绘和形容有明确色相的色彩 第二类是用以描绘和形容没有固定色相的色彩的词。

这类词 总观上述两类词在诗词中的具体运用,会让人明显地感觉出不同的色彩风格。第一类词表现 了明确色相,产生出一种明快、清爽的色彩效果。

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和强烈的激情。红、黄、橙、蓝、紫等每一个词都浸透了诗人的心绪。

第二类词与第一类词相比显得曲折含蓄、耐人寻味。在苍、翠、青等词汇的运用上,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这类词像是寄托了某种弦外之音,造成一种细腻、繁复、微妙的色彩效果,以其丰富的节奏韵律创造了另一种美的境界。 二、两种手法,各显千秋。

唐宋诗人描绘色彩的手法是各不相同的。如同画家用同样的颜料画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一样,其手法是丰富多样的。

这里把唐宋诗人描绘色彩的典型手法粗略地归纳为两种,并加以简单地分析。 一是对比调合法。

这是唐宋诗人运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描绘色彩的手法。这种手法的最大特点是强调生活中各种色相的个性。

根据色相之间的对比程度,我们可以把这种手法归纳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强烈对比,即不同色调的色彩对比。

第二种类型:和谐映衬,即相同色调的色彩 第三种类型:点彩调合。

4.有兴字的古诗词

元稹 兴飘沧海动,气合碧云连。

【酬乐天江楼夜吟稹诗因成三十韵 《见二十弟倡和花字漫兴五首》 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 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

《赣士曾兴宗字光祖以其居篔谷图来求诗》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高人心虚万物宗,家世常以仕易农。买山本爱坡上竹,手种已偃岩前松。

瀑泉三伏凛冰雪,谷声火里酣笙镛。了知自是一丘壑,不与金精为附庸。

杜甫 路远思恐泥,兴深终不渝。 【槐叶冷淘】 杨乘 兴亡山兀兀,今古水浑浑。

【南徐春日怀古】 孟浩然 兴尽回舟去,方知行(一作兹)路难。 【陪张丞相登荆城楼因寄蓟州(一作苏台)张使君及浪泊戍主刘家】 白居易 忙多对酒榼,兴少阅诗筒。

【秋寄微之十二韵】。

5.分析《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各自不同的文学特色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语言风格以四言为主,又比较自由活泼,基本上都可以配乐吟唱;现实主义的内容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完成了由口头文学到书面文学的转变。楚辞的语言特点,是长短句相结合,比《诗经》的语言显得更自由活泼,也更有利于抒发情感。

汉赋兼采楚辞和先秦诸子散文之长,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的性质。西汉时期的赋气势恢弘,辞藻华丽,讲究对仗;东汉的赋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

唐诗以五言、七言的格律诗为主,内容丰富,流派纷呈,成就辉煌。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派和以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你可以试试101教育ppt里面有许多的ppt背景素材可以让你使用参考一下。

6.分析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各自不同的文学特点

诗经艺术特点

1、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2、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

3、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4、复沓的章法,以四言句式为主,间或杂言(二至八言)

5、动、形容词的恰当运用,重言迭字拟声状貌,双声叠韵使声调优美

文学价值

1、光辉起点,开创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2、确定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的地位

3、其中的优秀之作,在艺术手法、语言和技巧上,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4、周代礼乐文化的代表,为儒家所重视和推崇

楚辞:楚辞的特点

作为一种诗体,楚辞的想象力丰富。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这些都培育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离骚》、《九歌》等均是如此。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1]”,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并且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

汉赋:汉朝是赋这种文体最繁盛的时期所以就叫汉赋了~

像唐诗宋词元曲一样的!

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其主要性质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赋的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它大约产生在战国后期,接受了纵横家游说之辞及楚辞的巨大影响,到了汉代瓜熟蒂落,达到了鼎盛时期。汉以后虽然仍有所发展,出现了六朝的骈赋、唐代的律赋和宋代以来的文赋,不乏名篇,但就总体成就来说仍首推汉赋。

唐诗:成就唐代诗歌体制多样,宋以后的整个中国古典诗歌,都未超出它的范围。唐人古体诗既可抒情,又可叙事、议论。由于受近体诗影响,唐人古诗或融入律句,或有意反律,皆不同于晋、宋以前古诗的纯任自然。五古在唐初犹承齐梁变体,经陈子昂的变革,张九龄、李白的发扬,至杜甫而堂庑顿开。七言则是不入律的歌行和古诗与精工整炼、有律化倾向的传统歌行体的双轨并行。乐府是古体诗中特殊的一类。唐人乐府多不合乐,或借旧题写新意,或立新题记新事。以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成就为最高。五七言律诗是唐代新兴诗体。五律经王绩、初唐四杰,至沈、宋终于实现体制规范化。七律兴起较晚,至沈、宋和杜审言始有成篇。经王维、李颀和高、岑等人的发展,到杜甫境界大开。此后,五七言律平行发展。大历十才子、贾岛、姚合、许浑、赵嘏等均是律体名家。至晚唐李商隐,七律的音调美和语言技巧,发展到更为成熟的境地。律诗中又有排律,多数作者往往逞博矜奥,夸多斗靡。少有佳作。杜甫的部分排律,写重大题材,工整流美,成就较高。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