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礼乐的诗句

一、求一首描写 中国古代礼乐制度 的诗词

《短歌行》两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谈讌 一作:谈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海 一作:水)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备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于《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赞扬他的忠诚与认真。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

“乐”的完善制度。供参考。

二、写礼乐的古诗词

五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三、以礼乐为主题的名言警句

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不学礼,无以立不由礼之事,非不可行也,行之不能久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多行无礼,必自及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凡人情之所安而有节者,举皆礼也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夫礼之初,始诸人情,因其所安者而为之节文父慈子孝,夫信妻贞,家之福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合,家之肥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国不患乎无积而患无政,家不患乎不富而患无礼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婚姻者,居室之大伦也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兼相爱,交相利见礼而知俗,闻乐而知政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君之所以自正而正人者,则惟礼而巳矣老不拘礼,病不拘礼老而谢事,古之礼也乐以移风易俗,礼以安上化人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当论其是非,不当以人废礼,防民之欲也周;乐,成民之俗也厚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礼贵从宜,事难泥古礼乐,治民之具也礼乐为本,刑政为末礼乐之得失,视之未必见也,而治忽之端,或自是起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失而求诸野礼所以定其位,权所以固其政礼所以防淫,乐所以移风礼所以决嫌疑,定犹豫,别同异,明是非者也礼无不敬,法无不肃礼以顺人心为本礼有经,亦有权礼与法,表里也;文与武,左右也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礼者,人道之极也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之大本,以防乱也礼之始作也难而易行,即行也易而难久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礼之正国,犹绳墨之于曲直;其以止患,犹堤防之于江河礼之至者无文,哀之深者无节民未知礼,虽聚而易散民习礼仪,易与为善,难与为非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年丰廉让多,岁薄礼节少却之不恭,受之太过却之却之为不恭让礼一寸,得礼一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伦有礼,朝廷有法人无礼而何为,财非义而不取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仪,辟之是犹欲寿而歾颈也上不知礼,则无以教民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身蹈于礼而耳属于乐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世治则礼详,世乱则礼简天下无治乱,视礼为治乱。

国家无兴衰,视礼为兴衰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一代礼乐之得失,则一代之治忽所由系也一代之丕兴,必有一代之礼乐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由礼以达道,则自得而不眩约之以礼,驱之以法。

四、关于礼字的诗句

所谓“礼不下庶人”,并非庶人无礼,只是说庶人限于财力、物力和时间,不能备礼,更重要的是贵族和大夫的礼不适用于庶人.例如庶人无庙祭而祭于寝.孔子(见孔丘)说,殷因于夏礼,而有所损益,周因于殷礼,而有所损益.由此可知夏、殷时代已有礼.孔子又说,他能讲述夏礼和殷礼,但由于文献不足,他虽能言之,却不能“征之”.孔子时代已是如此,后世就更无法知其究竟了.

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云:“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可见礼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重要工具.“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儒家认为推行礼治即是为政.师服云:“礼以体政”;孔子说:“为国以礼”;晏婴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左传》引君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女叔齐云:“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荀子云:“国之命在礼”.从这些话里可以充分看出礼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国之治乱系于礼之兴废.所以荀子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礼记》云: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结论是:“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周公制礼,典章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备,发展到了“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程度,使孔子赞叹不已,宣称“吾从周”.周人本以“尊礼”著称,到了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封建等级制度破坏,统治阶级内部对于礼任意僭用,礼崩乐坏,所以司马迁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史记·孔子世家》).但由于周代礼制深入人心,仍为士大夫所向往,力图予以恢复.春秋时代,孔子以前的人,如师服、内史过等,与孔子同时的人,如叔向、晏婴、游吉等,论礼的很多.但论礼最多,并自成体系的首推孔子.他一生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论语》中有34处记载孔子论礼.他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礼与仁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礼的本质 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所以古人指出礼的特征为“别异”(《荀子·乐论》)或“辨异”(《礼记·乐记》).春秋、战国和汉代论礼的人,一致强调礼的作用在于维持建立在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上的社会差异,这点最能说明礼的涵义和本质.

五、关于“礼”字的诗句有哪些

1.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唐代: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译文: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

2. 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两汉:司马迁《孔子世家赞》

译文: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

3.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唐代:杜甫《百忧集行》

译文: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

4.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唐代:杜甫《望岳三首·其三》

译文:传说南岳有朱雀,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就有为岳分上下之礼。

5.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唐代: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译文:“少君”把我带到了玉坛之上,远远地施礼请仙人相见。

6.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唐代: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译文: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

7. 以洽百礼,降福孔皆。——先秦:佚名《周颂·丰年》

译文:配合祭典很适当,普降福禄多吉祥。

8.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唐代:杜甫《忆昔二首》

译文:百馀年间,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国家昌盛,政治清明。

9.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唐代: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译文:裴使君把我当徐孺子那样对待礼遇有加,我应和着裴使君就像应和着谢宣城。

10.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唐代:王绩《赠程处士》

译文:礼乐拘禁住了姬旦,诗书束缚住了孔丘。

六、关于礼的古诗词 越多越好 谢谢

所谓“礼不下庶人”,并非庶人无礼,只是说庶人限于财力、物力和时间,不能备礼,更重要的是贵族和大夫的礼不适用于庶人。

例如庶人无庙祭而祭于寝。 孔子(见孔丘)说,殷因于夏礼,而有所损益,周因于殷礼,而有所损益。

由此可知夏、殷时代已有礼。孔子又说,他能讲述夏礼和殷礼,但由于文献不足,他虽能言之,却不能“征之”。

孔子时代已是如此,后世就更无法知其究竟了。 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云:“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可见礼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重要工具。

“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儒家认为推行礼治即是为政。师服云:“礼以体政”;孔子说:“为国以礼”;晏婴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左传》引君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女叔齐云:“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荀子云:“国之命在礼”。

从这些话里可以充分看出礼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国之治乱系于礼之兴废。所以荀子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礼记》云: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结论是:“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

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周公制礼,典章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备,发展到了“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程度,使孔子赞叹不已,宣称“吾从周”。

周人本以“尊礼”著称,到了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封建等级制度破坏,统治阶级内部对于礼任意僭用,礼崩乐坏,所以司马迁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史记·孔子世家》)。但由于周代礼制深入人心,仍为士大夫所向往,力图予以恢复。

春秋时代,孔子以前的人,如师服、内史过等,与孔子同时的人,如叔向、晏婴、游吉等,论礼的很多。但论礼最多,并自成体系的首推孔子。

他一生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论语》中有34处记载孔子论礼。他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

礼与仁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礼的本质 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所以古人指出礼的特征为“别异”(《荀子·乐论》)或“辨异”(《礼记·乐记》)。

春秋、战国和汉代论礼的人,一致强调礼的作用在于维持建立在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上的社会差异,这点最能说明礼的涵义和本质。 荀子(见荀况)云:“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又云:“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礼记》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又云:“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韩非子(见韩非)云:“礼者……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

董仲舒云: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白虎通德论》云:礼所以“序上下、正人道也。”

这些话都证明礼是有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决非普遍适用于一切人的一般规范。 《说文解字》就说:“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

可知,“礼”原来并没有等级制度的伦理道德方面意义,在阶级社会出现后,人类开始有等级之分,宗教祭祀也随之出现了身份的限制和区分,于是,作为宗教祭祀仪态的“礼”便开始具有了社会身份区分的内容。逐渐转化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一种身份制度。

七、有关礼的成语,诗句,警句格言,等有什么

傲慢无礼 卑辞厚礼 导德齐礼 俭不中礼 爱礼存羊 礼崩乐坏 礼仪之邦 傲慢少礼 卑礼厚币 彬彬有礼 博文约礼 长斋礼佛 顶礼膜拜 敦诗说礼 分庭抗礼 焚香礼拜 恭而有礼 敬贤礼士 磕头礼拜 礼义廉耻 克己复礼 礼贤下士 礼尚往来 礼坏乐崩 诗礼之训 诗礼之家 先礼后兵 以礼相待 知书达礼 轻薄无礼 晨参暮礼 烦文缛礼 分庭伉礼 焚香顶礼 甘言厚礼 家长礼短 家无常礼 践律蹈礼 礼让为国 礼奢宁俭 礼顺人情 礼为情貌 礼无不答 礼先一饭 礼先壹饭 慢腾斯礼 慢条丝礼 慢条斯礼 慢条厮礼 明媒正礼 暮礼晨参 牵经引礼 三茶六礼 诗礼传家 诗礼人家 识礼知书 通书达礼 通文达礼 言之有礼 衣冠礼乐 等礼相亢 缛礼烦仪 鹅存礼废 额手加礼 礼轻情意重 礼轻人意重 来而不往非礼也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八、关于从善的诗句有哪些

1、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

2、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

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4、善恶不可以同道。——柳宗元 《为裴令公举裴冕表》

5、利人的品德我认为就是善。—— 培根

6、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明·方孝孺

7、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

8、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南北朝·萧纲

二、国外名人关于从善的名人名言精选七十一句:

1、善与恶是同一块钱币的正反面。——罗曼·罗兰

2、善良与品德兼备,犹如宝石之于金属,两者互为衬托,益增光彩。——萧伯纳

3、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浮士德》

4、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

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高尔基

5、善良既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雨果

6、善良的行为有一种好处,就是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了,并且使它可以做出更

美好的行为。——卢梭

7、善良的行为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卢梭

从善,指依从善道。语出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亡从善服义之公心。”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