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中的"词"的名词解释】词:中国诗歌的一种,又别称长短句、诗余、琴趣等.约始唐朝,盛行于宋代.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故亦称为曲或曲子词.后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称“倚声”.再后,则依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写.自此,方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句长长短不齐的格律诗.词有许多不同的词调,每种词调各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如《西江月》、《如梦令》等.不同的词调,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填词时要求严格遵守.按句数、字数的多少,词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小令:一般指字数较少的词.前人以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虽无根据,亦多沿用.中调:一般指介于小令和长调之间的词.前人以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后多沿用.长调:一般指字数较多的词.前人以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后多沿用.。 2.【婉约派豪放派的名词解释请尽量简洁不要大段大段的】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傒、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3.宋词解释名词解释:<<草堂诗余>>希望答案能集中重点啊,谢谢了 爱《草堂诗余》是一部南宋何士信编辑的词选,其中词作以宋词为主,兼收一小部分唐五代词。 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载:“《草堂诗余》二卷,书坊编集者。”则此书编集系出于书坊。 又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考证:“王?兑翱痛允椤纷饔谇煸ؼ洌岩 恫萏檬Ó唷氛胖僮凇堵臁反手さ鄯浠浦铩保虼耸榈背捎谇煸?南宋宁宗年号1195-1200)以前。 《草堂诗余》一编,在明代被广泛接受,其繁盛流行情况绝非他编可以踵及。 当时的书商刻者竞相刊刻《草堂诗余》,仅今传明版《草堂诗余》就多达二十余种。《草堂诗余》在当时词学界亦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和中心。 许多文人才子如杨慎、李攀龙、唐顺之、何良俊、沈际飞、钱允治等都纷纷为其评注、校笺、作序、题跋。 明人为《草堂诗余》所作的众多序跋及评点,内容丰富,颇成体系,形成专门的《草堂诗余》批评,成为明代词学的一项特殊内容。 从明代的《草堂诗余》批评中,我们可以初步获得明人词学批评标准,及其审美价值取向的大致印象。 明人在论词的时候,非常注重词的抒情性,他们在《草堂诗余》的序跋和评点中,处处流露出重情的倾向。 张师绎在《合刻花间草堂序》中明确地为宣情正名,他说:“天下无无情之人,则无无情之诗。情之所钟,正在吾辈,然非直吾辈也。 夫子删诗裁赢三百周召二南厥为风始,彼所谓房中之乐,床第之言耳。推而广之,江滨之游女,陌上之狂童,桑中之私奔,东门之密约,情实为之,圣人宁推波而助之澜?盖直寄焉。 以情还情,以旁行之情还正行之情,要其指归,有情吻合于无情,斯已而已矣。”沈际飞则提出抒情是词这一文体的主要特性及功能。 他在《草堂诗余四集序》中说:“于戏,文章殆莫备于是矣!非体备也,情至也。情生文,文生情,何文非情?而以参差不齐之句,写郁勃难状之情,则尤至也。 ”他还认为,抒情性强正是词这一文体的魅力所在。他形容词的感动人心的作用说:“甚而桂子荷香,流播金人,动念投鞭,一时治忽因之。 甚而远方女子,读《淮海词》,亦解脍炙,继之以死,非针石芥拍之投,易由至是!”而他自己也正是因为“诗余之传非传诗也,传情也。 ”才“情所不自已”地对《草堂诗余》“津津焉评之而订之,释且广之。” 明人因词善抒情而偏好词体,故而他们在批评词作时,将抒情的优劣作为品评词作高下的重要标准。在杨慎、李攀龙、沈际飞等人的《草堂诗余》评点中,到处可见他们对抒发真情实感的词作的赞赏。 如李攀龙评苏轼的《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曰:“有不忍别之衷情”、“写出伤别之情,恳切笃至。”评晏几道《探春令•绿杨枝上晓莺啼》曰:“相思梦睡不成,相思泪拭不尽。 俱是真情吐露,一字一衷肠矣。”评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曰:“说到临镜伤景情最深。 ”评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曰:“曲尽秋塞之情,诵之令人兴悲。”杨慎评钱思公《玉楼春》曰:“芳樽恐浅,正断肠处,情尤真笃。” 评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曰:“离情欲泪”;评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曰:“情景欲绝”;评史达祖《绮罗春•咏春雨》曰:“此情别人状不出”;评秦观《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曰:“此等情绪煞甚伤心,秦八太深刻矣”。 沈际飞对秦观词《满庭芳•山抹微云》能将深婉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佩服得五体投地,不由得发出“人之情至少游而极”的感慨。 明人认为词人在创作时应该满怀深情,以深情的心灵观照外物,移情人景,这样写出的词作才能满蕴深情,感人至深。沈际飞在评点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时说:“唯动生感,天下有心人何处不关情?乃云‘关卿何事’。 ”替冯延巳回答了李璟提出的“关卿何事”的问题。他还在评李煜《丑奴儿令》时说:“何关鱼雁山木,而词人一往寄情,煞甚相关。 秦李诸人多用此决。”指出秦李诸人之词感动人心的原因所在。 他评辛弃疾《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曰:“生派愁怨与花鸟却自然”,指出辛词擅用的移情手法。 杨慎评秦观《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曰:“春柳恐未必瘦”,然而正是因为作者移情入景,才给人新奇感动的感觉,所以杨慎称赞道:“意想新,甚妙!” 重情的倾向还使得明人在品评词作时对于一些在立意、技巧等方面存在缺陷,但却不乏“情”的成分的词作予以赞许。 如沈际飞评柳永《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曰:“‘凤额’二句笨甚,幸结得情婉”,认为“情婉”可以补救“笨甚”的缺陷。他在评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时说:“虽少含蕴,不失为情语”,可见他认为情是比含蕴的表现方式更为重要的要素。 明人还认识到词之抒情应真实深切,只有抒发真情实感的词作才能感人至深,而词人的切身体验是真情实感的重要来源。杨慎评张林甫《烛影摇红》词时说:“林甫名抡,南渡故老,词多应制,有黍离之思,特甚悲感。” 指出林甫词中感动人心的情感因素来源于作者身历家国之难的切身体验。 李攀龙评吴彦章《春从天上来•海角飘零》曰:“此词诚有感旧,中所用典,俱是身自历涉,情景迫真。” 也对作者因“身自历涉”而表现出的真切感受颇为赞许。 明人。 4.名词解释:元曲如题,解释一下元曲元曲就是曲子,分散曲和戏曲两种。 散曲又分套曲与小令两种。 元曲与宋词不同,很多元曲可以根据需要加衬词,甚至加句子。 所以没有谱子时拿着不同作者的同一名称的小令便会发现字数参差不齐,句子多少不一。不过有些衬字是极明显的,如王实甫的《[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棉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这里前面的小令《十二月》共六句,依谱通常都是四字句。而王实甫在每个四字句上全加了三个衬字,读起来比单纯的四字句活多了,何况唱的时候?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评此曲“对偶、音律、平仄、语句皆妙。 ”后面的《尧民歌》共七句,合在一起写的叫《带过曲》,当然何种可带何种不可带以及谁与谁带,自有严格的规定。 下面是我前次用过的两个曲谱(另一个《小桃红》没谱,是依前人画的“葫芦”。) 《喜春来》和《乾荷叶》: 【喜春来】小令兼用。又名[喜春风]、[阳春曲]、[喜春儿]。 亦入[正宫]。 ◎平◎仄平平厶,◎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 △ △ 平去上(平),◎仄仄平平。 △ △ 元好问的《春宴》被认为是这首小令的正格,其曲词如下: 梅残玉靥香犹在,柳破金梢眼未开。 东风和气满楼台。桃杏折,宜唱《喜春来》。 这首小令按律应通首押韵,但我填这首小令时找不到第四句一定要押上声韵的字,又为了不损全首的意气,故用了一个“鼓”字。“鼓”字现代音与通首的曲韵读起来差不多,但严格说算出律了——它不在这个韵部里。 特此说明一下,免得变成“教输先生”。 【干荷叶】小令用。 又名[翠盘秋]。亦入[中吕]、[双调]。 此调[南吕]专作小令用,[中吕]、[双调]只作联套用。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去。 ▲ △ △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去。 △ △ △ △ 这是一首来自民间小调的小令散曲曲牌,元时宋词渐渐凋零,伶人无曲可唱,所以向民间小调寻求突破。 于是词作者为之填词,曲作者精细加工,遂成了“元曲”这枝咱古代文化艺术史上的奇葩。民间小调这个方向的突破,也可以说是“元曲”成其为“元曲”的一个根基式的过程。 所以前人讲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话,实在太有道理了。 举一首元人刘秉忠的《乾荷叶》以为范例: 乾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 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雨,寂寞在秋千上。 据今人李昌集考证,今存元曲曲牌来源有三: 1、唐宋大曲、宋词、诸宫调。其中直接源于唐曲者有5;直接源于唐宋词者有32,而此类多为唐之教坊曲,后沿为唐宋词牌;源于宋词者25,其中格律与词同或近似者十余只,余者或为宋词孤调,或与词之格律大异,由此亦可见曲子非源于词;源于诸宫调者26;与上诸文体皆渊源者25。 2、源于宋杂剧(此杂剧非元杂剧,乃杂技、相扑、小歌舞等杂艺之总谓。而元“杂剧”乃是对元朝兴起之戏剧专指。) 教坊舞曲、宋杂曲、金院本。 3、北曲本生曲牌。 此类曲牌约有60%,中有北胡俚曲若《阿纳忽》《六国朝》等,有北民俗曲若《山坡羊》《穷河西》等。 另有源自军乐、酒曲、佛曲等。 自此观之,唐曲一分而三,一入宋词,一入教坊若宋大曲、宋杂剧、诸宫诸、金院本,一入民间若《敦煌词》等文风者,暗流于闾巷,绵延不衰,由宋而入金元。至元,一种杂唐宋大曲、宋词、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北胡俚曲、北民俗曲为一体之“俗乐”——元曲,横空出世。 5.诗歌,近体诗的名词解释诗歌分古体诗和近体诗。诗歌就是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总称。 古体诗可不按韵律,但近体诗必须按韵律。 古体诗: 古体诗分:1、五言古诗 2、七言古诗两类。五言古诗每句五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七言古诗每句七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此外还有一种杂言诗,诗中夹杂着五言,七言甚至三,四,六,八,九等字句,一般也归入七言古诗一类。古体诗也叫古风。 近体诗: 近体诗分:1、律诗 2、排律 3、绝句三类。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类。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共八句。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排律是十句以上的律诗,多见五言排律,七言排律极少。绝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句。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 今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有许多讲究,与古体诗截然不同。我们讲格律,主要是讲今体诗的格律。格律诗是诗的一种样式,要求严格按格律来写的。其发端于“永明体”,兴盛于唐,成为中华诗文化的魂宝。 格律诗有这样几种样式: 1、五律:即一句五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 2、七律:即一句七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排律:即可以是五言排律,可以是七言排律。排律至少十句以上。排律用韵必须是整数,如十韵、三十六韵等。 4、入律的绝句:可写五言律绝,可写七言律绝。四句,叶平韵。(注意:绝句分古绝、律绝二类,这里说律绝)绝句特殊,分二类,一类是用律句的律绝,一类是不用律句的古绝。用律句的律绝,划为律诗,用律句的古绝划为古体。大部份书上就叫绝句,不分律体古体的。 凡叶平声韵的,一定是律绝,凡叶仄声韵的,一定是古体。另外,一般来说,五言绝句人们喜用古体,七言绝句人们喜用律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