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篇800字《我看上海话》作文我看上海话、广东人与北方文化 文/赵化鲁(山西) 数日前,上海有家报纸刊登了一篇题为《新英雄闯荡上海滩,不限户籍个个精英》的文章,一句“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引发争议,事后该报社区版编辑部发表致歉声明,但“道地上海人”的怒气似乎还远远未能平息。 无独有偶,今天又在凤凰网论坛看到一篇署名文章:《春晚丑化广东人折射北方的傲慢与疲软》,该文对春晚小品《北京欢迎你》通过语言丑化、矮化南方人提出质疑。 小品《北京欢迎你》我看了,尽管它不算多么成功,但我并没有看出什么地方对广东人不恭。 那篇论及上海话的文章仔细读过,引起争议的句子其实有特定的语境,说贬损上海人也有点夸大。尽管如此,抛开那篇文章和春晚小品,我的观点还是旗帜鲜明的,即:丑化广东人肯定不对,“说上海话就是没文化”论述不当。 笔者生在山西,长在北方,说的是晋南方言,浸染最多的是北方文化。对上海话闻之不多,和广东人鲜有机缘结识。 近来网上舞文弄墨,于是庆幸有了三两投缘的文友,其中有上海的也有广东的。上海的这位朋友性格豪爽,来电中带着浓浓上海味的普通话,软语呢哝,几分悦耳。 据说,上海也有城内城外之分、浦东浦西之说,上海的另一位作家朋友说起从郊区到市区的遭遇,也有几分不平,市区人的优越感不是某地独有,这种现象到哪都可能出现。 我认识的广东朋友小庄,给我说起广东话令我这个山西人一头雾水。 小庄说春晚节目广东人很少看,提起北方人家喻户晓的赵本山,小庄竟然感到陌生。是广东人不熟悉北方文化,还是北方文化轻慢广东人,这个问题一时半会还真说不清。 笔者对北方文化应该说有点了解,对上海话和广东人也素无成见。地方方言和文化的优劣没有必然的联系,丑化什么地方的人都是不应该的。 那一年深圳挂出有损河南人的标语不是后来也表示道歉了吗?“说得五台话,便把洋刀挎”是敝乡讽刺当年土皇帝阎锡山任人唯亲,注重提拔五台老乡。那种做法是腐朽落后的,理应遭到历史的唾弃。 北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各民族和睦共处,不同文化交流促进,才有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博大,进而汇入世界文化的浩大洪流,奔腾不息。上海话不比其他方言优越,当然也不低下;广东人不应受到贬损,反之,其他地方人也不比广东人差。 笔者不是在和稀泥,陶渊明说过:“落地皆兄弟,何必骨肉亲”。同住地球村,天南地北一家亲,何况我们都是中国人呢。 上海话惹争议,广东人鸣不平,指责北方文化的自大,所有一切不过是地域的狭隘心理在作祟。偏远之地的乡野之人散漫而论,说得不深不透,抛砖引玉,权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我看上海话和上海文化 其实我觉得上海的本地文化正在流失,特别是上海话方面,看看香港,本地文化就保留得很好,请问你能用上海话把报纸上的新闻都读一遍吗?不用一句普通话?我想不可能,有些字你不知不觉就用了普通话了,而香港人就做得到,甚至香港人读唐诗都是用粤语,我们用上海话读一遍唐诗试试看,行吗? 我觉得我们应该提倡上海人就是要说上海话,有些上海的小孩子从小都是用普通话在讲,甚至都已经不会讲上海话了,这种小孩子很多,其实这对上海人很不利,上海虽然小,可是全球讲上海话的人并不少,我们上海人应该以讲上海话为荣,但是我看到有些上海人讲话都不象上海人了,看最权威的上海话节目《老娘舅》里有些上海话也还是很生硬的,可能是照着普通话剧本读的缘故。 我们上海人只会说上海话,不会写上海话,这是最大的缺陷,为什么没有这方面的语言学家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呢?我们能把自己说的上海话写下来吗?大家看港片,看到有时是粤语字幕,为什么人家可以写得出来,我们就写不出来呢?看看网上现在有种现象,就是看不懂的上海话文字,各自表达的方式和字眼不同,但却在说同一个意思,那为什么没有语言学家来规范呢?如果用上海话写出来的剧本,我想《老娘舅》里的演员会演起来更真实,更贴近生活。 不要置疑上海人讲上海话,我看其实只是讲上海话还远远不够,我看上海应该专门成立一个沪语电视台,用沪语报新闻,拍沪语电视剧,沪语广告,甚至是教上海话的学习栏目等,能搞的东西很多,中央电视台还用粤语和闽南语来报新闻呢!为什么我们自己的上海不能用专门的电视台播报上海话新闻呢?不错,是要提倡讲普通话,但这并不表示要损失上海话的发展和延续,老祖宗留下来的话不好好讲对不起老祖宗,对不起历史. 再来看沪语歌曲,我们能想得出来的就是那个光头的《做人难》,为什么没有继续写呢?上海话就不能写成歌曲吗?有人说上海话很难写歌,这是不对的,只要你想写,只要有人写,就能写出来,虽然就象我之前说的,上海话写下来是很困难,但只是因为没有语言学家定论归类,不表示上海话不能写歌,我这几天听了一个《中国东方航空小姐的上海话rap》的歌曲,相信是网上流传的,不知各位网友听过吗?很有水准的,你听了会觉得原来上海话也能这样唱,虽然这首歌有点粗话,但我想只要有专业的上海人词曲作者来认真当回事写,一定能写出来的。我看上海。 2.谁知道哪里可以听到最好听的上海话歌曲02.今宵多珍重-崔萍.MP3 03.南屏晚钟-崔萍.MP3 04.等着你回来-白光.MP3 05.永远的微笑-周璇.MP3 06.白兰香-姚莉.MP3 07.卡门-葛兰.MP3 08.火辣辣-张露.MP3 09.我有个好家庭-叶枫.MP3 10.偷偷摸摸-刘韵 张莱莱合唱.MP3 11.打喷嚏-葛兰(静婷和唱).MP3 12.襟上留个吻-静婷.MP3 13.只有你-张露.MP3 (1)夜上海精选 01.阿里山的姑娘(顾媚).MP3 02.是真是假(顾媚).MP3 03.卡门(葛兰).MP3 04.第二春(英文版,葛兰).MP3 05.我的心里没有他(静婷).MP3 06.梦里相思(邓白英).MP3 07.想从前(崔萍).MP3 08.多事的风(崔萍).MP3 09.唐诗二唱(潘迪华).MP3 10.泰国情歌(潘迪华).MP3 11.我什么都接受(紫薇).MP3 12.春梦(紫薇).MP3 13.期待(静婷).MP3 14.月儿弯弯照九州(静婷).MP3 15.戏凤(静婷).MP3 16.脸儿甜如糖(崔萍).MP3 17.情人山(叶枫).MP3 18.晚霞(叶枫).MP3 19.四季歌(静婷、逸敏、于飞、姚莉).MP3 20.今天不回家(静婷、崔萍、蓓蕾).MP3 (2)夜上海精选 01.拷红(周璇).MP3 02.小小洞房(周璇).MP3 03.叹十声(白光).MP3 04.醉在你怀中(白光).MP3 05.可爱的秋天(姚莉).MP3 06.蓝色的悠思(姚莉).MP3 07.好春宵(吴莺音).MP3 08.只有你(李香兰).MP3 09.苏州夜曲(日语,李香兰).MP3 10.等郎郎不来(金溢).MP3 11.乌鸦满地飞(白云).MP3 12.纺棉花(白虹).MP3 13.黄昏(白光).MP3 3.古文读古诗是用什么方言这个问题,实际上说的是入声字的问题,很多古诗词用的是入声字,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的音,所以读起来和古人读的感觉是大不相同的。 而在很多方言里还有入声字,有时候用方言读入声字古诗就更符合古代作者的原始状态。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每句的最后一个字是韵脚,物、壁、雪、杰、发、灭、发、月,这些字用普通话读却一点也不押韵,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韵脚字在当时都是仄声中的入声字,入声字是一种急切短促的发音,在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消失,融入了平上去声。 但它在某些方言中却依然保留着,比如用上海话读这首词就是押韵的,更能体会到韵律美感。江浙人读其他方言中的入声字,比如“白”,发音是bo,语气短、急,却有力,而且音调下降。 所以方言虽然不利于日常交流,但在古诗词的美学体验中却很有用。 所有的大方言区都有入声,即便北方方言大部分地区入声已消失,但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山西,河南北部,内蒙古一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入声) 江淮官话区: 是南北方言的过度带(主要是中原官话和吴方言的过度带),江淮官话 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安徽省长江两岸地区,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徐州一带除外),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 江淮官话是官话方言中内部分歧较大、语言现象较为复杂的一支.以南京、扬州、南通、合肥、盐城、芜湖、淮南、连云港、九江等地方言为主要代表点。声调多为5个,有入声,去声、入声不分阴阳。 南通、泰州一带去声和入声分阴阳。 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泸州市-宜宾市-乐山市-西昌市、贵州省铜梓-仁怀-沿河-印江9县、云南省大关-绥江-水富),仁富小片(内江市 -自贡市-仁寿县-富顺县),雅棉小片(雅安市-石棉县),丽川小片(云南省西北部下关-剑川-宾川-洱源-云龙-丽江市)等地区有入声。 声调一般为5 个。入不分阴阳。 吴语: 大方言之一,又称“江南话”或者“江浙话”,以上海话、苏州话等为代表。分布于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不包括镇江)、南通的小部分地区、浙江省大部分地区、江西东北部、安徽南部。 保留古代的全浊声母,大部分地区阳声韵的咸山摄鼻音脱落,变为纯元音。声调多为6个以上,一般去、入也各分阴阳。 湘语: 又称湘方言或湖南话,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湖南省相当部分地区、临近湖南的重庆和广西部分地区;以长沙话和双峰话为代表。 湘语又可以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 新湘语主要流行于长沙和湘北,受官话方言和赣方言的影响比较大。老湘语分布在衡阳、双峰一带,受外部方言影响较小。 新老湘语之间互通程度较低。西南官话与新湘语有一定相似性。 新湘留了入声调,古浊音字今虽清音化,但仍是不送气音。 赣语: 赣语。 主要分布于江西中部 、北部、西部,湖南东部,湖北东南部,安徽南部部分地区 ,福建西北部邵武一带。由于赣方言和客家方言有不少共同特点。 除江西西部吉安、莲花等处基本无入声外,其他绝大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地保留入声韵尾。 客家话 主要分布:福建——闽西地区的长 汀县,连城,上杭等8个县;广东梅州,惠州,蕉岭等16县市;江西南部宁都,瑞金,兴国等14县市。 此外,非纯客县,如福建南靖,平和,绍安,龙岩;广东潮州,海丰,韶关,东莞;江西铜鼓,广昌,永 丰等不少县市的许多地区也讲客家话。此外,台湾海南四川湖南等不同程度地分布着客家话。 古全浊声母,不论平声仄声,大多变读为送气清音。多数地区是6个声调,少数地区有5个或7个声调。 闽西长汀话,连城,清流都没有入声,剩下平声 分阴阳,去声分阴阳,上声自成调共5个调。粤东客话平声入声分阴阳,上去不分阴阳。 闽西客家话的永 定话,上杭话保留阴入阳入两个声调。 闽语: 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海南、台湾三省以及浙江南部以及江西、广西的个别地区。 使用人口约4000万。 闽语是内部分歧较大的方言,不少声母保留了上古汉语的特点。 闽方言的韵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韵尾和塞声韵尾。其中闽南方言保留较为完整,闽东方言、莆仙方言保留较少,闽北方言和闽中方言则几乎已无塞声尾韵而只有鼻音尾韵了。 闽方言各地都有入声调,声调数目6~8个,以7个为多见。不少地区保留-p,-t,-k入声尾。 粤语: 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 粤方言通行于广东、广西、湖南、海南、香港等地 ,以广州话为中心。 使用人口约4000万。保留-p,-t,-k入声尾。 声调以8-10个为主。 晋语: 分布在山西省、陕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张家口西北、河南省新乡安阳以西。 秦 晋方言分布区交通闭塞,十里不同音,对古音的保留相对顽固一些,比如保留了入声。 还有最新划出来的徽语(以前属吴语),平话(以前属粤语)。 上述方言都为有入声的地区。 由上可见,每个方言区都有入声区,北方话大部分无入声,六南都保留入声调。 4.吴音是什么意思吴音,一般指吴地的方言,古诗道“醉里吴音相媚好”,描述的就是吴越的方言。 吴音是吴语的古称之一,也称江南话、江东话、吴越语,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通行于今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地区。代表方言为苏州话和上海话。使用人口近一亿,与吴越文化血脉相连。 据詹伯慧的《吴方言》统计,吴方言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地区,大约有110多个县市,使用人口近亿。 扩展资料 吴音以浊音为最大特征。吴地方言保留全部浊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部分地区保留尖团音分化,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文化价值高,语音与唐宋诸韵书高度匹配。 吴地语音最主要特征是中古全浊声母至今保留浊音音位。中古汉语字分全清不送气清音、次清送气清音、全浊、次浊四类。除吴语、老湘语等外所有汉语方言都无全浊辅音仅赣北闽北有少许,吴语保留全部浊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音 (吴地方言) 5.大班是否要公办转民办,纠结啊~个人觉得孩子很果断的放弃读了2年,转而喜欢一个只上了一个月的幼儿园,这其中肯定有问题!家长应该仔细问问孩子原因的,是不是孩子在逃避什么呢?在原来的示范园是不是没有交到过好朋友?感到孤独?是不是被同学欺负了?感到害怕?不敢去示范园了?是不是不受老师重视,不被老师喜欢?所以也不喜欢老师了?或者还有很多原因,家长要真正关心孩子的真实想法!再做判断现在的家长都太在乎孩子的决定,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动机!遇到困难不是想办法克服,而是第一时间逃避。 要知道现在幼儿园换起来是很容易,等读小学了,一个不满意也要转学吗?试试看!有那么容易嘛?另一方面,如果纯粹幼小衔接的角度来看,大班民办肯定要比什么都不教的公办要好的。 6.上海话真的太难听很少有这么不同的意见出现,很惊讶以至于目瞪口呆,兄弟你真太有才了!我觉得苏州话比较悦耳,上海话与苏州方言相仿,还是可以的啊!我小时侯看智力大冲浪里面时不时夹点上海方言觉得很有趣,长大了又看老娘舅,反正觉得还行,我是江北的嘛,我们的方言更是土语,我学过江苏文化史的,里面对方言的演变描述地很细,才知道我们的方言历史很悠久相当于明朝的皇家推广的普通话,你们的就更古老了,普通话已经是严重的被外来化了,北方人先是匈奴再是女真、契丹、蒙古、满清,原本的中原方言只能向南转移,翘舌音就是一例,从长江以南到香港那边都是平舌,我曾经看过报道不知道真假说有人研究发现苏州话跟阿尔泰语系的韩国语发音非常相似,这中间有什么联系没有,也无从考证,语言就是文化,使用语言就是在传承一方的文化,那些拿方言说事的很没劲,那些一开口就是“阿拉桑嘿银”的人很让我们这些“刚拨老”看不惯的,人么活简单点算了是吧? 好久没回答 问题,今天激动了!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