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各体怎样

1.唐诗的体裁形式是怎样的

就体裁形式看,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包括“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

(《诗薮》外编卷三)唐人发展了汉魏以来的五七言古体诗,既保有其古朴淳美的固有本色,又增加其生动流走的新貌,特别是能吸收唐以来近体诗的优点,使其声情更加婉转优美,摇曳多姿。七言歌行体在六朝时尚属初起阶段,至唐亦蔚为大国。

即使是从南北朝起即已失去其音乐性的乐府诗,在唐代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李白尚喜借旧题写时事;至杜甫则发展为“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稹《乐府古题序》),专写新题乐府,从本质上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写实传统;至白居易,更团结元稹、张籍、王建等人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使乐府诗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怎样写好古诗体

1、多读多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多背,结合一些研究和分析古诗体学术报告或文章自己多琢磨。

2、分析、研究语法,积累、掌握一些词汇。

3、尝试着创作。由看到做是一个跨越的过程。

4、多交一些这方面的朋友,自然也就有这样的氛围来帮助我们学习创作。可以注册一些古诗体创作网站论坛用户,与他人多切磋,取长补短。

5、给自己制定计划:每天要花时间来研读古今作品,也要自己创作。

6、温故知新。

7、锲而不舍。

3.唐诗诗体的发展状况如何

唐诗简介

总论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

一.唐代初期

(一)初唐前期

1.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胸襟。

2.在诗的体式上,完成了五言七言律诗的定型。对我国诗歌发展影响深远。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3.代表诗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二)初唐后期

1.陈子昂主张应该有所寄托。他的38首《感遇》诗,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但他写得最好的是《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含有一种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的伟大的孤独感。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月夜春江明丽纯美的境界,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转的音调,无穷的韵味,创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二、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

(一).山水田园诗

1.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境。

2.代表诗人:

(1)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把人引向秀丽明净的境界,那境界里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山居秋暝》

(2)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净的笔墨,写出山水田园的秀美。《过故人庄》、《宿建德江》

(二)边塞诗

1.将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2.代表诗人:

(1)王昌龄的诗有一种浓厚的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出塞》、《从军行》

(2)高适的诗风趋于雄壮慷慨,有一种豪侠气质。《塞下曲》、《燕歌行》

(3)岑参写边塞风物的雄奇瑰丽,写军人的豪雄奔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的诗人李白。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

(四)唐诗到杜甫是一大转变。题材扩大,写法多样。一般认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他带有集大成的性质,对后来者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三.唐代中期

诗歌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出现了明确艺术主张的不同流派。

(一)追求怪奇的美,重主观,常常打破律体约束,以散文句式入诗。代表诗人李贺(鬼才)的诗充满青春乐趣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与过早到来的迟暮之感交织在一起。《李凭箜篌引》

(二)主张诗应有为而发,应有益于政教作用。

1.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诗要写得通俗易懂。如《卖炭翁》。在艺术上最成功的是《长恨歌》和《琵琶行》。

2.元稹写有新题乐府,表示了对国家的关心、对于黑暗现象的抨击和对于生民疾苦的同情。《遣悲怀三首》《行宫》

(三)中唐著名诗人还有柳宗元《江雪》和刘禹锡《乌衣巷》。

四.晚唐诗歌

1.中唐的那种改革锐气消失了,诗人们走向了自我。

2.杜牧的咏史诗对于历史的思索其实是对于现实的感慨,历史感和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苍茫的叹息中融为一体。《江南春》《泊秦淮》《赤壁》。

3.晚唐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李商隐。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惊人的才华,开拓出一个充满朦胧、幽约的美。他的艺术技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极大地扩大了诗的感情容量,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最后的贡献。

4.唐诗的体裁有何特点

从体裁所产生的时代来分,即是古体和今体(律体)两类,但古体之中,又应该区分出乐府一类。

这样即是律体、古体、乐府体三大类。但元稹又根据是否有寄兴讽咏之意旨,在每类中又区分出古讽、乐讽、律讽三类。

从唐人这个体裁系统中,我们可以看到包含两个重要关系:一是古与今的关系,一是诗与乐的关系。应该说,这是唐诗体裁系统中的两大矛盾,即古体与今体(即唐人近体)的矛盾,诗与音乐的矛盾。

这是唐人的诗歌创作中客观地存在着的两大矛盾,如唐人存在着重古体与重近体的矛盾,如沈宋以大历十才等重视近体,《箧中集》、韩孟诗派则有复古倾向。这有时还存于诗人创作的内部,如白居易的创作中就存在这个矛盾。

诗与音乐的矛盾,不像古近体之矛盾那样明显,但它在唐诗发展中是始终存在的。首先,唐诗中古乐府体、歌行体,其体裁或来自对汉魏以来乐府歌词的模拟(如古乐府),或是以带有音乐性的歌行为体(即歌行体),即元稹上文所说的“流在乐府”或“词实乐流”。

在这部分诗歌的写作中,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诗体与歌体、诗的功能与歌的功能的矛盾。其次,唐诗的一部分,同时又是入乐的歌词。

这就造成唐诗体裁中歌体与诗体的矛盾。但是,存在于唐诗体裁系统中的两大矛盾,实际也正是它的两大优势。

由矛盾而产生一种张力与活力,使唐诗在新旧体之间、歌与诗之间保持着一种矛盾中的平衡,形成了诗歌艺术有效发展的张力。 关于唐诗与音乐的关系,学术上已经研究得很多。

任二北的《唐声诗》[2],对唐诗入乐情况作了很详细的考证。此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考证声诗即唐入乐歌诗的情况,作者通过与乐府、词之区分,论定声诗之范围。

下编考证150余种唐声诗格调。新近出版的王昆吾的《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3]则是考证唐曲子词系统之外的唐杂言诗的入歌情况。

近来,葛晓音、户仓英美合作发表的一系列有关日本所存唐乐歌舞谱的研究,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音乐背景。当然,关于唐诗入乐、入歌、入舞的问题,可研究的问题还是很多的。

已有的研究成果,也有重新检讨的必要。笔者感到,历来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诗乐关系事实方面的考证上,未能将唐诗与音乐关系之研究由事实考证延伸到诗歌艺术本身的研究上,即通过唐诗与音乐之关系,来重新认识唐诗的艺术成因。

纯诗与歌辞,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艺术。纯诗是纯文学性质的,诗歌脱离音乐之后,作为一种纯粹的语言艺术来发展。

遵循的是语言艺术的发展规律。而歌辞则遵循着音乐艺术的规律来发展。

两者各有其艺术上的优势。唐诗体裁中,有些体裁偏向于歌词,如绝句;有的则偏向纯诗,如古风;但在唐代,很难说哪种体裁与音乐绝无关系,同样也没有哪一种体裁是完全入乐的。

综观唐诗入乐的情况,可以说,各体裁一方面保持纯粹的诗歌体裁的独立性,即唐诗体裁系统不同汉乐府,也不同于唐五代北宋的曲子词,仍依附着音乐。唐诗各种体裁从本质上看,都已脱离音乐而独立。

但它与宋元明清古近体诗完全与音乐绝缘又不一样,所有唐诗,都同时保留着作为歌词的预备资格,都有可能与音乐重新获得配合的机会。 就唐诗体裁与音乐的关系来看,音乐并没有规范着诗,诗却仍有与音乐配合的条件。

这方面造成唐诗在艺术上的优势是巨大的。可以说,唐诗在作为语言艺术的诗与作为音乐的歌之间取得了一种平衡。

中古和唐代的五七言诗,源于汉魏乐府,在汉魏时期,乐府是作为歌的体制而存在的,其语言艺术相对音乐功能来说,是次要性的。从魏晋之间,歌与诗分流,其后的文人诗创作,从中古迄唐,都是以纯粹的诗歌艺术为主流。

唐诗不仅在体裁上是对中古诗的继承与发展,其在语言艺术上,也是对中古诗歌语言艺术,包括诗歌语汇、意象、诗意、章法、句式等多种因素的继承。所以唐诗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诗歌语言,达到纯粹诗歌艺术的精致巧妙的境地。

但同时,唐诗仍有部分的歌词的功能。歌体的特点是,平易自然,抒情性强。

比之于后世的古近体诗,唐诗的语言艺术是比较自然的,不失抒发之自由。单纯从语言艺术的使用与技巧来说,唐诗并没有将语言功能发展到极致的境地。

如宋诗对诗歌语言在体物、寓理、幽默机趣各方面的发展,是唐诗所未备的。但唐诗总体上保持着一种抒情性和音乐性。

没有让诗成为纯粹的语言艺术。可以说,在诗的语言功能与歌的语言功能之间,在艺术的追琢精妙与自然抒发之间,保持着一种平衡。

在一种发展到相当高阶段的语言艺术的纯诗中,甚至连抒情也要落到第二性,宋诗、清诗就常给人这样的感觉。一句好诗,让我们感觉起美感作用的并不是其中的情感成分,而是艺术的成分。

而唐诗是意象、语言之美与音乐、情感之美平衡地发生审美作用的。 二 唐诗的另一体裁优势是新旧两类体裁的并用。

这个问题比前面这个问题复杂得多。唐诗的新旧两类体裁之间,是一种既对立、矛盾而又相互影响的关系。

从矛盾的方面来看,新旧两体是互相排斥的。诗体今古之矛盾,并非始于唐代,在南朝后期,这个问题就已出现。

齐梁以降,诗体逐代而新。齐梁人看汉魏晋人的诗,就已觉其体制属古。

钟嵘《诗品序》在。

5.古诗的体裁有什么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4、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对偶5、诗歌分类(不同分类标准) 浪漫主义:想象、夸张、语言华美,一般表现对理想的追求或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 现实主义:写实,对现实的直接反映,按内容分: 边塞诗: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语言豪迈壮阔。 田园诗:表现田园生活的安逸、闲适。 送别诗:表现和友人的惜别之情,或对友人、对自己的劝勉。 怀古诗:借古讽今。 咏物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羁旅诗:思乡念亲。 山水诗 主要通过景物的描绘,给读者展现出一种自然美。 。

6.怎样辨别古诗的体裁

诗歌的分类:从表达方式上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从诗歌体裁上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新诗包括自由诗(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散文诗(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内容)、民歌(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诗)。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格律:古典诗歌形式要求的总称。“格”,就是格式,包括某一诗体的句数、每句的字数、节奏、某些句子的格式(句式)、对仗(类似修辞的“对偶”)等;“律”,就是音律,包括每句各字的平仄(声调高低)、某句的押韵、用韵的要求等。

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律诗,包括绝句。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四言诗和六言诗很少见。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简单的说,凡是不依照近体诗的格律来写,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诗,都是古体诗(本书不论)。

近体诗大致分为三种:律诗,排律,绝句。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意思就是依照一定的格律来写成的诗。律诗的韵、平仄、对仗等,虽有许多讲究,但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⑴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⑵ 都押平声韵;

⑶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⑷ 每首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 明韵数,如王维《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就是一百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的字数比律诗少一半,在形式上就等于半首律诗,所以格律要求和律诗一样。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