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示相思的古诗意象或诗句有哪些东山崔嵬不可登,绝顶高天明月生,إ 红颜又惹相思苦,此心独忆是卿卿 (仓央嘉措)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唐·张若虚) 相思岭上相思泪,不到三声合断肠(唐·常建) 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唐·张籍)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唐·李商隐)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宋·晏殊) 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宋·苏轼)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宋·李之仪)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清·纳兰性德)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 -席慕蓉《印记》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横塘路》 这是写作业吗??其实我觉得词更有意境(个人意见~)。 二、红豆在诗歌中充当着什么样的意象红豆 ,产于两广一带,又名相思子,形如豌豆,朱红色。古人常用来象征爱情或相思。.相思红豆是我国的独特的文化产品。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称之为相思豆。日复一日,春去秋来。大树的果实,伴着姑娘心中的思念,慢慢的变成了地球上最美的红色心型种子--相思豆。 所以红豆在诗歌中充当相思的意象 三、《红豆》诗歌红豆似的相思啊! 一粒粒的 坠进生命底磁坛里了…… 听他跳激底音声, 这般凄楚! 这般清切! 《红豆》是闻一多著名的爱情组诗,均系诗人献给远在大洋对岸的新婚妻子高孝贞(真)的作品。 有这样一个传说,说诗人与新婚妻子分别时立下誓约,远涉重洋赴美后,每到一个地方,就给她写一封信。闻一多一路情书不绝,但信却被闻一多的父亲“截获”了。 长辈深恐女儿情长会严重影响他的学业,于是将信件一一没收。闻一多经常不见回音,觉得忍无可忍,就在信中大发雷霆:“你死啦!不给我回信!”这时,高真才实情相告。 至此,闻一多的相思之情便更加炽烈了。1923年寒假,家信告知,他与高真的第一个孩子就要出世了,闻一多得讯后,感慨万端,“情思不变,连干五昼夜作《红豆》五十首,现经删削,并旧作一首,共存四十二首为《红豆之什》”。 (闻一多1923年11月26日《给梁实秋》)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红豆》组诗。这四十二首爱情诗,虽是在五昼夜内连续作成,彼此有一定的联系,但终究还是属于各自独立的篇章,为了方便阐释,又避免啰嗦重复,我们在这里采用趁篇点评的方式,希望能用言简意赅的文字为广大读者的阅读提供一点线索。 《红豆》之一似整首组诗的“导言”。其中心意象是“红豆”。 红豆树本是一种乔木,产生于亚热带,其实赤如珊瑚,民间又称之为相思豆。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里,它常常被作为男女相思的象征。 如王维著名五绝《相思》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其实,相思的是什么呢?是人心而已,就这样,“红豆”与“人心”暗暗地产生了联系。在这首诗里,闻一多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样一种隐隐约约的联系。 红豆一粒粒“坠进生命底磁坛里”,那“跳激底音声”就是“静夜思”之时听见的心跳,“这般凄楚”、“这般清切”,亦就是思念之清苦、之焦燥,因为借用了“红豆”的意象,诗显得含蓄而美丽。 二 相思着了火, 有泪雨洒着, 还烧得好一点; 最难禁的, 是突如其来, 赶不及哭的干相思。 要理解这一首诗,需知道闻一多的结婚经历。1922年寒假,就在他即将出国前夕,奉父母之命赶回浠水与姨表妹高孝贞完婚。 在此之前,两人仅见过一面,他们之间的感情完全是婚后逐渐培养起来的,但就在新婚的5个月后,闻一多就登上了开往美国的客轮。可以想象,此时当正是两人的感情炽热之时,这也就如诗中所说:“是突如其来,/赶不及哭的干相思。” 闻一多别出心裁地将“相思”也分了干与湿,而以“干”来概括自己的因仓促的离别而带来的心绪烦乱。 三 意识在时间底路上旅行: 每逢插起一杆红旗之处, 那便是── 相思设下的关卡, 挡住行人, 勒索路捐的。 诗人沿着时间的轨道向过去追溯。红色是交通中止的讯号,所以凡插着红旗的地方,诗人的记忆都不得不停下来仔细揣摩、品味。 关卡多,说明在闻一多的爱情故事中,令人难忘的部分甚多。而在闻一多本人的诗歌意象系统中,金钱财物通常都象征着男女之间的感情份量。 (参见《贡臣》、《诗债》等诗)这也就是本诗所谓的“勒索路捐”。 四 袅袅的篆烟啊! 是古丽的文章, 淡写相思底诗句。 闻一多不只一次地通过“袅袅的篆烟”来表达心中的爱情。《香篆》一诗曾说:“心爱的人儿啊!/这样清幽的香/只堪供祝神圣的你。” 以香篆抒情,大概包含着这样几层意思:①对爱人的崇拜。②表现个人感情圣洁无瑕。 ③表现爱情本身的柔韧和绵长。 五 比方有一屑月光, 偷来匍匐在你枕上, 刺着你的倦眼, 撩得你镇夜不睡, 你讨厌他不? 那么这样便是相思了! 相思并不都那么美丽动人,有一些时候,它倒表现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愁苦之情,或者也可以这样说,相思中的情人是美丽的、温柔的、迷人的,但这永远只是空想的,相思本身却是令人厌倦的、折磨人的,这或许就是“相思”的二重性吧。 六 相思是不作声的蚊子, 偷偷地咬了一口, 陡然痛了一下, 以后便是一阵底奇痒。 这是写相思之情如何产生的。 “不作声”、“偷偷”都说明了它的偶发性、突兀性、“奇痒”则表示它对人的纠缠、折磨,而且显然是由内而外的,难以抵挡、难以消除,把美好的感情与丑陋的蚊子联系在一起,化丑为美,显示了诗人咏叹“爱情”的一贯风格:幽默、风趣,并借此有所超脱。 七 我的心是个没设防的空城, 半夜里忽被相思袭击了, 我的心旌 只是一片倒降; 我只盼望── 他恣情屠烧一回就去了; 谁知他竟永远占据着, 建设起宫墙来了呢?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相思”与“心”的关系,相思如一支入侵的军队,把“我”的心打得落花流水之后便成了定居的殖民者。 与前一首的“蚊子”之喻比较,有它的特色。“蚊子”突出“相思”的细密和微妙,可能属于那种纤弱而幽长的“相思”之情,而入侵的军队则锐不可挡,势如破竹,属于那种热血激荡的“相思”之潮。 八 有两样东西, 我总想撇开, 却又总舍不得: 我的生命, 同为了爱人儿的相思。 诗人把“相思”同自己的生命相提并论,当然是突出了这种情感在他内心深处的珍贵;而生命又是人与身俱来的,当生命结束之时,人也就。 四、表示相思的古诗意象或诗句有哪些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中秋月(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待月(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宋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倪庄中秋(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