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选注钱钟书

1.谁有钱钟书的《宋词选注》的读后感或者是它的评价啊

看钱先生的《宋诗选注》是四五年之前的事情了,当时兴趣很浓,还抄了很多好诗到日记本上。

读这本书最深刻的印象是钱钟书先生评介人物性格和作品特色时的语言风趣幽默形象。无疑,很多语言是钱氏风格,他人绝对讲不出这样的绝妙好词来。

看完这本书,你会对宋朝诗歌的风格流派和风格流变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毕竟人的趣味应该是多样的,山谷的老辣拗体固然出人一头地,苏轼的诗歌比喻络绎固然胜人一筹,但永嘉四灵的诗歌却也清新灵秀。

钱钟书先生对各家各派都没有什么偏见。他在诗歌注解中表现出了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一个小诗人尽管其它诗歌都不好,只要有一首好诗也可入选,象柳开的诗。而一个大诗人尽管有很多好诗,但存在的诗歌上的缺点,钱钟书先生也会提到。

同时在评介时候也注意到坚持辩证的观点,每一家诗歌的利弊基本都讲出来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钱钟书先生的眼界是广阔的,他对宋诗的评价是放到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

每个人的诗承和对后来人的影响基本都被他说到了,一些诗句的历史衍变也被他指出来。这样读者就不会只被宋诗狭隘住,而能够将眼界放开,会通古今,熔炼百世,触类旁通,系统条理地领会宋诗的发展风貌,这种治学精神在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中也表现得很明显。

在中国诗歌发展历史中,唐诗第一,宋诗第二,清诗第三。如何恰当地评价宋诗是个很不容易的问题。

在这方面,钱钟书先生花了很大的工夫,整个《宋诗选注》,是钱钟书先生单干,其中绝对找不出抄袭的痕迹,不象现在很多学者那样干着“文抄公”那样不光彩的事情。同时钱钟书先生对宋诗也很不满,但又迫于组织单位上的任务分配和政治风气的压力,这个《宋诗选注》写起来也是很不痛快,写不来也不太如意,特别是对诗歌的选择上。

正如全书充满着幽默的笔调,但实际上其中更反照出钱先生的无奈和压抑。这是我不得不指出的。

真正的钱氏作品要到后来出版的《宋诗纪事补正》100卷中才能看到。(不过我还没看到)。

诗以言志,可以陶冶性情。但他人写出来的诗不能令人满意,这就要进行诗歌批评,指出好诗到底好在哪,坏诗坏在哪里。

要提高诗歌的鉴赏水平,我认为《宋诗选注》还是值得好好看看的。因为钱先生有很高的文艺鉴赏能力,这种能力在他的很多著作中都可以看到,令人信服。

在《宋诗选注》对诗人的评介中也可看出评介者的慧眼。只是令人奇怪的是对每首诗的艺术特点并没有说明。

虽然这样,其中还是可以看出评介者平等的眼光,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转益多师是汝师,百花酿蜜,方有如许的甘甜。这部书更重要的是阐述了艺术创作的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

真正的自由必然是以规矩为前提,能规矩方能跻得大自由。这不仅是对艺术,对于生活都是一个很大的启示。

2.钱钟书素材100字

请一代鸿儒的围城内外

作者/湖南晓君

回首过去的一个世纪,饱览群书、博古通今者大有人在,精通多国语言、学贯中西者不乏其人,但钱钟书是独特的。睿智使他进得去,出得来,登堂入室;渊博使他站得高,看得透,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而不染一尘。他被学术界誉为“文化昆仑”。真正走近钱钟书时,也许你又会生出无限感慨!

骨子里的狂狷

有一种人外表温软,内心却十分强悍,钱钟书就是一例。儿时的他,已显出禀赋异于常人,表现在“专爱胡说乱道”“好臧否古今人物”。上小学时,父亲为他改字“默存”,叫他“少说话”。事实上,直到后半生他才渐渐敛住锋芒。

钱钟书之狂,在清华读书时就开始显露。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放言要“横扫清华图书馆”。从外文系毕业时,校方决定破格录取他留校,他一口拒绝了,并说: “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够资格当钱某人的导师。”钱钟书对同辈学人也多有臧否。他对胡适派的文学史考证和陈寅恪式的以诗证史,均深表不满;对林语堂提倡的幽默文学,也大加嘲讽,说: “自从提倡幽默文学以来,卖笑变成了文人的职业。”1992年,安迪先生到钱钟书府上拜望,请教其对几位文化名人的看法,他的评价几乎全是负面的:对王国维,说一向不喜欢此人的著作;对陈寅恪,说陈不必为柳如是写那么大的书;对张爱玲,很不以为然;对鲁迅,说他的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好,《阿Q正传》则应加以修剪才是。在此输入您的回答,每一次专业解答都将打造您的权威形象

3.《宋诗选注》选择的标准很严格,甚至可以说有几分苛刻

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问世以后,虽然受到过许多质疑和围攻,但是它的多次重印 和重拍足以证明它是一部出色的宋诗选本。

《宋诗选注》之所以为很多学者所宝,与其自身 的特色有很大关系。钱钟书先生不论在“选” 、“注”还是在“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在《宋诗选注·序》中,钱钟书先生明确提出了自己选诗著名的“六不选”标准:押韵 的文件不选; 学问的展览和典故成语的把戏也不选; 大模大样的仿照前人的假古董不选; 把 前人的词意改头换面而绝无增进的旧货充新也不选; 有佳句而全篇太不匀称的不选; 当时传 诵而现在看不出好处的不选。 这充分表现了钱钟书先生独特的而又创造性的审美价值。

此书 的注更是别具一格、颇具特色, 它不只是简单地解释一些字、词、句, 说明典故成语的出处, 而且对个别有争议性的地方进行辨伪考订,提出自己的观点。从钱先生的旁征博引中,我们 不仅获取了宋诗这一层面的相关知识, 还了解了文学现象、笭虎蒂臼郦铰垫歇叮忙历史事件等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 让我们体会到钱钟书在注诗的同时也在品诗。

4.钱钟书的资料

钱钟书先生,字默存,号槐聚,1910年生于江苏 无锡。

十岁入东林小学,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 学接受中学教育,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1932年在清华结识杨绛先生,次年毕业,赴上 海光华大学执教。

1935年,先生与杨绛先生完婚,然后同赴英伦 留学。两年以后,先生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 中国》一文获副博士(B.litt)学位。

之后随杨 绛先生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1938年,被清华 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 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

1941年,珍 珠港事件爆发,先生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 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 抗战结束后,先生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 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

在其后的三 年中,其作品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 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9年,先生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 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 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1966年,**爆发,先生受到冲击,并 于1969年11月与杨先生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干 校”。1972年3月回京,当年8月《管锥编》定稿 。

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1 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 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 出版。

1998年12月19日,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 88岁。 钱钟书简介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因他周岁“抓周”时抓得一本书,故取名“钟书”。 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

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在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

1933年大学毕业。1935年和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

同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资格,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1938年回国。曾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钱钟书深入研读过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他的散文和小说也很出色,特别是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可谓家喻户晓。

钱钟书从小就聪明过人,但他的天赋主要表现在文学上。他喜欢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特别不愿意按部就班地逻辑推理,因此对数、理、化等课程深恶痛绝。

钱钟书进入中学读书后逐渐喜欢上了英语。钱钟书所在的中学是美国圣公会办的教会学校,大部分课程都是用英文讲授。

他的英语成绩很好,但是他从不上英语课,也不看英语教科书,上课也不记笔记,而是低头看外文原版小说。因此,他的英文几乎完全靠自学,充分表现了他卓异的语言天赋。

尽管学习成绩很好,但在生活方面,钱钟书确实有点“痴气”。比如,他总分不清东西南北,一出门就分不清方向;穿衣服不是前后颠倒,便是内外不分。

最出洋相的是上体育课,作为领队,他的英语口令喊得相当宏亮、准确,但他自己却左右不分,不知道该怎么办。口令喊对了,自己却糊里糊涂不会站,常常闹得全班哄堂大笑,自己却莫名其妙。

聪明过人却又时常“糊涂”,这就是叫人难以捉摸的钱钟书。 钱钟书学识渊博,记忆力惊人。

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就与吴晗、夏鼐被誉为清华“三才子”。与陈衍老人的交往更体现了这一点。

陈衍,号石遗,晚清“三大诗人”之一,在当时的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石遗老人对当时的诗人学者甚少许可,但是对钱钟书却另眼相看。

每年寒暑假钱钟书从清华回无锡,石遗老人都要邀他去自己家。有一次,石遗老人说起清末大诗人王运:“王运人品极低,仪表亦恶,世兄知之乎?”钱钟书对曰:“应该是个矮子。”

石遗笑说:“何以知之?”钱钟书说:“王死时,沪报有滑稽挽联云‘学富文中子,形同武大郎’,以此得之。”石遗老人点头称是。

又说王运的著作只有《湘军志》可观,其诗可取者很少,他的《石遗室诗话》中只采用某两句,但已记不起是哪两句了。钱钟书马上回答:“好像是‘独惭携短剑,真为看山来’”。

石遗老人不由得惊叹:“世兄真是好记性!” 钱钟书先生作为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成就举世瞩目。晚年的钱钟书闭门谢客,淡泊名利,其高风亮节为世人所称道。

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书。他把钱钟书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

还有一个外国记者因为看了钱钟书的《围城》,想去采访钱钟书。他打了很多次电话,终于找到了钱钟书。

钱钟书在电话里拒绝了采访的请求,并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鸡呢?”中央电视台开辟了一个面对大众的颇受欢迎的《东方之子》栏目,许多人拼死往里钻,以一展“风采”为荣,但当节目制作人员试图去采访钱钟书时,却遭到了他坚。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