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曹全唐诗

1.“莫言天下至柔者,载舟覆舟皆我曹”的全文是什么

霅溪夜宴诗(太湖神歌)作者:水神

白露漙兮西风高,碧波万里兮翻洪涛。

莫言天下至柔者,载舟覆舟皆我曹。

出自全唐诗卷864,第11首就是他了,此诗的作者应该用的是笔名。

同全唐诗中其他的作者类似:如吴越僧,织绡女等,应该都是化名。

至于写此句的背景,也莫过于明晰了。

题目中已经说到:霅溪夜宴诗,就是说,在霅溪的夜宴上所作的诗,后面的太湖神歌,则是一个补充,补充说此诗与太湖湖神有关。

白露漙兮西风高, 白露众多西风寒冷

碧波万里兮翻洪涛。 碧波万里,洪涛翻覆

莫言天下至柔者, 不要说我是天下最为柔弱的人。

载舟覆舟皆我曹。 承载舟船,翻覆舟船都是我辈能干出的事。

漙:形容露水众多的样子。曹:等,辈。此处即为:我辈,我等之意。

纯手打。

以上。

说实话,此诗算不得好啊……

乍一看,最后两句还是挺有气势的。

2.《全唐诗》是谁写的

《全唐诗》共900卷,是清康熙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三月,康熙在第五次南巡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与其事的有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弦,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璨、俞梅等十人,以明朝胡震亨《唐音统签》、清朝初年季震宜《唐诗》两书为底本进行增订,至次年十月全书完成,是为《全唐书》。

该书卷帙浩繁,共收录唐诗48900多首,作者2200余人。诗人均按时代先后排列,后附唐五代词,搜罗宏富,对于研究我国唐代的文学和历史,都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3.曹操写的诗歌有哪些

严格的说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

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曹操手迹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

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

《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后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里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

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生于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短歌行》有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资明证。

其进取之心亦可见出,如《龟虽寿》言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一代袅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

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叹,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沈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

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

《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后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

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在中国帝王级的人物中间,真正称得上为诗人的,曹操得算一个。

虽然曹操不是帝王,但胜似帝王。如果有列朝列代帝王之辈的文学成就排行榜的话,曹操倘不是拔得头筹的冠军,也是名列前茅的银牌、铜牌得主。

他的诗,写得实在的好,绝非那些附庸风雅的帝王可比。在中国,凡皇帝,无论识字的,不识字的,无论会写的,不会写的,穿上龙袍,坐上龙椅以后,都想在诗词上“得瑟”两下,在文学上“显摆”一通,几乎成为通病。

这其中,写得最少的为汉高祖刘邦,他衣锦还乡到了下邳时,吼出过一首《大风歌》,留传至今。我一直怀疑这位亭长,是否具有写诗的细胞?如果他以后还写过一首《小风歌》,或者《微风歌》,也许无妨将诗人这顶桂冠,加在他的头上。

就这一首,仅这两句,大有可能是秘书之类的文人,如叔孙通之流,现编现诌,当场口授,他记性大概还好,现趸现卖,于是,刘邦就文治武功,两全其美了。写得最多的为清高祖弘历,他简直像得了写诗的不治之症似的,一生写了四万首诗,差不多接近《全唐诗》的总和,但很遗憾,没有一句能留传开来。

此人的诗,除以此人的年龄,40000/80,平均每年要写500首诗,平均每天要写1至2首,这样的高产,打死他也办不到的,因此,只有找御用文人为他作枪手,做代工。外国最高统治者,没这毛病,凯撒不写诗,拿破仑也不写诗,所以中国帝王写诗,假冒伪劣者多,绝对信不得的。

曹孟德的诗,可以用十二字来评价,一,有气概,二,有声势,三,有深度,四,有文采,因此,千古传唱,弦诵不绝。在中国人的记忆里,至少下列三句,忘不了。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直到今天,还挂在酒鬼口边。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至今还是上了点年纪的人,不甘退出舞台的座右铭。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这就是在诫劝大家,要珍惜上帝所给予的有限生命周期,到了晚年,尤其不要瞎折腾,不要乱巴结,不要颠三倒四,不要神经错乱。

曹操除了是了不起的诗人外,他还一手缔造了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中国从建安文学起,才出现以写作为主业,有了不必奉长官意志写作的自由作家。

虽然还是在政府部门做事,虽然也还需搞活经济一点奉命文学,但大部分时间,可以依个人兴趣爱好志向,写自己愿意想写的东西,这种写作上的自由,就是曹操开创的,虽然不大,但初创意义相当重大。 曹操在平定吕布,陶谦,公孙瓒,袁绍,袁术以后,公元196年的许都,有了一个初步安定的局面,他腾出手来,努力在文化上有所建树。

他手中握有汉献帝这张王牌,对士族阶层,对知识分子,具有相当的招徕作用。“是时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

延揽了一批像崔琰,孔融这样的大士族和大知识分子,也吸引了王粲,陈琳这样才华横溢的作家诗人,遂形成了中原地带的文化中心。当时,到许都去献诗作赋,吟文卖字,便是许多有名。

4.曹寅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曹寅十六岁时入宫为康熙御前侍卫,一说曾做过康熙伴读,曹寅与康熙这对少年君臣在幼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也是曹寅一生深得康熙信任的主要原因之一。

康熙二十九年任苏州织造,三年后移任江宁织造,康熙四十二年起与李煦隔年轮管两淮盐务,凡四次。康熙后四次南巡皆住曹寅家,曹寅病危时康熙特赐奎宁,并派人星夜兼程由北京送到南京,可惜药未到,曹寅已卒。

曹寅为人风雅,喜交名士,通诗词,晓音律,主编《全唐诗》,有《楝亭诗抄八卷》、《诗抄别集四卷》、《词抄一卷》、《词抄别集一卷》、《文抄一卷》传世。一说戏曲《虎口余生》与《续琵琶》为曹寅所著。

原配顾氏,早卒,后娶李煦父李士祯族弟李月桂之女李氏。 曹寅喜好文艺,又爱好藏书,他精通诗词、戏曲和书法,他的代表作有《楝亭诗钞》、《楝亭词钞》等 。

曹寅深厚的文化教养和广泛的文化活动,营造了曹家的文化艺术氛围。此时的曹家,呈现出空前的繁荣。

然而,就在这繁华的背后,已是潜伏着危机,由于曹寅的日用排场,应酬送礼,特别是康熙四次南巡的接驾等等,在经济上给曹寅造成了巨额的亏空,甚至可以说,曹寅已经给曹家种下了衰败的祸根。 康熙四十八年十二月初六(公元1709年),两江总督噶礼参奏曹寅,密报康熙说,曹寅和李煦亏欠两淮盐课银三百万两,请求公开弹劾他。

康熙把曹寅看成是“家人”,噶礼要求公开弹劾曹寅,康熙当然不会批准。但事关重大,康熙不得不私下谆谆告诫曹寅和他的大舅子李煦,必需设法补上亏空。

曹寅面对茫茫债海,已经无法弥补,也没有能力挽回局面。康熙五十一年七月,一病不起,死在扬州。

李煦奏折上说:弥留之际,核算出亏空库银二十三万两,而且曹寅已经没有资产可以补上。 曹寅死后,康熙为保全曹家的江南家产,免遭搬迁的损毁,特命曹寅之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两年后曹颙病故,康熙又亲自主持将曹寅的四侄曹頫过继过来,接任了江宁织造的职务。

同时康熙又让曹寅的大舅子苏州织造李煦代管两淮盐差一年,用所得的银子补齐曹寅生前的亏空。 就在曹寅去世的当年,即康熙五十一年,其于二月进京述职,携长子曹颙南返。

曹寅去后,康熙命曹颙任江宁织造,至卒,康熙又命其弟曹頫继任。 清朝时轰动朝野的《全唐诗》、《佩文韵府》和《全唐文》三部古籍巨著,分别于康熙、嘉庆年间在扬州刊刻而成。

近日,市档案局清史工程中整理抢救出的《清宫扬州御档选编》不少奏折,描绘了当年扬州刷印业高度发达的盛景。 青岛市档案局副局长、文史专家魏怡勤经过对“御档”精心研究,昨天向记者解读了这三部古籍巨著在扬州校刻的全过程。

扬州诗局为何设于天宁寺?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兼任两淮巡盐御史曹寅,在扬州创办了一个大规模的编校出版机构——“扬州诗局”,奉旨校刻《全唐诗》。“扬州诗局”就设在扬州天宁寺里面。

康熙四十四年的三月十九日,“上发《全唐诗》一部,命江宁织造曹寅校刊,以翰林彭定求等九人分校。”曹寅奉旨后,即积极着手筹备。

当年至次年期间,曹寅所上的奏折很多内容与刊刻《全唐诗》有关。 据史料称,曹寅把“扬州诗局”设在天宁寺里,是因为天宁寺内就有巡盐御史的行署,属于两淮巡盐御史的房产,而且10多年前孔尚任曾住在天宁寺东廊待漏馆。

这样既不用出去另找房子,也便于管理,有利于提高校刊《全唐诗》的质量,加快校刊《全唐诗》的速度。 《全唐诗》究竟何时开刻? 《全唐诗》开刻时间问题一直有争论,而清宫扬州御档的解密,使这个历史疑团迎刃而解。

据《清宫扬州御档选编》载,曹寅四十四年(1705)五月初一日折云:“恭蒙谕旨刊刻《全唐诗集》,命词臣彭定求等九员校刊。臣寅已行文,期于五月初一日天宁寺开局……”可以看出,五月初一日,天宁寺开刊刻《全唐诗》书局,但校刊工作并未完全开展。

另从其他档案资料可以看到,编校词臣是陆续到位的。曹寅于康熙四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的奏折:“校刊全唐诗,现今镂刻已成者,臣先将唐太宗及高、岑、王、孟肆家刷印,装潢一样贰部进呈。

其纸张之厚薄,本头之高下,伏候钦定,俾臣知所遵行。”康熙帝朱批:“知道了。

样本都改过发回。” 《全唐诗》大规模的刊印工作自此开始。

扬州诗局进入刊刻工作的高峰期,实际上是在康熙四十四年十月以后。 《全唐诗》何时刊印完毕? 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曹寅多次上奏康熙,请示刊刻事宜。

康熙四十五年(1706)二月二十八日的奏折说:“又诗局翰林官等,校修唐诗,今年可以竣事。”到了七月初一奏折:“遵旨校刊全唐诗集,目下刊刻只剩五百余页,大约本月内可以刻完,八月内校对错字毕,即可全本进呈。

共计有十二套,除春间所进二套外,又校对得六套,谨装订进呈御览,伏求圣训俯鉴错误,指示臣等,使得刊改归正,以成一代之书。”康熙帝朱批:“刻的书甚好,等细细看完序文,完时即打发去。”

至此,《全唐诗》的校刻工作已接近尾声。 康熙四十五年九月十五日奏折:“今有刻对完全唐诗九十套,进呈御览。

其余俱已刻完,月内对完,即行刷印进呈,合并奏闻。”《进全唐诗。

5.汉代丞相曹参 “参”读“can”还是“shen”

曹参名字中的“参”普通话读音应该是can为妥。

“参”是多音字,《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收了6个读音。一读“shēn”,为二十八宿之一;为人参、党参的总称,二读san,是叁的古体字。

三读can,原指成三个的事物,后来引申为多种义,如参加、配合、参拜、比勘、研究、弹劾等。四读cen,为“参差”之“参”。

五读can,为鼓曲名。六为san,是“糁”的别写。

在生活中,以一、三、四为常见。 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代名人中,单名为“参”的有3位:曾参(春秋鲁国人,孔子学生。

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 曹参(汉初大臣。他跟随刘邦起义,被封为平阳侯。

后继萧何为汉惠帝丞相);岑参(唐诗人,擅边塞诗),这三位的名字中的“参”读音是? 教育部语言文字研究所信箱主持人杜永道先生认为:这三个历史人物的名字都是“参”,都读为“shēn”。(“中国语言文字网”) 我们认为,杜先生的说法太武断了。

对待古人名字读音的探究了查阅经典文献或字书、韵书外,还有两个办法:一是名字解诂。即依据“名为字表”的原则,通过人物的名与字的关系来推断。

二是查看人物姓名出现在后世的韵文作品中的例子,通过韵脚所在韵部来推断。 我们先看第一种办法 曾参,字子舆,与晚于他的孟轲同。

宋人高似孙在《子略》卷一“曾子”条:曾子者曾参……予读先太史《史记注七十二弟子传》参字子舆,晋灼读音“如宋昌骖乘之参”因并及之。高似孙的观点是——曾参之“参”通“骖”(独辕车所驾的三种马),念can; 曹参,字敬伯。

“敬”是关键字,这“参”毫无疑问应是“下见上”的参拜之“参” ,念can。 岑参,其人资料缺乏,故很难从他本人身上得到有效信息。

已故文史学者蒋逸雪先生认为“岑有高峻义,故连类相属,名参商之参”(王骧:《痛悼蒋逸雪前辈》,《镇江史志通讯》1985年),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我们可以通过类比来进行推断,岑参以“参”为名,其前贤以此为名者——曾、曹,假定岑参取名是取效曾参的。

笔者查到他曾祖文本、伯长清、父植,特别是兄岑况颇有文名。刘长卿写过五绝《曲阿对月别岑况、徐说》,杜甫诗赞曰;“岑参兄弟皆好奇”。

岑参幼年丧父,由兄教养长大30岁,应举登进士第。与哥哥取名“况”(效法儒家荀况,或者“况”作“比况之况” 义)相联系,岑参之“参”(效法儒家曾参,或者参有“比勘、验证”义。

《荀子》“参稽治乱通其度”)应该念can 再看第二种方法 《全唐诗》无“曾、曹”之“参”为韵的,现仅以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作品为例: 一、“曾参”出现在韵脚上 王安石《次韵平甫喜唐公自契丹归》:留犁挠酒得戎心,并夹通欢岁月深。奉使由来须陆贾,离亲何必强曾参。

燕人候望空瓯脱,胡马追随出蹛林。万里春风归正好,亦逢佳客想挥金。

(《全宋诗》卷556) 王安石《初去临川》:东浮溪水渡长林,上坂回头一拊心。已觉省烦非仲叔,安能养志似曾参。

忧伤遇事纷纷出,疾病乘虚亹亹侵。未有半分求自赎,恐填沟壑更沾襟。

(卷562) 这里“参”和“侵”同韵,一般是读成shen。 二、“曹参”出现在韵脚上 苏 轼《再和二首》:置酒未逢休沐,便同越北燕南。

且复歌呼相和,隔墙知是曹参。丹青已是前世,竹石时窥一斑。

五字当还靖节,数行谁似高闲。(卷81) 苏 轼《次韵子由寄题孔平仲草庵》:逢人欲觅安心法,到处先为问道庵。

卢子不须从若士,盖公当自过曹参。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

犹喜大江同一味,故应千里共清甘。(卷804) 王安石《送江宁彭给事赴阙》:楚地怪须留汲黯,萧规疑欲付曹参。

从来贵势公何慕,自是贤名上所贪。未信逸身今以老,且当忧国每如惔。

论心邂逅胶投漆,搔首低徊雪满簪。镇抚未惊移岁月,追攀曾许赏烟岚。

余欢遽隔新亭饯,宿惠难忘旧馆骖。(卷562) 刘 过《赠永嘉张相士》:青城游遍蜀中山,归看公卿饱已谙。

桀骜稍能儿德祖,兴亡何阙百曹参。诸公富贵纸上语,满座风雷终日谈。

我似北人君记取,偶然留滞在东南。(卷2703) 刘克庄《寿建宁太守》:官府升平戟卫严,退衙惟与客清谈。

宽和却笑闽溪急,苦硬翻嫌建茗甘。南国只今歌召伯,汉庭早晚相曹参。

情知金鼎催调燮,驿路梅开雪意酣。(卷3081) 朱继芳《庚戌寿意一先生》:江涵秋色碧潭潭,饮马胡儿不敢南。

宥密老臣功第一,缉熙天子岁登三。身扶紫极星辰正,手拆黄封雨露甘。

见说年来淮尾涨,汉庭可要百曹参。(卷3279 ) 以上“参”属于覃部,读音应该为can。

三、“岑参”出现在韵脚上 孔平仲《子瞻子由各有寄题小庵诗却用元韵和呈》:二公俊轨皆千里,两首新诗寄一庵。大隠市朝希柱史,好奇兄弟有岑参。

雪天冻坐痴于雀,雨夕春眠困若蚕。不是本来忘世味,便投闲寂亦难甘。

(卷926) 洪 皓《戏用迈韵呈吴傅朋兼简梁宏父向巨原》:忧患二毛侵,目睫亦毵毵。篇什弃置久,遑暇阅龙龛。

吴侯主诗盟,欲从靳如骖。古风风格老,叙事若绮谈。

宦情既淡薄,世故应饱谙。置驿复郑庄,好奇过岑参。

(卷1702 ) 廖行之《书怀》:莱衣喜气着青衫,世路从渠裂。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