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唐诗人有哪些秉承着杜甫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中唐早期的诗人元结、頋况、戎昱和戴叔伦等人继续在诗歌中贬斥朝廷官吏,关注民生 疾苦。 继盛唐的王维和孟浩然之后,中唐的山水诗派主要诗人有刘长 卿、韦应物等。 边塞诗的传统仍在延续,代表诗人为李益、卢纶等。 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大多数是唱和、应制之作。歌颂升平,吟咏 山水,称道隐远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 在白居易的率领下,中唐的新乐府运动如火如荼。主要诗人还 有元稹、张箝、王建等。 韩愈、。盂郊、贾岛、卢仝等人别为一派,作诗以奇绝险怪为傲, 但是也带来了以文为诗,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 在元白派和韩孟派之外,刘禹锡、柳宗元也是中唐时代优秀的诗人。 李贺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诗人,在我国诗歌史上他也算得上是 异军突起、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 2.中唐诗人李德浴有什么名作李德裕(787—850年),字文饶,真 定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宰相、政治 家、诗人,爵位为卫公,因此又号李卫公。 李德裕是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领袖,是前宰相 李吉甫的儿子。 李德裕入仕之初为翰林学士,唐穆宗即 位后,宫中书诏典册,多出自他之手。 后被 牛党贬谪为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唐 文宗太和七年(838年)和唐武宗开成五年 (840年),李德裕两度为相。 主政期间, 重视边关防务,极力主张削弱藩镇,加强中 央集权,使内忧外患的局面暂时得到安定,被李商隐誉为“万古之良相”。 唐 宣宗即位后,李德裕被贬至荆南,然后再贬潮州(今属广东),最后贬为崖州 (今海南岛)司户参军。 大中四年(850年)正月,李德裕卒于贬所,逝后被 封太尉,赠卫国公。 李德裕年轻时就爱好文学,尤其精通《汉书》、《左氏春秋》。 他在海 南期间,著书立说,备受海南人民敬仰。 李德裕写过一篇《文章论》,主张诗 文创作要以表达思想感情为目的,反对过于讲究声律和雕琢字句。 《长安秋 夜》:“内官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 衣。” 这首诗颇具特色,如同一篇宰辅日记,反映着他从政生活的一个片断。 表面看是从容叙事,却给人一种非凡的襟抱、豪迈的气概。 李德裕在海南作 《登崖州城作》:“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 匝千遭绕郡城。” 这首诗通篇都没有抒写政治的愤慨、迁谪的哀愁,而是在悠 游舒缓的语气中,透露出无限的忧郁与感伤。 李德裕著有《会昌一品集》,又称《李卫公集》,其中有诗一百四十首 左右,《全唐诗》编诗一卷。 3.中唐诗人顾况为人怎么样顾况(727—815年),字逋翁,自号华阳真逸,苏州(今江苏苏州) 人,一说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 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顾况登进士第。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至贞 元二年(786年),韩混任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时,曾召顾况为幕府判官。 贞元三年由李泌荐引,人朝任著作佐郎。 贞元五年,李泌去世后,顾况被贬为饶 州司户参军。被贬的原因据说是“傲毁朝列”,“不能慕顺,为众所排”。 在贬 谪途中,顾况经过苏州,与韦应物有诗酬唱。大约在贞元十年,顾况离开饶州, 晚年在茅山定居。 据皇甫堤《顾况诗集序》》记载,皇甫提曾于贞元十六年在扬州 见到过顾况。 唐代宗大历六年(771年),顾况在永嘉监盐官任内,曾著有《仙 游记》,其中讲述了飞云江上游的李庭寻上山砍树,迷不知路的故事。 李庭寻迷 路后逢见祭水,内有农田、泉竹、果莱、连栋架险、三百余人家。 顾况在《悲歌》序写到,诗是“理乱之所经,王化之所兴。 信无逃于声 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强调诗歌的思想内 容,注重诗歌的教化作用。他曾模仿《诗经》 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并效法《诗 经》“小序”,取每首诗的首句前一二字为 题,标明主题。 如“囝,哀闽也”,“采蜡, 怨奢也”,开创了白居易《新乐府》“首句标 其目”的先例。 其中以《囝》最为著名。 唐代 闽中官吏常残害幼童做阉奴,顾况的诗中也揭 发并谴责闽吏这一残害人民的罪行。 顾况的七言歌行体,以《公子行》、《行 路难三首》出名,揭露了贵族子弟的豪侈生 活,讽刺封建帝王追求长生的愚昧行为,极具 现实意义。 又如《李供奉弹箜篌歌》、《刘禅 奴弹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弹筝歌》等,通过生动丰富的比喻和对环境气氛 的渲染,将音乐描绘得极为出色。顾况的诗想象丰富,意境奇特,色彩浓郁, 是李贺歌行的滥觞。 皇甫提《顾况诗集序》中称顾况“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 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 唐朝末年诗僧贯 休有《读顾况歌行》一诗,对顾况的七言歌行也极为推崇。 此外,顾况的七绝 也写得清新自然,饶有佳作,如《宿昭应》讽刺唐玄宗求仙,《叶上题诗从苑 中流出》、《宫词》等写出被禁闭深宫的宫女的哀怨之情。 顾况有《文论》、《戴氏广异记序》等文。 《封氏闻见记》曾记述顾况 擅长绘画。《新唐书•艺文志》子部杂艺术类著录有顾况《画评》一卷,可惜 的是已佚失。 顾况著有《顾逋翁诗集》四卷,辑入《唐诗百名家全集》> 《华阳集》三 卷,辑人《四库全书》。《全唐诗》编录其诗四卷,《全唐文》编录其文三卷。 4.中唐诗人戎昱有什么著名的诗作戎昱(744—800年),荆州人。 戎昱 少时曾多次举进士,均落第,于是开始纵 情游历名都山川。后来又参加科举,考中 进士。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戎昱从滑 州、洛阳向西行进,途经华阴,遇见了王 季友,于是二人同赋《苦哉行》。 唐代宗 大历二年(767年),戎昱返回故乡,在荆 南节度使卫伯玉的幕府中担任从事一职。 后来又寓居湖南,先后成为潭州刺史、桂 州刺史的幕僚,都极受重用。唐德宗建中 三年(782年),戎昱在长安居住,出任 侍御史一职。 第二年被贬为辰州剌史,后 又改任虔州刺史。 戎昱晚年在湖南零陵任 职,流寓桂州而终。 戎昱是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现存诗一百二十五首, 明人选辑有《戎昱诗集》。 戎昱的诗歌语言清丽婉朴,采用多样的铺陈描写 的手法,在意境上显得悲气纵横,他的诗中常见“愁”、“泪”、“哭”、“啼”、“悲”、“涕”等字眼,极为感人。 在诗歌题材上,戎昱多写边塞戎 旅和秋思送别的诗作,主要代表作有《塞下曲》、《移家别湖上亭》、《苦哉 行五首》、《罗江客舍》、《客堂秋夕》、《从军行》、《江城秋霁》、《送 陆秀才归觐省》、《霁雪》、《江上柳送人》、《辰州建中四年多怀》、《八 月十五日》、《出军》、《红槿花》、《桂州岁暮》、《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等,其中以《塞下曲》和《移家别湖上亭》最为著名。 《苦哉行》描写了战争 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桂州腊友》则是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 《塞下 曲》描写戍边将士在劫空敌塞后胜利凯旋,“髙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 中”的壮阔场面,撼动人心。《移家别湖上亭》描写诗人搬家与“湖上亭”道 别,亭边的“柳条藤蔓”系着离情,生动有趣。 5.中唐诗歌的开拓与新变唐代 (618 -- 907) 的诗主要可为四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 初唐 (618 -- 712):初唐是唐诗的酝酿形成时期,主要的诗人有初唐四杰 (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沈?期、宋之问、陈子昂。 1)诗境上:歌行在卢骆手里“从宫廷走到市井”(卢照邻《长安古意》);五律在王杨手里“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杨炯《从军行》)。 (2)重视声律; (3)讲求骨气:如《从军行》慷慨豪迈;《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态,爽朗超脱;《在狱咏蝉》有寄托。 四杰有自觉的变革文风的意识,提倡刚健骨气的文风。 杨炯《王勃集序》曰:“(龙朔变体)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在他们的诗中已出现壮大、慷慨的作品。杨炯《王勃集序》评王诗:“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认为王勃能以风骨充实作品,既壮健又有藻饰。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词旨华丽,固缘陈、梁之迹,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 认为既有宫体诗华靡的一面,又有风骨。他们努力开拓诗歌境界,能够运用比较畅达的气势来去感驾文辞,将六朝的骈俪转化为流丽矫健。 杜甫《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2. 盛唐 (712 -- 675):盛唐时期是唐诗的黄金时代。当时优秀诗人如群星丽天,还出现了两位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 -- 李白和杜甫。 除李、杜外,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也是杰出的诗人。 初唐诗歌发展的脉络是从宫廷御用转向个人抒情。 盛唐诗歌普遍的主题是社会政治主题,盛唐诗歌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怀开朗、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上李邕》)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表现新的体验。 即使是旧题材,也写出新体验。如边塞诗。 3)、大眼光、大格局。初唐诗歌精细,盛唐诗歌阔大。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李白)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寒士阶层大量地走向诗坛。 3. 中唐 (766 -- 835):中唐的诗歌,不过是盛唐的延续。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佑。主要的诗人有韦应物、柳宗元、韩愈、孟郊、元稹、白居易。 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 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 2)、追求新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 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 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4. 晚唐 (836 -- 906):晚唐时期是唐诗从盛转入衰微的时代,多数的诗人以摹仿前人为能事,气度不足,艺术成就不高。 晚唐诗歌普遍带有衰飒悲凉的气氛,感伤色彩很浓。叶燮《原诗?外篇》: 论者谓晚唐之诗,其音衰飒。 ……盛唐之诗,春花也,……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美乎? 余恕诚《唐诗风貌》把晚唐诗歌分为两大群体:一是穷士诗人,以贾岛、姚合、孟郊为代表,包括皮日休、陆龟蒙。 风貌特点:收敛境界缩小、淡冷淡泊冷清的心理、着意写诗用心思。二是绮艳诗人,以“小李杜”、温庭筠为代表。 风貌特点:悲怆、绮丽、委婉。 晚唐诗人以李商隐、温庭筠、杜牧三人为代表。 初唐约百年,诗人大约270人,诗歌2757首,其中心问题是要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为诗歌发展开辟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前后两个五十年。 初唐的前五十年可说是宫廷诗的时代(2)。从作家来讲,初唐前五十年主要是以李世民为代表,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马周、许敬宗、杨师道、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在内的作家群,而以“绮错婉靡为本”的“上官体”为这一时期的代表。 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的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坛上比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先是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与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有沈?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 最后是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展健康地发展道路。总而言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