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的修辞手法借喻是怎么回事借喻是一种比隐喻还要隐曲的比喻,不出现本体,也不出现比喻词,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比喻不露痕迹。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 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例如,“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此诗名为写松,实喻王复的品格,这 就是借喻。 又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 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这首诗更是借石灰来表白自己为了清白操 守而不惜粉身碎骨的决心。词中使用借喻的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辛弃疾《鹧 鸪天》);“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代人赋》),此句借此劝喻这位 “多情反被无情恼”的少年可以到别处去寻觅知己。 2.诗词修辞手法拟人如何通过举例来说明拟人又分为两种:以物拟人和以人拟人。 以物拟人就是把物当成人来写,或者用表现人的特性的词语描述物,或者直接把物变成人。例如,王之涣 《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句诗引入羌笛之声, 一“怨”字托“笛”寄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明写边远苦寒,暗含着无限乡思离情。 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是借喻自己为培育新人甘作牺牲,等等。 词中的拟人手法也不少,如辛弃疾《鹧鸪天》“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用城中桃李比喻畏惧金兵的朝廷权贵,用溪头荠菜花比喻民间主 战力量;贺铸的词《半死桐》“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用梧桐 半死、鸳鸯失伴比喻自己妻子的亡故,只剩下孤单的自己,等等。 还有一种就是以人拟人。 如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以六朝何逊爱梅来比喻自己对梅 花的喜爱;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其中用“韩信”、“衡”、“李北 海”、“裴尚书”这些历史人物来比喻王十二,或是激励其保持操守,或是要 他将功名看淡些。 3.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像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这里重点介绍两种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一、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其—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己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球”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其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还会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谈互文的具体应用.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的欢喜之情.3.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同上)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贴花黄”只对镜而不当窗.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下面类似的句子就不一一分析了.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睛后雨》)这类互文中还有当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如:8.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9.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19.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其中“烟”与“月”互补文见义.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11.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上述当句互文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其原意.互文除上述表现形式外,还有凡指互文.如:12.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13.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同上)掌握了互文这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对理解文章内容是有一定好处的.。 4.诗词的修辞手法明喻有什么特点明喻,顾名思义,就是明显地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某事物,表示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其中被比的事物和用来作比的事物都出现,并用比喻词连接 起来。常用的比喻词有“象”、“好比”、“似”、“如”、“同”、“仿佛”等。 使用明喻的诗词很多,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这两句将二月春风比作剪刀;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 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词中的明喻也不少,例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秦 观《鹊桥仙》);“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天不 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先《千秋岁》)等。 5.诗词修辞手法直言有什么特点直言是和比拟相对的一种修辞手法,就是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来表达情感。 在诗词中,就是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 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词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 韵,也是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直言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使用的较多。 例如《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 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 悲感无端,为诗中女子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这里没有后来所推崇的 含蓄之美,作者用简洁、直白的语言告诉我们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 热烈的相思。 这种直白的呼喊,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 笼罩全诗。 这种“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纯优美的语言,一点不逊于 那些以雅致、委婉为美的诗歌。 其他诸如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赋得 古原草送别》等都以其简洁明快而流传至今。 6.诗词修辞手法陪衬主要有几种诗词中的陪衬有以下几种:1。 用衰败之景衬托愁苦之情诗词中常用衰败、萧瑟之景来烘托人的愁苦、伤感之情,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例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首联写了急风在高天中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不停哀号;深秋了,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一只鸟或许是因食物少,或许是跟鸟群失散,在急 风中不停地盘旋。 颔联写森林茫无边际,落叶在秋风中萧萧而下,长江滚滚 而来,奔流不息。作者写出了夔州满目苍凉的恢阔秋景,衬托出作者羁旅之 愁、孤独之感。 这种愁苦像落叶、流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为下文作 者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流落他乡的伤感作了铺垫。2。 用美好之景衬托欣喜之情美好之景通常给人愉悦的感受,诗词中也常用美好的景物来烘托美好的心情。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首诗描写了钱塘湖早春之景。 西湖水涨,春水满湖,水色天光,白云和湖面的波澜连成一片。黄莺抢占向阳的暖树来一展它圆润的歌喉,燕子琢 泥衔草筑新巢。 西湖边到处是绿毯似的嫩草,平坦修长的白沙堤两边垂杨拂 堤,人们在大好春光中骑马游玩。 当时作者在杭州任刺史做了一些足以** 的政绩,在政事之余常到西湖一带游赏,面对早春的西湖,作者的欣喜之情 流露于字里行间。 西湖勃勃生机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3。 用景色衬托人物例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用桃花的鲜艳来衬托少女的面色。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地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 本来已经很美的“人 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4。 以景物衬托景物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用“星星垂挂在远天”来衬托出平野的辽阔,用“月光涌动”来衬托大江在汹涌奔流。5。 以人物衬人物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奎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中写“小乔”这样的美人,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 这首词也用了反衬的手法,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 的年老无为。 7.诗词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比喻可以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其方式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 化抽象为具体比喻可以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翻开唐诗宋词,“愁”字是随处可见的。 “愁思”、“愁肠”、“愁城”、“愁云”、“愁容”,带“愁”字的词语比比皆是。 “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理, 如何让这种抽象的心理变得具体可感,就要使用“比喻”这个修辞手法了。 李白用三千丈的白发来比喻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 歌》);李煜将愁比作一江春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李煜《虞美人》);而满城的风絮、梅雨都成了贺铸眼中的“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2。 化平淡为生动比喻能使具体的形象变得优美动人。用比喻来对事物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 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例如,同样是雪,在吴均看来是像雾又像花,“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咏雪》);在苏轼看来,雪变成了杨花,“风力无端。 欲学杨花更耐寒。”(《减字木兰花》)《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4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4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同样形容雪,“盐撒空中”比起“柳絮因风起”,就显得逊色很多。可见,比喻用得不到位,会让诗词失色不少。 3。 化深奥为浅显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 运用比喻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 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情 感抒发更加充沛、更加感人。 例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比喻在这首诗中起了贯穿全篇的关键作用。 这首诗表达出诗人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在苏轼看来,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 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待鸿飞雪化,一切 又都不复存在。 然而,它毕竟飞过了,也就无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