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藏冰唐诗

1.古人是怎样藏冰的

古人的防暑之举—藏冰 炎炎夏日,古人是怎样防暑的呢?他们的方法之一,就是藏冰。

顾名思义,藏冰就是把冬季的天然冰块储藏起来,待来年暑天使用。冰块的储藏并不复杂,深凿井洞,置冰其中,再以土厚掩就成了。

这种藏冰的井洞古人称之“冰窖”。一个冰窖的储量往往很大,1976年,秦雍城遗址考古曾发现春秋时冰窖一座,其藏冰量竟达190多立方米。

我国藏冰历史久远。据记载,早在西周时期,藏冰就成为一种制度。

《周礼·天官·凌人》云:“凌人,掌冰。正月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入春以后,气温渐高,冰会逐渐融化,所以要把估计用冰的三倍存入冰窖,故称“三其凌”。《诗经·豳风·七月》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与凌阴。”

这里的“二之日”,指周历正二月,即夏历十二月。诗句所写,就是在最冷的季节里奴隶们凿冰、藏冰的过程。

古时藏冰是有选择的。为了保证冰的质量,古人多在深山溪谷中取冰,同时,对冰的尺寸也有一定要求。

《唐六典》卷19载:“每岁藏(冰)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寸。”清人杨静亭《都门杂咏·冰窖》诗云:“寒夜截来三尺阔,沿河高耸水晶山。”

可见必须三尺以上的冰,才能长期存放。 藏冰耗费巨大,要经过开采、运输、按期保养等程序,非一般人力能及。

所以,古时除少数富家,多为皇家或官府经营。自周朝以后,各代均有专门机构负责藏冰,以保证皇室夏季用冰。

各代一般是由皇膳部门负责“藏冰食料之事”。 正因古时藏冰不易,故尤显其贵重。

因此,皇家的藏冰,除了自用外,也常分赐诸大臣和官府,史称“赐冰”。这在当时被认为是极高的待遇。

《太平御览》引《邺中记》云:后赵时,石季龙于冰井台藏冰,三伏之月,以冰赐大臣。古人对皇帝赐冰深感荣耀,还留有许多咏赐冰诗作。

韦应物《夏冰歌》云:“九天含露未销铄,阊阖初开赐贵人。”杜甫《多病执热奉怀李尚书》诗云:“思沾道 黄梅雨,敢望宫恩玉井冰。”

南宋时,每当暑月朝会,皇帝总要临阶赐冰,以示恩惠。元代也有赐冰之事,萨都刺《上京杂咏》诗云:“上京六月凉如水,酒渴天厨更赐冰。”

清代,朝庭则印发冰票给各官署,由工部负责,按数领取。但一般小官,是享受不到这种待遇的。

唐以前,私人藏冰极少,故《云仙杂记》说唐代“长安冰雪,至夏日价等金壁”。大约宋、明之际,私人经营性质的藏冰开始出现。

《梦粱录》记载宋代茶嗣于“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西湖老人繁胜录》也载杭州“富家散暑药冰水”。这些说明,宋代已有私人藏冰并用于经销冷饮。

到了清代,商业藏冰大有发展,出现了专门经营藏冰的“冰户”。官府也向“冰户”派购用冰,称为“冰差”。

据记载,清乾隆年间,天津耿姓富盛冰窖最为有名,官府发给龙票一张(带有龙形符号的官方文书),许其在河中取冰,不纳捐税,等于徭差。

2.大雪时节藏冰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为夏日消暑作准备。

古时,为了能够在炎炎夏日享用到冰块,一到大雪节,官家和民间就开始储藏冰块。这种藏冰的风俗历史悠久,我国冰库的历史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诗经豳风七月》曰:二之 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人凌阴。”

据史籍记载,西周时期的冰库就已颇具规模,当时称之为“凌阴”,管理冰库的人则称为“凌人”。《周礼天官凌人》载:“凌人,掌冰。

正岁十有二 月,令斩冰,三其凌。”这里的“三其凌”,即以预用冰数的3倍封藏。

西周时期的冰库建造在 地表下层,并用砖石、陶片之类砌封,或用火将四壁烧硬,故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当时的冰库规模已十分可观。

1976年,在陕西秦国雍城故址,考古人员曾发现一处秦国凌阴,可以容 纳190立方米的冰块。

3.有没有每句都带冰字的伤感诗词

带冰的诗词有很多,但是每一句都带的,恐怕没有。

因为诗词有严格规定,一般不轻易出现相同的字,所以每句都有,这是不符合规定的。楼主应该多读读书,至少明白诗词的一些基本规律,这个问题本身就有毛病。

我帮你搜集了一些带“冰”字的诗词,你自己选择吧!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唐·李商隐 【谒山】焉用汨其泥,岂在清如冰。

——唐·元稹 【秋堂夕】老学庵北井,六月寒如冰。——宋·陆游 【老学庵井】曩岁曾陪夜讲灯,伏犀插脑齿如冰。

——宋·陆游 【小昭庆院讲僧旧在都下与之相从今没已久见画像於院中作诗吊之】霜后寒溪清更清,冰如溪水水如冰。——宋·杨万里 【过双陂】决曹据按尘似海,高阁退食心如冰。

——宋·杨万里 【题丘成之司理明远阁】提学情怀浓似酒,传家衣钵薄如冰。——明·郑文康 【哭同年张节之提学】坐照少林墙面意,湛明心地莹如冰。

——宋·释正觉 【出康庐渡江淮山拜诸祖塔道中作】未秋先觉枕如冰。——近现代·汪东 【醉桃源 和清真,二首 其一】清如澄水结如冰。

——元·王哲 【西江月 四民】剪彩作花诚拙计,几分肠热又如冰。——近现代·李履庵 【荆园杂诗 其八】白白野田铺似月,瑽瑽沙路踏如冰。

——宋末元初·刘辰翁 【摊破浣溪沙 其一 潭上夜归】也曾劬秃当了,依旧滑如冰。——宋末元初·刘辰翁 【水调歌头 其一十一 和马观复中秋】乍至心已清,坐久体如冰。

——宋·赵孟坚 【万寿寺避暑读书】病骨可堪风似刮,衰眸自喜句如冰。——宋·赵蕃 【十二月一日因出小憩快阁而归】手弄一张琴似铁,匣藏三尺剑如冰。

——宋·徐积 【宿山馆 其四】诅咒而今翻异样,无如臣脑故如冰。——近现代·鲁迅 【报载患脑炎戏作】几日西风瘦不胜,晚凉池馆露如冰。

——清·赵铭 【闲居 其二】须臾山风来,襟怀爽如冰。——明·韩雍 【六月九日云中行台池亭偶成】何处玉箫天似水,琼花一夜白如冰。

——元·萨都剌 【过扬州】照影忽自笑,相看面如冰。——元·黄玠 【冷泉亭呼猿】君不见始皇万里防胡城,人土并筑顽如冰。

——元·郝经 【化城行】近岁徵科猛于虎,几年蓄积消如冰。——明·张元凯 【寄宿田家偶述】走马泥涂朝带雪,栖鸦官舍晚如冰。

——明·王稚登 【赠长洲蔡明府】白云孤起飞杳冥,光如片玉轻如冰。——宋·刘摰 【代书寄文莹道人】老柏惊秋子遍庭,寺深云冷屋如冰。

——宋·李龏 【秋日题慈感寺】看到灯青仍火冷,双眸如割脚如冰。——宋·杨万里 【读笠泽丛书三首 其二】身虽埋黄泉,诗名长如冰。

——宋·石介 【三豪诗送杜默师雄(并序)】尘埃何所到,青石坐如冰。——唐·齐己 【金山寺】金马天材文作锦,玉堂仙骨气如冰。

——宋·毛滂 【浣溪沙 其一 宴太守张公内翰作】闭户开窗寝又兴,三更时节也如冰。——唐·徐夤 【开窗】汝阴先生学虽兴,官职冷静真如冰。

——宋·陆佃 【依韵和孙勉教授】布被多年浑似铁,石床连夜恰如冰。——宋·汪真 【独居外寝偶薄寒侵体遂赋一律】流年忽成梦,素节尚如冰。

——宋·周紫芝 【吴夫人挽词 其一】如何才入夜,月轮皎如冰。——宋·林宪 【李才翁懒窝 其三】千载令威归得否,雪堂有客梦如冰。

——宋·姚勉 【跨鹤台】八月月如冰,登楼见姑射。——唐·黄滔 【寄徐正字夤】香凝藤枕簟如冰,飞掠纵横雨点声。

——宋·韩淲 【二十九日大雨 其二】冷衾如水室如冰,未尽更筹欲尽灯。——明·徐熥 【夜坐怀玉生 其一】爱君风措莹如冰,伴我情怀清似水。

——宋·无名氏 【玉楼春 其二】小坐石如冰,一雨树初沐。——唐·王易 【莲谷对月】骨清年少眼如冰,凤羽参差五色层。

——唐·杜牧 【赠李秀才】使君闭衙手如冰,炊断寒烟泣边月。——清·戴梓 【送铁岭许明府进应召入都】胆怯指如冰,驿桥人语轻。

——近现代·茅于美 【菩萨蛮】湘江秋色湛如冰,楚客离怀暮不胜。——唐·齐己 【湘江送客】梅花初出炯如冰,未许余花似我能。

——宋·赵蕃 【呈潘潭州十首 其三】从来官职惯如冰,便是青衫行脚僧。——宋·李流谦 【招黄太博饮】呼邻贳酒酒如冰,以酒攻愁愁有城。

——宋·李彭 【舍弟彤检校南庄刈稻中秋日作三绝句见寄醉后偶次其韵答之 其二】之子才如冰,不应常负弩。——宋·李廌 【赵玿赴成都府广都县尉以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为韵送之作八首 其四】北风吹面过如冰,也胜南风瘴水滨。

——宋·邹浩 【入湖南界 其四】炎方灰冷已如冰,余烬淡孤星。——元·张弘范 【木兰花慢 征南三首 其一】人如韫玉操如冰,拾芥推梨世岂能。

——宋·薛师石 【挽宋耆卿】风吹波浪起,洱海洁如冰。——当代·蔡淑萍 【参加大理南国城诗会】。

4.中国古代如何藏冰

从周朝开始,朝廷还专门设立了负责藏冰的官吏,称为凌人,此后的历朝历代也都会设立专门的官吏来管理藏冰的事务。

古代的藏冰条件当然没有现代人好,方法也比较简单。每年大寒季节,古人就开始凿冰储藏,因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监督奴隶、农民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除尚家岭遗址外,河南新郑、河北易县、陕西咸阳等地,都曾发现战国时期的冰井,《水经注》记录,建安十五年,曹操在河南邺城大兴土木,修建了铜雀、金虎和冰井三台的事情。要说藏冰的规模,那得数清代,《大清会典》说当时紫禁城内有5口窖,藏冰25000块;景山西门有6口窖,藏冰54000块;德胜门外3口窖,藏冰26700块。有学者根据这些记载推算,5000块藏冰窖的容积,相当于现在一幢五层四单元的住宅楼的体积。这令人惊叹!

古代藏冰、取冰和颁冰的过程,都显得很神圣。藏冰时,要用黑色的牲畜和黑色的黍祭拜司寒。司寒就是水神,民间传说他所用的东西都是黑色的。取冰时,要在冰室内设桃木做的弓和棘做的箭。桃与逃谐音,寓意逢凶化吉;棘:有刺,是古人避邪之物。颁冰仪式上,朝廷按照官员级别,把不同分量的冰分给王族、臣僚,分到冰的人都把这当做一种荣耀。

这一套仪式在西周形成以后,历代多有沿袭效仿。白居易在《谢冰状》中说:伏以颁冰之仪,朝廷盛典;以其非常之物,来表特异之恩。

古人藏冰,主要目的就是在夏天制作冷饮冷食。宫廷夏季设宴时用冰,在周朝已经是常事。古代的酒都是酒精度很低的原浆酒,夏天温度较高时,会继续发酵进而变酸,所以王公大臣在夏天设宴都要饮冰酒。唐代,杨国忠得势的时候,夏天在家里设宴,曾用大块的冰雕成山,围于宴席四周,结果大伏天在里面喝酒都还要穿薄棉衣,效果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空调。

隋唐之后,市场上开始有冷饮售卖了。南宋时期,夏天街市上就有出售;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饮料。据说,元代忽必烈的宫殿里还出现了类似冰激凌的冻奶酪,后来马可波罗把这种食品介绍到西方,经过加工改造,慢慢就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冰激凌。

相关内容
范文涉及成语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