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得字的古诗词题武夷 作者:戚继光 朝代:明 体裁:七绝 类别:抒怀 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北复征蛮。 他年觅得封侯印,愿学幽人住此山。 九曲棹歌 作者:朱熹 朝代:宋 类别:山水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题临安邸 作者:林升 朝代:宋 体裁:七绝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朝代:唐 体裁:乐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咏田家 作者:聂夷中 朝代:唐 体裁:五古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咏浣纱溪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体裁:七绝 钱塘江上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伊州歌 作者:益嘉运 朝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闺情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日 作者:朱熹 朝代:宋 体裁:七绝 类别:记时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孤桐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体裁:五律 类别:静物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2.含有得字的古诗唯得君书胜得药,开缄未读眼先明。 出自:《得钱舍人书问眼疾》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出自:《病牛》 年代:宋 作者: 李纲 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 出自:《九日寄行简》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鱼信还催花信开,花风得得为谁来。 出自:《渔父词/渔父》 年代:宋 作者: 赵构 闲得此身归未得,磬声深夏隔烟萝。 出自:《陈疾》 年代:唐 作者: 司空图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出自:《将进酒》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出自:《登科后》 年代:唐 作者: 孟郊。 3.关于得字古诗有哪些关于得字古诗,有一类“赋得”诗,有的是科举时代的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有的是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南朝梁元帝有《赋得兰泽多芳草》诗。白居易有《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韦应物有《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4.有含字的诗句带“秋”字的诗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唐·刘禹锡《秋风引》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 ·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宋·辛弃疾《昭君怨》 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 --元·黄庚《江村即事》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唐·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唐·张籍《秋思》 写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写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写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写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写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写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写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写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写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写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写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写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写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写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写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描写秋天的名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 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 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 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 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 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 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 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 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 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 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 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 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 5.求带有以下字的古诗词影: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寒 梅花 (唐)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疏 【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元)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暮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辞 【从军行】(杨炯"唐)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倚 【望江南】(温庭筠"唐)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6.带以字的诗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诗·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南史·陈后主纪》:“监者又言:‘ 叔宝 常耽醉,罕有醒时。’ 隋文帝 使节其酒,既而曰:‘任其性,不尔何以过日?’” 明 高启 《卧东馆简诸友生》诗:“何以度兹运?相勖蹈其常。” 冰心 《寄小读者》八:“为着人生,不得不别离,却又禁不起别离,你们何以慰我?” 诗·大雅·瞻昂》:“天何以刺?何神不富?”《论语·季氏》:“夫 颛臾 ,昔者先王以为 东蒙 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七:“我无汲汲志,何以有此憾?”《续资治通鉴·宋孝宗隆兴元年》:“ 琚 固辞, 金 主曰:‘卿之才望,无不可者,何以辞为!’” 巴金 《灭亡》第八章:“大家有点愕然,不明白他何以会这样不高兴。” 汉 刘向 《列女传·楚江乙母》:“今令尹之治也,耳目不明,盗贼公行,是故使盗得盗妾之布,是与使人盗何以异也?” 金 王若虚 《论语辩惑总论》:“凡人有好则有恶,有喜则有怒,有誉则有毁,圣人亦何以异哉?” 明 刘基 《袭封诚意伯诰券》:“古称名世,何以过之?” 请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