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说韩愈诗为唐诗之一大变韩愈的诗歌创作和其散文创作密不可分,如同他以复古为标志,倡导古文运动一样,韩愈的诗作也继承了自陈子昂以来的以复古为革新的传统.他推崇李白、杜甫,在诗中表达了他的景慕之情.从创作实践来看,韩愈主要继承了李白诗歌的自由豪放,杜甫诗歌的体格变化及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创作精神.因其独创性的发展,在中唐诗坛别开生面.从内容上看,韩诗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题材比较广泛,有不少和其古文所表现的内容相一致.把自己的身世 感触溶入诗中,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弊端,可说是韩诗内容上的一个特点.韩愈早年仕途坎坷,中年以后为谏皇帝迎佛骨等,几遭杀头之祸,因此有 一肚子“不平之气”.他曾云:“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在他的诗文中,这种“不平之气”时有流露.韩 愈存诗三百余首,有些诗反映了社会政治的黑暗.如《汴州乱》二首写汴州军阀间互相杀戮的情况.《归彭城》写政治的腐败,和自己伤时忧国的心情.把政事的腐 败与个人的失意结合在一起写,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反映社会政治的黑暗和自己的遭遇,也反映了自己伤时忧国之情,如《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右迁兰关示侄孙湘》等.韩愈也有少数近似白氏讽谕诗的作品,如《华山女》、《射训狐》、《泷吏》、《南山有高树行赠李宗闵》,这些诗对社会习俗和政治时 事都有所讽刺.《华山女》选取典型的事件,运用形象的语言,塑造了一个鲜明的形象,嘻笑怒骂地讽刺了上上下下整个统治阶级的昏庸.不过总的看来,他的诗反 映当时的社会问题,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韩愈还有不少描写自然山水的好诗.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也写得清新隽永,诗意盎然.这首诗写早春景色,这时春色虽然还不够浓,但是有着对春的期望,有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所以比仲春时候还要可爱.然而,使韩愈在诗史上争得一席之位的并不是其诗中所表现的内容,而是他在诗歌艺术形式方面所做的探索.李杜之后,极盛难继.是一味摹拟,还是另辟一径,韩愈选择了后者,在诗歌艺术形式上开创了一种“奇崛险怪”的诗歌风格.清人赵翼指出:“韩昌黎生平,所心摹力追者,惟李、杜二公.顾李、杜之前,未有李、杜;故二公才气横恣,各开生面,遂独有千古.至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惟少陵奇险处,尚有可推扩,故一眼觑定,欲从此辟山开道,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也”(《瓯北诗话》).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在 中唐,韩愈的诗追求创辟,是诗格的一大变化,对后来宋诗影响极大.所以苏轼说:“诗之美者莫如韩退之,然诗格之变自退之始.”“退之”是韩愈的字.苏轼这 两句话,前一句从宋人口味出发,未免偏爱过誉,后一句则如实地指出韩诗变创的特点和作用.韩愈才富学博,以文为诗,驱驾气势,追求奇崛险怪,创大篇,用奇 字,押险韵,所以独创一格.韩愈在艺术上有独创之处.他的风格多样,但主要特点是深险怪僻,好追求奇特的形象.正如《调张籍》中所说:“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具体地说表现以下点:一、题材选择上的不平凡.韩 愈的诗,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形象,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喜欢描写自然界的奇景奇物、人世间的奇事奇态,如《调张籍》、《月蚀诗效玉川子作》、《陆浑 山火》、《记梦》等.即使在一般常见的题材中,韩愈喜欢别出心裁,出人意料地挖掘一些别人笔下所未有的东西.他还喜欢掇拾琐屑情事而大肆铺陈,如《雉带 箭》全从动态中把握雉、箭和将军的形象,大笔淋漓,一气呵成.这种题材选择上的特点,固然是独创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追求过甚,不免陷于极端.清人刘熙载 云:“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艺概》),就是指这些方面.《南山》连用五十多个新颖的比喻,把南山写得光怪陆离,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二、这种风格表现为构思和想象的奇特新颖.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形象,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如《孟东野失子》一诗,本为劝慰孟郊丧子而作,却以寓言形式入诗,说明“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的 道理.《陆浑山火》的构思更为奇特.本是一场山林大火,韩愈却描绘成火神宴客,场面极为壮观.韩诗的想象更是丰富,立喻取譬,务为奇特.他的《汴泗交流赠 张仆射》和《听颖师弹琴》,一写击马毯,一叙弹琴,俱描摹逼真,形象生动.在《听颖师弹琴》中,作者首先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以描绘音乐的形象:“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战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接 着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自己听琴时的感受,使听觉、触觉和视觉相贯通,予难于捕捉的声音变化为可视可感的形象,渲染出琴声的感染力量.韩诗在这方面的一个 特点,就是极尽想象之能事.在《南山》一诗中,作者连用了五十一个“或”字来描摹山势形状,取譬设喻的范围极其广阔.举凡天上地下,人兽鬼神,乃至琴棋书 画,碗盆锄耨,都成了比喻的对象.这一切也正是韩诗“力大思雄”的一个特征.与此相联系的是韩诗奇特的夸张.在《苦寒》诗中,作者描摹寒风之烈,是“凶飚搅宇宙,铓刀。 2.唐诗风格有一段大变于中唐,代表这种新变化的诗人是唐诗经过大历年间一度中衰之后,在唐德宗至唐穆宗的四十馀年时间里又渐趋兴盛,并于唐宪宗元和年间达到高潮。这个时期,名家辈出,流派分立,诗人们着力于新途径的开辟,新技法的探寻以及诗歌理论的阐发,创作出大量极富创新韵味的各体诗歌,展示了唐诗大变于中唐的蓬勃景观。而韩孟诗派就是进行这种新变的第一诗人群体。 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韩愈、孟郊和他们周围的一些诗人,他们追求怪奇的美,重主观,常常打破律体约束,以散文句式入诗,在诗歌艺术形式上开创了一种“奇崛险怪”的诗歌风格,尤其到了李贺的出现,达到了最高峰。 3.为什么说韩愈诗歌“为唐诗之一大变”韩愈的诗歌创作和其散文创作密不可分,如同他以复古为标志,倡导古文运动一样,韩愈的诗作也继承了自陈子昂以来的以复古为革新的传统.他推崇李白、杜甫,在诗中表达了他的景慕之情.从创作实践来看,韩愈主要继承了李白诗歌的自由豪放,杜甫诗歌的体格变化及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创作精神.因其独创性的发展,在中唐诗坛别开生面.从内容上看,韩诗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题材比较广泛,有不少和其古文所表现的内容相一致.把自己的身世 感触溶入诗中,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弊端,可说是韩诗内容上的一个特点.韩愈早年仕途坎坷,中年以后为谏皇帝迎佛骨等,几遭杀头之祸,因此有 一肚子“不平之气”.他曾云:“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在他的诗文中,这种“不平之气”时有流露.韩 愈存诗三百余首,有些诗反映了社会政治的黑暗.如《汴州乱》二首写汴州军阀间互相杀戮的情况.《归彭城》写政治的腐败,和自己伤时忧国的心情.把政事的腐 败与个人的失意结合在一起写,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反映社会政治的黑暗和自己的遭遇,也反映了自己伤时忧国之情,如《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右迁兰关示侄孙湘》等.韩愈也有少数近似白氏讽谕诗的作品,如《华山女》、《射训狐》、《泷吏》、《南山有高树行赠李宗闵》,这些诗对社会习俗和政治时 事都有所讽刺.《华山女》选取典型的事件,运用形象的语言,塑造了一个鲜明的形象,嘻笑怒骂地讽刺了上上下下整个统治阶级的昏庸.不过总的看来,他的诗反 映当时的社会问题,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韩愈还有不少描写自然山水的好诗.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也写得清新隽永,诗意盎然.这首诗写早春景色,这时春色虽然还不够浓,但是有着对春的期望,有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所以比仲春时候还要可爱.然而,使韩愈在诗史上争得一席之位的并不是其诗中所表现的内容,而是他在诗歌艺术形式方面所做的探索.李杜之后,极盛难继.是一味摹拟,还是另辟一径,韩愈选择了后者,在诗歌艺术形式上开创了一种“奇崛险怪”的诗歌风格.清人赵翼指出:“韩昌黎生平,所心摹力追者,惟李、杜二公.顾李、杜之前,未有李、杜;故二公才气横恣,各开生面,遂独有千古.至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惟少陵奇险处,尚有可推扩,故一眼觑定,欲从此辟山开道,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也”(《瓯北诗话》).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在 中唐,韩愈的诗追求创辟,是诗格的一大变化,对后来宋诗影响极大.所以苏轼说:“诗之美者莫如韩退之,然诗格之变自退之始.”“退之”是韩愈的字.苏轼这 两句话,前一句从宋人口味出发,未免偏爱过誉,后一句则如实地指出韩诗变创的特点和作用.韩愈才富学博,以文为诗,驱驾气势,追求奇崛险怪,创大篇,用奇 字,押险韵,所以独创一格.韩愈在艺术上有独创之处.他的风格多样,但主要特点是深险怪僻,好追求奇特的形象.正如《调张籍》中所说:“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具体地说表现以下点:一、题材选择上的不平凡.韩 愈的诗,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形象,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喜欢描写自然界的奇景奇物、人世间的奇事奇态,如《调张籍》、《月蚀诗效玉川子作》、《陆浑 山火》、《记梦》等.即使在一般常见的题材中,韩愈喜欢别出心裁,出人意料地挖掘一些别人笔下所未有的东西.他还喜欢掇拾琐屑情事而大肆铺陈,如《雉带 箭》全从动态中把握雉、箭和将军的形象,大笔淋漓,一气呵成.这种题材选择上的特点,固然是独创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追求过甚,不免陷于极端.清人刘熙载 云:“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艺概》),就是指这些方面.《南山》连用五十多个新颖的比喻,把南山写得光怪陆离,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二、这种风格表现为构思和想象的奇特新颖.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形象,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如《孟东野失子》一诗,本为劝慰孟郊丧子而作,却以寓言形式入诗,说明“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的 道理.《陆浑山火》的构思更为奇特.本是一场山林大火,韩愈却描绘成火神宴客,场面极为壮观.韩诗的想象更是丰富,立喻取譬,务为奇特.他的《汴泗交流赠 张仆射》和《听颖师弹琴》,一写击马毯,一叙弹琴,俱描摹逼真,形象生动.在《听颖师弹琴》中,作者首先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以描绘音乐的形象:“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战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接 着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自己听琴时的感受,使听觉、触觉和视觉相贯通,予难于捕捉的声音变化为可视可感的形象,渲染出琴声的感染力量.韩诗在这方面的一个 特点,就是极尽想象之能事.在《南山》一诗中,作者连用了五十一个“或”字来描摹山势形状,取譬设喻的范围极其广阔.举凡天上地下,人兽鬼神,乃至琴棋书 画,碗。 4.唐诗一共有多少篇《全唐诗》,清康熙四十四年,彭定求、沈三曾、汪士纮、汪绎、俞梅等10人 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2卷。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诗》,全书架构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代季振宜《唐诗》的基础上,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拾遗补缺,巨细 靡遗。但也有误收、漏收之弊,如《全唐诗》收唐温如之诗,但温如实非唐代人, 一些敦煌故物不见于当时,如王梵志的诗,韦庄《秦妇吟》则未见记载,后来还有 《全唐诗补编》。 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 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该书共收诗49403首,句1555条,作者共2873人。 5.别董大 古诗别董大二首 【作者】高适 【朝代】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译文 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 北风劲吹,大雪纷纷,雁儿南飞。 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 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两首送别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当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 当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写了《别董大二首》。 6.“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山水风景是古诗的一大题材请问下面哪谢灵运【原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儋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南朝)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谢灵运出身名门,兼富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政治烦恼,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 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带有玄言诗的尾巴。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丰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 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他成为山水诗派的创始人。 7.古诗一山行杜牧释意全文1. 山行:在山里走。 2.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3. 径:小路。 4. 坐:因为、由于。 5. 于:比。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8.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在宋代文学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 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放,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 范奕辰 整理 词的产生 由于唐诗的成就太高,它经过初唐的成就,到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唐诗的成就高到这样的程度以后,老百姓、民间慢慢读不懂了,因为它已经高不可攀。 凡是艺术形式意境越来越高的时候,其实也就说明它远离了民间。可是民间本身不可能没有娱乐生活,所以他们自己就会写一些歌来唱。 结果这两者就越来越远。然而一旦当这两个东西被拉近的时候,它就会产生新的艺术形式。 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词。大家千万不要误会,认为宋朝没有人写诗,其实多得不得了,甚至他们的诗比词还要多。 可是他们的诗都没有词的成就高。因为词比较自由,它的整个音韵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当我们在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们会发现唐诗的七、五都在变化,它的音韵的跌宕起伏发生了很多节奏上的新的韵律感,这个韵律感推展出词的一个新的境界出来。 讲到词,首先要提到五代词,因为五代词是唐诗过渡到宋词的一个关键桥梁,这个关键桥梁的关键人物是李后主,其实李后主的作品不多,可是不多的作品,却在文学史上发生了那么大的影响力。有时候的确可以看到在文学艺术的创造性上,一个人会有旋乾转坤这么大的力量。 李后主挥泪对宫娥 在李后主早期作品当中,我们读不到感伤,他也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感伤会降临到他的身上。王国维在评论他的时候,有一种很特殊的悲悯。 王国维说李煜长于深宫妇人之手,从小在一堆女人当中长大,没有办法要求他不写这样的诗。他根本没有机会出宫,没有机会到宫廷外面去看外面的人生百态,他生命另外的一个开始,就是亡国。 他前半生面对自己追求感官上的愉悦,追求女性,是诚实的,后半生亡国以后他的哀伤也是诚实的。甚至变成俘虏以后,李后主想到的竟然还是美。 宋朝军队抓他的时候,他特意跑到祖庙里,因为中国古代有一个习惯,君王亡国后,要到祖宗的坟墓前面去磕头,跟自己的祖先告别,然后辞庙。“最是仓皇辞庙日”,拜完庙就被抓走了。 他觉得很惨,“教坊犹奏别离歌”,教坊是皇室里面的乐队,乐队觉得皇帝要走了,就演奏起充满离别意味的曲子。他看到平常服侍他的宫女,就哭了,“挥泪对宫娥”。 这首诗被骂得非常厉害,大多数选本都没选这首作品。人们觉得到这个时候李后主还“挥泪对宫娥”,真是亡国之君,实在太过贪好女色,亡国的时候还惦记着宫娥。 如果他说“挥泪对祖先”好像比较可以被原谅。王国维却认为他作为诗人的真性情就是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 他觉得要走了,最难过的就是要与这些一同长大的女孩子们告别。所谓的忠、所谓的孝,对他来讲非常空洞,他没有感觉。 这里颠覆了传统的文以载道,绝对是真性情。李后主没有感知到国家,他就是感知到宫娥,因为他是跟这些女孩子一起长大的,没有其他机会去感知到底家国是什么?家国对他来讲,只是供他挥霍的富贵。 文学的创作,艺术的创作,最重要一点就是是否真实。如果存在作伪,就是有问题。 可李后主写的“挥泪对宫娥”,如果以现代视角来看,刚好颠覆了人的伪善部分。我们看文天祥的《正气歌》、史可法的《左忠公轶事》、林觉民的《与妻诀别书》为什么被选进课本?不见得因为它们是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才会觉得当李后主写出“挥泪对宫娥”的时候,颠覆性有多么大,他等于是打了已经习惯于伪善的文学传统一个耳光。他就是不要挥泪对家国,而是挥泪对宫娥,这是他的私情。 这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是令人羞怯和难以启齿的部分,只有天真烂漫的李后主,才会如此坦然地写出来。我一直很感动于王国维在写《人间词话》的时候给予李后主新的定位,不然在整个文化传统中,我们甚至都会怀疑,到底应该把他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文化上的贡献者 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了要让一个诗人亡一次国,然后他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几个句子出来。就是如果不是遭遇这么大的一个事件,他的生命情调不会从早期的有点轻浮、有点淫乐转到那么深沉。 就是一个亡国,忽然让这个聪明绝顶的人领悟到繁华到幻灭。所以我们读到《虞美人》,读到《浪淘沙》,读到他这些后期的作品的时候,忽然带动了一个很不同的生命经验。 有时候非常矛盾的一件事情是,这个所谓的宿命,是不是一个亡国在等着李后主,是不是一个亡国在等着宋徽宗,为什么宋徽宗的书法写出这么华丽而感伤的瘦金体出来,是不是里面有一种不可逃避的命运的赎罪感在里面,这些都是非常难以解释。因为在整个历史上,没有人写出这种锋芒毕露的书法,可是他真的是用这样的字面对了亡国的命运。 这种在亡国之后产生出来的创造力,其实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词在宋代就是流行歌曲 五代词刚好是诗词这两个东西的连接,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要写诗超过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 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 |